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大雜院變海景房,青島老西鎮3000戶圓了安居夢

從1949年到2019年,風雲激盪的70年啟幕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記錄了新中國櫛風沐雨的奮進足跡。膠州灣畔,青島一隅的西鎮也在時代變遷中踏過萬重山。作為這段光榮歷程的親歷者、見證者、推動者,一代又一代的西鎮人書寫了在時光大道中砥礪前行的擔當。

大雜院變海景房,青島老西鎮3000戶圓了安居夢

雲南路片區舊照

大雜院變海景房,青島老西鎮3000戶圓了安居夢

雲南路片區現狀

這裡有著青島的百年印記,這裡連接青黃,膠州灣隧道和城市高架在此交匯,這裡是大家口中那個親切的西鎮。2006年底,雲南路開始徵收改造,青島有史以來涉及居民最多、拆遷面積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正式啟動。2009年10月,3000多戶居民陸續迎來回遷,昔日連片的破舊住房變身安居的樓房,開啟了宜居的新生活。

最大拆遷片區啟動,三千戶搬入新居

夏日的上午,漫步在雲南路小區,林立的高樓間點綴著片片綠意,慈祥的老人看著在長廊裡玩耍的孩童,怡然自得。時光倒轉到2006年,這裡還是連片的大雜院。

“一個大院樓上樓下住著四十多戶居民,只有一個公共廁所,一個水龍頭。”回想當時的情景,雲南路社區居委會主任藍翠娟歷歷在目,“那會兒,鄰居家做的什麼菜,飄來的味兒就能聞出來。”因為居住實在簡陋,鄰居們早早就盼著能拆遷。

2006年底,雲南路開始拆遷改造,這是當時青島涉及居民最多、拆遷面積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作為當時居委會的副主任,為了更全面地為居民答疑解惑,藍翠娟對每一條房屋拆遷政策都瞭然於心。懷抱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她和不少鄰居們一起,早早就簽了改造協議。

很快,2007年上半年,雲南路小區開工建設。經過兩年火熱的建設,2009年10月,雲南路小區進行第一批交房,首批居民拿到了新房鑰匙。

據悉,新建的雲南路小區有20棟樓,其中17棟作為回遷住房,3000餘戶居民陸續回遷。

廣廈千間起,“蝸居”變宜居

從破舊的住房,到嶄新的、現代化的雲南路小區,生於斯、長於斯的王宇鵬感觸頗多。作為地道的西鎮小夥兒,出生於1983年的王宇鵬在滋陽路52號長大。“我家這個院是一個兩層的套院,住了60多戶。”王宇鵬說,他家房子大約30平米,從爺爺那輩就開始住在這裡。“最多的時候,家裡住過6口人。”逼仄的空間,雜亂的環境,儘管當時年少,還是讓他印象極為深刻。

在簽了改造協議後,王宇鵬的父母又添了部分積蓄,選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2011年,拿了新房鑰匙後,王宇鵬說,他們一家三口就在商量裝修的風格,幾易其稿,終於定了下來。“裝修那會兒,我們還住在敦化路。每天,我爸媽他們兩個人都會坐車一個小時到新房子來看看。”每一步裝修流程,兩位老人都親自把關。當年過年前,他們搬進了新家,在新家過了第一個新年。

與王宇鵬一家的期待一樣,王群也懷著滿滿的期盼。早年,王群的父輩由天津來青島經商,定居於此。王群有兄弟姐妹10人,加上父母共12口,住在一間30平米的房子裡。1985年第一次拆遷時,王群家選了一套65平米的房子。這次的雲南路拆遷,王群又住進了80平米的房子。“有獨立衛生間,有廚房,隔著窗戶還能看到大海,妥妥的海景房。”

大雜院變海景房,青島老西鎮3000戶圓了安居夢

王宇鵬與小夥伴在老房子舊照

樓院十年嬗變,鄰里情始終如一

斜靠牆面的平板車、帶著時光印記的半導體、寫滿粉筆字的長黑板……兩年前,一場“十年裡院之光”行為攝影展在東平路37號老裡院院內開幕。這些充滿童年味兒的元素,一下子把現場居民的記憶拉回到那個人情味兒滿滿的裡院。

一張張生動的照片,記錄了40個家庭搬離裡院時的最後留影,還原了萬年青照相館、金城電影院、雲南路郵電支局等帶有“老西鎮”獨特印記的寶貴影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2007年西鎮大拆遷過程的一點一滴。

梧桐樹下,48歲的趙森笑著看著十年前自己家的照片。“這是在雲南路幼兒園門前拍的。”趙森回憶說,“當時要搬家了,就想帶孩子在幼兒園留個紀念。

“這張不就是拍的咱鄰居家,上面的小嫚兒當年還在上中學,現在都當媽了。”看到照片上熟悉的面容,68歲的王樹華很是感慨。“當時我們三戶住一個院,鄰里之間都處得很好。”他介紹,如今,自己和其中一戶鄰居同住雲南路小區。

“一晃十年,裡院承載著老青島們的生活瑣事和歲月印記,那些細細密密的舊事一旦想起,就會慨然不已。這是裡院居民們拆遷前的最後留影,也將成為他們離開裡院後的溫暖念想。”當時拍攝的攝影師於鳳亮感慨道。

大雜院變海景房,青島老西鎮3000戶圓了安居夢

趙森與舊照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