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yEs_HeLlo


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歷史上意義重大。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和平安寧,威震九州,一片繁華景象,在如此背景下,為何一個邊境節度使安祿山卻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呢?誰給他的勇氣?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羽翼豐滿,擁兵自重

安祿山深通阿諛奉承之道,早年通過賄賂巴結唐廷派往河北的御史,抱上了唐玄宗這顆大樹。當時的唐玄宗十分喜愛楊玉環,他大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馬屁,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信與喜愛,甚至認他做了乾兒子。

得到皇帝寵信,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一定少不了,所以安祿山平步青雲,先升為平盧節度使,後又兼任范陽,河東節度使,並受封東平郡王,權勢達到頂峰,羽翼逐漸豐滿。

那麼在權勢達到頂峰後,安祿山到底多有權勢呢?這麼說吧,一個人要造反,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手握重兵,而安祿山在一點上有巨大優勢。當時整個唐朝的正規軍有60萬,而安祿山一個人掌控的軍隊就有18萬之多,佔全國各地軍隊總合的三分之一,他已經具備了造反的資本和基本條件。

擁有如此多的兵力,是安祿山敢於反叛的根本原因,也是給他反叛之心的勇氣所在。


二、與丞相楊國忠水火不容

楊國忠,楊貴妃同曾祖兄,在楊貴妃深受寵信時,楊國忠時任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重權。而安祿山,和楊國忠一樣深受寵信,是當時頗有權勢的武將,手握重兵。

他們就好像一座山上的兩隻老虎,一山豈能容二虎,除此之外,他們二人在政治上並未因楊玉環假的舅甥關係而沆瀣一氣,反而是互相排擠,互為政敵。

楊國忠生性貪婪自私,喜好排除異己,而安祿山恰恰觸犯了他的利益,擋了他走向權力巔峰的路。所以楊國忠就開始處處針對安祿山,兩人水火不容。而安祿山反叛就因為楊國忠像唐玄宗提議削落安祿山職權為導火索,觸使安祿山忍無可忍,於是發動反叛。

當時安祿山造反的理由,也是打著清君側,除掉楊國忠的旗號,所以這也是安祿山反叛的一個原因之一,楊國忠的處處緊逼給了安祿山莫大的勇氣。


三、野心使然,欺君年老

安祿山這個人從小就有野心,他為了得到權勢不擇手段,在成為了三鎮節度使後,他的野心也並沒有得到滿足。

唐玄宗對安祿山不薄,給了他權力和地位,但是安祿山並不滿足,他開始羨慕唐玄宗至高無上的皇位,於是在心中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除此之外,唐玄宗已經愈發年老,已經不堪忌憚。安祿山便覺得這是個自己成就霸業的好時機,再加上自己手中有18萬軍隊,而唐玄宗身邊才9萬軍隊,自己正值壯年,唐玄宗已經年邁,不足為慮。

抱著這樣的想法,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所以安祿山的博博野心和唐玄宗的年老也是他敢於反叛的原因之一,他自己的想法也給了自己莫大的勇氣。


夏目歷史君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我是趙帥鍋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

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自認為很強

安祿山起兵之前,唐軍總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安祿山的關東軍十八萬;哥舒翰、郭子儀等人的河西軍二十二萬;中央軍九萬;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萬。剩下的就是一些散佈在各地的藩鎮部隊了。

當時,安祿山的部隊雖然只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實際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人,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來看,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確實老糊塗了,他居然給了安祿山那麼大的權力。

如果說,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跟著他造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安祿山只管一個藩鎮,當安祿山想造反時,周圍另外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只有吃癟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三鎮節度使,就相當於河北、遼東、山西的兵馬都掌握在了安祿山一個人的手上。當年光武帝劉秀建立霸業時,他能掌控的地盤也就這麼大。

既然有光武帝佔據山西、河北、遼東成就帝王霸業的先例,那麼我安祿山為什麼就不能試一試呢?

安祿山認為唐軍很弱

安祿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當時唐軍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將領,一個都沒有。

比如說郭子儀,他在安史之亂前,還沒當上節度使。安祿山身為三鎮節度使,壓根就瞧不上郭子儀這種低階人物。

還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儀當上節度使,並且坐穩了之後,經郭子儀的推薦,才當上的節度使。這種比郭子儀更低階人物,安祿山更是一萬個瞧不上眼。

至於其他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通過爆揍安史叛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唐軍將領,安祿山就更瞧不起他們了。

因此,安祿山起兵之前,郭子儀、李光弼這一票人,都還沒什麼名將光環,根本不在“自認名將的安祿山”眼中。


可能有人會問,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當時的名將,難道安祿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祿山瞧不上他們。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祿山大十三歲,但是晉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亂事發前兩年才做上節度使的位置。在安祿山看來,封常清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並且,安祿山也不認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麼很強的敵人,都是在虐菜罷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兩位,他們兩位都不是漢人,在朝中沒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後來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並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節度使,他們兩人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別說他們回援不帶自己的部隊,就算他們帶了,區區五萬人而已,安祿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雖然是河西軍的老大,可惜呀,他因為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已經無法指揮大兵團作戰了。後來靈寶之戰,哥舒翰的臨場指揮確實是很爛。

因此,在安祿山的眼中,自己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而唐朝方面的將領都是渣渣,能用的將帥要麼是無根基的藩人,要麼是老邁之身的殘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祿山認為自己肯定會殺他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輩子搞政治平衡,讓大臣鬥來鬥去的報應。

唐玄宗是靠政變上臺,他一輩子都怕別人也篡他的權。因此他十分熱終於平衡政治,一輩子都在讓大臣內鬥。李林甫沒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祿山被李林甫壓制得死死的)。

可是當李林甫死後,新上臺的宰相楊國忠完全就是個只會斂財的廢柴玩意。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就只能靠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對付安祿山。

玄宗認為這會破壞平衡(既要壓制武將,又不能讓宰相坐大),就拉攏安祿山,甚至還讓他認了楊貴妃當乾兒子,藉以拉攏。

結果楊國忠還是不依不饒。他為了能讓安祿山作實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動給安祿山的叛變創造種種條件。因為只有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證明他是對的,玄宗才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

這是不是很搞笑?



雖然當時玄宗並沒有表示不信任安祿山,但站在安祿山的立場來看,楊國忠這麼不依不饒的整他,他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首先,當年掌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關係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邊反覆說王忠嗣會造反。結果玄宗就信了,將王忠嗣貶官,導致其抑鬱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態在安祿山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信用保證。或者說,唐玄宗在安祿山看來,根本就沒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楊國忠,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可能會救自己一次兩次,但是肯定不會為了自己,跟楊國忠撕破臉皮。

第三,當初為了求寵於唐玄宗,安祿山已經和太子李亨鬧翻了。就算玄宗不殺自己,太子一旦繼位,他也肯定會殺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乾媽也靠不住,太子還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敵。那麼安祿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總是一死,還不如搏一把。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給了他太大的節度權力。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判斷也存在誤差,他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全然無視唐軍的實力。並且,唐玄宗和安祿山君臣之間又缺乏默契,導致安祿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最終也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Mer86


安祿山之所以敢對抗唐玄宗,是和他自身的實力有關,他和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唐玄宗的關係不比尋常,唐玄宗最愛的妃子,楊貴妃還是安祿山的小媽。

楊貴妃這樣的人,敢於當安祿山的小媽,不得不說這是皇帝拉攏安祿山的一個手段。可以說在當時的武將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勢力,能超過安祿山的。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和唐玄宗的親密關係,能超過安祿山。

連皇帝都要仰仗安祿山,都要想盡辦法和安祿山套近乎,可見,安祿山的重要性。

既然唐玄宗對安祿山如此的信任,為何安祿山還要吃裡扒外,造這個反呢?

說實話任何人都不想造反,除非逼不得已。

安祿山造反,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逼安祿山造反的既不是唐玄宗,也不是楊貴妃。而是國相楊國忠。

楊國忠之所以要逼安祿山,是因為他看到安祿山在唐玄宗身邊的地位日益見高。他心裡有點不爽,畢竟,他是大唐的宰相。

若是再由安祿山和唐玄宗這樣頻繁的交往下去,安祿山的地位,早晚會超過他楊國忠的。

楊國忠因為心裡不平衡,就到處放風說安祿山要造反了。

當唐玄宗一次聽楊國忠這樣說之後,沒有當回事。但是,三次、五次、十次,他就不得不提防了。

因為懷疑安祿山,所以,唐玄宗經常把安祿山叫來訓話。考察考察看看他是否有造反的態勢,每一次安祿山進京的時候,他都是提心吊膽。都以為是自己最後一次進京了,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死裡逃生,因為唐玄宗看不出他有任何造反的苗頭。唐玄宗反倒是更相信他了。

還有就是,若是安祿山真的要造反了,他肯定心虛,不敢來面見皇帝的。

所以,唐玄宗斷定安祿山沒有造反。

安祿山卻不這樣想,儘管唐玄宗沒有直接問他,是不是有造反的心思,但是,安祿山已經是如履薄冰了。

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若是被皇帝猜疑了,很有可能會被皇帝找個理由殺掉頭的。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安祿山當然對唐玄宗不滿了,所以,他也就真的開始謀劃謀反的事情了。

唐玄宗每一次叫他進宮,他都去儘管他已經在籌劃謀反的事情了。而且他每次都可以討好唐玄宗,可以說每一次他進宮,都能從唐玄宗那裡要來很多好處,很多錢。

在唐玄宗這裡要來的這些錢,都被安祿山用來購買馬匹和軍需用品了。

當時,天下最好的騎兵部隊就是在安祿山手裡。可以說掌握了騎兵,這是安祿山敢直接對抗中央軍的一個理由。

安祿山敢造反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唐玄宗給了他,人事方面的任免權,也就是說,只要是安祿山管轄的部隊,安祿山就可以在部隊裡直接任免官員。

這也是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造成了,其它地方官員的任免權,都是朝廷,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

但是,唐玄宗卻為手握三藩鎮的安祿山開了綠燈,安祿山在這期間,把聽命自己的人,全部升遷為了高官。把沒有聽命於自己的人,全部給秘密殺掉或者是撤了職。

也就是說安祿山管理的河北、山西和遼東這三個鎮的士兵,完全被安祿山給私有化了。這些人全部都聽命於安祿山的調令。這三個地方,恰恰也是最為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

所以說這才是安祿山敢直接造反的最大的原因。

當時安祿山的總兵力是將近二十萬,中央的軍隊是六十萬。

但是,尤其值得的注意的是中央的六十萬大軍,基本上都在國防線邊緣駐守。唐玄宗一直都是把抵禦外敵當作了重中之重。他根本沒有想過,會有人敢造他的反。

所以,真正守衛中央的軍隊,也就沒有那麼多了,其實真正守衛中央的軍隊,唐玄宗時期,連十萬都不到。

安祿山想要把唐玄宗給趕下臺,他的二十萬騎兵,打中央的十萬大軍,當然是不在話下了。

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安祿山起兵的勝算都是很大的,這就是安祿山有勇氣抵抗中央的原因。

當然了他也成功了,只不過沒當了幾天皇帝,就因為內訌被他的兒子給殺死了。


史學達人


安祿山與史思明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發生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歷時9年才平定,雖說唐王朝沒有因此而直接滅亡,但是卻直接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 並且再也沒有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種令世界人民憧憬的盛世。“安史之亂”還引發了唐朝的藩鎮割據,宦官參政等問題,直接將唐朝從盛世帶入衰落直至滅亡。那安祿山何德何能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將大唐打個半死,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是如何發跡的

史書記載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雜種,他母親是突厥的一個巫師, 在突厥語中“鬥戰”的發音叫”軋犖山“,安祿山的母親便給他起名叫軋犖山,後來安祿山的母親嫁給突厥一個叫安延偃的人,後來改名叫安祿山。長大後的安祿山精通六國語言,所以就在交易市場上給人當貿易中介。《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併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陸山不知怎麼著做中介沒混到錢,居然跑去偷別人家的偷羊恰巧被官兵給逮著了,幽州節度張守珪嚴刑拷打安祿山,準備把他給打死,這是安祿山大喊了一聲說:“大夫難道不像滅奚、契丹兩蕃族嗎?為何還要殺我安祿山,張守珪見安祿山長的肥肥白白的,又說出如此豪言壯語便將他給放了,並令安祿山和他的老鄉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

只要他們出去就會抓到俘虜,張守珪就將安祿山提拔為偏將,雖說安祿山有些胖,但是以驍勇善戰聞名,張守珪就收他為義子,由此,開始了安祿山開掛的人生。 《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盜羊事覺,守珪剝坐,欲棒殺之,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守珪見其肥白,壯其言而釋之。令與鄉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拔為偏將。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風素高,畏懼不敢飽食。以驍勇聞,遂養為子。

唐玄宗晚年寵信奸臣給安祿山提供了造反的溫床

晚年的李隆基沉迷於美色,百般寵愛楊貴妃,過著糜爛的生活。關中地區又經常出現大旱天氣,百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卻專心學習老莊之道,對政事都不理不問,當時的朝政由李林甫把持,就是那個口腹蜜劍的李林甫, 誣陷忠良,打壓異己,使當時的官場一片混亂。在一個就是不學無術,靠楊貴妃上位的楊釗,李隆基賜名為國忠,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楊國忠一躍成為朝廷重臣。羽翼豐滿後的楊國忠,為了獨攬大權,仗著有楊貴妃撐腰,便開始把矛頭對準了昔日的盟友李林甫,同時李隆基為了討好楊貴妃開心,順便剷除權力過大的李林甫,逼著李林甫辭官告老還鄉,從此楊國忠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此時,身兼四十多個要職的楊國忠,一時間權傾大唐整個朝野。他為了發展屬於自己的勢力派系,對屬於自己派系的官員一律提拔,不論其是否有才能,面對反對自己的人則全部打壓,因此,使許多忠臣良將遭到迫害。經過李林甫、楊國忠兩人一番打壓,朝廷內外、中央與地方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

此時的安祿山顯然也是屬於楊國忠打壓的對象,雖然安祿山也是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愛,畢竟是個胡人,敵不過有裙帶關係的楊國忠,現在楊國忠想要殺他,身為三鎮節度使,又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聲稱奉唐玄宗的命令討伐楊國忠。《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可以說此時的安祿山造反是天時、地利、人和都給佔了,所以叛軍很快打到了長安。

安祿山是不是因為楊貴妃才造反

《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後來安祿山便請求當楊貴妃的養子,每次進宮朝見唐玄宗都先拜望楊貴妃,於是唐玄宗覺得有些奇怪就問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前頭而把父親放在後頭。”玄宗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楊銛以下的楊家兄妹們一起同安祿山結為兄弟姐妹。《舊唐書》與《舊唐書》均這麼記載,只是寫安祿山認楊貴妃為養母,並沒有楊貴妃給安祿山之間有曖昧的關係,更不存在洗三這麼回事,況且此時安祿山是剛剛當上范陽節度使,楊貴妃與李隆基的關係也很好,不可做出一些苟且之事。安祿山認楊貴妃為乾媽,但是那是基於他自身的利益出發,給自己在宮中找個靠山,而且安祿山還是一個大胖子,楊貴妃也不一定喜歡,至於說安祿山喜歡楊貴妃,正史沒有記載應該就不存在,屬於野史編纂的。那就不可能說安祿山起兵是因為楊貴妃,以及楊貴妃在馬嵬驛自盡,也不見安祿山有任何憤怒的動作。

綜上所述,安祿山造反不用為了楊貴妃,而是為了他自己權力慾望的膨脹,在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極度寵信下,已經忽略了自己身為人臣應當盡忠職守的責任。


麇子文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安祿山敢在盛唐時期起兵造反,原因是多方面的。

為了治療唐朝的肢端肥大症,唐朝採取了設置藩鎮的辦法

唐朝自開國以來就有著很強的進取心,不斷地對外擴張。經過了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前期幾代人的努力,到了唐玄宗開元末期,唐朝當時的疆域實際上已經非常大了。

當然,隨著領土的擴大,唐朝面對的敵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非常強悍的存在。如西邊的阿拉伯帝國,是屬於世界性的大帝國,經過達羅斯之戰,唐朝暫時停止了向西的擴張,轉而專心經營已佔領的地區。

西南的吐蕃帝國當時是處於鼎盛時期,軍事實力非常強勁,在安史之亂後代曾經攻陷過長安。北邊的突厥雖然已經臣服於唐朝,但也不得不設防。東北的契丹和奚也市場騷擾唐朝的邊境,搞的唐朝非常地頭疼。同時南邊的南詔,也多次和唐朝發動衝突,唐玄宗時期曾經發大軍征討過南詔但是歸於失敗。

可以說,唐朝四面都有強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方權力由中央掌控,那麼中央就要能夠應對這些局面,但很多時候唐朝要在同一時間面對好幾個方向的邊境衝突,中央集權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力不從心。

因此,設置藩鎮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藩鎮的節度使在藩鎮地區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控制當地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政權,當然藩鎮節度使都是非常能打的將軍才能當的,這也充分地發揮了他們在軍事上的才能,守住了唐朝邊境的安寧。

如安祿山所在的范陽鎮,就曾經多次把令唐朝頭疼的契丹和奚打的不要不要的,甚至還俘虜了奚和契丹的首領,這讓唐玄宗非常地高興。

開元末期到天寶時期,唐朝政治趨於腐化

到了開元末期,唐玄宗也逐步步入了晚年,他年青的時候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此時他已經滿足國家的現狀,開始追求個人的品質生活,也不想管太多事情,尤其是在他得到楊玉環後,只想享受好餘下的人生,事情太多了他也不想管了。

實際上晚年的唐玄宗自從有了楊玉環之後,就放開了朝政,基本去享受人生去了,很多事情都不再如以前一樣,往往力不從心,導致了朝綱的敗壞,正是唐玄宗的帶頭腐朽,引發了整個朝堂的腐朽,這就為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

當時朝中的宰相是一代奸相李林甫,他最怕地方上功勞大的將軍到朝中任職,這樣的話就會威脅他的地位,畢竟在邊境功勞大的將軍回朝,一般都會給個很高的職務,這樣也就剝奪了他手中的權力。他為了防止別人入朝奪權,他同時也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心態,就提出了設置藩鎮的建議,得到了唐玄宗的應允。

安祿山做大,楊國忠相逼

安祿山敢起兵造反,是因為他手上有籌碼,而且很多。

當時唐朝軍隊總數在大約60萬人左右,最為精銳的就是邊軍,因為常年和邊境的外族作戰,軍隊的組成多是胡人,並且都是打出來的軍隊,作戰能力異常兇悍。而相對來說的唐朝中央軍,因為常年沒有經歷過戰爭,基本都在京城或者是繁華地區執行治安,生活上也逐漸脫離了戰爭狀態,戰鬥力來說基本不是邊軍的對手。

安祿山掌握的河東、范陽、平盧三鎮擁有兵力18萬多人,是整個唐朝最能打的軍隊,他知道自己一旦起兵南下,整個中原地區至少一時間是沒有他的對手的。而當一個大臣手上擁有這麼多籌碼的時候,有時候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楊國忠。一開始他和李林甫是狼狽為奸的,只是到了後來楊國忠的野心越來越大,兩人產生了本質性的矛盾,而楊國忠在政治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楊玉環的作用很大)

其實安祿山不怕楊國忠,他怕的是李林甫。李林甫非常地奸詐,而且能看穿人心,一旦安祿山如果真的有謀反的舉動,李林甫是能夠看出來的。而安祿山每次進京,最怕的也是李林甫,見到他的時候也經常是背後發涼,李林甫整人的能力太強,安祿山生怕被他整了,所以李林甫在的時候安祿山也總是小心翼翼。

楊國忠當上宰相後,認為自己權力上最大的威脅就是安祿山了,於是多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是不把楊國忠放在眼裡的,也沒怕過楊國忠。後來也因為兩個人的矛盾鬧得非常大,唐玄宗也不得不經常出來調停兩人的矛盾。

當然,安祿山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即便沒有楊國忠他應該也會造反,只是楊國忠成了他造反的催化劑,不斷地打他的小報告,時間長了安祿山也覺得這樣下去遲早會被楊國忠彈劾成功,於是就索性真的反了。

綜合以上來說,安祿山造反首先是因為唐朝設置了藩鎮,給了安祿山相當大的籌碼,有了足夠的籌碼就有了足夠的資本造反;其次是唐玄宗晚期逐漸懶政怠政,導致朝政的腐化,給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三是楊國忠權力慾太強,對安祿山步步緊逼,也成了安祿山造反的催化劑。


老威觀史


今天,我們不談複雜的政治、經濟因素,僅就軍事而言,安祿山的造反方略經過了精確地計算,不但敢造反,而且極有可能傾覆大唐。

數學,不能體現真實的實力對比

僅就兵力而言,安祿山的北方三鎮有兵馬十八萬,大唐全國(含安祿山)的兵力為五十七萬人,安祿山的兵力佔大唐的32%,雙方兵力對比接近1:2。

這個只是紙面兵力。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首先,大唐承平日久,內地軍戰鬥力薄弱,即使不能忽略不計,但卻是戰力確實有限。


其次,大唐疆域遼闊,許多邊軍在戰爭前期幾乎無法參戰。比如說:安西軍、北庭軍。

因此,安祿山最需要忌憚的,是河西軍七萬三;朔方軍六萬七;隴右軍七萬五。稍微需要考量的,是劍南軍三萬(經過討伐南詔,損耗慘重)、嶺南軍一萬五。

對安祿山來說,還有一些隱藏的利好:他的族兄安思順,曾經擔任河西節度使,當時正擔任朔方節度使,長期與哥舒翰、楊國忠不和。而其他實力派節度,多是胡人,有策反的可能。


一起步就能和政府軍實力相當,縱觀歷代造反者,這個起點已經很高了!

時機選擇好了,阻力更小

一方面,安祿山選擇的時機,正是大唐各路邊軍腦殼疼的時候!

當時,大唐與回紇、吐蕃、南詔正同時開戰!

河西、隴右正在與吐蕃作戰;朔方正在與回紇作戰;各處壓力都不小。如果不能與回紇約和,難以抽調多少兵力回援;而劍南在遭受討伐南詔的重大損失後,正在勉強與吐蕃、南詔兩大強敵周旋,還在等著朝廷給援助。

而嶺南、安西、北庭,暫時可以忽略,一則本身戰鬥任務重,二則路途太遠,等到他們參戰時,戰局可能已經大定。


另一方面,楊國忠上臺後,所作所為,已經激起了天下不滿。安祿山、哥舒翰、王思禮、陳玄禮,多少軍人想要殺掉他?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此時很有號召力(事實上,叛軍起兵後,“響應”的地方官、守將不少)!

安祿山的策劃,迅猛、致命!

對於安祿山起兵後的方略,當時叛軍陣營曾經有過幾套方案。

1、悄悄襲擊洛陽,神不知鬼不覺地控制洛陽。

謀士高邈的建議:聲稱給朝廷獻馬,藉機控制洛陽。控制後不殺洛陽留守,“則天下當未有知者”,我控制了洛陽,但天下人卻都還不知道!

這樣,叛軍不但可以兵不血刃控制東都洛陽,還能策劃直接由洛陽發動襲擊,這樣的突然襲擊下,潼關等地是來不及設防的,長安幾乎可以迅速拿下!


可惜。大唐在洛陽的官員也並非都是傻子,這個陰謀被河南尹識破,無法實施。

2、四面進取,動搖天下。

這個是何千年的建議。他主張一支取道內蒙古、寧夏靈武,包抄長安後路;一支取山西,從山西如蒲關,動搖關中;安祿山引軍取道河陽進取洛陽;另外再分兵攻略山東,動搖大唐的經濟命脈——江淮。

這招不能說不好,後來的安史之亂中,靈武、太原、河陽,都是讓叛軍頭疼不已的幾個點。叛軍未能即使攻取,有些遺憾。

只是,這個方案中,兵力過於分散,安祿山沒有采納。

3、安祿山的方案:雷霆萬鈞,招招致命


(1)、集中兵力,進取中原。中原承平日久,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擊安祿山叛軍,安祿山集中十幾萬大軍,雷霆萬鈞,迅速攻取陳留、洛陽,是很有把握的;

(2)、一面進取關中,一面襲擊江漢和江淮,徹底切斷大唐持久作戰的經濟命脈!

後來,唐玄宗強令哥舒翰出擊,南陽、襄陽等地的遭受的嚴重威脅,是一個被後人忽略的重要原因!

因為,在叛軍控制洛陽、陳留後,大渡河已經不能被大唐使用,關中補給只能依賴漢水,如南陽、襄陽丟失,則關中唐軍不能持久!

(3)確保後方。高秀巖駐大同,顏杲清駐常山,確保補給,並重點防備太原唐軍!


在這套方案下,安祿山的成就非常明顯!從范陽起兵,到攻取洛陽,只用了33天!

無名小卒和不知兵的文人,破壞了安祿山的計劃,支撐起了大唐的危局

安祿山造反,算是幸運的。


他預計中的最強對手哥舒翰,和河西、隴右精銳,居然在大唐君臣一頓神操作下,被秒殺了!叛軍直下長安!

唐玄宗、楊國忠,可能比他預計的還昏庸!

可是,安祿山想不到的是,他的精心部署,被一群他預料之外的人打破了!

在安祿山的進軍方略中,他能集中主力大單突進,要兩個前提:

(1)、穩固的後方;能源源不斷提供補給;

(2)、死死抓住大唐的命門。他們完全有把握拿下江淮,徹底破壞大唐朝廷的戰爭千里!

可是,兩處都被安祿山預料不到,甚至根本沒想到的人破壞了!

(1)、首先,是他留守在後方的兩個書生:常山太守顏杲清、平原太守顏真卿。


他們在河北起兵討安祿山,河北十七郡響應!僅僅只有六郡依然歸附叛軍!而且,范陽節度使也已被說服,即將歸順朝廷!安祿山的老巢幾乎被斷,北方的補給通道完全中斷!

當時,唐軍剛在洛陽大敗,尚在潼關未穩,安祿山正親自率軍直取潼關,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回到洛陽,重新組織!

這次反正儘管很快就被鎮壓,但在這段時間,朔方軍趁機出井徑入援,李光弼收復常山,在郭子儀到達後,進入河北戰場的唐軍達到了十幾萬!

安祿山幾乎要栽在這兩個“書生”手裡!

(2)、張巡。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傢伙,原本是真源令,但他卻守住了大唐的命脈。

安祿山分軍破壞江淮,這招對大唐是致命的。而這招或許看起來是不難的:大唐在這個方向幾乎沒有足以抵抗叛軍的力量!

可是,張巡,這個小縣令,卻挺身而出。先是在雍丘與令狐潮、李懷仙部四萬叛軍激戰六十餘日,大小三百次戰!阻止了叛軍向東、南的發展,守住了大唐的經濟命脈!

即使在潼關之敗後,張巡依然死守睢陽,堅持戰鬥,多次挫敗叛軍。

張巡堅守雍丘、睢陽共二十一個月,一直堅持到唐軍收復兩京,轉入戰略反攻。可以說,若非他的堅持,大唐岌岌可危!


安祿山是個厲害的角色,他對大唐的軍事部署、政治事務、無不洞若觀火;他對唐玄宗、太子、楊國忠、哥舒翰這些“上的了檯面”的人物,無不了如指掌。因此,他敢於起兵,而且,在起兵之處,雷霆萬鈞,氣勢如虹!

可是,大唐俊傑豈只在朝堂之上?

顏杲卿、顏真卿,這些“素不知兵”的文人,張巡、許遠,這些“無名小卒”他們在動亂中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脊樑,擔負起天下的興亡;用自己的鮮血,挽救了時局!

安祿山起兵後,聲勢震天之時,多少大唐官員、將領紛紛投靠,卻只有這些“不知兵”、“芝麻小官”挺身而出!

朋友,也許,人生最稀缺的,也許不是機遇,而是勇氣!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安祿山也很鬱悶啊,你們不逼我,我能反嗎?

這事兒還要從安祿山的主子,唐玄宗說起。那時候唐朝的國力全是強盛,一片歌舞昇平。唐玄宗心裡美呀,這是我的天下,我要享受啊!於是,他不想管事了,各種想著辦法的玩。

帶著楊貴妃驕奢淫逸,享受生活。這時候的安祿山其實沒啥想法,我也能有好日子過就行,所以他一把年紀還認楊貴妃當“乾媽”,逗得唐玄宗非常高興。

安祿山那時候的日子過得其實很不錯,手裡有兵有地,威望很高,唐玄宗也不找他麻煩。就這麼開開心心的過一輩子,其實挺美的。

但是,唐玄宗身邊又來了個楊國忠。楊國忠也是個寵臣啊,他一看唐玄宗對安祿山這麼好,心裡很嫉妒。於是想著辦法的找事兒,安祿山在外面,楊國忠可是天天跟著唐玄宗,這一陣一陣的“風”吹著,不感冒也會覺得冷啊!安祿山意識到:唐玄宗時間一長,還真有可能猜疑自己。

於是安祿山也表了表忠心,把長子放在長安當人質,自己還親自跑過來說說情況。不過,唐玄宗也不管管這倆人,你倆鬥,接著鬥!

安祿山想想楊國忠天天說自己要“造反”,又想想手底下精兵強將,管轄地區又有著極高的威望。得嘞,我不等你來殺了,我先過去殺了你!

所以,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起兵了。造反這種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幹起來,就身不由己了。你自己不想幹,手下人也會接著幹,所以,安祿山只有閉著眼睛往前衝了。


七追風


煌煌大唐創造了無數輝煌,書寫了中國封建史上若干的巔峰。但是,這樣一個無比瑰麗的盛世在天寶一十四年,公元755年的一個嚴冬戛然而止!而導致這一突變的正是大唐帝國最大軍區總司令,北方最大三鎮軍事長官,皇帝唐玄宗的乾兒子,胡人安祿山!

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對盛唐的打擊可謂是毀滅性的。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雖然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又苟延殘喘了近兩百年,但於是面目全非、恍若隔世。對於唐人來說,不啻於從天堂跌落到了深淵之中。

毫無疑問,安祿山帶給唐朝的影響是毀滅性的,但是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卻不是他這個人。或者說,在那個歲月,發動叛亂的人亦或是安祿山,李祿山或者張祿山,安史之亂或者又叫其他什麼的名字。安祿山只不過是推到多米諾骨牌的那個人,是命運選擇了安祿山,而非安祿山決定了命運。我們想說,唐朝的由盛轉衰,是機制性的結構性坍塌,而非某一個歷史人物的偶然傑作。這個人不是唐玄宗,更不是安祿山。

公元755年的那個嚴冬,安祿山這個來自北方的狼撤掉最後一絲偽裝,揮兵南下,三個月拿下東都洛陽,一年就破潼關佔領帝都長安,彷彿衝入羊群的狼,一發不可收拾。為什麼這麼兇猛?因為當時的唐王朝外強中乾,已然發生結構性潰爛。安祿山不過是撤掉遮羞布的第一人罷了。

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是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度膨脹。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玄宗時代邊防節度使權力逐步變大,到了天寶年已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呈尾大不掉之勢。在權相李林甫的挑唆下,玄宗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是基層士兵與地方長官結成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反而與中央疏遠。公元710年,朝廷在邊地設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回到安祿山本人,由於與唐玄宗的關係很近,盛寵正隆,他就成了一眾地方大員中的超級大員。邊境九鎮中,安祿山一人就管轄了三鎮,坐擁天下兵馬的三分之一。由於各鎮兵馬是分散到各地的,安祿山這三分之一的兵馬就成為了倒懸於唐王朝頭頂的達摩利克斯之劍。什麼時候掉下來,就不是朝廷說了算的了。

安史之亂的根本土壤是土地兼併帶來的流民劇增。唐玄宗的統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開元之治,二稱天寶時代。前者是開明君主銳意改革發展帶來的空前盛世,後者是統治者因循守舊,奢靡墮落導致的體制加速衰變。兩者都掩蓋不了的事實是唐朝到了中期,封建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土地兼併,初唐大體均衡的田地分配格局已經蕩然無存。土地高度集中必然導致失地農民的劇增。這也就形成了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此外,唐朝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矛盾在天寶年間已經激化到比較嚴重的程度。而北方正是多民族夾雜的主要地區。而安祿山、史思明本人就是胡人血統。大量流民加上民族矛盾加上軍權外置,這三者任何一個都足夠讓統治者操碎心,更何況三者同時交集在安祿山鎮守的范陽。就像定時炸彈放在那裡,隨時都可以爆炸。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玄宗皇帝也許可以僥倖逃脫尷尬命運,但中唐時代的大變局必然不會缺席。





週週說古今


首先,這個問題很大,全面論述說起來可以寫一部著作,即便每一個原因如果細說也是一篇論文。

這裡我拋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政治腐敗這些考試標配答案,從兩方面談一下安史之亂之前經常被忽視的二個因素。

一,必然性:民族矛盾

“安史叛亂之關鍵,實在將領之種族”—陳寅恪


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為了打壓鮮卑貴族為主體的關隴集團,將儒家文人引進朝廷。這就導致了相反北方遊牧民族聚居區的強烈反感。

尤其是河北地區,大多數為遊牧民族後裔。武則天所推行的這套制度天然就將遊牧民族排斥在國家統治階層以外,結果就是河北地區對唐王朝離心力越來越大,一些學術研究稱之為“幽州化”。



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不斷在河北招募勇士,收買人心,最終割據一方,河北對中央離心離德乃至於安史之亂之後一直存在,從而形成河朔三鎮藩鎮割據。

也就是說當時的安祿山的轄區就是一捆乾柴,即便沒有安祿山,還有張祿山,王祿山。

二,偶然性:王忠嗣罷官

“在歷史的發展中,偶然性起著自己的作用,它在辨證的思維中就像在胚胎的發展中一樣”—恩格斯

王忠嗣是誰?暑期熱播的高分網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刁蠻郡主王韞秀一再炫耀的爹的就是王忠嗣。



如果說唐朝歷史上帶兵最多,權力最大的節度使還真不是安祿山,而是王忠嗣,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麾下十五萬軍隊。

王忠嗣則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麾下二十四萬軍隊,而且按照唐朝軍制,他屬於北線防禦體系中間一環,北方如果有事,他可以輕鬆彈壓。

《資治通鑑》記載: “安祿山潛蓄異志託以禦寇築雄武城大貯兵器,請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而往不見祿山而還” 這就是一起典型的對安祿山的震懾。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王忠嗣不僅有將才而且有帥才特別是政治上才能,對於晚年玄宗一些“併吞四夷”的好大喜功的政策總是很不積極。

史料記載他的軍事思想:“及居節將以持重安邊為務。嘗謂人云‘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妥妥的老成持重,不為政績埋白骨啊!於是在關於攻取吐蕃要塞石堡城上與玄宗產生了重大沖突。


從而在天寶七年被李林甫,安祿山聯手構陷罷官,貶官之後暴病而亡,使唐朝北方防禦體系缺少了定海神針。

從日後安史之亂平定來看,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不具備王忠嗣威望和能力,從而在兵力,國力明顯佔優情況下一敗再敗,與叛軍打了八年。這恐怕就是偶然因素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