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不管別人怎樣待你,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

人生在世,各行各業,每個人各盡其職,本沒有貴賤之分,人與人交往,往往會有利益的衝突,就會產生紛爭,但無論如何,人活在世上,待人要好一點,心胸開闊,眼界才會高遠,那種睚眥必報的心胸,成就不了大事。

不管別人怎樣待你,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

無論別人怎麼待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所以我想一個有成就的人,身上必不可少的是一顆包容別人的心。

一個人做事,首先要有廣闊的胸襟氣度。胸懷坦蕩,方能成大事。春秋五霸齊桓公曾與管仲結下“一箭之仇”,但齊桓公不計前嫌,誠心誠意地為任管仲為相,尊他為仲父,放手讓他治理齊國,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稱霸於天下。齊桓公的寬容正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各為其主,不可強求。真因為他的開明,管仲才能至死為國效力。

不管別人怎樣待你,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

無論別人怎麼待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三國時的曹操,抓到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本可以因為他曾在袁紹手下,寫過大罵自己祖孫三代的討曹檄文殺了他,但胸懷大度的曹操不但沒有記恨前仇,反而委以重任。曹操的寬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他包容了別人,反過來讓別人幫助自己。

“宰相肚裡能撐船”,面對他人的過錯,多一份寬容,就會多一份理解。寬容不是軟弱,不是斤斤計較,不是把矛盾激化。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擁有冷靜的頭腦,是以最佳的方式避免最壞的結果。寬容不是被動的認輸,而是一種主動的放棄,當你用寬容的心態放棄那些激烈的言辭而產生的矛盾時,你才是一個會寬容的人。

不管別人怎樣待你,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

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家人因修院牆圍三尺之土產生矛盾,他的一句“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3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在他的感召下,鄰人也讓牆3尺,成為千古美談,這種不以權貴壓人,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

無論別人怎麼待你,你待別人要好一點,在生活中要學會寬容,但不是任何事都一味的寬容,寬容大度並不是意味著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視若無睹,麻木不仁。鴉片戰爭時,我們的國門被打開了,我們忍了,寬容了,結果大片的土地被變成了殖民地。日本侵佔了我們的東三省,我們忍了,寬容了,差點成了亡國奴。寬容不是軟弱,不是忍讓,當對方侵害到你的利益,置你於死地的時候,這種寬容就是無原則的,毫無意義的寬容,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國家如此,作為個人也一樣,過分的寬容,便是縱容。

不管別人怎樣待你,你務必待別人好一點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會受到別人的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便算不上是真正的有氣度有作為的人。當你遇到難以解決的矛盾時,想想天空,想想大海,你就會成為一個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