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为当代年轻人到底是应该读历史名著,还是应该读实用类的工具书?为什么?

老大胡侃


最好读历史名著,少读实用类的工具书。

你说的历史名著,大概是指历史上的名著吧。

作家毕飞宇说:余华也是反反复复地讲,强调阅读是没有意义的,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你读经典跟你读通俗小说,收获是不一样的,经典你读五年下来,会影响你的一生。

我认为,这段话挺中肯的。在读书的入门阶段,人可以不必挑食,什么能读进去就读什么。然而,养成了读书习惯,最好就不要再一味地放任阅读了。即便是你不去有目标性有专项地读书,至少也要读好书。

因为书的质量不同,你读过之后,收获自然也是有差别的。

经典著作,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被筛选下来的,能够经过时间以及数代人的检验,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实用类的工具书”,您指的什么呢?交际口才?创业指导?新闻写作?这些书,可以看,浏览浏览即可,因为我不认为这些书能够成为工具。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过很多最新出版的关于心灵成长、财经创业等方面的书,说老实话,这些书真正值得读的,没有几本,口水书居多。很多书就是几句话的事,还非要弄成一本书来卖钱。

时间有限,好书还读不完,干嘛要把时间浪费在口水上呢?

大学生,对社会了解的少,对人生欠缺思考,多多读一些经典书籍,是有助于自己的进步成长的。比如读《红楼梦》,就能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怎么去接人待物,碰见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读契诃夫的小说,可以了解人性有多丑陋,大学生是应该补上人性这一课的,太过傻乎乎,会很受伤的。读《忏悔录》《堂•吉诃德》《月亮与六便士》等经典之作,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自己该怎么样去活着。早一点思考人生,就能早一点谋划如何活着,或许就能少一些后悔。


把书读薄


我想,这个问题关键,不是割裂开去讨论孰先孰后的“更应该”;而要同时进行,核心在于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你所说的“历史名著”,我想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于提高个人修养的那部分东西,比如文学、历史、哲学或者社科一类的书籍。不过,目前书单满天飞(有些其实是出版商和媒体炒作出来的,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很多朋友看到了反而无所适从。

另外,今天的人也的确是事情多,诱惑多,留给人们读这类书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为了向现实妥协,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有位教授在网上开具了一个“不必读丨书单”(可以直接搜索引号里面的这个词),可以参考参考。

不过,教授的原意是书太多了看不完,就参考这个选重点看,即“站在节省精力和时间的角度,也是成本优化的建议”,不是某些媒体歪曲解读后让你不要看。

而你所说的“实用类的工具书”,我想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一般对工具书的理解,即所有提升你个人技能的书籍。说白了,它们可以提升你“饭碗”的质量,或者是生活的质量,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编写这类书籍,而且广受欢迎,比如这样的:


于今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可能是教某一种大软件的使用方法或者是教编程,也可能是教写作,或者是某地的旅游手册。这类书的内容往往兼具实用性和实效性,所以在今天的网络化条件下,其作用就很容易被替代,以后也必然越来越少。

现在总结一下,表面上你是问应该读哪些书,其实是在问,生存技能和个人修养哪个更应该提升(书籍只是提升办法的一种,读书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不要抗拒最新出现的各种学习方法和机会)。生命不息,学无止境,我认为,它们都很重要,应该合理安排,同时提升。

最后,祝福你。


八砖学士


首先要说明的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在哪个时代都是对的,不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将来。

大家要注意,我说的是“书”,既然是书,那就是系统的、完整的、有逻辑性的、有个人观点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只是花了几十块买书的钱,却读了别人的一生积累的智慧。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像手机网络这种知识传播工具上也有文章或者信息,但是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没有经过太多深思熟虑和编辑的话语。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传播信息,而不是传播智慧。所以,一般沉浸于手机的阅读者不会有太多境界的提升,底蕴的积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功能的完善,手机信息的丰富多彩,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抱着手机,而不是抱着书本。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一种退步,而不是进步。

正因为如此,我依然坚持认为,年轻人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应该通过大量的书本阅读,而且是好书,来增长自己的智慧,从古圣先贤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这样的人才能走的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