06.01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三山五嶽奇為首,千年人文雁蕩山”。三山五嶽之雁蕩山緣起佛教名山,一代高僧、草聖、狂草大師懷素與雁蕩山有何淵源?

懷素和李白、杜甫在大唐號稱書聖、酒聖和詩聖,他又在唐代的大曆年間為何來雁蕩山?又留下了什麼?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雁蕩山地處浙東南沿海,由一億兩千萬年前岩漿噴發而形成。劇烈而持久的火山噴發。逐漸造成雁蕩山奇峰疊嶂、峭石嶙峋的獨特地貌。但雁蕩山被“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美譽,還得從一位叫懷素的唐朝書法家說起。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懷素被稱為“草聖”。弱冠之年在書法上就小有名氣,還深獲李白的欣賞。李白以慣常的誇張手法,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懷素的讚賞與偏愛,為懷素寫下《草書歌行》,以獎掖後學,詩中寫道:“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為了確立自己在書法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懷素聽從李白的建議,告別故鄉零陵,杖錫出遊,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即公元767年,來到唐王朝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長安。

懷素在長安滯留五年。懷素廣泛的交遊,覽名家碑帖,潛心錘鍊書藝,為狂草藝術再造輝煌,在中唐之際再續盛唐書風。京城的文人士大夫充分認識到懷素書法的成就,紛紛給予高度評價。懷素的書藝得到突飛猛進。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2歲那年,在京城雲遊多年的懷素在佛經中有關雁蕩山美妙記述的慫恿下,一心神往雁蕩山,於是背上簡單的行囊,囊中裝著“秋毫繭紙”,開始了他的南方之旅。這年秋天,他雲遊至雁蕩山,投宿於雁蕩精舍(可能即今之雪洞),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他徜徉於一座擁有奇峰、怪石、巨幛、飛瀑的神山之中,獲致大自然所賦予的感悟與靈思。當仰慕懷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書留念時,他欣然以擅長的細草書抄寫了這部小乘經典《四十二章經》。正是在這片奇山異水之間,他完成了個人藝術生涯的一次昇華,創作出了震爍千古的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也正是從懷素開始,雁蕩山逐漸進入到中國文人的知識圖景中。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懷素在雁蕩山,住在梵剎之地——雪洞,也稱“雁蕩精舍”。

對1200多年前的懷素來說,帶給他生命感動與靈思的,絕不僅僅只是觀音洞,還有190餘米落差的大龍湫,領略到自然奇觀帶給心靈的觸動。日日觀摩山水的懷素,開始創作繼《自敘帖》之後的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大龍湫

《四十二章經》是佛門典籍,被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因此它與佛教東傳中土的歷史密切相關。伴隨懷素筆走龍蛇,中國書法史上一部被徐悲鴻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草書鉅製就此問世。它磅礴而秀逸,奔放而遒麗,神采與氣韻,無不深深契合著雁蕩山的奇峰異水。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這部草書佛經長卷長約3丈,共248行,2663字,堪稱長篇鉅製。據記載,北宋時,曾為大覺禪師所得。上世紀20年代,曾為江蘇無錫的周濂、浦永清所收藏。192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古今名人墨跡大觀》收錄了此卷。卷後附有大覺禪師跋文一篇,跋中有云:“師書妙絕古今,落筆縱橫,揮毫掣電,怪雨狂風,隨手變化,隱見莫測……”大畫家徐悲鴻在他畫的《懷素寫蕉葉圖》中甚至說:“藏真四十二章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誠當以書佛目之。”評價之高,無以復加。

懷素草書欣賞《四十二章經》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佛說四十二章經》沙門懷素書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唯: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令轉法輪,度眾生於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而證道果。時復有比丘所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 說諸疑陳進止。世尊教詔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爾時,世尊為說。真經四十二章。佛言:辭親出家為道,識心達本,解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 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於彼得阿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 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慾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5 心源,達佛深理,悟佛無為。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佛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6 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者為十?身三、口四、意三。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7 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解,退至十事。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8 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何能免離?有惡知非復得善,罪自消滅,後會得道也。佛言:人愚以吾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9 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於彼。有愚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0 理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逆風玢人,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1 塵不汗彼,還坋於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質曰:彼福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2 不當滅乎?佛言:猶如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3 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4 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學非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最神也。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5 佛言:天下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判命不死難,得睹佛經,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有勢不臨難,被辱不嗔難,觸事無心難,廣學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6 博究難,不輕未學難,除滅我慢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對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隨化渡人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7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相,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8 佛言:何者為善?惟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19 所有,未嘗不見,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佛言: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愛慾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0 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若人漸解懺悔,來近知識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踴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湧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1 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存,學道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2 見諦,愚痴都滅,無不明矣。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忘須臾也!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3 念非常。睹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性根,其福無量。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4 各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佛言:人隨情慾,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薰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5 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6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榔檔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慾,雖有虎口之禍,已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7 佛言:愛慾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佛言:愛慾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8 之患。貪淫恚怒愚痴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時有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29 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0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1 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汝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2 見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所汙。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3 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佛言:人為道,去情慾當如草,見大火來已劫。道人見愛慾,必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4 當遠之。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使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5 益?斯須即死。佛言:世俗倒見如斯痴,人有淫童,女與彼男,誓至期日,不來而自悔,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6 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佛言: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7 被甲操兵,出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鬥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於流俗誑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8 得道矣。有沙門夜誦經,其聲悲緊,欲悔思返。佛呼沙門,問之:汝處於家,將何修為?對曰:恆彈琴。佛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39 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曰:諸音普調!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垂,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0 去心垢,精進就道,奉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得,行得即修自幸。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1 死不息,其苦難說。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2 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既值有道之君,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3 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去,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4 者矣!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裡,意念吾戒,必得道。若在吾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5 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慾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6 有盡時,惡盡得道也。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慾,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7 眾苦。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塵隙。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幣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四耨水,如塗足油。視方便,如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8 筏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求佛道,如眼前花。視求禪定,如須彌。視求涅架,如晝夜寤。視倒正者,如六龍舞。視平等者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49 如一真地。視興化者,如四時木。大曆戊午秋九月望日時在雁蕩精舍。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原來懷素來過雁蕩山 還創作了又一草書長卷——《四十二章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