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祕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田獲三狐


這裡是芒果論史!

劉邦在死之前也要處決掉樊噲,究其根本是為了維護劉氏宗族的統治。劉邦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在他人生的暮年已經預見到了呂后的野心,所謂“如意類我”之類的換太子藉口,不過是為了將呂后排擠出政壇罷了。

所以說,劉邦要對付的其實是呂后,樊噲受到牽連是因為他和呂后的關係非常親密,同時又是手握兵權的將軍,如果不及早剪除必定會成為呂后的一大助力。

要想摸透劉邦下令除掉樊噲時的內心活動,就必須要了解劉邦晚年的換太子風波!

劉盈懦弱,難當大任

在《史記》的記載中,劉邦非常寵愛劉如意,而不愛劉盈,在晚年甚至多次想易太子為劉如意,但其實所謂的換太子風波並非由於劉邦不愛劉盈導致的,而是劉邦認為劉如意做太子要比劉盈做太子更好,更容易維持劉氏宗廟的統治。


在《史記 呂太后本紀》中記錄了劉邦不喜歡劉盈的原因,劉盈“不類”劉邦,而劉如意“類”劉邦,意思就是說,劉邦覺得劉盈不像他,劉如意才像他。這裡的相像並非外貌,而是性格,劉邦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他豐西澤縱徒時陳勝吳廣還沒起義呢,這說明他不是一個被規則束縛的人,而是一個願意突破,勇於突破的人。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在和項羽的楚漢之爭中,劉邦都是御駕親征,在楚漢戰爭末期與項羽成皋對峙時被暗箭射中也堅持巡視完士兵才下去修養。論作戰,劉邦可能確實不如項羽,但要論勇氣,劉邦也不見得比項羽差上多少。而劉盈的表現是怎麼樣的呢?

黥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年事已高,就想要派太子劉盈帶兵平叛,呂后整天哭訴,哭的劉邦心煩,於是劉邦留下了一句“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意思就是說,我早知道這小子不行,還是我自己去吧!

毫無疑問的,劉盈對於此次平叛的退縮使得劉邦對其大失所望,如此懦弱的太子,真的能夠帶領大漢帝國走向光明的未來嗎?這恐怕是很難的!

呂后強硬,劉氏可能大權旁落

劉邦換太子也好,殺樊噲也罷,其實都是為了對付呂后,懦弱的兒子配上強勢的母親,劉邦一旦離世,這天下還姓劉嗎?恐怕誰也不敢保證,在《史記 留侯世家》中記載了劉邦徹底斷絕換太子的心思之後對戚夫人說的話。


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劉邦的意思非常清楚,他想要換太子,但劉盈有了這四人的幫助,他已經換不動了,看來呂后確實會成為戚夫人的主人了。這句話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劉盈羽翼已成,難動矣;第二,呂后真而主矣。由此可見,劉邦雖然已經人到暮年,但對政治局勢仍然看得清晰透徹,準確的預言了呂后將會奪得大權的未來趨勢。

這和斬樊噲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劉盈的“羽翼”當中就有著樊噲,但更準確的來說,樊噲是呂后的人。劉邦討伐黥布之後,身上的傷病越來越重,他自己也能感覺到自己生命力的流逝,此時的呂后身邊有文有張良、商山四皓,武有呂澤、樊噲,就連陳平在奉詔殺樊噲時,都由於畏懼呂后而私下放走了樊噲,這反映出來的事實是,此時呂后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劉邦。

一個風燭殘年不知道哪天就要離去的老頭子劉邦,真的有勇氣在這個時候對宮內的利益團體做重新分配嗎?恐怕不能!劉邦的那句“難動矣”不僅僅是說給戚夫人聽,也是說給他自己聽,難動的不是劉盈,而是呂后啊!

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護子心切,殺樊噲是他最後的掙扎

劉邦下令讓陳平去殺樊噲,但還沒等到陳平回來彙報情況,他就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在將死之時做出的決定很難是理性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感性的。自從商山四皓出面後,劉邦就絕了換太子的心思,但生命之火將要熄滅之時下令殺樊噲實在是害怕自己的兒子有所不測。

在《史記 樊酈滕灌列傳》中記載了樊噲和呂后的親密關係,樊噲娶了呂后的妹妹為妻,是諸將中與呂后最親近的。這一層關係讓樊噲成為了呂后的鼎力支持者,劉邦死後,冒頓寫信調戲呂后,樊噲第一個出頭說要帶大軍蕩平匈奴,如此關係恐怕是比劉邦還要更親近一些。


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

呂后可以抓穩大權,其實與樊噲、呂澤等手握兵權的將軍脫不了關係,劉邦殺樊噲就是害怕呂后有了他們的支持後大肆迫害劉氏宗族,更怕他們取劉氏而代之。

劉邦有八個兒子,分別是齊悼惠王劉肥、孝惠帝劉盈、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其中劉如意、劉恢、劉友、劉建都被呂后所害,劉肥年紀大,勢力強,呂后沒有迫害他,劉恆為人低調,會演戲,逃過一劫,劉長曾經被呂后收養,因此未遭毒手!

等到大臣們平定諸呂叛亂之時,劉邦的兒子只剩下了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而呂后在大肆迫害劉邦兒子的時候,劉邦的老友樊噲可曾出來阻止?並沒有!

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就是政治!

劉邦殺樊噲時如此,樊噲坐視劉邦諸子被迫害也是如此。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據說是因為朝中有人向劉邦反映,樊噲和呂后勾結到了一起。

首先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元勳,是劉邦旗下的一員悍將,尤其是他還在鴻門宴的時候救下了劉邦的性命,對劉邦來說,可是他創業史上的一個大恩人。

(樊噲和呂嬃)

但是功高蓋主,樊噲算是劉邦的一個得力悍將,但是於此同時臣子的權力過大也是一種威脅,所以漢高祖劉邦也是對他們有著一些提防,所以當有人向他彙報,樊噲和呂后走的太近,他如何不能起疑心?

其實早在之前,劉邦就已經對呂后干政就十分的不滿了,劉邦擊敗了叛軍之後,又聽說燕王叛變,於是就派樊噲去征討燕王,但是樊噲走後,卻又有人揭發樊噲,說他與呂后串通一氣,劉邦頓時就敏感了起來。

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劉邦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他臨時將樊噲換掉了,還叫陳平將樊噲的頭帶去見他。高祖眼看著命不久矣,而之後呂后主政也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他又不好放了樊噲,只好將他囚禁了起來,果然劉邦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樊噲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後來呂后姐妹聽說樊噲沒死,都鬆了一口氣,樊噲最後官復原職,得以善終了。而陳平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是阿維啊


劉邦,是個思路極為縝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臨終之際要殺樊噲,不但不是老糊塗,而且是非常正確的決策。其中緣故,聽司馬為君慢慢道來。

首先,劉邦不是因為個人仇恨殺樊噲。樊噲早年是個殺狗賣肉的,劉邦是他的老客戶,所以倆人關係不錯。後來劉邦做沛公,樊噲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噲這個人,智略談不上,似乎唯一可以誇耀的便是武勇,當時打仗是以人頭數作為晉升標準的。樊噲在一場戰鬥中砍下敵軍十五個首級,就被封為國大夫。和章邯的軍隊交手,砍下二十三顆首級。打敗李斯之子李由,斬首十六級。攻武關至霸上,樊噲更是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個。鴻門宴那一場局,又是他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 進入帳後拿眼珠子瞪項羽,項羽還欣賞他是位壯士,請他吃一條生豬腿。樊噲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這一場吃生肉秀,其實是救了劉邦的命——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劉邦很可能就被殺了。

劉邦稱帝以後,樊噲依舊為他賣命,燕王臧荼的叛亂,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亂,則是他與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劉邦臨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還在北方討伐燕王盧綰的叛亂。

所以,樊噲的軍事能力,是不值得懷疑的——但,劉邦最擔心的,也就是這個。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此時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與兒子劉如意的安危,在他看來,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呂雉,就一定會被呂雉殺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劉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劉邦又發現,群臣都很擁戴呂雉的兒子劉盈,尤其是樊噲掌握著兵權,一旦他決意廢除劉盈甚至說要殺掉呂雉,呂家人會不會謀反作亂,樊噲會不會助呂家一臂之力?

在劉邦看來,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樊噲的老婆是呂雉的妹妹呂嬃,而且樊噲很聽老婆的話。所以要保住劉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須廢掉或殺掉呂雉,而要解決呂雉,前提就是要讓樊噲消失。

但劉邦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直到身體快不行了,他才找來陳平,讓陳平去樊噲軍中傳詔,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車子裡,打算一到軍營,就立斬樊噲,讓周勃接管軍隊。

可問題是陳平是個極會算計的人,他發現形勢已經不對了,劉邦說不定馬上就要死,而死後呂雉一定掌握大權,而那時如果陳平和周勃拿著樊噲的人頭上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所以最終,陳平沒有殺樊噲,而是將樊噲打入囚車,押回長安,結果在半途就得到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立馬轉變方向,投向呂雉,而樊噲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績。

劉邦生前沒能殺掉樊噲,呂雉便沒事,而呂雉沒事,戚姬與劉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劉邦臨死之前殺掉樊噲,並不是因為老糊塗了,而是出於保護自己的繼承者的考慮,如果不殺樊噲,自己的繼承者恐怕無力與樊噲背後的集團爭鬥,那個時候選出來的繼承者,恐怕會成為傀儡,這不是劉邦希望看到的。

劉邦去世前最大的擔心就是戚夫人和他心愛的兒子劉如意的安全。他希望劉如意代替兒子劉盈並繼承王位。劉邦明知道,死後,按照呂后的處事方式,戚夫人和劉如意一定會死,而且絕對會死的很慘。


但是沒有辦法,呂后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尤其是樊噲這個外戚擁有了軍權,劉邦非常擔心,只要他死了,劉如意就會成為樊噲的刀下靈魂。

因為樊噲在,劉邦完成稱霸大業之後,他親眼看著幫助劉邦打下江山的兄弟們,一個個地被劉邦給設計死去。此刻,他知道自己應該做個低調的人。在劉邦的面前,樊噲幾乎看起來像一個隱形人一樣,很少做任何事情來炫耀自己。

當時他也並不認為劉邦會打定主意到他身上,然後命運就是如此地殘酷,劉邦還是想算計他。劉邦命令陳平殺死樊噲。陳平是個聰明人。他意識到劉邦和戚夫人已經走了,以後的天下注定是會落到呂后的手上,所以當他拘留囚禁樊噲時,他沒有直接殺死樊噲,而是留下了樊噲的命。果然,劉邦半路就是去世了,那麼劉盈即位。

樊噲這才保住一命。


劉邦殺樊噲其實是出於對後來繼承者的保護,樊噲此人在軍中的威望也非常的高,那個時候開國的名將除了被劉邦殺死的幾位,還有一些已經老死了,因為戎馬生涯讓他們身體出了問題很快就死了,樊噲就非常引人注目了,他是劉邦大清洗期間,沒有被殺死的一位將領,而且他也是劉邦的妹夫,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就顯得異常引人注目。

劉邦選的繼承者是劉盈,劉盈性格溫厚老實,肯定壓制不住樊噲,再加上樊噲此人和劉邦的妻子呂后有關聯,劉邦這一生最害怕的其實是呂后,呂后為人潑辣,有權謀之心,心狠手辣,劉邦忌憚她,尤其是聽到自己的手下大將樊噲,竟然也和呂后有關聯,怒火中燒,要殺樊噲是必然的。


劉邦越老越精明,臨死之前,派陳平秘密去殺樊噲,是出於對自己兒子劉盈的保護,並不是老糊塗了。


江水趣談


這天,劉邦坐在大殿中間,披散的頭髮下面是一張形容枯槁的臉,他喝退了所有的太醫,打翻了所有藥,仰天長嘆,想我劉邦一世英名,鬥過了秦王,鬥過了項羽,鬥過了天下,卻輸在了在衰老和疾病上。

隨著劇烈的咳嗽聲,一個女人緩緩的走了進來,手裡拿著一杯清茶,輕輕的撫摸著劉邦的後背,說到“皇上,您可要保重身子啊,先喝了這杯茶吧”。劉邦看著這個女人出了神,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鶯歌燕舞的景象,這個人是戚夫人,是劉邦執政後期最愛的一個女人,她滿足了劉邦對女人的一切幻想,她美麗,她輕盈,她溫柔,她有才,她給了劉邦無盡的歡樂。劉邦想到了他唱歌戚夫人跳舞的曼妙舞姿,他想到了帶她出巡時候的輕鬆暢意......

又是一陣急促的咳嗽,劉邦從回憶中醒來,他扶著戚夫人的手,慢慢的站了起來,“走,和我去散散步”,劉邦溫柔的說到。聞著花香,聽著鳥叫,他好像也恢復了往日的青春,正走著,碰到了昨天傳召的太子劉盈跪在前面。“起來吧”,看著這個兒子,劉邦氣不打一處來,他身上一點都沒有自己的計謀和城府,滿嘴只有儒家,這樣的人是控制不了權力的。短短几句話後,劉盈起身告退。

戚夫人有意無意的說到,“皇上啊,咱們的如意可是聰慧呢,最近他又寫了一些文章,許多人看了都說好,老師都表揚了呢。”劉邦臉上浮現出了一絲微笑,劉如意是他和戚夫人的孩子,除了因為戚夫人所以劉邦對這個孩子非常喜歡,劉如意也確實要比劉盈剛強一些。劉邦意味深長的說到,“告訴他,好好努力,以後有的是用武之地”。

晚上一番雲雨過後,戚夫人睡著了,劉邦還醒著,看著日漸消瘦的身體,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在了,戚夫人的結局會如何呢?畢竟當今的皇后還是呂后,她可不是一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女人,韓信的死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又想到了劉如意,又想到了劉盈,一個計謀在他的腦海中產生。

第二天,他喚來了自己寵信的兩位大將,陳平和周勃,他自知自己無法也沒有決心去對呂后下手,畢竟是他的結髮之妻,也為了漢朝的建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只想稍微的限制一下呂后,哪怕是為了太子。他給陳平和周勃的任務是殺了樊噲,呂后的一張大底牌。

劉邦對這兩個人非常的放心,陳平武藝高強,周勃足智多謀,這點小事自然是辦得好的。不過他忘了自己現在的狀況。陳平周勃二人一合計,皇上時日無多,接下來一定是呂后當權,如果這時候做了這種事,二人是要萬劫不復的。

二人抓到樊噲後,自然也隱秘的傳達了自己的意思,於是一路對樊噲好吃好喝招待著,慢吞吞的往皇宮來,一路上就當旅遊消遣。果不其然,在押送的第十幾天,傳來了劉邦駕崩的消息,三人趕赴黃都,從此呂后當政。


行話歷史


劉邦為什麼要在臨終前下令殺死樊噲?

《史記》《漢書》關於樊噲的列傳記載很清楚:劉邦病重,有人向劉邦高黑狀,說樊噲和呂后結黨,等劉邦一死,樊噲便會誅滅戚氏、趙王如意等一干人。

樊噲在廢立太子風波中,一定是堅定不移地站在呂后一邊,耿直魯莽如樊噲,或許在平時就流露出欲除戚夫人而後快的意思,被耳報神傳到劉邦那。



劉邦臨終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戚夫人和兒子劉如意,一想到樊噲會危及戚姬母子安全,二話不說,就讓陳平帶上週勃,替代樊噲為將,讓他直接把樊噲在軍中殺掉。

可是陳平是個滑頭,一見劉邦行將就木,以後呂后掌權,他只是把樊噲綁了,押解回京。

劉邦一死,呂后當政,樊噲官復原職。

《史記》記載: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

樊噲跟劉邦是姻親,說來劉邦還是樊噲的姐夫,有一層親戚關係在裡頭,跟別的文臣武將的關係肯定不一樣。



雖然樊噲是屠狗之輩,是韓信恥於為伍的粗野之人,但是樊噲一生都是劉邦的馬前卒,是衝在最前面,殺的最狠的一個人,也是在任何危難關頭,都對劉邦誓死相隨的人。

在人才和奴才的用人標準衡量下,其實很多人都願意選擇奴才,甚至“不忠誠的人才一文不值”被當作很多領導人的信條。

劉邦的晚年還在東征西討,被流矢射中,身負重傷。

天下群雄逐鹿時,劉邦為了建功立業,豪情萬丈,金戈鐵馬,浴血沙場。

可當一切塵埃落定,曾經並肩作戰的君臣兄弟互相猜忌,各懷鬼胎,甚至兵戎相見。晚年的劉邦也被折騰的疲憊不堪。



據記載,英布造反時,劉邦病得很嚴重,不想見任何人,他下詔群臣不得入內。眾臣想見劉邦都被擋在門外,這樣連著十幾天,樊噲憋不住了,強行衝進劉邦的寢殿,竟然看到劉邦枕著一個太監躺在偌大的寢宮裡。

對,劉邦枕著的是一個太監,不是呂后,也不是戚夫人。

在劉邦病重之時,本應陪伴在側端茶倒水的妻妾,竟然一個都不在,而只是一個太監。

這樣一個細節可以看出,一直以來太子廢立一事,已經讓後宮爭鬥白熱化,也讓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的劉邦寢食不安,不堪其煩。

沒有廢掉太子劉盈,對於劉邦來說,他是忌憚呂后,也依賴呂后,不管是太子劉盈還是趙王劉如意繼位,都面臨怎麼駕馭一幫居功至偉的開國功臣,雖然他們已經被殺了不少,但是留下的依然還有很多,這些人都是皇帝權杖上的刺。



劉邦最終沒有廢掉太子劉盈,一定不是顧念父子情義,更多的是漢室社稷需要倚重呂后,可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呂后一旦握有權力,勢必肆意妄為,他曾經寄希望於朝中老臣對呂后形成掣肘。

他刻意安排了趙王如意,把他送到封地,囑咐耿直的周昌一定保護趙王周全,他度量周昌對呂后有恩,呂后好歹給個薄面。

劉邦死前殺樊噲目的肯定是想削弱呂后可以倚仗的勢力,可惜未能如願。呂后的狠毒超過所有人的想象,在呂后淫威下,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劉姓宗氏都成為案板上的肉,更別說有深仇大恨的戚夫人和趙王如意。

劉邦固然深謀遠慮,可是人死燈滅,一切已經由不得他做主了。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都沒逃過慘死的命運,尤其戚夫人………


開涮歷史


樊噲是秦末漢初著名的猛將,他從一個殺狗的屠夫變成開國元勳,被封為大將軍、左丞相的勵志故事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和劉邦不但是同鄉,劉邦之妻呂后還是樊噲之妻的姐姐,也就是說,樊噲是劉邦的妹夫。那麼,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秦始皇五年(前242),樊噲出生於沛,也就是今天江蘇省的沛縣。他與劉邦是同鄉,劉邦任亭長時,他正做著屠狗的生意。後來,劉邦作為亭長,要押送一批該服勞役的人去驪山,半路上許多人因為畏懼勞役而逃跑,劉邦料想到達目的地,人也跑得差不多了,索性和眾人一同飲酒,並在半夜時對大家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大部分人都感恩戴德地離開逃命去了,而還有十幾個人表示願意跟隨劉邦逃亡,按照《史記》中記載樊噲“與高祖俱隱。”來看,樊噲或許就是那十幾人中的一個。後來,樊噲同蕭何、曹參等人一同擁立劉邦為主公,合力反秦。劉邦成為沛公後,樊噲便成為了他近前的“舍人”。

後來抗秦的過程中,樊噲作戰勇猛,立下赫赫戰功,幫助劉邦第一個打進咸陽。進入咸陽後,劉邦沉迷於秦宮的榮華富貴,不願離去,樊噲當先站出來“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後來還是在樊噲、張良的共同努力下,劉邦才放下這些物質享受。

後來項羽邀請劉邦參加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樊噲一直在帳外守候,聽說劉邦有危險,便“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為了保護劉邦,樊噲不顧帳外士兵的阻攔衝進宴會,且他的模樣非常威武,宛如凶神惡煞一般。

後來在樊噲的協助下,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朝建立之初,諸侯們常常作亂,樊噲作為主將四處征伐,先後平定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韓王信和後來的燕王盧綰。就在樊噲受命征討盧綰之後,已經染上重病的劉邦在病榻上聽說,樊噲和他的“大姨子”,也就是趁著劉邦病重而權勢漸大的呂后圖謀不軌。

所謂的不軌之事則是:“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戚氏是劉邦的寵妃,也就是後來被呂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而趙王如意則是她和劉邦所生的孩子,劉邦很喜愛他,甚至曾承諾讓他當太子。晚年的劉邦極度寵溺戚氏,於是聽說樊噲將對她不利,便起了殺心。

於是,劉邦派出手下以奇謀著稱的陳平,讓他前去秘密殺掉樊噲,並用周勃將其代替。陳平不忍殺掉這位老臣,於是先抓住了樊噲,準備帶回長安給劉邦處置。怎料走到半路時,卻收到了劉邦已經病逝的消息,聰明的陳平料到主持朝政的已是呂后,要是將她的妹夫殺害,自己可再沒有容身之所了,於是釋放樊噲,恢復了他的爵位。

劉邦臨死前,派陳平將開國元勳,既是同鄉又是妹夫的樊噲殺掉,這一舉動僅僅是因為有人謠傳樊噲要對他的寵妃、寵兒不利,這一舉動無疑是非常荒唐的。說晚年沉迷於戚夫人美貌和枕邊風的劉邦是老糊塗了,並不過分。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我是徐聊,歡迎關注,每天分享趣味歷史!
知人善用,是漢高祖劉邦的最大特點。他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就是因為能夠清楚瞭解身邊的每一個人的特點,並且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劉邦在建國初期便殺掉了許多的功臣,比如韓信。那是因為他知道韓信功高震主,會對自己產生威脅!

劉邦臨死之前要殺掉樊噲,也是因為他太瞭解樊噲了。他是老糊塗了嗎?當然不是,這糟老頭子精著呢!

劉邦擔心呂后將與樊噲一起作亂,故起殺心

晚年的劉邦,得了重病,只能臥在床上。那時,他最寵信的女人是戚夫人。戚夫人長的是貌美如花,並且能歌善舞,比呂后可是更得劉邦的寵愛啊!劉邦和呂后生的兒子劉盈,待人仁愛,但是極為懦弱,劉邦對他不是很喜歡。他覺得這兒子一點也沒有他無恥的風範,這樣的性格不太適合當皇帝啊。

但是,劉邦和戚夫人生的孩子劉如意,卻深得劉邦的喜歡。劉邦多次想要立如意為太子,只不過多次遭到大臣的反對,才沒有成功。眼看自己將要死去,劉邦更是放心不下這娘倆的安危了,因為他深刻自己的大老婆呂后有多麼的心狠手辣。

這時候,就有人對劉邦說,你死後,你的大老婆呂后和你的妹夫樊噲將會一起作亂,殺了戚夫人和如意。劉邦內心是更加的擔憂了。因為他非常的瞭解呂后,他深刻的知道呂后是一個非常痴迷於權利的女人,而且非常的心狠手辣,從她整死韓信就能看出。而樊噲呢,從他反秦的時候就一直跟著他,對他絕對是忠心耿耿。而且,樊噲極為勇猛,連項羽他都不怕,這一點從鴻門宴上便能看出來了。

最讓劉邦擔心的是,樊噲娶了呂后的妹妹啊。要是他一死,樊噲沒有理由不幫助呂后啊,戚夫人的境地不是更危險。於是,劉邦打算除掉樊噲!

劉邦是老糊塗嗎?當然不是!

劉邦的做法從後來的呂后專政就可以看出,是極為正確的做法。在劉邦死後,呂后就掌握了實際上的天下大權。就好像清朝時期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而樊噲,和呂后一路人,他掌握著天下的軍政大權。

呂后在劉邦死後,那可真是瘋狂地剷除異己。先是把劉邦最愛的兒子劉如意給毒死,後又把劉邦生前最愛的妃子戚夫人給砍掉手腳,挖掉眼珠,耳朵也給整聾了。最毒婦人心,在呂后的身上體現的那是淋漓盡致!而她之所以敢這麼猖狂,就是因為自己的妹夫樊噲掌握著天下兵馬大權。

結束語

劉邦的擔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後來的呂后的做法,也印證了劉邦的先見之明。只是可惜,在陳平押解樊噲回去的時候,他就死了。樊噲也因此保住了一條性命。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徐聊


看過楚漢傳奇的朋友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拿下天下離不開他那些老兄弟的幫助,那為什麼劉邦臨死前還要殺掉樊噲呢?下面我們詳細說一下。

一、保護戚夫人母子

其實劉邦的真愛一直都是戚夫人,他一心想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繼承大統,但霸道的呂后豈能同意,她二人早已勢不兩立,而呂后的勢力非常大,尤其是樊噲這個外戚掌握著兵權,劉邦明白自己一死,按照呂后的性格戚夫人和其子必死無疑。

二、防止呂黨專權

劉邦在日,立白馬盟約,非劉姓不得封王,非立功不得封侯。劉邦子孫已成藩王,有一定勢力,能遏制異姓圖謀不軌。但呂氏實在強勢,劉邦自己捨不得殺的韓信、彭越,都被呂后解決了,太子劉盈又過於弱勢,掌管軍隊的樊噲又是呂后的妹夫,所以皇太后會獨掌朝綱,但如除掉樊噲之後,大漢的軍權或許不會落入呂黨手中。

三、防樊噲謀反

劉邦稱帝后分封了許多王侯,但是後來他們都大多謀反了,導致劉邦晚年大多實在平亂中度過,所以他怕樊噲謀反殺死了他,因為只有死人不會謀反。

綜上所述就是為何殺死樊噲的原由,不足之處多多補充。


lyw8986


劉邦非但不是老糊塗,臨終之前反而比任何時候都清醒!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臨終之時他的遺願:1)首先,劉邦南來北往征戰一輩子,創立了大漢的基業,尤其是年已六旬還到處親征,自然是不想讓大漢步大秦的後塵三世而亡,他肯定是想大漢千秋萬代。2)其次,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雖然想換太子但沒成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戚夫人母子平安活下去。

那麼,劉邦的遺願能同時達成嗎?很不幸,他的兩個願望正好是對立的,不可能同時達成。首先,他死後能威脅大漢的,自然是功臣集團,而能夠掌控功臣集團的,只有老辣的呂后,這也是他最終不敢換太子的原因。其次,作為政治鬥爭的頂尖高手,作為多年的夫妻,他對呂后非常瞭解的,也知道自己死後戚夫人母子面臨的處境是什麼。彌留之際的劉邦能做的是什麼呢?只能是平衡功臣集團和呂后兩方的勢力,做到相互制衡,不至於一方獨大。

好了,再來看看樊噲的身份。首先,樊噲是他的同鄉是發小,是功臣集團;但樊噲還是他小姨子的丈夫,兩人是連襟,也就是說樊噲是外戚,肯定是站呂后的。因為在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中,樊噲出力甚多,逐漸成了實力派大佬,如果呂后政治上的老辣加上樊噲的軍權,那外戚一方就尾大不掉,誰也管不了了,戚夫人母子更是分分鐘被秒。

至此,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樊噲必須死。但劉邦明顯高估了陳平等功臣對自己的忠心和實力,低估了呂后的手腕和能量。在他死後呂后很快就把功臣集團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至於戚夫人母子,只能任呂后宰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