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文|花影故事。以走心的文字,書寫有態度、接地氣、有力量的故事。你若有心事,可關注我,告訴我。

導讀:為人父母,當你在為孩子規劃人生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讓孩子受到傷害了。愛可以,但不要以愛之名進行傷害。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1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思想就是天真。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父母做主的事。

尤其是成年之前以及剛步入社會的那幾年,父母會嚴格把控我們的一舉一動,會替我們選擇未來的專業、大學、以及工作,還有操心插手婚姻大事。有些控制慾強的父母,甚至會對子女管一輩子。

可能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他們什麼都不知道,都是用天真的想法在“揮霍”自己的人生,當孩子想維護自己的想法做出反抗時,父母就有可能會用道理或者暴力解決。

仔細回憶,現在的成年人,沒有哪個人敢說父母以愛之名,為他做出的那些事,是真正的讓他快樂的。

說到底,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有時候真的不是孩子想要的,相反還會是一種傷害。

就像有個短故事是:

有個人撿了一隻流浪貓,放在家裡照顧得特別好,這個貓很感動,為了報答這個人的救命之恩,每天夜裡勤奮的去捉老鼠,捉到之後捨不得吃,放到人的床上。

連續放了幾天以後,貓被趕走了,又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貓。

貓自始至終也沒明白:為什麼自己用最美味的老鼠去討好主人,卻被無情的趕出來呢?

其實說到底,就是你給予的,未必是他喜歡的。

就像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可能自認為給了此生最好的,可在孩子的世界裡,那就是一種傷害。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2

去年熱播的《小歡喜》裡,有一組家庭是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宋倩此生唯一的動力就是女兒,為女兒規劃人生,為女兒拼命賺錢,為女兒費腦費神,她的心,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女兒身上。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宋倩對英子的學業特別看重,青春期貪玩的孩子被媽媽嚴格控制了天性,為了讓女兒高考有個能考進清華的成績,宋倩不惜在女兒的房裡裝上透明玻璃,隨時回頭看一眼,連個打盹的機會都不給。

媽媽想要了解孩子的一舉一動,是愛她,為她操心,她們覺得自己是在關心孩子。

實際上,就像電視劇裡,後來英子的爆發要跳江一樣,父母的這種“愛”被放大時,就是在侵犯孩子的隱私,傷害著孩子的心理。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3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回憶起父母為自己做的選擇時,有一種六親不認的念頭。

她的父母很“愛”她,愛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現在,朋友三十多歲的人,父母還在給她說教著飲食起居以及工作上的事和婚姻中的事。

這些朋友早就習慣也釋懷了,因為在她人生裡最重要的那幾年,父母已經“毀”了她。

朋友小時候家裡窮,上小學那時都是和父母擠在一間出租屋裡,那時候,她拿個同學的玩具回家,父母會翻臉責罵不讓她玩,書包裡有一本同學借的漫畫書,父母更是大發雷霆。

那個時候,她就一直幻想著能有個屬於自己的房間,後來初中的時候,房間有了,但是父母的觀察從沒退讓。

朋友為了守住底線,經常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可惜她還是低估了父母對她的管控,之後她父母無情的把鎖拆掉了。

之後,朋友就在那個沒有鎖的房裡住到了現在。哪怕自己大一點後,懇求父母把鎖裝上,畢竟她是個女孩子,有自己的隱私,也有一些不方便,比如換衣服的時候,父親突然推門而入。

可是,父母還是堅決的拒絕了她的懇求。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4

高中的時候,她的父母和很多父母一樣,都覺得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選擇,目標是清華北大,當然,朋友沒有那個能力,所以父母指責她笨之餘,為她物色了幾個父母認為好的學校,始終無視朋友自己的夢想。

其實朋友一直有一個很小的夢想,那就是當個畫家,但她的畫筆,沒有一次是完整的出現在房裡。

這些在朋友看來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父母竟然讓她學醫,勵志讓她做個救死扶傷的醫生。

朋友一直敬佩醫生,但是敬佩和自己喜不喜歡做就完全是兩碼事。

想法雖好,可朋友心有餘力不足。大學學了五年,無疾而終,因為她實在沒膽量面對人體體內的各種腸子,也實在沒有興趣面對各種複雜的藥物。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5

本以為大學畢業後父母會放手,可不曾想,父母要求她繼續讀研,這次朋友死活不同意。

然而,朋友的父母大概是有醫護情節,所以自私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制性的要求在女兒身上。覺得當不成醫生退而求其次當個護士也可以,然後逼著她去學習,甚至揚言如果她連這最後的“退而求其次”都不同意,那就別認父母了。朋友無奈,最後真的當了護士。

最寒心的是實習那會兒,朋友膽小生疏,每次去給患者扎針,總是把對方弄的很疼,導致被投訴或者當場被家屬或者患者訓斥。

有一次是,朋友去給一個患者做皮試,結果試錯了地方,要進行第二次的時候,患者死活不同意在疼一次。

之後這事是怎麼解決的朋友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因為不懂事,怕試錯地方會出事,嚇得說話都顫抖。

那一年裡,她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不知道被罵被質疑了多少次,沒有人知道她內心的委屈,也沒有人問她喜不喜歡。

當然,這些傷心、難過、彷徨,她父母從來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們只關心朋友現在的職位。

而她那個喜歡畫畫的夢想,從來沒有被父母發覺關心過。

朋友現在最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要做乖乖女,為什麼自己永遠活在父母的陰影下,為什麼她的父母要對她干涉這麼多。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6

看到這樣一句話,為人父母不用考試,但希望你們知道,以愛之名對孩子做出的傷害,這不算愛。

父母喜歡以過來人的姿態去幹涉孩子的選擇,在他們看來,孩子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冒然自己做決策的話會吃虧,而自己已經吃過了無數次的虧,覺得自然有資格也有義務去規劃孩子的未來。

但其實,規劃可以,但能不能只是建議,或者多聽一聽孩子自己的心聲。十二三歲的心聲或許是天真的,但是十八九歲的心聲,往往是一個成年人經過深思熟慮後,打從心眼裡喜歡的事。

再不濟,能不能把這種規劃設定一個範圍,去提點和幫助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覺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然後從來不管孩子的想法。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多自私,孩子長大後,就有多想“六親不認”

07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是不成熟的,是沒有判斷能力的,所以嚴格要求孩子是為了孩子好。

他們當然明白這種育兒方式會遭到孩子的反感,但是他們堅信等孩子長大接觸社會之後,會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事實上,很多孩子雖然反感父母對自己生活的過多幹預,但不可能真正的做出反抗,這就像一個惡循環,一步錯步步錯,在不喜歡的專業裡拿到裡資格證,在不喜歡的工作裡努力生存。

我們明白父母的愛,也知道他們是為我們好,但請給青春期的孩子一點隱私的空間,也請傾聽一下孩子們真正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不要用固有的觀念去自顧自的定義孩子們的人生。

不是說父母做的所有選擇都是錯的,但至少,也應該讓孩子們去參與這份定義他們人生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