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大圣专栏】每天说文解字第七期之蒋沈韩杨

小朋友们,各位家长们大家好!

我们将带领大家进入汉字的神奇世界,每周一期,每期三到五个汉字,解字释义,组词造句,掌握字的来历,明白字的用法。

准备好了吗?跟我们一起来吧!

蒋:基本字义

◎ 古书上说的一种菰类植物。

◎ 姓。

◎ 古同“奖”,勉励。

详细字义

◎ 蒋

蔣 Jiǎng

〈名〉

(1) (形声。从艸,将声。( jiāng)本义:植物名。即“茭白”)

(2) 古国名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固始县。一说在今河南光山,春秋时灭于楚

(3) 姓

蔣今依御覽正。蜀都賦曰。攢蔣叢蒲。从艸。將聲。子良切。十部。

【大圣专栏】每天说文解字第七期之蒋沈韩杨

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歇后语: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沈:基本字义

(1)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Shen state] 伐沈。——《左传·文公三年》。 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

(2)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3) 水名。沈水 [Shen River] 旧名小沈河,俗称五里河。在辽宁省沈阳市南。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流入浑河,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

(4) 姓。如:宋代有沈括[3]

(5) 汁 [juice] 沈,汁也。从水,审声。——《说文》 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沈也。——《左传·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沈。” 为榆沈。——《礼记·檀弓》 布绞取沈,以和花汁。——《齐民要术》

(6) 又如:沈液(汁液)

(7) 沈阳市的简称 [Shenyang]。如:辽沈战役[3] chén 沈 意同“沉” [2]

与世沈浮

基本解释

亦作“ 与世浮沉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传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齟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然 三官 之为人,即萧萧 易水 ,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邪!”

【大圣专栏】每天说文解字第七期之蒋沈韩杨

沈腰潘鬓、沈博绝丽、

沈鱼落雁、沈诗任笔、

沈心静气、沈思默想、

沈声静气、沈郁顿挫、

沈静寡言、沈烽静柝、

沈思熟虑、沈李浮瓜、

沈谋研虑、沈舟破釜、

沈吟未决、沈灶产鼃、

沈着痛快、沈谋重虑、

沈密寡言、沈灶生鼃、

沈吟不决、沈博绝丽

韩:

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韩虔为得姓始祖。

韩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位。至2006年,韩姓人口约有人口88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8%(排名第26位)。[1]

韩姓最早活动于春秋时的晋国,后经过韩国几次迁都,从而得以迅速繁衍。当代,韩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2]

【大圣专栏】每天说文解字第七期之蒋沈韩杨

韩卢逐逡、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潮苏海、

韩康卖药、

杨:详细解释

按语:“杨”是形声字。小篆从木,易声。隶变以后楷书写成“楊”。汉字简化之后写成“杨”

“杨”的原义是树名,即杨树。古人多以“杨”“柳”合成。古代诗文中常有“杨花”一词,并不是杨树的花,而多指柳絮,例如

北周·庾信《春赋》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柳絮。榆荚:榆钱,榆树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唐·韩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杨花:柳絮。

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不解:不知,不能。禁:制止。杨花:柳絮。

【大圣专栏】每天说文解字第七期之蒋沈韩杨

成语

百步穿杨:春秋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后用“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风里杨花、枯杨之稊、

杨花心性、枯杨生稊、

杨柳依依、百步穿杨、

杨虎围匡、黄杨厄闰、

杨柳宫眉、杨生黄雀、

枯杨生华、穿杨贯虱、

章台杨柳、杨雀衔环、

杨穿三叶、杨朱泣岐、

荆笔杨板、贯虱穿杨、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