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調皮的話:

2月份疫情最兇猛的時候,無數企業拼命自救,我們調皮電商也推出反映大家心聲的電商戰“疫”系列,2月份,共做了16期;如今到了3月份,湖北以外的疫情已經到了尾聲,大家也都陸續復工了,各個城市都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擁堵,現在已經不是戰“疫”的問題了,而是疫後恢復的問題。

所以,三、四月份,我們將推出疫後恢復系列話題。大家不要以為復工了,企業就活了,經濟就運轉了,殊不知,疫後恢復,將是冰火兩重天,疫情帶來的影響在短期、中期、長期都有不同的特徵,何況,我們的疫後恢復,還不是一下子火力全開,而是分區分步走,對很多企業來說,復工容易,復訂單難;短期來訂單容易,長期維護好難。

以前,經濟形勢好,你可以多折騰幾次,因為創業雞湯告訴你,所有的彎路都不會白費;現在還是以少走彎路少掉進坑裡為好,穩打穩紮,步步為營。

要想做好疫後恢復,你就要了解消費者在疫後的心思到底怎麼樣?未來的消費趨勢有哪些?所以,今天,我們推出了疫後消費觀察,給各位做參考:

於此同時,我們也在收集各類疫後恢復故事的線索,歡迎聯繫我們。


疫後恢復之一:被疫情困厄之後,消費者真的變了!


這兩天,一段總結疫情期間阿里消費數據異動的消息在多個群轉發。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消息指出,這次疫情最受衝擊的是30-35歲中產,他們大幅縮減消費,現金流告急,即使疫情過去,這些人恐怕也不會有報復性消費,而是需要報復性存錢。

雖然這段文字沒有具名,內容也未被阿里官方證實,但其中多個細節都得到了相關從業者的輔證(比如調皮會員群裡有阿里的廣告服務商證實,他們手上阿里的推廣確實全部叫停,且無後續安排通知),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30-35歲中產是中國家庭消費的主力軍,本是推動消費升級的先鋒。這些人不敢消費了,立即在很多消費升級品類的業績上有體現:中高端美妝護膚跌40%,紅酒牛排芝士也下跌嚴重。

我再補充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春節期間我去盒馬線下店買了一次菜,發現大家都在搶購米麵糧油和雞蛋蔬菜,以前盒馬人氣最旺,位置最黃金的海鮮區卻幾乎沒人。促銷員扯著嗓子一遍遍喊石斑魚特價,99兩條(原價基礎上五折),還是無人問津。

龍蝦這種原本節慶期間很受歡迎的“硬菜”,出現市場積壓,不僅要打折,還要在APP上請用戶“伸出援助之手”。儼然是

龍蝦版的“蘋果滯銷了”。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盒馬app上龍蝦因滯銷五折甩賣

與之相對照的,是原本淡出大眾生活的泡麵集體脫銷。雖然吃了幾年飽飯/好飯,在危機突然降臨時,大家發現,還是囤泡麵最有安全感。一場疫情,把轟轟烈烈的消費升級打回了全民消費降級。

危機下的消費退行,不只中國獨有。

美國Costco“末日套餐”熱賣,平日各種追求新鮮、有機蔬果,斥罐頭為不健康食品的美國中產,這次居然爭先恐後把幾百個可供4口人一年所需,保質25-30年的超級罐頭搬回家,比我們更誇張。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不過,如果你細品Costco對推出該套餐的解釋“我們販賣的是安全感”,又不得不感慨他們真是零售之神,對自己的顧客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把握精準深入骨髓。


1短期沒錢消費,長期會不敢消費嗎?

疫情期間,消費在短期內出現退行、失衡在所難免。現在問題是,這種影響會不會在疫情解除後快速消除?

有群友就在調皮會員群指出,如果人們中長期的消費也出現放緩甚至負增長,商業大環境就會變惡劣,企業自然傾向於保守,不敢研發創新,整個社會進入惡性循環。這對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結果都將是災難性的。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我們知道,出現短期的消費下滑,最直接的原因是沒錢了。

疫情期間,無法開工,社會底層大量手停口就停的勞動者,生存都成問題。工薪族即使沒有被降薪,很多主要依賴彈性收入的崗位,收入也是銳減。至於大量中小企業主,更是揹負著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大量人的流動性緊張,導致前述支付寶理財大規模提現和花唄的額度見頂,部分人甚至出現逾期。加上電商物流不暢,大家都在減少出門(包括取快遞),非必需、不急迫的消費自然要緩一緩。

這是短期的消費影響。中長期是什麼情況呢?

我們假設最理想的情況,疫情過後,大家的工作和生意都恢復如常,大家又有錢了。還會不會像以前那麼敢花錢,敢“消費升級”?

我們上週三寫了一篇文章《人流逐漸回來了,但我對“報復性消費”不太樂觀》,有讀者給我們留言,說終於看到說實話的了!因為之前他看到很多營銷賬號都在發報復性消費。

消費主義本來是個萬靈丹。不管你是失戀了,失業了,都告訴你買買買是出路。這次營銷賬號照樣對疫情開出了消費的解藥,買賬的人卻不多了。

就像前述總結中說的,疫情讓很多人被迫長大,他們發現,自己的儲蓄連一個月都支持不下去。疫情過後,報復性消費是不可能的,報復性工作和報復性存錢才是真的可以有。其實企業也是同理,相信很多企業疫情後也會選擇去槓桿。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而這樣的現金危機感,又數中年中產體會最深。

一是疫情給他們收入造成的波動最大。

中產相對來說是高收入人群,這些人的收入很少是旱澇保收的死工資,大部分是業績工資。如果還是企業中高管,在減薪中還要起帶頭作用,收入損失超過一般員工;如果自己就是老闆,更要往公司貼錢。

二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頂樑柱的收入波動是有乘數效應的。

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醫療,房貸車貸……原本大家都堅信日子會越來越好,都是按照收入頂格追求的美好生活,沒有留餘地。現在收入突然下降,是讓孩子不上早教了,還是讓父母別掛專家號了?中年人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這段特殊的時間,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會在疫情解除後依然讓他們後怕,在消費上變得保守,讓消費升級變得停滯甚至倒退?真的很難論斷。


2沒想到,我也有囤雞蛋的一天

按照寬泛的標準,我家也算是中產家庭,我還恰好落在30-35歲的年齡段內。人群的情況複雜,不好下斷論,那就回到我自己,說說疫情讓我發生的幾個消費改變:

其一,生鮮從即吃即買,到囤貨才有安全感。

疫情發生前,我絕沒想到,自己也會有論箱買雞蛋的一天。北京有太多即時配送平臺了,小區裡的便利店也不少,以前買生鮮我都是即吃即買,少量新鮮。

尤其是雞蛋,我自己買雞蛋最多買15個一盒,如果老家的父母不來,三口之家的情況,我會買6個、9個一盒的。疫情前,我還多次因為父母買了太多雞蛋(他們會一次買30個)跟他們理論,反覆強調買多了不新鮮,現在雞蛋隨時能買,半小時送上門,就算冰箱裡空了也不用著急。

春節期間我全副武裝去超市買菜,發現成箱的雞蛋特別搶手,當時看到有40一箱,60一箱兩種規格,我糾結了兩分鐘,最終選擇了40一箱的。沒過幾天,我就後悔了,又在網上下單了60一箱的。

突破了自己的心理底線後,我開始認同父母老一輩的觀點“雞蛋放久點照樣能吃”,因為我發現,跟囤雞蛋帶來的安全感相比,損失的新鮮度可以忽略不計。

“中產+中年”,30-35歲中產怎麼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狽的人

牛奶也是類似的情況,原本我偏好小包裝消費升級品牌,疫情後已經連續五六次下單1.8L的家庭土鱉大桶裝——即使現在平臺貨源充足,運力也基本恢復,實際又能隨吃隨買了,但我依然需要大包裝食物帶來的安全感。

其二,DIY流行,淘汰了沒有剛需場景的商品

宅家時間這麼長,總有些非必需品斷貨了不能及時補上:自己的保溼噴霧,孩子的屁屁霜,一些偶爾才用的做菜調料,但日子總要想辦法過下去,DIY也成為特殊時期的一種樂趣。

而且搞著搞著,你會發現缺了某些商品,對生活其實並無影響。等到可以補貨的時候,也不再有買的理由。

經歷過這一特殊時期,大家的生活都被迫化繁為簡,一批產品力不強又沒有剛需場景的商品,就可能被淘汰。

其三,逛吃逛吃不行了,改去戶外遛娃

最後,全家人憋在家裡這麼長時間,連平時最宅的我媽也同意,真想出去走走,呼吸下清新的空氣。

疫情前,因為家裡有老有小,我們出門的首選目的地都是室內商場,因為不用擔心風吹日曬,有吃有喝,帶著老人孩子隨時可以休息。現在我明確改變方向,以後只要天氣允許,出門首選目標都是自然景觀,已經計劃好要到周邊的幾個公園輪番扎帳篷遛娃。現在帳篷、吊床、露營車等裝備都已備齊,只等天氣晴朗就出發。

短期看,我家肯定也是縮減了消費。被縮減的部分,有些會延後到收入恢復正常後再考慮;有些如我上文所述,拖著拖著發現沒有也不影響生活,就會砍掉。

至於中長期的消費預算,現在也是謹慎樂觀,歸根結底要看家庭收入和經濟大形勢的變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