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節就要到了,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的嗎?

不少專家和學者常常呼籲我們保護自己的傳統節日,在社會風氣、物質條件差異如此之大的今天,簡單的一句“迴歸傳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卻不容易。又到了一年清明節,不妨先看看古人怎樣過清明節的。


1.祭祀祖先

  • “清明”從何而來?《歲時百問》裡說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每逢清明,人們要扶老攜幼來到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親人墓前,然後焚化紙錢進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情景。而高翥《清明》一詩,對哀思逝者悲痛心情描繪則最為悽惻,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除了鮮花等傳統祭祀用品,現代的清明節已經連“洗衣機”“冰箱”“彩電”,個個不少,“名錶”“豪車”“別墅”樣樣都有。火舞煙飛中,一件件外觀精美的紙質祭品化為灰燼。一輛做工精緻的“豪車”以及電器,少則售價數十元,多則上百元﹔而“別墅”更為昂貴,價格最高可達千元以上。

  • 老祖宗的祭奠活動卻成了擺譜比闊的“名利場”,活人物質條件提高,死人也跟著大大“享福”。這究竟是炫富還是求得心理安慰我們先暫且不論,但老一輩剛死去的人和祖先若是在“地下相見”,彼此祭品差別如此之大,不知他們會作何感想?

清明節就要到了,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的嗎?


2.踏青

  • 踏青是古人過清明的一項重要習俗,這足以讓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世界裡的城裡人羨慕不已。歐陽修在《踏青詞》裡曾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 陽春三月,風光無限,正是出遊的好時節,厭倦了城市裡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開著小車道郊外踏青,想想就是很愜意。但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真實情況會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間”!高速路上堵著的車一望望不到邊,折騰了幾個小時到達目的地後,看到的是“歡迎到郊外來看人”而後折返。

清明節就要到了,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的嗎?


3.放風箏

  • 放風箏是古人在清明節的娛樂項目,娛樂到什麼程度呢?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間放風箏時會在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稱為“神燈”。古人放風箏很有講究,講究放走晦氣,消災解難。古人把自己害怕的各種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到風箏升到空中,立刻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而去,晦氣也被帶走了,這就是“斷鳶去晦”的由來。這種習俗流行了很長時間,“斷鳶去晦”給了老祖宗們精神上的慰藉,心情也會變得愉悅起來。

  • 古有詩歌:“又是一年三月叄,風箏飛滿天”。東風不來,叄月的柳絮不飛,而一旦春光明媚,廣場上會聚著老老少少,空中一片“好風憑藉力,送風箏讓青雲”的景象,大大小小、花樣繁多,欲與天公試比高。但這些風箏價格大都價格不菲,可不能像老祖宗那樣隨意地為“去晦”剪了去,得一一收回來下次接著用。若是斷了不知飛到哪裡,還會最終變成垃圾,這樣看來這倒是件好事。

清明節就要到了,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的嗎?


4.禁火寒食

  • 古時清明要禁火寒食,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為了防止身體虛弱的人耐不住寒冷傷身,古人就在清明提倡進行體育活動。清明節盪鞦韆是傳統習俗,不僅黃口小兒盪鞦韆,弱冠之年的青年、耳順之年的老人也盪鞦韆。古有詩《長安清明》:“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鞦韆。”描繪了清明盪鞦韆的情景。

  • 而現在清明節早已沒有了禁火寒食的講究,反倒是掃墓高峰時期,餐館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食客,要吃請趕早,座位需預定。沒有了寒食禁令,體育活動也自然取消了,何況一些後人還是專門從外地回來,借掃墓之機親友團聚,吃飯娛樂等一系列活動過後也累得慌,還是各自回家洗洗睡了吧。

清明節就要到了,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的嗎?

你們當地有什麼清明節的習俗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