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勾踐是個怎麼樣的人?看看復國之後他怎麼對待功臣?

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關於他臥薪嚐膽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那勾踐成功復國後,他是如何對待自己那些功臣的呢?勾踐被釋放回國後,重用了兩位此後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范蠡和文種,其實從他們二人的下場就能看出勾踐對待功臣的方式。越國滅吳後,文種自覺功高,最後被勾踐賜死。而范蠡就懂得急流勇退,此後經商成為富豪,兩人下場大相徑庭,令人唏噓。

勾踐是個怎麼樣的人?看看復國之後他怎麼對待功臣?

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滅掉吳國後,開始大肆清算身邊的功臣,先是范蠡出走,而後文種被殺……原本攜手共進的君臣最終演變成了一幕幕慘劇。後人將原因歸結為勾踐是一個“可與共患難,不可共與樂”的人。但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首先,勾踐確實屬於“可與共患難,不可共與樂”的那類人。在臥薪嚐膽的十數年時間裡,勾踐雖然對他的功臣們信任有加,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引起勾踐的忌憚和不滿。

在入吳服苦役之前,勾踐就在給他送行的群臣面前表達了對范蠡等人的不滿。起因是勾踐即位三年就想伐吳,范蠡苦勸他說時機不成,然而勾踐的反應是“王弗聽”,結果還真的敗了。勾踐由此對范蠡懷恨在心。

而在入吳服役期間,吳王夫差想要將范蠡拉攏到自己這一邊,同樣讓勾踐非常不安,害怕范蠡真的會棄他而去,特別是范蠡提議讓勾踐嘗吳王的穢物以討好吳王時,勾踐更是怒不可遏,但被形勢所逼,勾踐最終還是聽從了范蠡的建議。

而且,臥薪嚐膽的十數年裡,勾踐與其君臣的和諧是建立在共同目標之上的——興越滅吳。為了實現目標,勾踐一直在壓制自己的個性,他以前就是一個“出則禽荒,入則酒荒”、喜歡遊山玩水的驕奢貴族的形象,連白居易也作詩諷刺他“越國政初荒,越天旱不已”。而當他的目標實現之後,本性就會暴露出來,對他人的猜疑和不滿都會慢慢顯現出來。所以說,這的確和他的性格有關。

勾踐是個怎麼樣的人?看看復國之後他怎麼對待功臣?

其次,功臣功勞太大也讓勾踐有了逼殺之心。據記載,勾踐的功臣們都是一些極具才華而且忠心耿耿的人物,但他們也透露出了另一個問題,那便是功高震主。

在滅吳之後的慶功宴上,文種給勾踐的祝酒詞中就大力突出了滅吳過程中功臣們的功勞,以致勾踐聽後很不高興,臉立馬拉了下來。可見,勾踐對功高蓋主是很忌憚的,這也是他下決心逼殺功臣的重要原因。

最後,在國家未來的發展目標上,君臣之間也有了分歧。滅吳之後,勾踐認為,越國應該接過吳國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北上中原爭奪霸權。但是,文種和范蠡都主張休養生息,畢竟滅吳之戰越國就打了將近十年,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勾踐是個怎麼樣的人?看看復國之後他怎麼對待功臣?

何況,范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他們是在楚國不受重用才投奔到越國的,勾踐若堅持爭霸中原,將來勢必會和楚國發生衝突,范蠡和文種自然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但勾踐主意已定,不可更改,因此殺掉不聽話的范蠡、文種就成了必然。只是范蠡認定自己以後無法再跟勾踐相處,及時辭別而去;文種卻對勾踐還抱有幻想,以致被勾踐逼殺。

可見,勾踐殺功臣絕不僅僅因為“不可與共樂”這一條理由,而是結合了當時君臣權力的矛盾等更為現實的原因,才最終決定逼殺原來幫助自己的功臣們,並不全是勾踐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