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女兒高一,期中考試過後就要選課了,3+1+2模式下,我該讓她自己選還是我給她選?

其實我很淘氣


這是決定孩子的未來的重要的選擇,當然是家長要參與其中,並且是和孩子一起選擇了,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去選擇,我想這樣的做法是比較恰當的。

每年我們的高中生在高一的文理分科過程中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其實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選擇,高一的文理科選擇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決定著你將來的工作甚至是你的未來,因此這樣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面對這樣的選擇,其實我們考慮的主要是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是否有偏科這樣的現象存在。如果孩子沒有偏科,同時很喜歡物理這樣的學科,那麼我想家長也不需要猶豫,直接選擇理科就行,同樣的,文科考生也這麼選擇。

同學們大部分是第二種選擇,那就是自己的成績很普通,都很平均也沒有強項,面對這樣的情況,你就要考慮第二個因素了,那就是你對你未來的規劃,或是你將來想幹什麼,你覺得你喜歡的那一項是什麼,這時候,家長就要介入進來,幫助孩子共同選好這個科目。


大語文天地


高二已經進行半個學期了,前幾天一次聯考後,一位家長非常焦慮的去找學校領導,又是改科的,這已經不是第一個了,肯定也不是最後一個,我問她為何這個時候還要改科?

她說:“當時孩子不想選理化生組合,但是我聽人家說這個組合專業多,好就業,就強制她選擇了,結果這次考試,生物非常差,賦分後才60多分,對她影響太大了。”

我說:“也不能因為一次考試就放棄和逃避吧,應該先積極適應。”

她說:“孩子對生物沒有一點興趣了。”

為了避免學生大規模調整科目,給學校教學帶來的衝擊,學校一直嚴格限制學生改科,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幾十人在分班後選擇了改科。

新高考選科,對於學生、家長和學校都帶來了新的挑戰,要一個不懂教育的家長和一個十四五的孩子規劃未來,確實勉為其難,但是現實就擺在面前,你必須要適應。

高一選科,到底應該聽自己的還是聽家長的?“贏在高三”老師認為:要聽自己的,但是前提必須要做到一點——“知己知彼”!

一、知己:首先要真正瞭解自己

很多學生,連自己都不瞭解,選科只是盲目跟風或者盲從家長、老師的建議,這是不對的。所謂“知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知道自己能學什麼:

自己能學什麼,這個自己最清楚,家長真不知道,老師也只可以提供參考。比如我化學能考65分,政治也考60分,這並不是說你的化學就比政治學得好,你學化學是否吃力?投入的時間比政治多多少?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如果一門學科,明明聽課都非常困難,卻非得跟風去選擇,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別人的“炮灰”。

2、知道自己想學什麼:

在選科時,很多學生存在“畏難”情緒,遇到困難的學科,就繞開,這也未必對!比如自己明明能學好物理,但是一遇到點困難,就開始自己給自己找退路,自我安慰:反正以後可以不選,於是就放棄了。

要知道,以後打算從事哪個方向的職業,如果是理工類的,就儘量選擇物化生組合或者帶物化、物生組合;如果要從事文史類專業,就可以選擇政史地組合或者帶政史的組合。

對未來沒有規劃,盲目選科,以後報考時只能後悔。有個學生選擇了史地生組合,但是後來說想考警校,然後我勸他趕快改成帶政治的組合,因為警校對政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選擇政治學科,對於偏文的學生來說,是沒有機會的。

二、知彼:知道對手實力如何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度”,學生最後的成績,不只取決於自己,還取決於你對手的實力,只要選擇的對手實力比你差,即便你是“學渣”,也可變“學霸”。

比如選擇政史地組合,因為有大量的藝術、體育生墊底,那麼中等生賦分就會比較有優勢,如果你是尖子生,優勢就更大了,以前用原始分,尖子生和中等生的文綜拉不開太大的差距,能相差三四十分就算比較大的了,但是實行等級賦分後,政史地一科就可以拉開三四十分的差距,因為有了賦分制度,原來的文科尖子生也可以和理科生一樣,“小三科”(“3+3”模式)也可以考到90多分,甚至100分了,與其他學生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

而有的學生偏偏要選擇政史生或者史地生組合,感覺自己的生物學得要好一些,殊不知,你一個偏文的學生,生物再好能好過那些偏理的學生嗎?只是自己的生物相對政治或者地理好一些而已,但是在賦分制度下,你的生物就可能成了“炮灰”,而如果選擇政治或者地理,反而賦分更高,你覺著選擇哪個更合適?

由此可見,選科確實是一個技術活,聽父母的不如聽老師的,聽老師的不如聽自己的,聽自己的,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我女兒高二,開始為了將來報的物理化學地理,總分750沒有上過400分,實在不行了就這個學期剛剛換成歷史政治生物,剛剛第一次考試完畢,算上負分530,給你們做個參考。現在她是開心快樂,以前是3天不說2句話


健康是福chen


高一期中考試之後就馬上面臨選科,3+1+2的模式下選科很重要,家長不要全部做主,也不要全都聽孩子的,家長做好和孩子的及時溝通,共同探討,選出最佳的組合。

一、新高考3+1+2模式有哪些特色

新高考,3+1+2模式和以往有些不同,以往的高考採取卷面實分制,新高考的語、數、英仍然以卷面分數計算。從物理歷史當中選擇一科,百分制計算。其他四科是四選二採取賦分制度。共計750分。

新高考的特色,從歷史和物理當中可以決定文理的方向。其他四選二科目當中更注重賦分的標準。這就決定了將來選科的重要性。

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共同商議

學習是孩子的事情,父母提供的是參考建議,切不可全盤做主。有一年的高考,學生在報志願的時候想學醫學。父母卻認為金融學更有前景,收入更多,非要逼著孩子學金融學。結果都讀到了大三,孩子非要回來複讀,重新考取醫學。是因為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越發認為金融學不是自己想要的,越學越不喜歡。回來復讀之後,終於考上了自己喜歡的醫學,可是卻耽誤了四年。

這種教訓很多,所以在報考志願或者選科的時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定要看孩子是否喜歡,特長是否適合這個專業。有的時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不喜歡專業硬著頭皮學也學的不會太好。

二、也不要全盤聽孩子的,畢竟他們還小

剛上高一的孩子,對社會對未來很多東西都不瞭解,所以也不能單憑的興趣來考慮選課的方向。

比如再一次填報志願當中我們發現,這個孩子因為喜歡看動畫片,就要報動漫專業。這個專業其實在前一段時間就業比較困難,而且也不容易學,需要計算機等方面的綜合應用,而這個孩子數學並不好。

數學不好的孩子學習計算機方面會相當的吃力,造成一系列的掛科引起的後果不可想象。特別現在大學取消了清考,有的時候真的有可能連畢業證都拿不到。

所以在選課的過程當中,不能太絕對的光聽家長的,或者是光聽孩子的。在考慮興趣的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的就業。以及專業未來的前景,還有自己孩子的擅長和短板。

三、物理和歷史的選擇,決定文理方向

新高考3+1+2模式不在有文理的劃分,但其實在這個選擇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方向。如果偏向理工類的,可以考慮選擇物理。而且選擇物理將來的專業方向,97%以上的專業都可以報考。

選擇物理專業,還可以選擇未來熱門的行業,以及有前景的專業。特別適合搞理工搞科研項目的孩子。

如果物理成績不理想,喜歡學文的孩子可以選擇歷史。想擴大專業範圍,就加一個或者是兩個理科方面的,比如化學或者是生物。如果想純粹的文學,就選擇政治和和地理。

四、如果有喜歡的專業和學校,可以倒推選科目

新高考3+1+2的模式的最好處就是可以不用調劑專業。這樣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方向來選科目,比如說想學計算機就可以選擇物理,想學醫學就加上化學和生物,想學金融就可以選擇政治專業等等。

還可以根據目標院校來選擇科目,很多院校目前已經公佈了專業的要求。比如有的學校要求醫學專業,僅僅選擇化學就可以,有的要求化學和生物必須同時選擇,如果確定了專業和學校,那麼反過來在精確地選擇科目。

五、深思熟慮做好選擇,不要輕易更換

在最早進行改革的幾個省市當中,發現幾個問題,有的學生選擇了之後會不停的轉換學科。這就是當時沒有深思熟慮,做好選擇。

不停的轉換科目,對學習成績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轉換次數多了之後,會對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打擊。對學習也產生了不自信,所以一旦做好選擇,就不要輕易轉換。

六、3+1+2模式,更注重的是全省排名,瞭解賦分制度,也要參考科目選科的人數

新高考3+1+2的模式,獨特的賦分制度和以往不同,所以它強調的不是分數,而是全省的排名。那麼這個科目的選擇人數也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如果物理化學生物選擇的人數超多,而且尖子生聚集,那麼就有可能造成賦分上的吃虧。這種制度有可能學霸變成普通。

我們以這個圖片講解,如果化學考了82分,在這裡裡邊學霸雲集,這個中等的分數有可能被排到了50%以內,那麼對照表格,我們看只能賦分73分。所以全省的排名決定了賦分的高低,這個科目全部的報考人數,我們都要了解並且參考。

7、不要依據一兩次考試成績就決定科目

有的學生和家長就一句月考或者是期中考試成績決定科目,這其實不太科學,有的時候初中的強項到了高中都沒有優勢,比如說初中地理成績好的,到高中未必成績好。

因為初中所學的和高考所考的不太一樣,學生在這時候這要準確的評估自己對這一學科的能力。以及自己是否有學好的信心。全方位的衡量。這一點也很重要,不必依靠一兩次考試來衡量。

綜上所述,本人的觀點就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協商,找到興趣及發現孩子長處和短板,還要考慮未來的就業以及讀研的情況、科目報考人數等等一系列相關數據科學選科。一旦選擇之後就不要輕易去改動,努力學習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雲夢談教育


我和河北的,我們是從2018年開始進入新高考的,我們就是3+1+2模式,這個模式的情況我想就不必再過多介紹了,很快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就要選科了,作為第二屆選科的考生,相對於2018級的學生來說,大家對選科已經淡定好多了。我覺得家長不能走極端,既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主,也不能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

家長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好像沒有固定的標準,但絕不是強勢的操縱者,也不是無謂的放縱者,我覺得應該是睿智的引領者和貼心的陪伴者。在孩子選科問題上,我覺得家長應該注意這幾個方面:

1、關注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孩子的興趣不一定是特長,有很多考生對某些學科感興趣,可是事實證明,他學得並不好,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出自己擅長的學科。首選要在物理和歷史中選擇其一,這相當於以前的文理選科,雖說現在組合多了,但是一旦選擇了物理或歷史,那基本上就意味著鎖定了將來就讀專業的大致範圍。

2、關注每個組合的利與弊,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

3+1+2模式下共有12種組合,但是據我所知,完全開足12個組合的中學並不多,多數高中會根據學生意願以及組合的利弊進行取捨。比如我們學校就只開了6個組合(4個物理、2個歷史),某知名高中不開設“歷史政治化學”組合,這樣雖說對學生來說不太公平,但是因為師資有限,想必大家也能理解。因此建議家長弄清楚孩子所在學校開設了幾種組合,每個組合的專業覆蓋率、將來的就業方向、以及專業的發展前景等。

3、事先了解大學及專業相關知識,及早為將來志願填報做準備

孩子在學校因為條件所限,是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去了解大學以及專業、志願填報等知識的,因此家長就要及早了解相關的知識,比如可以關注一些公眾號,購買一些專業書籍、到網上向相關人士學習等,總之,家長在選科之前,要對孩子將來選擇哪些大學或哪些專業有了解,並且儘量做到詳細。這樣的話,才不至於盲目選擇,沒有自己的獨立的判斷。

因此,我覺得家長既要考慮孩子的學科特長,還要考慮孩子將來的就業傾向,更要綜合當下的形勢,對各行業的發展做出合理的預測,幫助孩子做出最有利自己的選科組合來。


道道快談


新高考模式終於到了每一個孩子的身邊,3+1+2的搞法刺激了每一位孩子和家長的每一根神經。

還沒開始,提前緊張,新娘子進洞房的味道,希望別那麼快來,又滿懷期待。

這和選媳婦是一個道理,家長選還是孩子自己選?

家長選,不用說,十個家長有八個都會先搞定那個“1”——選物理!因為只要選了物理,孩子的就業面就寬廣好多,壓在家長心上的那顆石頭才會落地,剩下的“2”,孩子你隨便抓鬮吧,不過最好是選化學和生物,因為有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這是家長們一廂情願的想法,也是家長認為自己比孩子成熟的地方,因為家長們認為自己的選擇直接瞄準了以後大學的錄取以及以後的就業問題。

確實,家長沒有錯,這是事實,也是現實,就像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動不動就要房子車子和彩禮,社會現實,以後要靠這些過日子。

可是,書畢竟是孩子讀,家長幫孩子選的“鞋”是否合腳舒服,這得問問“腳”——孩子的實際情況。

首先得看孩子的數學好不好,數學好才會有學好理化生的基礎,尤其是物理,數學不好的,物理也跟著死。

第一種情況:孩子數學很好,物理也很好,也喜歡物理,理科思維極強,二話不說,毫不猶豫選物理,剩下兩科不成問題。

第二種情況:孩子數學很好,物理也不錯,有理科思維,但是更喜歡歷史,你糾結了吧?你要孩子選物理,可是孩子說要選歷史,怎麼辦?所以,你要和孩子坐下來,好好溝通,告訴他利弊問題,最大化問題,共同來決定選哪科。

第三種情況:孩子數學一般,是個物理恐懼症,根本沒什麼理科思維,就知道死記硬背,家長你還在孩子面前大聲嚷嚷“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用嗎?孩子會不會反懟你一句“選了數理化,心裡好害怕”呢?

所以,孩子開始糾結了,選物理,自己不是那塊料,考個二三十分,有競爭力嗎?有意義嗎?哪還有學習物理的興趣?不如選歷史,雖然自己的歷史也不是那麼喜歡和厲害,但是相對物理,學好歷史的難度要低一些啊。

第四種情況:孩子數學不好,物理也不好,但是很喜歡歷史,不用說,孩子一定會選歷史,哪怕你家長再怎麼說物理的實用性大,就業面廣,孩子都不會聽你的。

其實,選物理還是選歷史,孩子心中早有一杆秤,能選物理的肯定優先選物理,那些選了歷史的,大都是知道自己物理這科是個菜鳥,不得已才選了歷史啊,這叫無奈。

總之,選科目就是選媳婦,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選媳婦的方法,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孩子心中,因為孩子才是和媳婦過一輩子的人,更何況還有“情人眼裡出西施”一說呢。

關注我,後續更多好回答。


上山畝教育


這個問題很好很及時,也是眾多初中和高一家長學生關心的問題。因為去年河北省實行新高考政策,今年5月正式出臺方案3+1+2。也就是說,語數外3門必選,歷史和物理選擇一門,從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中選擇一門。這個方案據說是對江浙一帶改革方案的改進,避免了物理歷史選課遇冷,同時突顯歷史在人文學科、物理在自然科學領悟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其實還是沒有辦法完全達到改革的初衷。因為當時改革是要完全的6選3,這樣就會有20種組合,實行選課走班,對學校的師資,教室等有很高的要求。但其實有的地方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再加上江浙眾所周知的原因,當前方案是最合適的。

孩子選課是個大問題,涉及到未來的學習優勢和專業升學等。不能籠統的說該聽誰的,應該本著為孩子負責的原則多方面著想。利用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從小到大的愛好,瞭解自己的興趣,而不是一時半會的愛好,思考我喜歡什麼。因為未來你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是不會長久的。還要考慮你能做什麼。比如未來從事機械自動化軟件工程,數學物理要非常好,而孩子如果說物理根本就學不會,真的就不要選擇物理了,儘管物理實用性很強。另外選擇的4科是要等級賦分的,也就是說原來的原始分在所有選擇學生中按照公式重新算分,這就取決於你在所有選這科學生中的排名,排名靠前,賦分就高。比如,學生在800名學生中,生物考了第二名87分。賦分可能就是99分。這樣選課帶來的偶然性很大,而且全省也不會公佈數據,公佈數據,就知道哪科競爭激烈,哪科競爭不大。所以說到底。無論你喜歡哪門,關鍵還是看自己的學業專長,到底是物理好,還是歷史好,偏理科思維還是文科思維,如果某科實在學不會。千萬不要去當炮灰。一定要選自己的強勢學科。

當然,從就業面來說,理化生是最佳選擇,當然,壓力會非常大。考軍校的可以選擇加上政治,這樣無論考研還是背景都很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我啊!


生活小品1


期中考試過後你的孩子就要進行選課,時間非常緊張。不知道您和孩子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建議你看看李老師之前的文章,我前面寫了一個系列,一共六篇,專門教學生如何選課

3+1+2地區的考生,在選課的時候,必須在物理和歷史這兩門學科當中選出一門作為首選科目,也就是說這兩門學科不能同時選。

然後在化學,政治,地理和生物這四門學科當中任意選出兩門學科作為再選科目。

一、選課注意幾點

1、避免盲目

無論是你還是孩子,在選課的時候,千萬要提前做好準備,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臨時抱佛腳。

孩子學校的老師應該專門開會說明選課的事情,如果你作為家長參加了這樣的會議,一定要認真聽做筆記

想必你一定和孩子商量過了,也可能和其他家長交流過,但李老師給你提個醒,千萬不要看別人選什麼就跟著風選什麼。

盲目跟風選課是最多的,也是最不理性的。

2、避免獨斷

有很多家長都想替孩子做主,比如說就讓孩子選理化生組合,覺得這個組合將來好找工作。

可是如果您的孩子確實適應不了這個組合,那麼孩子選了之後以後肯定會後悔。這個組合到了高二以後學習的難度會非常之大。

所以你一定要聽一聽孩子的意見。

3、只聽孩子

孩子的意見作為家長是應該聽一聽的,但是有的孩子的意見家長不要聽。

李老師給你舉幾個例子,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某個老師,於是就想選某個老師的課。這在分完課之後,這個老師還不一定帶你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告訴他(她)。

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在一起玩,喜歡分到一個班裡去,於是就扎堆兒選課。這種情況很顯然孩子對選課非常的隨意,將來會後悔的。

還有極個別情況,就是如果孩子要是談戀愛了,可能和另一個喜歡的同學想分到一個班裡去,最後就選了和那個同學一樣的課。

4、班主任引導

有的班主任老師可能會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引導。雖然說選課走班是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有的班主任老師也存在故意引導一部分學生跟著自己走的情況。

所以,作為家長這一點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到底適不適合?不適合的,不要盲目輕易選,多種組合都參考一下。

二、選科要參考哪些因素?

1、明白規則

3+1+2模式中,孩子無論是選物理還是歷史作為首選科目,高考成績都是按照孩子考的卷面分也就是原始分計入高考成績的。

其次,另外兩個學科是要進行等級賦分的,就是說孩子高考卷面分是不算數的,得換算一下,最後換算的分數計入高考成績。比如,孩子選化學,卷面考了85分,但是由於排名靠前,最後有可能變成90分。這個90分計入高考化學成績。

2、考慮位次

選課首先要考慮的是選出來的組合,一定是能夠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只有成績好了,最後才能考上好大學,好專業。

而在等級賦分制度下,

孩子的原始成績不是特別重要,孩子的原始成績在所選學科的全部學生當中的排名位置是最重要的。

位置越靠前,最後換算出來的成績越高,所以,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在某一個學科方面的排名情況。

3、專業選擇

選課一定要考慮專業這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選擇不慎,到了將來報考專業的時候,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孩子如果選了物理這個學科,幾乎所有高校的專業都可以選。所以,孩子如果比較喜歡物理成績還不錯,建議選物理。

假如孩子選的歷史,或者說孩子有點偏向於文科。如果只選政史地這樣組合,將來報考專業面非常窄。可以考慮文理搭配。

4、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是孩子選課最不重要的因素,但是也應該作為一個參考項目。

比如說在兩個學科孩子比較糾結,不知道確定選哪一個的時候可以拿興趣去彌補。

總結:總之,孩子選課一定要慎重,首先要考慮專業面,選出的科目可以幫自己賺分數,兩者相結合,然後再參考其它因素即可。


教師老李


看到這個題目,小編深深地嘆了口氣:原本大刀闊斧的高考改革,卻在落實過程中問題疊出。

之前一直認為選科是要到高二才開始的,起碼讓學生把必修和選修中的必修部分學習差不多了,再根據成績優劣進行選科,並提供給學生修改選科組合的機會。

現在大部分的學校,卻為了早點讓學生分班複習,按照選科組合來佈置課程和老師,高一期末考試之前就已經開始選課,提問者的學校竟然更早。

這讓學生到底依據什麼去選科!成績嗎?連知識點都沒有學完!科目興趣嗎?這可是高考呀,興趣決定不了高考成績。

這裡說兩點比較現實的問題:

第一,選科一次性選好,千萬別抱有第二次修改的心思。

一方面是學生第一次選科後,一定會把重心遷移到高考科目,越離近高考時修改越不利於成績。

第二方面,學校為了避免修改課程的學生較多,對於課程安排和人員分配,甚至增減科目組合班級等有較大影響。一般情況下會利用各種理由勸說學生,不支持學生進行科目修改。上一方面就是理由之一。

第二,要自己拿主意,對於任何外部的建議只當參考(即本問題的回答)。

小編所寫文章的評論中,很多讀者都說是老師和學校都建議棄考物化等。小編不否認其中確實有一部分賦分成績的因素。

可是,更認為有部分人會為了學校好安排科目組合的班級,來進行不符合學情的選科建議。

比如,3+1+2的部分學校出現了嚴重棄考化學的現象,只有個別同學選擇化學,那麼學校不得不為了他們單獨開設一個班級來進行高考複習。這時候,所謂的“棄考化學”的建議也就來了。可事實上,其中就會有化學學霸卻不得不學其他科目的情況。

當然這個現象不是普遍存在的,主要集中在棄考比較嚴重的學校,各位家長和考生可以多多瞭解一下現實情況。

應該堅持自己的意見還是聽從學校的建議?想必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屈從。

至於您和孩子的意見到底聽誰的,小編的建議是:在保證專業覆蓋率的情況下,聽孩子的。

即如果孩子的選科組合對應的專業覆蓋率太低,是絕對不允許的(至少是物理或化學選擇一個),剩下的,可聽孩子的建議。


玖抒教育


新高考改革不知不覺來到了人們的身邊,現在新增八個省份,高考模式“3+1+2”,按道理來講選課應該在高一期末考試,現在提前到上學期期末考試,這應該也是報考意向。

尊重孩子的選擇

“鞋合適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哪個科目學的好,只有學生自己知道。

物理和歷史二者選一,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只是文理分科後的一個過度,雖然打破了傳統的文理分科,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傾向,一般選物理還是側重理科,選歷史還是側重文科。只不過範圍更大了些。

根據孩子學習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最佳組合。充分考慮孩子的學習意向。

家長做好準備工作

家長要在選課過程中,對於不同的組合有一定的瞭解,知道什麼組合能上什麼專業,能給孩子有個指導意見。

準備工作要充分,給孩子做好以後職業規劃,如果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那就選物理,以後就業面廣一點的。

如果有非常清晰的目標專業,那就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能考更多的分為目標。

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千萬不要選了之後,再去修改,那會對修改後的科目學習有一定的衝擊,畢竟組合不同,側重不同。

選課需要家長的指導加上學生的學習成績,才能讓你有更清晰的目標,家長千萬不要替孩子做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