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1:不能用抗生素控制痛风急性发作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多见于大拇趾及足背)迅速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如不做详细的病史追问、体检和血尿酸等检查,很容易被误诊为局部感染性炎症(如丹毒等),并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这是痛风治疗中最常见的误诊误治。

痛风是超饱和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中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根本无效。相反,在痛风急性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不仅对控制发作无效,还可能使血尿酸升高而加重痛风。这是因为青霉素和尿酸都需经过肾脏排泄,前者对后者的排泄有干扰作用,致使血尿酸升高,从而加剧病情。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2:不能靠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来预防痛风发作

导致痛风的罪魁祸首是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发作,关键是要控制好血尿酸,除了低嘌呤饮食以外,往往还需要“降尿酸药物”治疗。有些基层医生不了解这一点,为了预防痛风发作,让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痛等)或秋水仙碱,这样不仅起不到预防作用,还可能会导致严重肾损害。

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皆属于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药物,具有快速消炎、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此类药既不影响尿酸代谢,也不增加尿酸排泄,属对症治疗,而非对因治疗,治标不治本。另外,此类药物不良反应普遍较大,除能引起严重胃肠道反应外,还可导致肾脏损害(如“镇痛剂肾病”)。因此,上述药物只适用于在急性发作时短期应用,急性期过后,即应尽快减药,短期内停药。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3:降尿酸不能急于求成

因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发作的罪魁祸首,故在治疗痛风时,患者都希望尽快把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于是擅自加大用药剂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反而更容易诱发急性痛风发作。这是因为当较高水平的血尿酸快速降低时,关节液中的尿酸来不及向血液中转移,造成关节和血液中尿酸浓度相差悬殊,致使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释放,引起血尿酸升高、波动,导致病情复发或“转移性痛风”。

在降尿酸药物初始治疗期间,因降尿酸速度过快而引起痛风反跳性急性发作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降尿酸药物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缓慢降低血尿酸水平,避免血尿酸大幅波动。新近欧美痛风治疗指南建议:患者在启动降尿酸治疗时,可以同时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6 mg/日)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在血清尿酸控制在360μmol/L(6 mg/dl)以下后继续应用数月,以避免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痛风急性发作时因为疼痛症状突出,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比较重视。而急性期过后,病程进入“间歇期”,此期患者没什么症状,化验血尿酸已降至正常,患者就自认为痛风已彻底痊愈,于是停止服用降尿酸药物,这样很可能会导致痛风卷土重来。

原发性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具有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的特点,急性发作后症状虽可自行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痛风已完全自愈。事实上,间歇期患者尽管没有明显症状,但患者血尿酸水平往往是高的(如果不用药的话)。如果不进行降尿酸治疗,任由高尿酸血症长期存在,日后痛风的发作可能会越来越频繁,每次发作症状持续越来越长,受累关节越来越多,尿酸盐在关节周围沉积形成痛风石,病情转入慢性,并最终造成关节、肾脏的器质性损害。因此,为了防止或减少复发,痛风患者在无症状间歇期也不能放松警惕,需要继续控制饮食。对于有明显复发倾向的痛风患者,除了控制饮食以外,还需服用维持量降尿酸药,力求把血尿酸控制在360 μmol/L(6.1 mg/dl) 以下。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5:并非血尿酸高就一定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

不可否认,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重要因素,降尿酸治疗可以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防止或减少痛风慢性并发症的危害。但是,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毕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害、骨髓抑制、药物性皮疹等),因此,对于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降尿酸治疗,并非一见到血尿酸高,就立即服用降尿酸药物,而是要权衡利弊,按照适应症决定是否用药。具体适应症包括:①有痛风家族史、经严格饮食控制后血尿酸仍持续>535 μmol/L (9 mg/dl)者;②关节炎急性发作频繁者(≥2次/年);③有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泌尿系结石及慢性痛风性肾病者。否则,无需长期使用降尿酸药物,但应控制饮食,避免诱因并密切随访。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6:合理确定血尿酸控制目标

痛风发作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当患者血尿酸<357umol/L(6mg/dl)时,即便患者遭遇较强诱因,也极少会发生痛风;痛风患者的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绝大多数发生在血尿酸≥477umol/L(8mg/dl)水平时。因此,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最理想的水平应该控制在357umol/L(6mg/dl)以下。有痛风石的慢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血尿酸最好控制在300μmol/L(5mg/dl)以下,以有助于尿酸石的溶解。

在降尿酸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血尿酸水平,并根据血尿酸值调整降尿酸药剂量,使血尿酸水平长期持续达标。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7:远离痛风的诱发因素

痛风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暴饮暴食、创伤及手术、某些药物、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受凉受潮、感染等等。最新研究显示:精神压力过大及疲劳过度已逐渐取代饮食因素成为痛风复发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与痛风复发密切相关的尿酸80%是内源性的(即由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等代谢产生),20%是饮食等外源性的(即由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精神压力增大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造成尿酸代谢异常,使得内源性尿酸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痛风发作。能引起血尿酸增高的药物主要有排钾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速尿)、抗痨药(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小剂量阿司匹林(<2 g/日)、β-受体阻滞剂、左旋多巴等,其中,噻嗪类利尿剂是诱发老年人痛风性关节炎的一个十分常见的诱因。因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上述诱因,在选择药物时尽量不要服用那些能够升高血尿酸的药物。

痛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八大细节”

细节8: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不可偏废

在对待痛风治疗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完全依赖控制饮食,拒绝药物治疗;另外就是完全依赖药物,忽视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饮食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是降低血尿酸的一种有效措施,但不是所有高尿酸血症单凭饮食控制就能完全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80%的尿酸由患者自体产生,只有20%来自于饮食等外来因素,也就是说,高尿酸血症不全是吃出来的,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仅能降低血尿酸60μmol/L(1 mg/dl)。因此,对于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的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往往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不可否认然,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副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降尿酸药物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痛风患者至关重要,患者要坚持低嘌呤饮食,多喝水(每日饮水2000-3000 ml),切忌暴饮暴食,注意减肥,增加运动。对于服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饮食治疗也不能放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