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崇禎詔安李自成,讓他去打滿清,結果會如何?

時間的七號記錄者


明朝招安李自成,本身就不存在可能性。李自成為何會起兵反對明朝?因為明朝為了籌集軍餉,將繁重的賦役強加到廣大農民身上,使農民不堪重負;另一方面,明朝的諸位王爺在朝堂已經極度壓榨農民的情況下,對廣大農民進行了二次壓榨,農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必然會揭竿而起。

用階級史觀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禎年間,地主階級的農民階級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同時,漢族和女真的民族矛盾遠小於明朝內部農民和地主的矛盾。至於有野史記載說,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時,曾經向崇禎皇帝提出過歸順,並且願意幫助明朝去對抗清軍,但被崇禎否決。這個說法在正史中從來沒有被證實過,且不符合常理,故不足採信。

李自成也不是沒有和清軍交戰過。在明朝被滅亡後,李自成短暫地統一了北方。因為吳三桂的背叛,於是李自成親自率領自己的二十萬精兵,前往山海關討伐。雙方在一片石進行交戰,李自成的二十萬精銳與吳三桂的關寧軍鏖戰一上午不分勝負,當十萬清軍加入戰鬥後,李自成的軍隊立即崩潰,作鳥獸散。

在一片石之戰中,三方兵員的構成水平如下:

  • 吳三桂一方,統有關寧軍五萬人。這五萬關寧軍,是松錦之戰中僥倖逃離清軍追殺的殘兵敗將,1640-1642年的松錦之戰中,關寧軍的十多萬主力部隊,盡數被清軍殲滅,主要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被俘投降,曹變蛟兵敗身死。


  • 李自成一方,這二十萬可以說是李自成的全部家當,因為他手下的人雖然超過百萬,但一方面需要駐守到北方各地,無法全部集中;另一方面,農民軍的成分較為複雜,多數都是戰鬥力非常弱的窮苦農民。李自成的這二十萬精銳,基本上是由投降或者投靠的明朝西北邊軍組成,其實力差著關寧軍幾個檔次,更不用說和清軍相比。
  • 清軍雖然決定了最後的勝負,但還是沒有把百分之百的本事拿出來。當時清軍擁有數量巨大的紅衣大炮和炮兵部隊,在一片石之戰中並沒有出動。

可以說,清軍在未盡全力的情況下,就輕鬆擊敗了李自成的部隊,可見,兩者之間的確有著肉眼可見的差距。

清軍入關後,開始了清除李自成西北地區老巢的工作,所到之處,清軍甚至不用士兵攻城,只用紅衣大炮對城牆進行持續的轟擊,便在很短的時間內攻克城池。因此,清軍掃清北方的工作,異常的輕鬆和順利。

所以說,李自成遠遠不是清軍的對手。再說,李自成即使被招安,他會蠢到去和清軍消耗然後讓明朝坐收漁利嗎?李自成不是傻子。


庭州行者


如果崇禎招安李自成,讓他去打滿清,結果會如何?

崇禎皇帝是後人給的稱呼,其實本來應該叫做明思宗朱由檢。首先,先給崇禎皇帝說兩句好話。

  • 崇禎其實是一個,比較平庸的皇帝,但是,他是真的想要復興明朝。當然,因為個人能力還有性格的原因,導致了他的種種努力,都付之東流,最後導致明朝亡於崇禎,成為亡國之君。

至於說,崇禎招安李自成,確實存在這個可能。並且。李自成本人,也有這個意向,只是條件比較苛刻,最主要的就是李自成想要想要裂土封王。所以,崇禎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答應。

雖然條件比較苛刻,但是,在現在看來,如果真的答應李自成的條件,為明朝換回喘息之機,也不是不可以的。

如果崇禎真的,答應了李自成的條件,封李自成為“闖王”,會對當時的歷史,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

  • 首先,崇禎不用上吊自殺,為明朝換回喘息之機

“闖王”李自成該條件達成以後,雖然雙方還是敵對關係,但肯定不會攻打北京。也就是說,明朝就不會滅亡,最起碼不會在當時就滅亡在李自成手裡。而顯然,崇禎也就不用上吊自殺,明朝也就換回了一絲喘息之機。實際上,當時崇禎採取的,種種急迫的行為,也正是因為,明朝留給崇禎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如果能夠有幾十年的時間作為緩衝,結局必然將大為不同。最起碼,崇禎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 其次,吳三桂不會投降滿清,李吳聯軍的出現成為了可能

歷史上,吳三桂的投降,雖然是因為種種的原因。比如說滿清勢大,吳三桂的家眷包括陳圓圓落到李自成手裡,吳三桂與李自成火拼之後導致兩敗俱傷,當然還有就是崇禎的自殺是最重要原因。

但是,這些原因隨著李自成被招安,都成為過去。闖王李自成的談判條件,就是李自成將會率領闖王大軍,打擊滿清大軍,必然會前往山海關抵抗後金的大軍。將會出現李、吳聯手的局面。

  • 最後,山海關不會淪陷,多爾袞率清軍入關成為妄想。

在李自成、吳三桂聯手之下,滿清攻破山海關,進入關內,也就成為了妄想。並且,可以想到,滿清的後金政權,必然會遭到李自成和吳三桂的瘋狂打擊。

實際上,如果沒有李自成出現,就只有吳三桂一個人,憑藉山海關的險要地利,也能夠抵擋多爾袞的滿清大軍。在歷史上,多爾袞之所以能夠順利率領清兵入關,就是因為吳三桂和李自成兩個人,在兩敗俱傷的情況下,給了多爾袞可趁之機。吳三桂被逼無奈投降。

隨著李自成被招安,山海關在吳三桂的掌控下,本身就是穩如泰山。再加上李自成的大軍。可以想象。兩者相加可以對多爾袞,也就是當時的後金政權造成沉重的打擊。

或許,明朝末年會成為一個南明政權,李自成的闖王政權,甚至包括吳三桂之類的野心家政權,形成一個三國鼎立的新局面。

但是,不管如何,清朝的出現必將成為不可能。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如果崇禎招降了李自成,讓他去打多爾袞我覺得明朝還得亡。至於誰能坐天下還真不好說。

話說崇禎十七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團團包圍了北京城,就在這危機時刻,李自成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史料記載:十八日……賊攻彰義門甚急。監視宣大太監杜勳首先降賊,射書城上呼曰: “我杜勳也。”勳素貴,軍官們都認識他,見勳獨身來,不發矢。



也就是說,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去和崇禎商議籤協議之事。太監杜勳入城會見崇禎帝,見到崇禎後,宣稱李自成兵馬強勁,同時轉告了崇禎合議的主要內容:割據西北一帶作為李自成的封地,並犒勞三軍軍銀百萬兩。然後老李願歸順明朝廷願校犬馬之勞:“內遏群寇外御強清”,但有一先提條件:應許以不奉詔不朝覲為首要條件。

崇禎一想就順坡下驢答應了下來(真實歷史沒有達成協議。)李自成大軍稍做整頓,急忙去山海關抵禦多爾袞的後金軍。此時多爾袞原來計劃被打亂了,因為李自成沒進京,故手下大將劉宗敏沒有擄掠陳圓圓,吳三桂沒理由降清。



李自成和吳三桂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多爾袞沒有招架之力,敗回老巢。吳三桂欲乘勝追擊,李自成一拉老吳的衣袖,低聲說道,難道你為官這麼久了,不明白崇禎的心思,“養寇自重”你不懂?難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也不懂嗎?吳三桂暗豎大拇指,心裡暗自服氣。高、實在是高,不愧“賊首”稱號,哈哈大笑。於是二人各帶人馬回京覆命。


還別說老李基本看透了崇禎的心思,崇禎能招降李自成也是權宜之計,他的如意算盤是,等消滅了多爾袞的後金軍,緩過勁來收拾老李的大順軍,老李可不是吃素的,沒等崇禎下手,老李命大將劉宗敏用弓弦勒死了崇禎。李自成最終稱帝,吳三桂降李自成,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取得了成功。李自成建立大順帝國,宋獻策為軍師。吳三桂為兵馬大元帥,陳圓圓和吳三桂終於有了個美滿的結局。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李自成是否與崇禎議和過,有沒有招安的可能?第二,如果李自成被招安,能否打得過清朝?其實野史當中敘述道,就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於煤山自盡的前一天,李自成派太監杜勳上城與崇禎和談,而且議和的內容讓人匪夷所思。勢如破竹,佔據優勢的李自成居然“慫”了,決定放過崇禎,想在明朝體制下混個王爺當,還想幫崇禎消滅其他的農民起義軍和北上遼、沈攻打清軍。

《懷陵流寇始終錄》:內侍微言之,上召入,勳言:“李闖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奉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詔入覲。


而《甲申傳信錄》也有一樣的說法,請各位讀者看紅線部分,與《懷陵流寇始終錄》的說法差不多。附圖。


據野史記載由於各種原因(或曰沒傳達到位,或曰崇禎諮詢閣臣,閣臣不置可否,此事遂不了了之)這次和談並沒有成功,這就讓很多人感覺到惋惜,感嘆道如果此次議和成功,明朝還能續命N多年啊!

但是,儘管有諸多史書記載,此事是否屬實,至少應該有很大疑問,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假的。

首先,這件事史源就有問題,儘管史書記載紛紜,但是史源卻是同一個,這種說法最早來自沈國元的《甲申大事記》,而著名史學家、《國榷》的作者談遷曾去北京訪問明朝遺老去了解當時北京城破前後的歷史,據其考證《甲申大事記》裡的內容相當不靠譜,而他的《國榷》也果斷的擯棄了這個說法,指出杜勳上城根本就不是去談判而是單純逼崇禎退位,“述賊語,請遜位”。

《北遊錄·紀郵下》:晚過王文宣、霍彥華,語舊事,知《甲申大事記》殆啽也。


其次,以常理推斷李自成與明朝對抗十多年,深仇大恨,早已是不可解的,歷數李自成乾的那些事,多次降而復叛、焚燒鳳陽皇陵、殺死明朝親藩,在崇禎死前五、六天還在昌平放火焚燒明朝的昌平十二陵。

《明季北略·十六報賊焚十二陵》:甲辰黎明,昌平陷,十二陵享殿悉焚,伐松柏。

在對於明廷來說,光是焚燒明朝皇帝的祖墳都已經夠的上罪無可恕,李自成對明廷犯下這麼多足以誅滅九族的事,不在自己佔盡優勢的情況下要你命,反而給崇禎喘息的機會,真當人傻嗎?


再說,如果真有這樣的談判,提條件的一方肯定是精心籌劃的,不可能想到一出是一出,所費時間肯定不會少。李自成在三月十二焚燒昌平陵,三月十六焚陵信息傳到崇禎耳朵裡。如果李自成的談判內容是在十二日前制訂的,那麼焚陵豈不是多此一舉?如果是在焚陵後決定與崇禎和談,這豈不是更是不可思議,這樣的仇恨,李自成是基於怎樣理由能自信的認為崇禎可以答應自己稱西北王、割地河南、索要百萬銀兩的條件的呢?

何況,別忘了明朝對李自成也幹下了挖人祖墳的惡事,史書記載還洩了人家祖墳的“王氣”,李自成對此恨之入骨,“自成聞之,齧齒大恨曰:“吾必致死於喬年。”,對於挖墳首惡陝西巡撫汪喬年“割其舌,磔殺之”,而昌平焚陵極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的同態復仇,你掘我祖墳,我也燒你陵寢,滿滿的仇恨,李自成又怎麼會跟崇禎談這種條件。

第三、李自成在起義軍裡的權威性是不夠的,起義軍內部還有好幾個權力中心,有點軍事民主制的風氣,就比如說劉宗敏在權力上就和李自成不相下,“其老本劉宗敏統之,自成不能制”,所以很多時候李自成根本不能搞一言堂,更多得聽下面人的意見,就如在山海關作戰失敗回到北京後,他的繼位彷彿就有被劉宗敏逼迫的成分。

《國榷·卷一百一》:禮政府右侍郎楊觀光、少詹事何瑞徵、光祿寺少卿李天經、李延鼎同鴻臚寺官勸進。李自成曰:“時事方亟,安能及此?”劉宗敏厲聲曰:“若不正大位,即求還關中,不可得也。”自成曰:“明日登極,可即備儀。”

是故,李自成攻破北京登基的事情是其下屬強力支持的,攻破北京更是起義軍內部共同意願,畢竟李自成滅亡明朝一當皇帝,下面人就飛昇了,豈不快哉!所以即便是李自成有和談的意願,手下人也不會答應。大家想一個場景,眼瞅著都已經攻打到內城了,突然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說:“咱們不打了,崇禎也別讓他退位,咱們安安生生去西北享福吧!”信不信劉宗敏等人分分鐘鍾把他砍為肉泥,想不到你濃眉大眼的也會出賣弟兄。


所以,崇禎招安李自成的可能性就是零,所以《明史》和《國榷》記載的更合理,李自成定鼎西安後稱王,隨即東進。攻破太原後,發佈檄文,表明崇禎如果主動退位,他就“如杞如宋,饗祀永延”,乖乖下來,我對你好一些,然後在北京城下,李自成差不多攻破外城之後,李自成派太監杜勳請崇禎退位,而不是談什麼條件,這條邏輯線才更加合理,不是嗎?

我們再來看看如果李自成接受招安,能不能與清軍對抗,我的回答結果就是李自成還是會失敗。從帳面上看,李自成的軍隊可謂是浩浩蕩蕩,一度多達百萬,在攻下西安後,“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但是軍隊戰鬥力很大程度上不能看數量。結合史書的判斷,起義軍裡有著眾多的勤雜人員,能戰之兵數量不會很大。就比如說在李自成與羅汝才第三次合攻開封的時候,其雖有百萬人的規模,但是能戰之兵不過不過步兵10萬人,馬兵3萬人。

《豫變紀略·卷六》:計闖、曹二營,步賊約十萬,馬賊三萬,每一賊有馬三匹,脅從之徒近百萬。

在李自成吞併羅汝才後,重新整編部隊,其真正的精銳中軍五大營的人數據《小腆紀年附考》、《流寇志》等著作推斷,應該是6萬人左右。

《流寇志·卷七》:新降曹革將領,騎兵五營,每營精騎二千,白旺總之。步兵十四哨,每哨精卒三千,劉宗敏總之。

所以,我來總結一下,起義軍人數可能有百萬之多,但是其能戰之兵不超過二十萬,其真正精銳不超過六萬人,未發現成體系的炮兵部隊這點實力是遠遠不能對抗清軍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李自成自從山海關會戰後,與清軍真是一路戰鬥一路敗退,尤其是潼關之戰,面對八旗軍紅衣大炮猛轟,騎兵猛衝的戰術根本就是一籌莫展,體現了硬實力上的差距。所以,讓李自成去打清軍也只能是松錦之戰的翻版罷了。

引用文獻:《明史》、《國榷》、《懷陵流寇始終錄》、《北遊錄》、《豫變紀略》、《流寇志》、《明季北略》、《甲申傳信錄》


論史


假如崇禎帝能夠成功招安李自成而封李自成為西北王。面對崇禎帝的攻打後金命令,李自成有兩個選擇:

一,去,接受命令,率軍攻打後金。這裡涉及的就是後金和李自成兵力的戰鬥力問題。後金是騎兵,李自成是步兵為主。以步兵打騎兵,基本上沒有指望。明軍敗給後金原因有二:

1、明軍沒有堅決貫徹熊廷弼,袁崇煥的防禦策略,還想著主動收復失地。

2、明軍在李成梁的遼東騎兵被滅後,基本就是步兵。和宋朝和契丹,女真有,西夏的情形一樣,敗多勝少。

因此,李自成帥軍去國外作戰,也和明軍一樣沒有什麼作為,甚至表現還不如明軍。

二,不去,不聽崇禎帝的命令。理由有三:

1、既然是西北王,自當鎮守西北,東北還是另外找人吧;

2、以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士卒需要休養為由拒絕出兵;

3,提出以大額的軍餉條件為難崇禎帝,以此達到拒絕崇禎帝的命令目的。

從事實和邏輯來看,李自成拒絕崇禎帝的機率至少80%以上。

即:崇禎帝若能成功招安李自成,最大效果只是結束內亂而已。想要擊敗後金,還需要明朝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改革。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錢

在中國歷史上,至少三個王朝的滅亡是因為錢:北宋,南宋,明朝。

北宋因為官吏厄員和軍費臃腫又沒有能夠解決而滅亡。南宋因為官吏士大夫侵佔大量土地導致南宋稅基變小,無力支撐戰爭,而賈似道的改革也沒有能夠解決而亡國。

明朝的主要問題是皇室待遇問題和越來越大的軍費問題。萬曆時張居正的改革只是增加了一些稅源,最多能達到平衡,而無力去發動大規模的征戰。

萬曆帝親政後,開徵了礦稅。萬曆帝很聰明,沒有把礦石收入給戶部,而是進入自己的錢包。這才有了萬曆三大徵的財務保障。

從萬曆時開始,明朝戶部每年都是在勉力支持。原因在於朱元璋對農民徵收5%—12%的低稅。這點說越來越不能滿足明朝皇室和軍費的需要。

本來萬曆帝開徵礦稅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但東林黨的士大夫或處於維護傳統儒家農本價值觀,或維護商人利益,而對礦稅加以反對。

萬曆帝不惜罷免官員才得以實施的礦稅,卻被剛即位的明光宗給廢除了,繼續把明朝的財政危機留給自己的兒子,最終導致天啟帝,崇禎帝等不得不對農民徵收額外的稅收,最終造成農民的反叛。

明朝的財政危機,造成了明軍無法提升和維持自己的火器武器,也無力購入更多的紅衣大炮,甚至連邊防軍的軍餉都幾個月發不了。

若明朝有錢,修建堡壘,守兵以火槍加火炮攻打後金騎兵,何愁不能取得勝利。

純粹手機原創手打,隨手關注,謝謝您的支持!

歷史哨聲


我從小就喜歡看《水滸傳》,並且還去查過史書,正史沒有記載,但野史有記載。據野史記載,梁山好漢實際上只有二十多人,宋江等綠林好漢並未被招安,也沒為朝廷所用,而是最終被朝廷全部剿滅,沒有一個人屈膝投降。

梁山好漢劫富濟貧,懲惡揚善,為廣大底層人民所愛戴,所以後來施耐庵老先生創作了《水滸傳》以慰眾人,大家千萬別當真。

之所以《水滸傳》的結局是宋江被招安,梁山好漢都沒什麼好下場,主要是因為不這麼寫,《水滸傳》就沒法流傳於世上,政治正確什麼時代都一樣。

至於說大明崇禎帝為什麼不招安闖王李自成,讓他去幫大明抗擊後金,個人認為:

1,當時後金對大明只是侵撓而已,並不致命。後金實力並不雄厚,無力併吞中原。後金只是想得到大明的承認,取得與大明平等的政治地位而已。倘若中原不亂,闖王不去攻打北京,崇禎帝不被逼死,就不會有清朝入關的機會了。

2,李闖王的實力可以攻下北京,可以說崇禎帝手中沒有足夠的籌碼去招安李闖王,除非將天下許給闖王還差不多。倘若如此崇禎帝就沒必要與闖王談判了。

個人認為崇禎帝不可能與李闖王談判或妥協,因為雙方不存在可以妥協的空間。

崇禎帝或許沒有千古一帝的才能,卻是個有氣節的帝王,士可殺不可辱!


鬼影147951010


宋江,刀筆小吏,精通人情世故,對官場江湖都遊刃有餘,靠著萬貫家財結交三教九流,混了個及時雨的名聲,但其個人眼光狹小,膽略不足,張橫問他吃餛飩還是板刀面的時候嚇得抱頭痛哭,唯一殺過得人還是手無寸鐵的閻婆惜。。。這麼一個人,不過是欺世盜名而已,真好漢如武松,魯智深後期看透他的本質,根本就不鳥他了,事實證明,他最終的結局就是被朝廷利用了一把然後被卸磨殺驢,僅此而已,他所謂的那些“兄弟”,除了被他坑死的,就是失望透頂自己走的(武松魯智深),還有跟他沒感情,不鳥他做鳥獸散的(李俊等,燕青)。

而李自成不一樣,天生的造反派,具有很強的革命精神,屢敗屢戰,堪稱打不死的小強,但他和朱元璋不一樣的是,他缺乏政治天賦和,他的團隊也遠不及劉邦朱元璋,以至於攻下北京後李自成集團反而不知所措,處置不當,造成人心盡失,更搞笑的是吳三桂在前面守山海關,他在後面弄死吳三桂的親爹,搶了吳三桂的錢和女人,讓吳三桂投訴了野豬皮集團的懷抱。。。

但總得說來,李自成攪動天下,轟轟烈烈幾十年,也算是個梟雄人物,但宋江卻一事無成,坑害兄弟!

而且崇禎不是沒想過招安,但其時李自成做大,而且李自成本人也反覆無常,提出了封王裂土的要求,這是崇禎這種性格的人不能答應的,這也是崇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小山村的狼哥


滿清入關是誰的問題?吳三桂的問題?我認為導致滿清入關,第一罪人是吳三桂,然而其背後的推力則是李自成。當時李自成採取的作戰方式是流寇式作戰,說到底李自成沒有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這場起義爆發的突然,甚至李自成也沒有想到會發展的這麼快。這個時期的天災人禍,可以說成就了李自成這場起義。

而李自成是流寇式作戰,軍餉問題如何解決呢?首先李自成提出來了“闖王來了不納糧”,也就是說李自成不能從老百姓手裡拿,唯一能想辦法的就是各地的世族和地主。恰恰是這個決議,使得李自成無法取得明朝世族的支持,也就是說李自成一直沒能獲得實際的支持,因為唯有世族點頭,李自成才能真正推翻明朝。

然而李自成一個殺字使得世族不得不倒向滿清,吳三桂會讓滿清入關,就是因為看到了李自成對待世族的態度,知道自己沒有投降李自成的餘地,不得已吳三桂只能把目光投向了滿清。事實上滿清入關之後,北方地主和世族階級迅速對其進行了支持,可以說滿清是利用了明朝的力量打敗了明朝。

所以崇禎當時答應了李自成的條件,依舊是平定不了北方世族同農民的矛盾,這種矛盾之下,依舊是會導致後來的爭端。只不過這可以讓明朝苟延殘喘一陣時間,但是當大順、大明、清並立的時候,局勢可就不是如此簡單了。可以說李自成的強橫,終究會把崇禎往滿清推,只不過重蹈了宋朝的覆轍罷了。


小司馬遷論史


結果明朝還是會亡。

一、事實上,李自成在圍攻北京城之前,曾透露出議和的意思,他也不想把事情做絕。只要崇禎同意他割據西北稱王,並犒勞百萬賞銀,他將助明朝抵禦滿清。事成之後,他不尊奉明朝詔令,也不來京城朝覲,做個土皇帝就心滿意足了。



二、這條件是非常苛刻,明朝之前還沒有哪個朝代能和反賊達成如此屈辱的和議。但是崇禎出於全局考慮,表示大體能夠接受。無奈在具體談判過程中耗費了太多時間,超出了李自成的期限,李自成才下令總攻,致使明朝滅亡。

三、如果崇禎和李自成達成議和,明朝就可以和李自成一道抗擊滿清。這樣一來,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不會降清,明軍則可以將滿清擋在山海關之外,明朝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滅亡。


四、但是,滿清的問題暫時解決之後,李自成還是要處理的。滿清暫時退兵,李自成必定居功自傲,嚮明朝索要更多的好處,否則他是不會繼續和滿清作戰的。給不了,李自成就回西北做土皇帝,靜觀天下之變了。以崇禎的性格,真能忍受李自成的囂張跋扈?

所以明朝和李自成是不能共存的。不久,明朝又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還是難免滅亡。明朝到末年已是氣數已盡,無力迴天了,招安李自成也就多維持個10年左右,清朝還是會征服中原。


石頭說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這道題不能完全算是假設,因為李自成、張獻忠他們不是沒有投降過,他們都多次被朝廷招安,只不過招安後又反了。

李自成的部隊實際上戰鬥力不強,一直以來,都是實行“打不過就跑,跑不過就降,降完繼續打”的方針,這也是他們令朝廷頭疼的地方。

而滿清八旗兵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能與八旗兵對抗的明朝也就剩關寧鐵騎了,而你們應該知道,曹文詔帶著關寧鐵騎,攆著李自成跑,而且,最後,李自成敗在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之下。

再說說招安後,大明那時候已經國庫空虛了,你招安了李自成就得發軍餉,還得比別的軍隊發的多,不然只要底下士兵一有不滿,大喊一聲就又回去四處打劫去了。可是發軍餉崇禎有錢嗎?

所以,綜上,即使李自成被招安了,他也不會去打滿清,他最多就是駐紮在原地吃軍餉,吃完了軍餉他還會造反,這筆賬,遲早要崇禎代表大明朝來還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