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出國深造回來的能有多少人?

凱熙生物科技


從國家角度看,關注留學問題主要是我國的精英人才的流失

中國的留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解放前,從庚子賠款開始,極少量開始,慢慢有所增加的出國留學,主要的留學地有日本、美國、歐洲。那時候帶有救亡圖存的目的。像梁啟超、魯迅、郭沫若、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陶行知、胡適、錢學森、李四光、梁思成、華羅庚、郭永懷、錢三強等等一大批知識分子,大部分回國後都成為中國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階段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留學蘇聯和東歐國家,如李鵬、周光召等大批頂級人才,是新中國建設的骨幹力量。

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後。這四十年多年,大體也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精英人才留學,時間差不多是80年代到2000年之前。主要是國家少量的公費留學,少量頂尖學生獲得國外名校的獎學金留學。這個時期,除了部分公費留學生回國外,其它留學人員極少回國,大部分留在留學所在國。

第二時期是國內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出國留學規模有所擴大,國外大學在中國招生規模比80、90年代擴大多了。這個時期除了頂尖學生,部分普通學生也有出國留學的了。時間大體是2000年到2010年左右。這個時期留學回國相對也比較少。

第三個時期是2010年以後,國內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了普及化。

這個時期,除了少部分頂尖學生在,普通學生和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較大規模出國留學了。每年可能有40、50萬的規模,形成更大的留學熱。

這個時期因為留學生越來越多,質量參次不齊,國外就業難度增加,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回國越來越多,回國率差不多在近80%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回國留學生大體有350萬人左右。湧現了像鍾南山、施一公、饒毅等高端人才,中國兩院院士中有80%左右的院士是回國留學人員,教育部所屬大學校長有80%是留學回國人員。光大留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骨幹力量。

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出國留學中的精英留學群體,這方面的頂尖留學生大體佔留學生比例為1—5%,有多少選擇回國,這對評價出國留學的價值和我國對人才的真實吸引力極為重要。對此,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這些頂尖人才的流失才是中國最大的損失。

這說明,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中國需要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這些精英人才回國,回來的更要能留得住,比如清華大學的流失的顏寧,北大流失的許晨陽,就是特別可惜。


細微洞察力


中國留學生出國深造回來的能有多少人?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很多人的關注,畢竟每年都會有幾萬名中國留學生海外深造,但是返回國內的人卻很少,近來也有海外歸來大牛在迴歸國內後又辭職反美的,比如北大數學才子許晨陽。

當然這也是目前國內需要深刻思考的現象,為什麼國家耗費巨大的經費把這些學生送出國門而返回國內報效祖國的人才越來越少?我想許晨陽的話裡也能折射出國內對待人才吸引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東西:

  • "風氣太浮躁";

  • "過於講資歷,對年輕人扶植不夠";

  • "數學造假太嚴重"

這的確也反映出國內對於人才以及學術方面的問題。對於專業學術人員來說,無法專注於學術研究也的確讓人唏噓。我們國內應該引起重視,從吸納人才回國到學術方面的支持方面應該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體系。能體現國內對於獻身建設祖國的高端人才的重視。


微笑老師


從1978年至今,走出中國去外國留學的留學生總數已經達到了5百萬。這個數字在最近幾年增加的速度比較快,在20年之前出國留學還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事情。

現在每年出國的留學生總數大約是10萬到20萬之間,可以說數量是十分龐大。按照正常來說,如果這些留學生都可以回國,那麼中國每年將增加十幾二十萬人才。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留學生都願意回來。

從數據來看,累計5百萬出國的留學的人中只回來了3百萬,剩下的都成為了外國人,為其他國家效力了。在美國就有不少的華裔科學家,其中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琨等人都曾經以美籍華裔科學家的身份拿到了諾貝爾獎。在數學方面還有陳省身、丘成桐等人物。

可喜的是其中一部分最後都選擇回國報效祖國,比如說楊振寧就在自己95歲的時候放棄了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當然換一句話說,這些人學術巔峰的時候,都是在美國度過的,而且回來的只是一部分,還是一大部分人員都沒有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