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人,因何而成功,因何而平庸!

人,因何而成功,因何而平庸!

前些天和幾位家長聊到孩子教育的問題,個個表示壓力山大,不僅家長壓力大,孩子也壓力大。細究之下壓力有些來自家庭,但更多來自社會競爭攀比,今天課外補習班和興趣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教育產業。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可以理解,為孩子重金投資未來也沒錯,但我看來,孩子的成才教育不是一個穩定的靜態系統,可以任由家長和學校規劃,更像是一個混沌系統,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

學校給學生排的優劣順序,社會把它搞得亂七八糟!

從宏觀的角度來統計,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活成了平庸之輩,奮鬥一生能成就為那種閃耀著歷史光芒的人物寥寥無幾。所以,在談成功這個話題之前,需要界定一下,成功是指“天上人”的成功,還是“地上人”的成功。家長如果是想把孩子培養成天上人的成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在歷史長河中能得享大名的成功者都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風雲際會,機緣巧合,應運而生的。

斯大林說過一句名言:偉大的事業造就偉大的人。此言不虛,人這一生最後能被稱為偉大,都是因大事業而被世人稱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數在學校表現的優秀優異的學子,到社會上後卻變得平庸平常,原因無外乎兩方面,一是在學校被“馴化”成學習動物,只會學習不會做事,到了社會上變成無能之輩,因為社會需要的不是學習者而是做事者。二是生活在一個平淡平靜的時代,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這就像如果你想成為將軍英雄,那和平年代對你是最不幸的時代,而這一規律對於科學家或商業家也都適用。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喜歡鑽研科學科技的人都被視為狂妄孤僻的瘋子,或者不務正業的傻子。

所以,從某種程度講,成功者首先是大時代的產物,經歷了狂濤席捲後,最後能在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首先不是實力強,實乃運氣好。有幸出生在適合自己的大時代,有幸抓住了機會,躲過了風險,才最終走到了成功的彼岸。

不過,大時代首先扼殺的就是那些冒尖的天才,如同天劫殺伐一般。想成仙人,就得去冒險應劫,沒有這個勇氣,就只能當一輩子凡人。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懂得父母和老師培養孩子成才這事極度不靠譜,我一向主張家長要把孩子當笨蛋來教,千萬別當天才來教。當天才教就意味著孩子的未來被鎖定在一條“死路”上,哪個天才不是如鳳凰鳥一般在烈火中“死而後生”的。世人只看到那些成功者,卻極少看到其身後的那些犧牲者。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將還是成枯骨,家長和老師是教不出來的,只能夠靠自己去搏命--成功了為僥倖,不成功也是尋常事。

天道莫測,非人智可預測。所以在現實中,父母可控的只有“地上人”的成功,即培養自己的孩子比周圍的人更優秀。但是,許多時候父母並不知道學習好與事業好之間的區別,結果辛辛苦苦地培育和投資,孩子在學校期間還算優秀,但到了社會上卻一敗塗地,淪為下流。

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為人父母師長者,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此。

世間萬事萬物都自有其規律,一個人的成功與平庸自然也有其規律,認識到這個規律就知道路在哪裡,坑在哪裡,趨利避害,少一些挫折,多一些幸運。當然,有些規律是人們可以駕馭的,有些規律尺度太大是人們駕馭不了的,比如大時代的規律,你看得到,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置身其中,卻很難掌控駕馭,哪怕是天之驕子都有可能被一個偶然變數湮滅於時代的洪流之中。

那麼,人們可以把握的成功規律有哪些呢?

縱觀古今中外,正反善惡,政治藝術、科研商業等各個領域,能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都或多或少與三條規律有關:

1、敢於冒險

一個人活在世上,最大的資本是什麼?有些人認為是家世人脈,有些人認為是才貌學識,但如果這些都一無所有,你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草根,那有沒有逆襲的機會呢?歷史告訴我們還是有的--只要你敢冒險,敢捨得自己的性命。

據說劉邦年幼時,讀書經常逃學,常被老師訓斥。他也不喜歡下地勞動,又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自己的大哥劉仲會經營。當時,大家都認為劉邦沒有志向,既不能經商,也不能務農,因此沒有多少收入。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

就是這樣一個痞子模樣的傢伙竟然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

類似的例子在現實中很多,網上流傳的一個反諷段子講:班上學習好的學霸,後來都給那些學渣們打工了。雖然這不是一個普遍現象,但許多時候同學聚會中,人們還是不禁會感嘆命運的無常,總有幾個當年你瞧不上眼的傢伙,最後混的風生水起,讓你仰視羨慕。

我在講課時,經常問學員們一個思考問題:面對大利和小利,多數人會選擇大利,還是會選擇小利?

剛開始時,多數人會說選大利,但事後不久就醒悟改口,說大多數人會選小利。只要是有一定社會閱歷的成人都知道,小利易見易得,大利難見難得。如果要人們那命去賭一把大利,99%的人惜命,而不會去冒險。

雖然,在現實中真正需要人們賭命的事件很少,但面對道德法度,傳統習俗,常理常規時,有多少人敢離經叛道,逆眾而行呢?

如果不敢逾矩犯規,那就意味著你縱然擁有百分實力也等於零,而那些只有一分實力的無賴子,只要敢冒險就存在收穫成功的可能性。

2、頭腦聰明

相對於敢冒險,頭腦聰明只能排在第二位。童年讀《三國》時,非常奇怪為什麼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卻只能給劉備打工。後來社會閱歷見識豐富了,才明白有魄力要遠勝有才華,改造世界的人要比認清世界的人更有擔當。馬克思被譽為偉大的哲學家和革命導師,他曾評價那些只會空談的純理論家: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翻譯成現代網絡用語就是:笨蛋,重要的不是認識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不過,儘管是排在第二位,頭腦聰明還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世界上需要人們冒險的大事寥寥無幾,反而是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處處需要機敏靈智。一個聰明的孩子學習效率要遠遠超過愚笨的孩子,一個聰明的成人工作效率要遠遠超過愚笨的成人,日積月累,迭代進化,最後智愚之間的差距會化作一道鴻溝天塹,如果沒有特殊的機緣機會,兩者將永遠是天上地下兩個階層的人。

說到聰明,許多人會有誤解,認為學習好就代表聰明。其實,按照多元智能理論,聰明也是分許多種的,有人善於經商賺錢,有人喜歡治學研究,有人天生適合做將軍,有人自帶領袖魅力。所謂聰明,其實就是在某一領域的天賦優勢,具有無師自通的光環。不過,由於在學校階段只看學習天賦,所以許多人的本能天賦未得彰顯,在學校期間顯得很愚鈍,反而是畢業後踏入社會,才爆發小宇宙,做出一番大事偉業。

在這裡講一個真聰明的例子,劉邦和項羽還在楚漢之爭的關鍵階段,並且項羽還處於明顯的優勢,劉邦早前派韓信去齊國作戰,招兵買馬。劉邦在韓信基本在齊國站穩腳跟後,要求韓信招募大軍,回師援助劉邦一起抗衡項羽。韓信聽信了手下謀士的建議,派使者向劉邦轉達了齊國需要一個王來穩定人心等說辭,讓劉邦先假封他一個齊王的身份便於他治理齊國,這樣他才能有力量大軍回援。

劉邦看了韓信的書信,不禁勃然大怒,厲聲怒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救兵,他卻想自立為王!”此時,侍立在劉邦身旁的張良和陳平同時暗中用腳踩劉邦的腳,劉邦立即醒悟過來,急中生智,故意當著韓信使者的面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劉邦派遣張良前往韓信軍中,冊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據《史記》記載:張良在追隨劉邦之前,曾投奔過許多諸侯,他把自己的計謀兵法講給別人聽時,都迷迷糊糊皆不省,唯獨講給劉邦聽,他一聽就明白而且馬上執行。張良慨嘆:“沛公的智慧真是天授啊。”從此就一心輔佐劉邦打天下。

真聰明的人一點就透,不聰明的人千錘萬鑿也不開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聰明,如果後天能夠與匹配的事業相結合,那麼不難有所成就。

3、刻苦勤奮

在我看來,刻苦勤奮也是一種天賦,有些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可以認認真真把它做好,不管心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最起碼在行為上保證全力以赴,專注投入。而更多的一般人則屬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懶散模式,喜歡做的事情就多做一會,不喜歡做的事情就胡亂應付。

但問題是許多事情是我們必須要做,又不喜歡做的事。比如你要學一項新技能,就必須天天做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訓練,甚至你學會了以後成為頂尖高手,每天你還是得做基本功練習。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三天不練自己知道,三個月不練行家知道,三年不練眾人皆知。

在要做與不喜歡做的兩難困境中,有刻苦勤奮天賦的人就比較容易超越大眾,脫穎而出。這個道理是如此簡單,但真正能夠踐行的卻寥寥無幾。我和朋友有一次喝茶聊到這個問題,我問他是如何處理這個矛盾的,他哈哈大笑道:我會先給自己挖個大坑,然後跳進去,再慢慢往上爬。

這是一個極聰明的懶人想到的解決辦法,營造一個小環境,逼迫激勵自己不得不勤奮。類似的例子在現實中也有很多,比如不愛健身,但又必須健身,就先花錢辦個健身卡,因為心疼錢,所以只好堅持經常運動。或者是天天曬健身減肥照片,在眾人的點贊聲中,虛榮心得到滿足,就有了堅持運動的動力。

縱觀歷史,許多人最終能夠有所成就,也是來自大環境、大時代的逼迫激發。古人云:時勢造英雄。其實,最終成為英雄的那個人,當初置身命運的洪流中,只不過是靠一絲堅韌刻苦,不輕言放棄,才最後走到了勝利的彼岸。歷史上,劉邦與項羽作戰,戰績慘不忍睹,無論是正面對決,還是背信偷襲,就從來沒有贏過,可謂屢戰屢敗。在著名的“彭城之戰”,劉邦聯軍56萬,被項羽3萬鐵騎打得大敗,就算是這樣劉邦也沒有放棄,依然苦苦堅持,在戰略上運籌佈局,最後垓下一戰,終結了霸王項羽。

網上曾流傳過一個反心靈雞湯段子:你不認真逼自己一下,不知道自己是個傻逼。這句話表面看似乎有道理,實際上是給自甘墮落的懶人找藉口。從大概率上講,能夠強迫自己刻苦勤奮的人最終都成為人生贏家,而那些自以為是,說俏皮話、風涼話的人都活成了庸俗之輩。

人生的道路,只要你想往上走,就沒有不吃苦這件事。要有小成就得吃小苦,要有大成就就得吃大苦。不過,這個邏輯關係千萬別顛倒,現實不保證吃苦就一定能有成就,勤勤懇懇吃了一輩子苦,最終一無事成的人,在在社會上隨處可見。深究其原因,要麼不夠聰明,選錯了道路,白白做無用功;要麼沒有勇氣,自甘平庸,不敢破格改命。

勤奮刻苦就像是汽油,蘊含著極大的能量,但是如果沒有火柴去點燃它,汽油永遠是汽油,不可能轉化為熊熊火焰。

大成

雄才=勇敢+刻苦

英才=聰明+刻苦

王者=勇敢+聰明+刻苦

小成

冒險家=勇敢-刻苦

投機家=聰明-刻苦

平庸

愚蠢窮忙者=勇敢-聰明-刻苦

空談無能者=聰明-勇敢-刻苦

有感:

假如一個孩子,不勇敢,不聰明,也不刻苦,那家長就別抱太大的希望了,還是把他當平常人來培養比較合適。如果非要破格改命,重點也不是送孩子上什麼課外補習班,提高學習成績,而是培養勇敢的精神、聰明的頭腦、刻苦的習慣。

另外,有許多家長和學校以逼迫孩子刻苦學習為樂事,為能事,認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將來成才成功。孰不知,這種教育模式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培養優秀的平庸者,與真正的成功者教育有天壤之別。

當然,在任何時代,能成為平庸者已經是大多數人的理想目標,能活成一個常人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因為競爭無處不在,無論是上流階級,中產階層,還是下流社會,都沒有白吃的午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