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他16歲上大學,曾放棄留學機會,38歲當選為院士,後來選擇從政

小小羅今天要介紹的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國產博士,他的成就絕不低於留洋博士,而且研究的技術還領跑世界。他38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院士,讓不少留洋博士甘拜下風,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

他16歲上大學,曾放棄留學機會,38歲當選為院士,後來選擇從政

盧柯出生在甘肅華池一個偏遠的山區,直到讀高中時,他才從貧困的山區裡走出來。盧柯從小就是一名學霸,他16歲參加高考,他以高過錄取分數線60分的成績考入了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攻讀的是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四年之後考上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攻讀的還是相同的專業,他覺得這個領域裡還有許多未知的世界。1988年碩士畢業後的盧柯,獲得了到國外去留學深造的機會。在別人眼裡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盧柯並不這麼想,他覺得越簡陋的環境,越能激發人的創新和鬥志。科學的研究更取決於人的能力。最終,盧柯還是選擇繼續留在金屬所裡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盧柯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繼續留在所裡任研究員。

盧柯從上大學開始就一直致力於金屬材料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納米材料技術方面。在讀博士時,他就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態材料有序原子集團切變沉積化機制,破解了經典理論難以解釋的實驗結果,還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他因此獲得了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他16歲上大學,曾放棄留學機會,38歲當選為院士,後來選擇從政

博士畢業後的盧柯雖然留在所裡工作,但他敏銳的目光已經放眼到國際。納米技術當時在國際上剛剛興起,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盧柯立即把關注的目光集中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他的目光和智慧與眾不同,他並不認為國內的研究剛起步就會比別人的差一等。他獨闢蹊徑、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製備納米金屬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這種方法不僅工藝簡單,而且晶粒度易於控制、界面清潔且不含微洞等,具有多方面的優點。

他的論文一經發表引起不少同行的高度關注。他的製備方法成為當時國際上製備納米材料最優的方法。他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領跑於世界。他還被邀請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撰寫此領域方面的學術專題。1998年,國際納米材料年會授於盧柯金質獎章,表彰他在這一新興領域裡做出的傑出貢獻,還被當選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的委員。

他16歲上大學,曾放棄留學機會,38歲當選為院士,後來選擇從政

2000年,盧柯的科研團隊又在實驗裡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的“奇異”性能,他的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週刊上,又一次引來了不小的震動。納米材料的“鼻祖”葛萊特教授認為,這是本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奇異性能的發現,縮短了納米材料和實際應用的距離。這個研究成果還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2003年,盧柯團隊又在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二篇論文。此項研究成果又一次評為了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盧柯並沒有停止研究的步伐,2004年,他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三篇論文,他們經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納米結構——納米孿晶。他們發現納米孿晶銅具有超高的強度和導電率。後來,盧柯還被美國《科學》雜誌聘為評審編輯,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此高端的國際學術界上任職。此後,盧柯還陸續地公佈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材料領域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盧柯在國際上獲獎無數,中國在納米材料的研究方面,也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他16歲上大學,曾放棄留學機會,38歲當選為院士,後來選擇從政

盧柯因為在科學上做出了巨的成就,他於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此時他年僅38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2004年,他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後來又被德國科學院增選為院士,還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10月,盧柯正式出任遼寧省副省長一職,從學術界跨界到了行政。

如今的盧柯既是遼寧省的副省長,也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樣傑出的科學家選擇從政,實在太可惜了,這是浪費人才。培養一個科學家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對此,大家怎樣認為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