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下的“到家”業務能否撥雲見日,迎來變革拐點?

新冠肺炎期間,多虧了“到家”業務。否則,人員隔離與蔬菜等剛需的矛盾,真不知道怎麼解決。到家業務也讓近年聲音式微的新零售,再次火了一把。


零售行業是疫情打擊的重災區,對各業態、各品類的影響不盡相同。


據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裡,春節黃金週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從2010年的3400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0050億元。2020年的春節受疫情影響,根據恆大研究院估算,估算餐飲零售業同期損失5000億元,相比於以往春節黃金週的消費數據而言,此次可謂跌入低谷。


疫情下的“到家”業務能否撥雲見日,迎來變革拐點?


在零售領域,生鮮品類一直是線下零售的最後一道護城河,一代代的生鮮電商求索多年,部分細分市場如定位高端的盒馬模式得到驗證,但生鮮電商整體始終難以取得跨區域跨場景的全面突破。究其原因,老年人是買菜的主力人群(55歲以上佔比50%),他們對網上買菜總是不放心,同時更難接受新模式。疫情期間,一方面老年人是防疫重點人群,被迫選擇線上,大大擴展了生鮮電商的人群覆蓋面;另一方面,中青年人困居家中,平時出門聚餐和外賣的需求都導向了買菜做飯,既有電商人群的需求量大大提升。


但疫情對“外出”的限制,反過來會推進消費者對“非接觸”類消費業態的認知和使用,如“到家”業務的井噴式發展,而此次疫情由危轉機的發展契機有可能培育轉化為長期的消費習慣。

生鮮電商的需求端瓶頸被突破了,“到家”業務意外成熱點。以下將從線上運營、社群管理、無人配送以及供應鏈的整體較量來分析“到家”業務的創新及未來的發展機會點。

“到家“訂單暴漲,疫情催熟業務發展


現在的零售店有四種狀態:閉店、開店、到家、開店+到家。


因為閉店比例很大,所以,開店的門店生意比平時好,客單價高,更好的就是「開店+到家」。


這次疫情,家庭消費比平時大得多,除了蔬菜、米麵糧油和方便食品外,日用品消費比平時大無論是超市大賣場,社區生鮮店,生鮮加強型便利店,還是前置倉到家業態,它們的銷售額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只要能夠有足夠的引流產品或到家業務,銷售就不差。


疫情下的“到家”業務能否撥雲見日,迎來變革拐點?


春節抗疫期間,各大商超及生鮮電商的銷售倍增:家樂福到家業務增長超過300%;永輝超市日均線上訂單增長超2倍;沃爾瑪到家業務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倍;生鮮類電商平臺如,盒馬鮮生在成熟市場線上日銷同比去年翻倍;每日優鮮春節銷量同比翻3倍;叮咚買菜的客單價由55元提升到了90元;蘇寧菜場日銷已達節前的6-8倍;美團買菜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


那麼需求端的暴漲,接下來就是對線上運營端的考量。


疫情期間,沃爾瑪全國400多家門店一直堅持無休,穩物價、保供應,並將“到家”與“到店”深度結合,全渠道滿足因疫情而爆發的“宅需求”。顧客對鮮食品類需求表現尤為旺盛,春節後第一週對比春節前一週,“沃爾瑪到家”鮮食訂單量增長突破120%。針對疫情期的居民社區全封閉式管理,“沃爾瑪到家”升級服務,集中配送直達社區。線上平臺不再受限於門店周邊3公里範圍,而是通過LBS技術鎖定門店周邊多個社區,居民只要位於平臺覆蓋的社區均可在線下單,顧客訂單以社區為單位集中;在線下,揀貨後批量派單,以社區為單位安排貨車集中送貨,一日兩送直達社區,再由物管人員分發到戶。


“到家”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不單單是原有賽道的企業加碼業務的發展,就連巨無霸中石化也搶起了菜籃子的生意,在340座加油站開通了“安心買菜”業務,用戶買菜並不需要下車,只要在加油時通過“易捷加油”APP中的“一鍵加油”下單,而後通過“一鍵到車”頁面選擇“蔬菜禮包組合”進行購買,隨後由該加油站的員工將商品直接放到顧客的後備箱中,全程“無接觸”,甚至還送一個口罩……


面對疫情期間井噴式的“到家”業務需求的增長,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疫情結束後,到家業務肯定會急劇萎縮,雖然會萎縮,但一定會沉澱一部分。從中長期來說,零售行業的配送“到家”業務或受正面拉動,隨著消費者“線上下單—快速配送到家”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對於積極建設線上線下全場景的新零售龍頭,有望持續搶佔市場份額,中長期看好配送到家業務快速增長的頭部企業。


社群化中的經濟復甦


從線上需求到“到家”業務的開展,除了供應鏈和配送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社區社群承擔著“連接紐帶”作用。


疫情期間,以社區為單位的微信社群等團購形式迅速崛起,倍受消費者親睞。很多居民自發行動起來,利用微信建立各種“買菜群”,依靠郊區的菜農菜販,實行“套餐制”,團購同時不忘互通信息;便利店、連鎖小超市等有條件的社區便民商業服務網點開通線上銷售,通過設立APP、公眾號等方式,讓顧客就近線上下單,商家線下配送,使消費者不出家門就可以滿足日用品的需求。


社區社群有兩個特徵:一是社區性。只要是社區性,就有線下強關係;二是社群。把有線下強關係的熟人,拉到一個群裡。


疫情期間的步步高重押到家業務,其佈局的小步優鮮重點業務在次日達的社區團購,對標的是興盛優選、每日優鮮。小步優鮮目前試運營10天時間,服務數達200個社區,單量在2000單左右。而在未來,步步高欲通過降維的社區拼團業務,掠奪社區流量,3公里範圍內的到家業務。對於很多傳統零售商而言,這次疫情給了一場“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刻,大家都想牢牢抓住這個機會。“如果實體門店不做線上,那線上的流量和生意就被線上的企業搶走了。”步步高董事長王填稱。


生鮮連鎖品牌百果園方面表示,疫情期間,百果園利用微信小程序到家、小程序的會員碼、微信社群的運營、企業微信的協同,有效提升了品牌的運營能力和運營效率。目前百果園小程序和社群運營都不錯,尤其是通過利用社群+小程序到家的轉化,已經實現了小程序到家5倍的增長。而除了線上到家的直接銷售額增長外,利用社群接龍到店,社群下單配送等,百果園也產生了很多銷售額,甚至有一天能夠通過社群賣出一兩萬元的商品門店。


此次應急而生的到家業務,社區社群是重點。

無接觸配送,加速線下模式變革


“無接觸配送”一詞隨著疫情的蔓延發展橫空出世。無人超市、無人櫃、機器人應用加速,以此來解決疫情期間商家與消費者“最後一公里”問題。


1月26日,美團外賣率先在武漢推出這項服務,初衷是為了保護用戶和騎手在收餐環節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傳人的幾率。而這個詞語也得到了多家外賣、生鮮等企業的響應,紛紛宣佈提供這項服務。


隨著無接觸配送的普及,生鮮智能櫃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最近,有媒體披露,永輝生活的生鮮智能櫃,悄悄出現在杭州濱江區的社區裡。大潤發、沃爾瑪也加入了社區團購配送的隊伍,目前湖北省內多家大潤發超市開通社區無接觸配送服務,由社區代表提前統計好居民的訂單需求,統一下單,當天訂次日送達。


嚴格來說,無接觸配送本身只是一個交付環節,無論即時配送還是自提,都可以做到。從消費者的角度,最多就是一種履約方式的選擇。關鍵是不同的模式,是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合理模型。


雖說這樣的服務在市場上早有先例,但在這個特殊時期,“無接觸配送”所迸蘊藏的勢能遠比字面上要深遠許多。


線上業務基礎,為疫情下到家業務按下加速鍵


為了探索全渠道擴展及數字化轉型,不少商超此前已打下線上業務基礎,此次因疫情而出現的線上買菜需求激增,為商超線上業務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其中,永輝超市的上游生鮮供應鏈較強,門店的數字化探索相對早。目前,其到家業務覆蓋23個省份的645家門店,打通永輝生活、永輝社區購、京東到家等多個平臺,疫情期間,永輝超市全國線上訂單量最高達30萬單。


為了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永輝超市調整了送貨模式,以小區為單位集中裝箱配送。2月16日,永輝超市與龍湖集團合作,為重慶超過100個住宅小區和機構提供配送服務,在社區合作模式下,訂單直接從永輝中心倉發貨至社區的統一收貨點,業主再自行取貨,既能減少接觸,也利於永輝針對性備貨,提高配送時效。


“上線首日,訂單突破5000單,客單價100元以上。”永輝方面透露,還計劃與萬科等物業方合作,將模式推廣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大潤發、沃爾瑪也加入了社區團購配送的隊伍,目前湖北省內多家大潤發超市開通社區無接觸配送服務,由社區代表提前統計好居民的訂單需求,統一下單,當天訂次日送達。


受益於一大潤發線上業務大爆發,其母公司高鑫零售從1月到至今,同店銷售增長近5%,線上到家的客單價增長2倍,銷售增長近4倍。“如果運力夠,10倍都能達到。”高鑫零售CEO黃明端稱,“疫情讓線上訂單大幅增長,這意味著兩年前我們開始的數字化轉型方向是正確的。”


由於人員到崗率不足,在大力推行到家業務的關鍵時刻,打單、打包、揀貨、配送等相關人員緊缺,商超普遍面臨“用工荒”,只能各顯神通。


華潤萬家上線到家業務的門店達2000多家,“我們會從各部門每班安排10人以上協助揀貨,在訂單量比較集中的時間點,甚至是全員一起揀貨。經過多次核對無誤後,打包的商品會放置到交接區等待騎手取貨配送。現在,線上揀貨員每天經手上萬件單品,線上管理員每班次需要跟顧客進行約50個電話溝通,有時忙得連吃飯、喝水都會忘記。”華潤萬家一位負責人介紹。


最終的較量還是在於供應鏈的PK


疫情期間,“到家”業務需要兼顧的是反應速度、調度能力、運營彈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有全面均衡的能力,才能應對。


疫情下的“到家”業務能否撥雲見日,迎來變革拐點?


許多社區賣生鮮的小超市,或是夫妻老婆店就遇到了缺少生鮮貨源,貨物運不進來等供應鏈難題。因為這些小店平時的進貨渠道比較零散,不僅採購數量較小,採購方式(時間、地點)也比較隨意。這在平時貨源充足時,表現為小店的靈活性。而在非常時期,小店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鮮供應鏈體系的弱點,則暴露無遺。


叮咚買菜每日新增用戶多達4萬人,而且為了應對今年的特殊情況,叮咚買菜還調整了產品架構,力推半成品菜,成功實現品類拓展;物美超市探索創新商品組合,聯合多點推出“菜肉套餐”,上線第一天5,000份組合快速售罄,這些都是基於供應鏈能力展示出來對市場的反應速度。


事實上,在經歷了這個春節的缺貨潮之後,盒馬已經在做這方面的思考——目前盒馬的生鮮產品都是委託第三方的供應商或服務商,尚未打通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鏈路;而沃爾瑪、永輝等線下超市對產業鏈上游的掌控更深。在疫情突發的前10天,沃爾瑪門店有貨率能保持在96%以上。


為什麼傳統線下零售的玩家,這些大商超會有一套完整的倉配體系,除了自身物流的需要,還因為採購規模大,週轉時間長,但是好處在於可以跨區域調貨。


當然,供應鏈優勢還指差異化的商品。比如,蘇寧家樂福指出,在中高端商品的銷售方面,蘇寧家樂福比同行有一定的優勢,數據顯示,家樂福的客單價比同行高30%左右。

結語


現在需要觀察的是:“到家”業務在疫情結束後會否持續?


“到家”業務是新零售的一項業務,盒馬早先就做的不錯。所以,不能說疫情催生了“到家”業務。但是,疫情確實讓更多的企業參與了到家業務,另一方面短期內也培養了用戶習慣,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獲客成本。


但“到家”業務能否守得住疫情期間的增量用戶,最終還是由商品品質所決定的,尤其是生鮮類的品控,若沒法做到,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