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文|花影故事。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故事。你若有心事,可关注我,告诉我。

导读:为人父母,当你在为孩子规划人生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让孩子受到伤害了。爱可以,但不要以爱之名进行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1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思想就是天真。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被父母做主的事。

尤其是成年之前以及刚步入社会的那几年,父母会严格把控我们的一举一动,会替我们选择未来的专业、大学、以及工作,还有操心插手婚姻大事。有些控制欲强的父母,甚至会对子女管一辈子。

可能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什么都不知道,都是用天真的想法在“挥霍”自己的人生,当孩子想维护自己的想法做出反抗时,父母就有可能会用道理或者暴力解决。

仔细回忆,现在的成年人,没有哪个人敢说父母以爱之名,为他做出的那些事,是真正的让他快乐的。

说到底,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有时候真的不是孩子想要的,相反还会是一种伤害。

就像有个短故事是:

有个人捡了一只流浪猫,放在家里照顾得特别好,这个猫很感动,为了报答这个人的救命之恩,每天夜里勤奋的去捉老鼠,捉到之后舍不得吃,放到人的床上。

连续放了几天以后,猫被赶走了,又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猫。

猫自始至终也没明白:为什么自己用最美味的老鼠去讨好主人,却被无情的赶出来呢?

其实说到底,就是你给予的,未必是他喜欢的。

就像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可能自认为给了此生最好的,可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就是一种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2

去年热播的《小欢喜》里,有一组家庭是单亲妈妈宋倩和女儿英子。宋倩此生唯一的动力就是女儿,为女儿规划人生,为女儿拼命赚钱,为女儿费脑费神,她的心,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女儿身上。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宋倩对英子的学业特别看重,青春期贪玩的孩子被妈妈严格控制了天性,为了让女儿高考有个能考进清华的成绩,宋倩不惜在女儿的房里装上透明玻璃,随时回头看一眼,连个打盹的机会都不给。

妈妈想要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是爱她,为她操心,她们觉得自己是在关心孩子。

实际上,就像电视剧里,后来英子的爆发要跳江一样,父母的这种“爱”被放大时,就是在侵犯孩子的隐私,伤害着孩子的心理。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3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回忆起父母为自己做的选择时,有一种六亲不认的念头。

她的父母很“爱”她,爱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现在,朋友三十多岁的人,父母还在给她说教着饮食起居以及工作上的事和婚姻中的事。

这些朋友早就习惯也释怀了,因为在她人生里最重要的那几年,父母已经“毁”了她。

朋友小时候家里穷,上小学那时都是和父母挤在一间出租屋里,那时候,她拿个同学的玩具回家,父母会翻脸责骂不让她玩,书包里有一本同学借的漫画书,父母更是大发雷霆。

那个时候,她就一直幻想着能有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后来初中的时候,房间有了,但是父母的观察从没退让。

朋友为了守住底线,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可惜她还是低估了父母对她的管控,之后她父母无情的把锁拆掉了。

之后,朋友就在那个没有锁的房里住到了现在。哪怕自己大一点后,恳求父母把锁装上,毕竟她是个女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也有一些不方便,比如换衣服的时候,父亲突然推门而入。

可是,父母还是坚决的拒绝了她的恳求。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4

高中的时候,她的父母和很多父母一样,都觉得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选择,目标是清华北大,当然,朋友没有那个能力,所以父母指责她笨之余,为她物色了几个父母认为好的学校,始终无视朋友自己的梦想。

其实朋友一直有一个很小的梦想,那就是当个画家,但她的画笔,没有一次是完整的出现在房里。

这些在朋友看来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父母竟然让她学医,励志让她做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朋友一直敬佩医生,但是敬佩和自己喜不喜欢做就完全是两码事。

想法虽好,可朋友心有余力不足。大学学了五年,无疾而终,因为她实在没胆量面对人体体内的各种肠子,也实在没有兴趣面对各种复杂的药物。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5

本以为大学毕业后父母会放手,可不曾想,父母要求她继续读研,这次朋友死活不同意。

然而,朋友的父母大概是有医护情节,所以自私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制性的要求在女儿身上。觉得当不成医生退而求其次当个护士也可以,然后逼着她去学习,甚至扬言如果她连这最后的“退而求其次”都不同意,那就别认父母了。朋友无奈,最后真的当了护士。

最寒心的是实习那会儿,朋友胆小生疏,每次去给患者扎针,总是把对方弄的很疼,导致被投诉或者当场被家属或者患者训斥。

有一次是,朋友去给一个患者做皮试,结果试错了地方,要进行第二次的时候,患者死活不同意在疼一次。

之后这事是怎么解决的朋友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因为不懂事,怕试错地方会出事,吓得说话都颤抖。

那一年里,她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不知道被骂被质疑了多少次,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委屈,也没有人问她喜不喜欢。

当然,这些伤心、难过、彷徨,她父母从来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们只关心朋友现在的职位。

而她那个喜欢画画的梦想,从来没有被父母发觉关心过。

朋友现在最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做乖乖女,为什么自己永远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为什么她的父母要对她干涉这么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6

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人父母不用考试,但希望你们知道,以爱之名对孩子做出的伤害,这不算爱。

父母喜欢以过来人的姿态去干涉孩子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孩子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冒然自己做决策的话会吃亏,而自己已经吃过了无数次的亏,觉得自然有资格也有义务去规划孩子的未来。

但其实,规划可以,但能不能只是建议,或者多听一听孩子自己的心声。十二三岁的心声或许是天真的,但是十八九岁的心声,往往是一个成年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打从心眼里喜欢的事。

再不济,能不能把这种规划设定一个范围,去提点和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然后从来不管孩子的想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自私,孩子长大后,就有多想“六亲不认”

07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不成熟的,是没有判断能力的,所以严格要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他们当然明白这种育儿方式会遭到孩子的反感,但是他们坚信等孩子长大接触社会之后,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事实上,很多孩子虽然反感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过多干预,但不可能真正的做出反抗,这就像一个恶循环,一步错步步错,在不喜欢的专业里拿到里资格证,在不喜欢的工作里努力生存。

我们明白父母的爱,也知道他们是为我们好,但请给青春期的孩子一点隐私的空间,也请倾听一下孩子们真正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不要用固有的观念去自顾自的定义孩子们的人生。

不是说父母做的所有选择都是错的,但至少,也应该让孩子们去参与这份定义他们人生的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