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懂教育的父親

懂教育的父親

父親的背影

兒時的印象,父親幫人辦喜事時都是這樣裝束:頭戴禮帽,身穿長衫,腳登千層底布鞋,中等偏高的個兒,身板挺拔,初看,瀟灑倜儻,細審,不苟言笑。

都說“嚴父”,也不盡然。我的父親很有耐心,從不高聲訓斥和打罵,有時氣極了,手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我們兄妹幾個,誰都敢和他爭辯幾句,但都十分親近他,孝順他。

父親很重視打基礎和循循善誘。我一進學堂,父親就緊抓不放。要求我認真預習,課本上的字要會認、會寫。冬閒的晚上,點上小煤油燈,一課一課、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我認,讓我聽寫。凡寫錯的字,趁熱打鐵,接著寫3——5遍,直到會寫為止。

一次,父親讓我默寫課文。我默著默著走了神,想起昨天上第二節課時,老師剛出去一小會兒,兩個同學互相瞪眼、對罵、拳打腳踢的情景……直到父親推了我一下,我方驚醒。

父親讓我放下筆,說:“來,我給你講個故事:在很古很古的時候,一位老師教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專心一意,老師怎麼講,他就怎麼做。另一個呢,聽著聽著就想天鵝飛來了,如果手中有弓箭去射它該多好啊。老師講完了,問第一個學生:老師講了什麼?那個學生把老師講的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老師滿意地直點頭。老師又問第二個學生。第二個學生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父親問我:“這兩個學生哪個好呢,為什麼?”“第一個好,因為他全神貫注地 聽 講 , 第 二 個 不 專 心……”我說。父親說:“學習要專心,一心不可二用嘛,記住!”父親沒有責備我,但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暗下決心,今後學習時一定做到聚精會神,不胡思亂想。

父親很細心,對孩子關心備至。我在鎮上上完小的時候,住校。八月十五那天,正上晨讀課,老師告訴我有人找。我走出教室一看,父親怎麼來了?父親從箢子裡拿出一個方方正正的紙包遞給我:“今天是中秋節,給你買了一斤月餅,到晚上和同學一起圓月。”說完轉身走了。

小時候,我身體羸弱,常生病。五年級初冬,父親非要帶我去裁縫舖量尺寸做大氅不可。我拗著不去,因為全家人都沒有。父親耐著性子說:“你和家裡人不一樣,家裡一天三頓飯,吃得熱乎乎的。你在這裡吃煎餅喝開水,你身子又不壯,不穿暖和點,凍病了不耽誤學習?”拗不過,跟著去了。父親好像會神機妙算,那年冬天,果然冷得厲害,北風颼颼,大雪飄飄,冰天雪地。別的同學都凍得難耐,而我的身心卻暖暖的。

懂教育的父親

父親沒有偏見,從不重男輕女。建國後,深諳舊社會沒有文化痛苦的父親,積極響應號召,把我們兄妹幾個先後都送進學堂。就是在上世紀生活極其困難、靠工分吃飯的年代,也從未動搖過,再苦再難,自己扛著,不讓任何一個輟學。全家九口人,就他一個勞動力,一年三百六十天,面朝黃土背朝天,風裡來,雨裡去,水裡滾,泥裡爬,無怨無悔。

父親的口頭禪是:“家有萬貫也抵不上知識這種財富,小偷偷不去,弟兄們分家分不去。學習好,本領大,一輩子吃香的喝辣的。”

懂教育的父親

父親的精心輔導,夯實了我學習的基礎,也養成了良 好 的 學 習 習 慣 。 1950年,村裡辦了農民識字班,我在班裡年齡最小,但每次老師提問,我都對答如流,每次考試,我都名列前茅。後來四年初級小學我只上了一年半,二年級上了一學期,就跳級上了三年級,三年級上了一學期,就跳級上了四年級,四年級上了一學期,就由學校推薦去報考五年級。通過考試,從各校推薦的 400 名優等生中擇優錄取 46 人,我榜上有名。以後升初中、升高中乃至升大學便一路綠燈。這應歸功於父親。

我的成功,因為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父親上過私塾,讀過五經四書,許多精典篇目張口就來,能認會寫三千多字呢……

父親能吃苦會節儉。我上高二時,那是三年困難時期最困難的一年。父親帶著幾個菜窩窩到百里外的學校去看我。一大早從家裡起身,徒步十幾個小時,用兩腳丈量了一百多里,腳上磨了三個大血泡。目睹此情此景,我心疼得流下了熱淚。火車站距家僅三里之遙,下車後十分鐘就可走到學校。為什麼不坐車呢?為了省下 8角1分的車票錢啊!這不是天方夜譚,那時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啊……

父愛是深沉的,猶如大山,父愛無言,在心底深處。父愛,大事小情,無處不 在 。 只 有 用 心 去 感 受 ,才能領略父愛的細膩與熾烈。父愛如甘霖,潤物細無聲。沒有父愛,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每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都離不開父親心血的澆灌,離不開父親一舉手一投足的潛移默化,感恩父親!

懂教育的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