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引言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彼時周王室的權威每況愈下,僅存所謂的“天下共主”之虛名。周天子所能管轄的疆土越來越小,人口也不斷減少,而各諸侯列國卻日益強大,他們逐漸不向周天子朝拜納貢,甚至“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一些強大的諸侯“興師不問天子,卻挾周王室之義,或征伐,或會盟”,一個個的都想做霸主,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

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因此,“春秋五霸”便應運而生了。由於春秋五霸所對應的是戰國七雄,而戰國七雄指的是七個諸侯國,所以不少人都以為春秋五霸也是指五個諸侯國。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春秋五霸指的並非諸侯國,而是具體的某個人,例如齊桓公、楚莊王等。很多史料典籍中都有“春秋五霸”的相關記載,但究竟是哪五個,歷來是眾說紛紜。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五霸”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孟子》

霸主的三種說法與標準

“五霸”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書,“所謂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何為“三王之罪人”?乃是說五位霸主是夏禹、商湯、周武王的罪人,因為他們破壞了古代的禮制。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幾種說法,我們初中歷史教科書上所介紹的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索隱》所載的“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認為五霸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漢書》則認為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三種說法不盡相同,如此一來便有八位霸主了,所謂五霸只是舉出五個霸業最顯赫、最卓若的霸主而已。而春秋五霸的眾說不一,關鍵就在於對五霸的入選的標準不一致。因此,我們必須先定一個衡量的標準,通過橫向對此才能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答案。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的三種主流說法

孟子所認為的五霸必須滿足兩個標準,一是“三王之罪人”。二是“霸者,伯也,伯之為長者,謂與諸侯為長也”。何謂為諸侯之長?指的是春秋時期在中原這個舞臺上主持過諸侯盟會,並建立過顯赫霸業的諸侯。因此,是否主盟中原,是衡量諸侯能否入選春秋五霸的重要標準。同時,這五個霸主應該是得到周天子任命,並在某種形式上得到諸侯共同認可的。

前文作者所舉出的三個關於春秋五霸的版本中,有三位霸主是公認、無爭議的霸主,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因為這三位霸主的霸業顯而易見,各自可用一句話概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存亡繼絕,天子賜伯;晉文公還政襄王,賜伯為霸,狩於河陽;楚莊王一鳴驚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那麼剩下有爭議的霸主分別是秦穆公、吳王闔閭、夫差、越王勾踐和宋襄公。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無爭議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橫向對比秦穆公、吳王闔閭、夫差、越王勾踐和宋襄公

作者先說說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期間,齊桓公、晉文公相繼稱霸。作為秦國一代雄主,他知人善任,勇於悔過。然秦穆公欲東出爭霸中原,始終被晉國所阻。公元前628年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認為稱霸中原的機會到了,便舉師東出,欲取鄭國而未果,回師途中與晉軍戰於崤山,秦軍被全殲。此後幾年秦穆公又與晉國交戰數次,東出的意願皆落空,迫不得已才向西發展。

穆公用由余謀,伐戎王,並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秦穆公的一生是非常有作為的,但他始終沒有成為中原的霸主,全在於晉國的強大。秦穆公僅僅是有霸名,而無霸實,既未主持諸侯會盟,更未稱霸中原,自然不能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再來說說吳王闔閭,《墨子》和《苟子》皆認為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是因為公元前506年闔閭與強楚戰於柏舉。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秦穆公任用由余

闔閭五戰五捷,破楚國郢都,致使楚昭王倉皇出逃,聲勢益大。《呂氏春秋》載:“闔閭與楚戰,五戰五勝,遂霸”。公元496年,越王允常新死,闔閭趁機發動槜李之戰偷襲越國,最終兵敗身死。翻閱史料,闔閭從未參與過諸侯會盟,甚至也從未涉足過中原。闔閭自身尚且兵敗而亡,談何位列春秋五霸?接著說說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闔閭伐越兵敗身死,夫差即位後勵精圖治,第二年與越國戰於夫椒。

夫椒之戰夫差大敗越王勾踐,迫使勾踐成為夫差的奴僕。此後夫差便一意北上,爭霸中原。公元前486年,為了北上爭霸,夫差始鑿邢溝,貫通江淮。公元前484年伐齊,殲滅十萬齊軍主力於艾陵,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其後,夫差兩度主持諸侯會盟。第一次是公元前483年,與魯、衛盟於真皋。第二次是公元前482年著名的黃池之會,天子周敬王也派單平公與盟。黃池之會迫使強大的晉國承認吳王夫差的霸權。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公元前486年,夫差始鑿邢溝

雖然夫差最終被勾踐擊敗,落得個身死國亡的下場,但他曾入主中原並建立過的顯赫的霸業。因此,夫差位列春秋五霸,是有足夠的說服力的。然後說說臥薪嚐膽擊敗夫差的越王勾踐。公元前494年的吳越夫椒之戰,勾踐敗於夫差,越國淪為吳國的屬國。此後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於前482年趁夫差北上爭霸主持黃池盟會,率軍伐吳,並殺吳太子友,最後終於在前473年滅掉了如日中天的吳國。

滅掉吳國之後,勾踐也循著夫差的足跡,北上中原爭霸,稱霸中原。“越滅吳,南面而霸天下,宋、鄭、魯、衛、陳、蔡灑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最有說服力的是,勾踐不但在中原主持會盟,而且得到了天子周元王的冊命。《國語·越語》載:“勾踐已平吳,遂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致貢於周。周王使人賜勾踐祭胙,命為伯。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由此可知,越王勾踐主持會盟後,周天子賜勾踐祭肉,並冊命他為伯。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

勾踐主持過諸侯會盟,並得到周天子的冊命,故而勾踐位列五霸,沒有問題。最後說說爭議最大也是最沒說服力的宋襄公。宋襄公在位期間,恰逢齊桓公霸業鼎盛之時。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要繼齊而霸諸侯,主持過三次諸侯會盟。公元前641年,宋、晉、邵盟於曹南;前639年,宋、齊、楚盟於鹿上;同年秋,宋、楚、陳、蔡、鄭、許、曹又盟於盂。這三次會盟,《春秋》都列宋為首,可知是宋襄公主持會盟。

但是,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並未得到諸侯承認。此時齊國已衰弱,晉國尚處於內亂,唯一的競爭對手是楚國。楚成王即位以後,國力漸強,成為南方霸主。齊桓公對楚成王尚且無奈楚何,最後只能與楚盟於召陵而還。楚成王豈能容忍不自量力宋襄公稱霸呢?公元前638年,宋楚的矛盾激化,兩國交戰於泓水,泓水之戰如是宋國勝出,那將是宋襄公霸業最有力證明。結果宋襄公大敗而歸,次年傷重而亡,其霸業遂成泡影。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宋襄公所謂的“仁義”

既然如此,宋襄公為何能躋身傳統春秋五霸之列呢?據作者翻閱史料多方查證,這或許是後人出於對宋襄公“不重傷,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所謂仁義的讚許,以及對他本人的同情。說句實在話,宋襄公的霸業是最沒說服力的,甚至不如秦穆公、吳王闔閭。因為宋襄公既未被天子賜伯,也未有稱霸之實。連楚成王這樣的雄主都未入選春秋五霸,更何況他的手下敗將宋襄公呢。

結語

春秋五霸是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一個歷史概念,所指的是在春秋數百年間諸侯爭霸中霸業最顯赫並得到諸侯共同認可的五個霸主。五霸中五不一定是實指五個,也可能是虛指代稱多的意思。春秋五霸的稱號雖然早已出現,但五霸的具體人選卻是長期懸而未決的公案。通過多方比對,作者認為真正稱得上春秋五霸的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而秦穆公和吳王闔閭只能算是區域性霸主,至於宋襄公之霸,尚未得逞,只留下一個千古笑柄。

參考文獻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春秋史》,文史出版社,2009年

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9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