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人,因何而成功,因何而平庸!

人,因何而成功,因何而平庸!

前些天和几位家长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个个表示压力山大,不仅家长压力大,孩子也压力大。细究之下压力有些来自家庭,但更多来自社会竞争攀比,今天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为孩子重金投资未来也没错,但我看来,孩子的成才教育不是一个稳定的静态系统,可以任由家长和学校规划,更像是一个混沌系统,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

学校给学生排的优劣顺序,社会把它搞得乱七八糟!

从宏观的角度来统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活成了平庸之辈,奋斗一生能成就为那种闪耀着历史光芒的人物寥寥无几。所以,在谈成功这个话题之前,需要界定一下,成功是指“天上人”的成功,还是“地上人”的成功。家长如果是想把孩子培养成天上人的成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在历史长河中能得享大名的成功者都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应运而生的。

斯大林说过一句名言: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人。此言不虚,人这一生最后能被称为伟大,都是因大事业而被世人称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在学校表现的优秀优异的学子,到社会上后却变得平庸平常,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在学校被“驯化”成学习动物,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到了社会上变成无能之辈,因为社会需要的不是学习者而是做事者。二是生活在一个平淡平静的时代,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就像如果你想成为将军英雄,那和平年代对你是最不幸的时代,而这一规律对于科学家或商业家也都适用。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喜欢钻研科学科技的人都被视为狂妄孤僻的疯子,或者不务正业的傻子。

所以,从某种程度讲,成功者首先是大时代的产物,经历了狂涛席卷后,最后能在众多竞争者脱颖而出,首先不是实力强,实乃运气好。有幸出生在适合自己的大时代,有幸抓住了机会,躲过了风险,才最终走到了成功的彼岸。

不过,大时代首先扼杀的就是那些冒尖的天才,如同天劫杀伐一般。想成仙人,就得去冒险应劫,没有这个勇气,就只能当一辈子凡人。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懂得父母和老师培养孩子成才这事极度不靠谱,我一向主张家长要把孩子当笨蛋来教,千万别当天才来教。当天才教就意味着孩子的未来被锁定在一条“死路”上,哪个天才不是如凤凰鸟一般在烈火中“死而后生”的。世人只看到那些成功者,却极少看到其身后的那些牺牲者。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将还是成枯骨,家长和老师是教不出来的,只能够靠自己去搏命--成功了为侥幸,不成功也是寻常事。

天道莫测,非人智可预测。所以在现实中,父母可控的只有“地上人”的成功,即培养自己的孩子比周围的人更优秀。但是,许多时候父母并不知道学习好与事业好之间的区别,结果辛辛苦苦地培育和投资,孩子在学校期间还算优秀,但到了社会上却一败涂地,沦为下流。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为人父母师长者,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

世间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一个人的成功与平庸自然也有其规律,认识到这个规律就知道路在哪里,坑在哪里,趋利避害,少一些挫折,多一些幸运。当然,有些规律是人们可以驾驭的,有些规律尺度太大是人们驾驭不了的,比如大时代的规律,你看得到,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置身其中,却很难掌控驾驭,哪怕是天之骄子都有可能被一个偶然变数湮灭于时代的洪流之中。

那么,人们可以把握的成功规律有哪些呢?

纵观古今中外,正反善恶,政治艺术、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能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都或多或少与三条规律有关:

1、敢于冒险

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大的资本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是家世人脉,有些人认为是才貌学识,但如果这些都一无所有,你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草根,那有没有逆袭的机会呢?历史告诉我们还是有的--只要你敢冒险,敢舍得自己的性命。

据说刘邦年幼时,读书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大哥刘仲会经营。当时,大家都认为刘邦没有志向,既不能经商,也不能务农,因此没有多少收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就是这样一个痞子模样的家伙竟然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类似的例子在现实中很多,网上流传的一个反讽段子讲:班上学习好的学霸,后来都给那些学渣们打工了。虽然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许多时候同学聚会中,人们还是不禁会感叹命运的无常,总有几个当年你瞧不上眼的家伙,最后混的风生水起,让你仰视羡慕。

我在讲课时,经常问学员们一个思考问题:面对大利和小利,多数人会选择大利,还是会选择小利?

刚开始时,多数人会说选大利,但事后不久就醒悟改口,说大多数人会选小利。只要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人都知道,小利易见易得,大利难见难得。如果要人们那命去赌一把大利,99%的人惜命,而不会去冒险。

虽然,在现实中真正需要人们赌命的事件很少,但面对道德法度,传统习俗,常理常规时,有多少人敢离经叛道,逆众而行呢?

如果不敢逾矩犯规,那就意味着你纵然拥有百分实力也等于零,而那些只有一分实力的无赖子,只要敢冒险就存在收获成功的可能性。

2、头脑聪明

相对于敢冒险,头脑聪明只能排在第二位。童年读《三国》时,非常奇怪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却只能给刘备打工。后来社会阅历见识丰富了,才明白有魄力要远胜有才华,改造世界的人要比认清世界的人更有担当。马克思被誉为伟大的哲学家和革命导师,他曾评价那些只会空谈的纯理论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翻译成现代网络用语就是:笨蛋,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不过,尽管是排在第二位,头脑聪明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世界上需要人们冒险的大事寥寥无几,反而是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需要机敏灵智。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效率要远远超过愚笨的孩子,一个聪明的成人工作效率要远远超过愚笨的成人,日积月累,迭代进化,最后智愚之间的差距会化作一道鸿沟天堑,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机会,两者将永远是天上地下两个阶层的人。

说到聪明,许多人会有误解,认为学习好就代表聪明。其实,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聪明也是分许多种的,有人善于经商赚钱,有人喜欢治学研究,有人天生适合做将军,有人自带领袖魅力。所谓聪明,其实就是在某一领域的天赋优势,具有无师自通的光环。不过,由于在学校阶段只看学习天赋,所以许多人的本能天赋未得彰显,在学校期间显得很愚钝,反而是毕业后踏入社会,才爆发小宇宙,做出一番大事伟业。

在这里讲一个真聪明的例子,刘邦和项羽还在楚汉之争的关键阶段,并且项羽还处于明显的优势,刘邦早前派韩信去齐国作战,招兵买马。刘邦在韩信基本在齐国站稳脚跟后,要求韩信招募大军,回师援助刘邦一起抗衡项羽。韩信听信了手下谋士的建议,派使者向刘邦转达了齐国需要一个王来稳定人心等说辞,让刘邦先假封他一个齐王的身份便于他治理齐国,这样他才能有力量大军回援。

刘邦看了韩信的书信,不禁勃然大怒,厉声怒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救兵,他却想自立为王!”此时,侍立在刘邦身旁的张良和陈平同时暗中用脚踩刘邦的脚,刘邦立即醒悟过来,急中生智,故意当着韩信使者的面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刘邦派遣张良前往韩信军中,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据《史记》记载:张良在追随刘邦之前,曾投奔过许多诸侯,他把自己的计谋兵法讲给别人听时,都迷迷糊糊皆不省,唯独讲给刘邦听,他一听就明白而且马上执行。张良慨叹:“沛公的智慧真是天授啊。”从此就一心辅佐刘邦打天下。

真聪明的人一点就透,不聪明的人千锤万凿也不开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聪明,如果后天能够与匹配的事业相结合,那么不难有所成就。

3、刻苦勤奋

在我看来,刻苦勤奋也是一种天赋,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认认真真把它做好,不管心里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最起码在行为上保证全力以赴,专注投入。而更多的一般人则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懒散模式,喜欢做的事情就多做一会,不喜欢做的事情就胡乱应付。

但问题是许多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又不喜欢做的事。比如你要学一项新技能,就必须天天做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甚至你学会了以后成为顶尖高手,每天你还是得做基本功练习。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三天不练自己知道,三个月不练行家知道,三年不练众人皆知。

在要做与不喜欢做的两难困境中,有刻苦勤奋天赋的人就比较容易超越大众,脱颖而出。这个道理是如此简单,但真正能够践行的却寥寥无几。我和朋友有一次喝茶聊到这个问题,我问他是如何处理这个矛盾的,他哈哈大笑道:我会先给自己挖个大坑,然后跳进去,再慢慢往上爬。

这是一个极聪明的懒人想到的解决办法,营造一个小环境,逼迫激励自己不得不勤奋。类似的例子在现实中也有很多,比如不爱健身,但又必须健身,就先花钱办个健身卡,因为心疼钱,所以只好坚持经常运动。或者是天天晒健身减肥照片,在众人的点赞声中,虚荣心得到满足,就有了坚持运动的动力。

纵观历史,许多人最终能够有所成就,也是来自大环境、大时代的逼迫激发。古人云:时势造英雄。其实,最终成为英雄的那个人,当初置身命运的洪流中,只不过是靠一丝坚韧刻苦,不轻言放弃,才最后走到了胜利的彼岸。历史上,刘邦与项羽作战,战绩惨不忍睹,无论是正面对决,还是背信偷袭,就从来没有赢过,可谓屡战屡败。在著名的“彭城之战”,刘邦联军56万,被项羽3万铁骑打得大败,就算是这样刘邦也没有放弃,依然苦苦坚持,在战略上运筹布局,最后垓下一战,终结了霸王项羽。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反心灵鸡汤段子:你不认真逼自己一下,不知道自己是个傻逼。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是给自甘堕落的懒人找借口。从大概率上讲,能够强迫自己刻苦勤奋的人最终都成为人生赢家,而那些自以为是,说俏皮话、风凉话的人都活成了庸俗之辈。

人生的道路,只要你想往上走,就没有不吃苦这件事。要有小成就得吃小苦,要有大成就就得吃大苦。不过,这个逻辑关系千万别颠倒,现实不保证吃苦就一定能有成就,勤勤恳恳吃了一辈子苦,最终一无事成的人,在在社会上随处可见。深究其原因,要么不够聪明,选错了道路,白白做无用功;要么没有勇气,自甘平庸,不敢破格改命。

勤奋刻苦就像是汽油,蕴含着极大的能量,但是如果没有火柴去点燃它,汽油永远是汽油,不可能转化为熊熊火焰。

大成

雄才=勇敢+刻苦

英才=聪明+刻苦

王者=勇敢+聪明+刻苦

小成

冒险家=勇敢-刻苦

投机家=聪明-刻苦

平庸

愚蠢穷忙者=勇敢-聪明-刻苦

空谈无能者=聪明-勇敢-刻苦

有感:

假如一个孩子,不勇敢,不聪明,也不刻苦,那家长就别抱太大的希望了,还是把他当平常人来培养比较合适。如果非要破格改命,重点也不是送孩子上什么课外补习班,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培养勇敢的精神、聪明的头脑、刻苦的习惯。

另外,有许多家长和学校以逼迫孩子刻苦学习为乐事,为能事,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将来成才成功。孰不知,这种教育模式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培养优秀的平庸者,与真正的成功者教育有天壤之别。

当然,在任何时代,能成为平庸者已经是大多数人的理想目标,能活成一个常人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因为竞争无处不在,无论是上流阶级,中产阶层,还是下流社会,都没有白吃的午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