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腎病水腫,中醫治療方法有很多,但這個治療原則絕對不能丟

腎臟疾病,中西醫各有不同的範圍。就西醫而論,腎病包括原發性疾病和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疾病,大多病情複雜、病程遷延,是目前臨床中的一大類疑難頑疾。腎臟疾病有其自身病變發展的規律,加之激素與免疫抑制劑等西藥的治療干預,機體病理變化反映在外部的症候繁多,故對於複雜性腎病治療用藥,不能一味針對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的血肌酐、尿素氮等實驗室指標,應當在辨證論治前提下,抓住疾病的主證,才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中醫對腎病認識已有數千年曆史,目前對腎病論述日臻完善,所出治法方藥不勝枚舉,足資學習發掘和臨證應用。水腫是腎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因其病程不同,發病機理亦有所不同。肺失宣降、脾失運化、腎失所主是病理基礎,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水不化氣,溼聚而為水腫。專家指出,臨症時應從中醫宏觀整體出發,結合機體生理、病理微觀變化,把握腎病水腫內涵實質,“治水必先化氣,化氣必先溫通”,活用經方,辨證加減,每收良效。

腎病水腫,中醫治療方法有很多,但這個治療原則絕對不能丟

腎病水腫,脾腎病本

人體水液輸布排洩正常,與肺脾腎三髒各司其職,三焦、膀胱氣化功能相互配合密切相關。腎為水之本,脾為水之制,兩者互相為用,互相制約,生理資助促進,病理亦相互影響。《醫宗必讀》說:“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二髒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表明脾腎不和,則百病叢生。脾運化正常,水谷精微布達周身,機體潤養吸收健全;反之則谷精不循常經,氣血生化無源,水溼內停聚為水腫。腎為水髒,調節水液代謝。水為至陰,腎氣從陽而開,從陰而合。若腎氣不足,陽氣虛衰,腎失蒸化,合多開少,水溼壅盛,水腫乃生。

脾陽根於腎陽,賴於腎水濡潤;若脾虛運化無力,化生不足,無以充養先天,則腎氣也難以為繼。臨證一旦發為腎病,氣化失司,脾運無力,健運不及,升降失職,則聚水生溼。水溼不行,停聚滯氣,瘀血內阻,損傷三焦水道,可導致水腫頑固不消。病久脾腎虛損,脾衰而無制水之力,腎水濫於內,水無所主,布達失常而為患,升清降濁功能下降,日久成為水溼濁毒,發展成腎衰、溺毒、關格等危重急證以及各種變證。故腎病水腫核心病機是脾腎病本。兩髒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是腎病發生髮展、轉歸預後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腎病水腫,中醫治療方法有很多,但這個治療原則絕對不能丟

治水化氣,必先溫通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動力,故曰“氣者,人之根本也”。氣不斷運動的特質稱為氣機,正如《靈樞·脈度》所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脾胃為後天之本,氣的生成之源,可充養元氣,化生宗氣及營衛之氣。腎是先天之本,藏精化元氣,是生命活動的根基和本原。氣由臟腑化生,又支持影響著臟腑活動,兩者關係密切。

津液流注機體,有餘則為水腫。《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中藏經》雲:“水者腎之制也……腎氣壯,則水還於腎。”均說明機體水液運行與肺脾腎和三焦相關。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道,水液俱有所流,而水液上承需要陽氣的氣化和推動作用。《續名醫類案》謂:“凡人身之津液……必以氣化而生。”氣化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物質變化。人體生理調節代謝功能不全,則三焦不通,不通則導致一切物質變化受阻,即為氣化失調。張景岳雲:“腫脹之病……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治水者,當兼理氣,氣化則水自化也。”即為此義。因此,只有在氣的溫煦推動作用下,才能維持機體正常水液代謝,不產生水液凝澀不流、水液停聚的水腫病證。

五臟化生,貯藏精氣,以升為通;六腑受盛,消化傳導,以降為順。肺通調水道、脾運化轉輸、肝疏洩條達、腎蒸騰開闔,均與氣化相關。故治療腎病水腫的關鍵在於祛除機體停聚的水液,恢復機體的氣化功能。“治病必求於本”,治水必先化氣,化氣必先溫通。

腎病水腫,中醫治療方法有很多,但這個治療原則絕對不能丟

突破常規,活用經方

五苓散為苓桂術甘湯減甘草,加豬苓、澤瀉而成,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主治太陽蓄水證、水溼內停證,通調水道,虛實相合,利中兼補,溫通並用,是溫陽化氣、利水滲溼的名方。根據“治水必先化氣,化氣必先溫通”的理論,突破常規,活用經方,自擬黃芪五苓散,健脾益氣、化溼利水。方藥組成:黃芪、茯苓、白朮、桂枝、豬苓、澤瀉及益母草。方中黃芪、白朮健脾補氣利水;茯苓淡滲利溼;澤瀉、豬苓利水治標,使溼去脾健;益母草活血利水,血水同治;茯苓、澤瀉配以桂枝,主為化氣以行水液,故臨證中桂枝用量一般在15~20g。《本草經疏》載桂枝“曰合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氣,曰補中”。《金鏡內臺方議》雲桂枝“外能解散不盡之表,內能解有餘之結,溫腎而利小便也”。桂枝用此劑量,一是溫通脾陽、化中焦水溼之氣。二是溫補腎陽,內助膀胱氣化以潔淨府。三是辛溫通陽、外達肌膚以開腠理,從而“水津四布,五經並行”,充分體現了“治水必先溫通”的理論思想。

臨症中以黃芪五苓散為基礎方治療各種腎臟疾病進行加減,療效肯定。對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作導致水腫者,加滑石、白茅根、車前子;慢性腎小球腎炎恢復期水腫者,加冬瓜仁、薏苡仁、赤小豆、當歸;上半身腫甚者,加桑白皮、生薑皮、苦杏仁;下肢腫甚者,加牛膝、車前子、通草;兼有胸水者,加防己、葶藶子;兼有腹水者,加蒼朮、大腹皮、炒薏苡仁。

總之,腎病水腫是急慢性腎小球炎、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各種腎臟疾病的常見證候之一,在臨證中結合疾病的特點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採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診治;對於病程遷延、錯綜複雜者,治療時應詳察病情,標本同治,在健脾溫腎、化氣利水的同時注重活血通絡、祛溼化濁的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