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魯迅的作品只選一個放到義務教育教材裡,你選哪個?理由是什麼?

胡浪說


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百年後我們還會看魯迅,但不一定還會看金庸。

別看現在看金庸作品的人那麼多,看魯迅的作品的人不多,但是真正的經世之作,是魯迅的。就象人們喜歡看古龍的,不喜歡看紅樓夢,但其實真正的藝術品是什麼,這個不言自明。

魯迅的作品有很多是藝術精品。義務教育教材不可能只選一個,當然以前選得太多也不好,所以適當減掉一些也是應該的,但不可能減到只有一個。如果真正只放一個,要我選一個的話,我會選《孔乙己》。

【一】精巧的藝術結構。

《孔己已》這篇小說,寫作跨度大,內容豐富,意韻深遠。這麼大的容量,這麼深遠的意義,卻在一篇短小的文章裡盡得體現,沒有精巧的藝術結構,是無法做到的。文章採取順敘插敘並用,點面結合,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在這樣一個短篇裡運用自如。

【二】表現手法的獨創,使其讓人眼目一新。文章使用喜劇寫悲劇的手法,使讀者看到的到處是喜人的畫面,其實給讀者的是使人悲嘆不已的感傷。人們對孔己已的嘲笑,從一開頭到文章結尾,都充斥其間,這才是最令人感到悲劇的地方。如果作者不採用如此手法,那麼表達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三】精妙的語言、動作描寫,讓人讀後久久不忘。如文中動作描寫的詞,同樣是數錢,當孔己已有錢的時候,用的是“排出九文大錢“;當他沒錢的時候,用的是”摸“。一”排“一”摸“,盡顯當時人物情態。再如”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和“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這樣的語言描寫,已經成為一種魯迅特有的語言現象在這麼多年後的今天,廣泛被人提及,這在其它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魯迅的文章裡,象這樣的精妙的描寫,比比皆是。這是魯迅文章生生不息的一個原因。

【四】深刻的主題思想。這篇小說寫了孔己已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劇人物,但是它反映的社會現實卻是深遠的,它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對人性弱點的提示,都是很多長篇不能做到的。由其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這一點,是其他作家所達不到的。

話又說回來,要是把魯迅的文章從義務教育教材裡刪去一些,我覺得刪哪一篇都捨不得。但願不刪或者少刪。


令狐老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是魯迅唯一的回味性散文,字裡行間像是長長的巷子,裡面是斑駁的回憶,也有無數的絲線將我纏繞,拉扯著我到記憶的洪流裡。兒時的我對百草園充滿了無數的嚮往,他每一個角落都藏著無限的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


趙慶彬Mr


我選《故鄉》。小學教材《少年閏土》就節選自《故鄉》,我覺得必須保留。

一、初識魯迅,瞭解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

《少年閏土》節選自我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於1921年寫的短篇小說《故鄉》。

閱讀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魯迅的故事、成長背景、生活時代,只有不斷走近魯迅、親近魯迅,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領受到——魯迅是可親、可敬、可愛的人,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二、走進文本,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

1、富有層次的人物描寫。

文章通過對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描寫了閏土這個人物的特點。

(1)外貌描寫反映了閏土的健康活潑,機敏可愛。

“紫色的圓臉”展示出一個出生在海邊的農村小孩的純樸健康;“頭戴一頂小氈帽”,“明晃晃的銀項圈”凸顯出閏土的可愛。“項帶銀圈”與後面對閏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寫──“紫色的圓臉,戴小氈帽,項套銀圈,見人怕羞”也是一個呼應。

(2)語言描寫展現出閏土的活潑、見多識廣。

閏土有趣生動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他的活潑熱情;他用生動語言講述的那些見聞讓我們感受到他的見多識廣。

少年閏土是在海邊長大的農村孩子,因此他見多識廣、知識豐富,有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知道無窮無盡的希奇事,是“只看見院子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無法相比的。

(3)動作描寫刻畫出閏土的機智勇敢、聰明能幹。

在雪地捕鳥這一段中,一連串的捕鳥動作十分嫻熟精彩,讓富家少爺無比仰慕,也能讓讀者充分感受到閏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捕鳥高手。

在看瓜刺猹這一段中,一個“刺”字,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勇敢。那猹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樣一幅畫,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裡,記憶猶新。

2、唯美留白的環境描寫

在課文第一段,作者對回憶中的場景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月亮、海邊、沙地、西瓜,這一系列景物,金黃、碧綠等豐富的色彩,都為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出現做了充分的鋪墊,烘托出閏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人物形象。

我”記憶中美好童年的映像是充滿詩意的: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一幅靜謐的畫面,是幼年的“我”一顆童稚的心在根據閏土的描述而幻想出來的夢境,是唯美的畫面。

3、典型事例詳略得當,有主有次

文章條理清晰,以“回憶—盼望—見面—佩服—思念”為線索,通過優美生動的畫面描繪印象中的閏土,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重點描摹了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兒四件事,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活潑可愛、聰明能幹而又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寫出了閏土的特質,表現了閏土豐富的知識和寬闊的眼界。“我”和閏土依依不捨之情和短暫交往留下的真摯友誼躍然紙上。

四件事情從篇幅字數上也有考慮和取捨,並不一味重筆渲染,而是多角度鮮明的展現出閏土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的特點。

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典型的事例反應出了閏土機智勇敢、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特

點,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個性化語言對話塑造人物形象。

4、豐富的情感變化在文章中體現明顯。

在“我”和閏土相見之前,“我”已經對閏土充滿了期望,“日日盼望新年”中體會到對閏土的期待和盼望;在和閏土相處過程中,“我”對閏土的生活充滿了羨慕和嚮往,一想到自己的生活,“只看見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便對自己的生活十分的不滿,更加嚮往閏土的那種充滿自由的生活。

課文最後,寫了“我”和閏土依依分別的場景,雖然相處的時間僅僅是一個多月,但是我們彼此之間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細細咀嚼文字,我們會對“我”和閏土之間的美好情感深深感動。同時,魯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閏土農村生活的嚮往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篇文章中寫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這些事“我”都不曾遇見,讓他感到無比新鮮,但在閏土眼中,確實稀鬆平常。所有這些趣事,都使魯迅和閏土的友情深厚,並使他們不願分離。

“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這句話,仔細品讀,這句話含義深刻、感情真摯。閏土知道的稀奇事真多,“我”和“我”以往的朋友都不知道,這是因為閏土從小參加勞動,對自然界瞭解很多,而“我”和“我”的朋友——這些有錢人家的少爺,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只能“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眼界狹窄、知識貧乏。這裡用對比突出了“我們”與閏土的不同,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閏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這也為後面寫分別時“我”和閏土的不願分離埋下了伏筆,使人讀起來感受到十分真實自然。閏土的出現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三、層層深入,深刻理解文章揭示的主題


作者筆下的閏土與“我”是很不一樣的。例如,閏土生活在“海邊農村”,而“我”生活在“高牆大院”;閏土是一個“忙月”的兒子,“我”是一個“少爺”;閏土見多識廣,而“我”卻孤陋寡聞。環境不同、階層不同、生活不同,沒有讓“我”感到快樂,反而引起“我”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環境的不滿,這些都流露出“我”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嚮往。

經歷了相見、相識、相別的感情經歷,閏土的形象漸次豐滿,伴隨著文中“我”情感的起伏變化,文章用第一人稱真實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感情,滲透著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封建主義的批判、包含著他對舊社會的不滿和抨擊以及對舊社會農民悲慘生活的同情和悲憫。魯迅正是想借手中這支筆來表達一種不滿和“吶喊”,通過不同形式的告白,期待喚醒“沉睡中”的麻木的國人愚昧無知心靈。

魯迅在整個小說《故鄉》中,都給我們描繪了衰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圖景,一幕幕貧窮、落後、蒼涼、絕望的農村生活圖景。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去認識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逐漸鮮明、生動起來,並充分理解文章的內涵。


妍奇老師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

但非要從中適合選出義務教育階段門閱讀學習的文章,我以為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比較合適。

這篇文章載於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涯的文章。

為什麼要選這篇呢?理由是:

一、魯迅的文章是大都是戰鬥性的文章,且思想深邃含蓄,語言老到繞口,諷刺性強,適合中年以後閱讀比較契合。

二、《朝花夕拾》裡的文章,和魯迅的其它文集裡的文章相比,算是“另類”。特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則充滿了野趣、童趣。

三、“百草園”裡,先生的筆調自然舒緩,把園裡的植物、小動物描寫得活靈活現,趣味盎然。

四、到了識字階段,要到“三味書屋”學習呢。“三味書屋”離魯迅先生故居不遠,是私塾,要讀要背,要回答問題,要對對子。古板的教書老先生,一群六、七歲的啟萌兒,面對“蒙學讀物”、“四書五經”,怎麼可能喜歡?所以,趁著老先生睏覺,得鬧且鬧。

五、魯迅在文章裡把讀書前、讀書後整個心路表達的清楚,到後來逐漸認識到讀書的重要,並在小小的課桌上刻了個“早”字,提醒自己,起早用功。

六、整篇文章,結構嚴謹,語言自然,趣味生動,思想有益,堪稱散文中的精品,對現在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啟迪作師用。

2020.02.27


小菜一地


魯迅的作品很多,有優美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江南水鄉風味的小說《社戲》,有辛辣的諷刺意味的雜文《友邦驚詫論》。這些都膾炙人口,過目難忘!若只能選一個,我選小說《故鄉》。

首先,它有對童年夥伴的描述,能激發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

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⑵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是非常經典的月下小英雄閏土的形象。這樣的小英雄讓一代代的讀者也非常佩服。我想他的形象也能走進當代孩子們的心中。

其次,有關中年閏土的變化的描寫也很到位。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的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段描寫讓我們看到一個在生活重壓下變得蒼老、木訥、迷信、苦不堪言的中年大叔的形象。當初讀到此處我們對他唏噓不已。

前後的對比深入人心。學生也可以學習這種寫法,體會其妙處!

最主要的是它能讓人帶入,產生共鳴。

閏土的變化固然有那個時代的原因,兵、匪、苛捐雜稅等造成的,還有許多是中年人自身的壓力的共性。所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小時不懂閏土,讀懂我們都成了閏土。

閏土長大後他才明白,他們家只是一個僱農(叫佃農,靠租種別人的田地給別人交租為生),他要養一家六個孩子,他要給“我”家交租子,我家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怎麼敢跟我平起平坐?他怎麼敢在我面前有絲毫的不恭?地位的懸殊,眼界的不同,他又怎能會不在我面前瑟瑟嗦嗦的叫一聲“老爺”?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們成了家庭的頂樑柱,要扛起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的重任,還要養房養車,這樣中年男子的腰桿,自然就彎了下去!

不再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不再肆意妄為,不管不顧追風的少年!我們不得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我們活成了我們討厭的人或同情的人!

這便是經典的魅力,它有一種讓人常讀常新的感覺!我們可以帶入,我們可以找到共鳴!同時也警醒我們努力的走屬於自己的路,不再成為閏土這樣的人!

所以我要選擇《故鄉》。


初中語文擺渡人L


首先,我們先將在(或曾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列出來:

《少年閏土》(改編自《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孔乙己》、《藤野先生》、《阿長與》共7篇。

能夠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自然是經過學者和教育家們仔細篩選的。我們就可以將這個問題的範圍限定在這7篇作品中,選擇一部放入義務教育教材。

綜合青少年對文本的領悟能力、文本的審美和教育價值等方面的因素,我認為應該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選擇這篇作品並不是說它的藝術價值要比其他作品高,而是考慮到這是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通常講究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帶給學生的收穫,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疑是收穫最大化的。

知識與能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作品,相較於《故鄉》、《孔乙己》這樣思想感情較為深刻、描寫手法多用曲筆、作品氣氛比較沉重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顯得輕鬆簡單了許多。

這篇散文主要講的就是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童真和求學生活,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其樂無窮的兒童樂園,即使是以嚴厲著稱的三味書屋求學生活也被魯迅寫的頗有樂趣。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這樣的作品是比較易讀的,裡面有一些生字詞,既不過於生澀,也比較好掌握。

過程與方法

這篇散文比較為人稱道的是它清新優美的語言和白描、對比等描寫手法。

因為是回憶性散文,所以魯迅在創作時並沒有其一貫的憂憤深廣,而是充滿了自然優美的筆觸。文字樸素但卻生動,流露出的是一種輕鬆愜意的整體氣氛。

此外,對比的手法貫穿全文,百草園的歡樂愜意與三味書屋的嚴肅形成對比,但童真童趣卻始終不曾缺失。即使是在描寫私塾這樣舊社會的東西,也不曾見魯迅批判的筆觸。而白描手法的描寫將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地栩栩如生,美女蛇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更是生動傳神。

對於還在語文學習的學生來說,無論是謀篇佈局還是狀物寫景抑或是語言文字的錘鍊方面,都是一篇很好的範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小學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不同的是,語文不僅要教授學生識字斷句寫作等學科知識,還要通過學習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塑造學生的思想品質。而這些,都是通過課文的學習潛移默化地進行的。

而中小學學生畢竟領悟能力有限,對於《孔乙己》這類用意比較複雜的小說並不一定能夠深刻領會魯迅的思想,而《藤野先生》、《阿長與》等又以記人為主,這在中小學教材中已經有其他比較優秀的作品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這樣顯現出它的特別來。

其一,大量的自然描寫和童年趣味玩樂,可以給中小學學生一種親近感,從而在學習中更能體會到這種童真童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其二,這篇散文也弘揚了一種向上向學的精神。猶記得小時候在上完這堂課之後,班上許多同學也在書桌上寫了一個“早”字,這無疑是文學的現實鼓舞。


義務教育的語文教學要綜合考慮學生的領悟能力、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等多方面因素,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原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成為比較好的選擇。


月釀酒


我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理由如下:

1、義務教育階段指的是小學到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讀魯迅的高深的文章還讀不懂。而這篇回憶性散文與孩子年齡契合,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這篇文章寫景優美,寫自我,寫人性真實質樸,對中學生無論從寫作,還是人情美上都是一種很好的引領。

1)文章第二段為非常精彩的寫景段落: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

這段寫景講究詳略,講究順序,講究修辭,講究將景與人物活動融合在一起。是中學生學習寫景的經典範本。

2)寫自我來講,魯迅寫得真實,貼近生活

他寫在百草園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寫在三味書屋到後院尋蟬蛻,折臘梅,寫老師講課時偷偷在下面畫畫……這些都真實可感,引起孩子共鳴,告訴孩子們寫作就來源於生活。

3)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也樸實細膩,真實可感。寫他搖頭晃腦讀書,寫他嚴厲管教,寫他對我對課要求高,因材施教,寫他不喜我問"怪哉"一蟲之事。

既寫老師的好,又寫老師的古板一面。把人物表現的血肉豐滿,真實可感。這都對學生寫作有很好的引領。





小巧語文


謝謝! 我就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一篇適合學生閱讀的散文,也是學生能讀懂的文章。文章優美動人,寫景抒情都充滿了童真童趣,這篇散文對學生的閱讀是一種引領,語文課本上沒有的魯迅文章,學生會通過別的渠道找許多魯迅的作品去閱讀,前提是要給學生閱讀的時間,魯迅是一個經得起歷史推敲的著名作家,他的思想充滿了正能量,當然也不乏過激的想法,總之,他骨子裡的真和善是永恆的經典。應該說魯迅留給後人的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根本。我讀魯迅的《彷徨》和《吶喊》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指點。至少我知道了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當然,我的真性情雖然讓我吃了苦頭,也讓我收穫了人生。





自由自在的老蘇


我選《少年閏土》。事實也的確如此,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就把魯迅的此篇選自《故鄉》的文章搬到了教材裡。

哪個接受過國家義務教育的孩子沒讀過閏土不知道閏土呢?一提起閏土,眼前就出現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在月夜下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魯迅的文章不同與一般著名作家的文章,他的文體雖簡練,但“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他的語言文字,幽默、犀利。如果你僅看其表不看其裡,你會看不懂他真正要抨擊或讚揚的是什麼。

但《少年閏土》卻在眾多魯迅深刻的文章中讓人讀起來不晦澀難懂,少年閏土的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在魯迅的妙筆生花中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尤其是魯迅描寫閏土的寫作格式和手法,經老師再給學生講解,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在如何描寫人物中,靈活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上,僅這一項就是魯迅先生對後來的孩子如何寫文章最大的貢獻。




lin0220


我選《故鄉》。因為閏土留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從年少的閏土再到中年閏土,閏土的變化折射出舊中國的貧窮衰弱,人民的苦難生活。哀之,憐之!

小學的《少年閏土》選自《故鄉》,從那時起認識少年閏土。讀高中後才知道《故鄉》裡也有少年閏土。

因迅哥兒家祭祀需要看守東西,因此做為迅哥兒家長工的兒子閏土才有機會去迅哥兒家認識迅哥兒併成為好朋友。

閏土和迅哥兒年齡相仿,但是見識可比迅哥兒多得多。他聰明機靈,本領高強,會雪地裡支小帳篷抓各種小動物,會沙地裡刺偷吃西瓜的猹。還會講各種有趣的見聞。他簡直就是迅哥兒的偶像,迅哥兒跟著他見識漲了不少。

那時候的閏土純真,快樂,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時候年紀小,不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只羨慕閏土的種種生活樂趣,以為他的生活很美好。

不曾想,也不會想,重逢會在分別三十年後。三十年的光陰足以讓一個毛頭小孩成長為一個油膩大叔。只是,再重逢,他竟已是一個糟老頭子,多子貧窮,愁苦衰老,嘴裡喊著迅哥兒“老爺”。這是《故鄉》裡迅哥兒和閏土的一次相逢,也是我和閏土的再次重逢。只是不見了粗壯的胳膊,只見衣衫的襤褸。他竟已落魄至此,迅哥兒沒想到,我也沒想到,我一直踮記著的是那個醬紫色的臉龐戴著明晃晃項圈的少年。

失望,心酸,憐憫……為閏土,也為那個把人逼成鬼的社會。

《少年閏土》是我們讀書時的一篇重點課文,我不記得當年老師是如何講解這篇課文的了,但我記得雪地裡抓麻雀,遮鴣……沙灘上銀色月光下刺猹,還有那跳魚兒……豐富了我的夢。

不知道現在的課本里還有幾篇魯迅的課文,但其實選擇了《故鄉》也向往百草園,還挺懷念那個喜歡自欺欺人的阿“Q”,都能選就好了,都是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