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殲10航程不遠的問題?

風捲大地


只有在發動機上做文章,加大推力降低油耗,說到底殲10包括殲20是我們發動機贏弱的產物,被逼出來不得為之的選擇,當然收穫就是使我們搞清並掌握了升力體加包括前翼、邊條翼等複雜氣動面的設計,這不吝將極大拓寬我們六代機研發的選擇餘地。其實殲10發展到c型已經到瓶頸了,應該參考法國幻影4000的研發思路在殲10氣動佈局的基礎上加大機體安裝兩臺wa10a,航電和雷達與殲10c保持一致,這樣我們就有了一款可以與陣風、蘇35、f35對抗的重型外貿機,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一些買不到美製重型機又看不上俄國貨的買家應該會趨之若鶩,保守估計起碼有600~800架的出貨量。

第三方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殲十現在的鴨翼佈局,如果安裝保型油箱,就破壞了氣動佈局,降低了升力,所以從來就沒有看到過成飛的圖片,因為風洞試驗就可得到結果,硬要裝就會損失機動性,和載彈量。我查了一下當今世界上主流單發戰機的作戰半徑:F-16的作戰半徑根據任務和配置不同,差別很大,但是平均作戰半徑在900公里以上,而我國的殲十在中等配置的情況下,平均作戰半徑也在800公里左右,小於F-16,但是差距不是太大,主要原因應該是在發動機的性能上。不過,我認為現代化單發戰機的平均作戰半徑近1000公里來說,差別在100+公里基本上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按作戰的需求也夠用了,應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改進和研發發動機技術為主,其他的可以稍緩。

我國目前發展階段都是防禦性戰機,不主張發動戰爭,以海岸線為半徑基礎驅逐外機還是夠了。以第五代戰機才是進攻性戰機,作戰半徑跟精確打擊能力有很大提升,未來20年中國軍事能力會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殲10B就是無源相控陣雷達了,殲10C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另外脈衝多普勒雷達也有多目標跟蹤打擊能力。掛載少和腿短有關,三個重載掛點全掛副油箱了。

作戰半徑是個參考數字,不同任務作戰半徑不同,高空截擊和低空突防任務的作戰半徑就差很遠。 殲10轉場航程3600公里,典型截擊作戰的3副油箱+2中距空空彈+2近程空空彈的配置,作戰半徑在1100公里左右,空中加油一次可以擴展至1600公里。如果不帶副油箱,十三個掛點滿載6噸彈藥極限起飛,作戰半徑估計在600-800公里之間,不會太遠。

中航的這個數據有問題,前後矛盾。作戰半徑一般是航程的三分之一,而且還分為高高高,高低高和低低低三類。如果殲-10的作戰半徑是1240km,那麼航程就是3720km,這時應該是殲-10攜帶三個副油箱,是殲-10的轉場航程。轉場航程是指戰機以最大載油量(含外掛副油箱)不掛在其他載荷,從一機場到達另一機場的最遠距離,包含了起飛油耗和5%餘油量的總共燃油消耗,低於飛機的最大航程。2950km更像是內油的轉場航程,但又有點大,如果內油可以達到2950km,那麼轉場航程必須超過4000km。所以這幾個數據很矛盾。

F-16受制於早期的固定式進氣口設計,高空性能應該明顯差於殲10,而最新改型的電子設備在殲10C面前也不見得有優勢,所以超視距空戰能力應該不如殲10C的。近距格鬥估計差不多。反倒歐洲雙風還是有一定空戰能力的,至少比F16強。影響後期內油量的原因應該就是J10改進的時候幾乎沒想過加裝保形油箱這玩意,不然航程不見得比F16後期型少多少。至於最大速度應該就是DSI進氣道削弱了。至於掛架問題的確如此,成飛還得跟無尾三角翼的老玩家達索好好學學。

掛架幾個內油幾升這種瞎操什麼心,人家設計前光需求調研就好幾年,而且這種也不是一個設計師或者一個設計團隊能拍腦袋決定的,都是按空軍實際需求來做的,各種能考慮的情況都要考慮進去,沒有的功能就是現在用不到。如果戰術技術迭代或者局勢變化有新的需求,又會有新的需求調研週期,就有新的block。我不是實際使用者,也不是開發製造人員,我是不會操這種閒心的。我想PLA空軍這麼完善的體制擺那裡,不可能全都吃乾飯的連個需求都做不清楚吧。

不要老去對標人家數據,都是有自己的用處的,人家毛子要巡這麼大一片北冰洋,還動不動要去敘利亞出個差,當然要給蘇35這個內油量,我們買的那幾架也都放南海方向的。東邊這麼窄的海空縱深,溫州寧波出去600公里就沖繩那霸了,蘇35放東邊長航程優勢就是雞肋。哪天破了一鏈要去搞塞班的二鏈了,那J10有航程需求了,到時保型油箱什麼的就會來了。這些也不是技術難點,堆點經費堆點人頭,很快就解決了。早期殲10確實缺乏多用途能力,為此中國特意研發了殲10C,加強多用途能力。

這款戰機多用途能力不足,理由是機腹不能掛空空導彈,這我就不理解了。就算這個缺點真實存在,損害的也是殲10C超視距空戰的彈藥投射能力,跟多用途能力有何關係?既然提到戰鬥機的多用途能力,當然主要看它執行對地對海任務的表現。當殲10C執行此類任務的時候,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不攜帶空空導彈(既然不帶空空導彈,機腹能不能掛空空導彈根本無關緊要);二是攜帶一點空空導彈用於自衛(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把空空導彈掛在機翼,對地對海彈藥掛在機腹就行了)。無論哪種情況,都沒有影響殲10C的對地對海能力。倒是純空戰的時候,會影響殲10C的彈藥攜帶量。既然這個缺陷影響的僅僅是純空戰能力,怎麼能說殲10C多用途能力差?


歷史深度揭秘


2004年,殲-10戰機剛剛裝備,其性能參數著實讓大家吃了一驚。內油作戰半徑1200公里,載彈量約6噸。要知道,當時殲-7戰機的最新改進型殲-7EG,作戰半徑才勉強達到800公里,載彈量才區區1.5噸;號稱重型戰機的蘇-30,採用了兩臺與殲-10同型的AL-31F發動機,載重量也不夠才8噸。

出口型殲-10CE

殲-10戰機的橫空出世,為我國國土防空增添了一把利器。殲-10A是典型的制空型戰機,大量使用複合材料,鴨翼、三角翼氣動佈局,大推力發動機加持,使得猛龍擁有可觀的航程與載彈量,與國外同類中型戰機比,也屬於佼佼者。殲-10A最初掛載霹靂-8、霹靂-11與霹靂-12導彈,作戰性能基本滿足了國土防空作戰的要求。

窈窕的機身曲線

隨著殲-10B\\C等改進型號的推出,賦予了電子戰、對面攻擊作戰任務,其航程與載彈量開始顯得捉襟見肘了。目前,增程的辦法包括兩種,一是最多加掛3個副油箱,重約3噸,那麼相應的載彈量也會相應減少,對面攻擊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二是進行空中加油,受制於加油機的保障能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航程短腿的問題。

滿載的殲-10C戰機

作為一款制空中型戰機,殲-10有先天不足,但並不是殲-10的錯,也不是當年設計師的短視。近年來,我空軍戰略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海軍由黃水海軍發展為藍水海軍,任務需求日趨多樣化。讓殲-10戰機在我廣闊的海空疆域,承擔對艦、對地攻擊任務,本來就有點強人所難。有人說,那給殲-10再加個保形油箱,筆者認為恐怕有點困難,因為保形油箱會影響鴨翼產生的渦流,以至於影響到戰機的整個氣動佈局,恐怕很難實現。

空中加油

我軍除了殲-10,還有殲-11系列重型戰機。所以也就不必過於糾纏殲-10的航程問題了,畢竟兩型戰機裝備的數量相當,任務各有側重。殲-10繼續擔當國土防空的重任,兼顧打擊周邊近距離海上、地面目標。同時,大量裝備相對廉價的殲-10戰機,有利於夯實我軍空防一體戰術實踐,培養和保持一支過硬的飛行員隊伍。江山代有才人出,殲-10作為我國第一型國產三代機,已經完成了其使命任務,接力棒交給殲-20、殲-31吧,祝願祖國繁榮昌盛。


紅龍軍團長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一款單發中型戰鬥機,殲10系列已經發展出A、S、B、C的等數個型號,總產量約500架。

殲10系列通過不斷的發展、改進,綜合性能不多提升,其最新型號殲10C與這一級別中最典型的F16的最新型號F16V相比各有優劣,整體上處於同一水平。

但是,殲10系列自誕生以來就存在一個巨大缺陷:載荷航程性能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殲10並不存在航程不足的問題,而是載荷航程性能不佳,載荷和航程必須統一起來討論才有意義。單純說航程指標,殲10也不錯,機內燃油約3噸,而且還可以掛載3個副油箱(如上圖),最大航程並不比F16差多少。在某年與中亞某國的軍演中,從我國境內起飛的殲10攜帶炸彈飛行上千公里成功轟炸某國境內靶標,這與F16遠程奔襲的代表作---1981年以色列戰機恐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巴比倫行動”相比並不遜色。

殲10最大的問題是掛點設置問題,使得整體掛載能力不理想,而這又於殲10研製時的定位有關。殲10在上個世紀80年代立項時,最主要的假想敵就是蘇聯龐大的轟炸機集群,所以殲10的核心任務就是中距攔射,因此在性能上突出高空高速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沒有設置氣動影響較大的翼尖掛架,使得機翼下方只有3個可用掛點,而且機腹掛點雖然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可以用於掛載空空導彈,但是出於整體項目風險考慮,最後也沒有實現。

用機腹掛點掛載彈藥的殲10目前還是隻停留在模型階段。目前的殲10系列,在任務中掛載3個副油箱後,只剩下翼下4個掛點用於掛載彈藥,而且最外側掛點只能用於掛載格鬥導彈,這對殲10系列拓展對地打擊能多用途能力時捉襟見肘。

F-16採用翼尖掛點,掛點數量多了2個。而且憑藉良好的氣動設計以及AIM120較小的尺寸,F16可以在翼尖掛載中距彈,掛載能力上較殲10系列優勢突出。

與F16採用的梯形機翼相比,殲10採用的大三角主翼確實天生存在展弦比較小的特點,因此航程性能偏弱一點,我國也採取一些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全系列殲10都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裝備殲10的部隊也將各種條件下的空中加油作為必訓科目。

與航程性能相比,殲10掛載能力較差的缺陷才更值得關注,畢竟在中國空軍的體系中,殲10的角色越來越與美國的F16趨同,對地打擊、防空壓制作戰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可用掛點較少的缺陷嚴重製約了殲10執行多用途任務的能力。

筆者覺得殲10在下一步改進中可以借鑑F-16block52的經驗,採用機背油箱,可以解放內側翼下掛點用於掛載大型對地彈藥。當然,由於殲10採用鴨式佈局,機背油箱正好處於鴨翼與主翼的氣動耦合區域,採用機背油箱後可能對整體的氣動特性影響較大,不能照搬F16的經驗。

我們在討論殲10的優缺點時一定要把它放在中國空軍的體系中討論才有意義。殲10作為一款單發中型戰機,有很多缺陷是無論怎麼魔改都難以避免的。但是大國空軍的好處就是機種豐富、各司其職,不必非得讓一型戰機面面俱到、包打天下。在執行遠程打擊任務時殲10太勉強,我們就用殲16好了。包括今天媒體報道美國正在推進售臺F16V,一幫軍事自媒體又為殲10C與F16V孰優孰劣爭論不休。以筆者之見,這個討論沒什麼意義,即便對面在5年後獲得F16V,誰規定一定得用殲10C收拾它呢?

那時候有100多架殲20正等著開張呢!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要解決殲10戰機航程不足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擴大油箱,然後是降低自重,還可以更換髮動機。以上三個方式是當年f16戰鬥機不斷髮展,並且變成大航程的f16cd戰鬥機用過的辦法。





圖為攜帶保形油箱的殲10設想圖。

殲10從某種程度上說,和f16戰鬥機非常類似,除了一個有鴨翼,一個沒有鴨翼外,這兩個戰鬥機都屬於單發中型戰鬥機,他們都有很強的機動力,但是其初期型都精於空戰,而不是對地攻擊,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載重不足,油量太少,航程有限。



殲10載彈量不多,必要時還要掛三個副油箱作戰。

殲10的作戰半徑在保證一定的空戰時間下,大約有1200公里,如果使用重載,在對地打擊時則只有900公里不到,在世界四代和四代半戰鬥機中堪稱是個小短腿,殲10在執行任務時,為了擴大攻擊半徑,經常掛上三個副油箱起飛,當然,在這種模式下他的作戰半徑非常大,接近2000公里,可是一旦進入空戰,就要扔掉副油箱,他的航程馬上又不足了。





f16使用保形油箱後,作戰半徑大增。

在前陣子,有媒體制作了一張帶有保形油箱的殲10圖片,他基本就是仿照的f16cd戰鬥機,的設計,一方面,增加保形郵箱可以擴大飛機內油,另一方面還能保證飛機的基本氣動佈局不被破壞,這樣,殲10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就大大提高了。





殲10b/c的自重比殲10a低不少,作戰半徑也更大。

另外啊,參考殲15的經驗,我們也可以通過降低飛機的自重實現作戰半徑的提高,目前殲15戰鬥機使用更多的複合材料,自重比早先的蘇33能輕一噸多,殲10如果繼續擴大複合材料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自重,提高航程,但是這樣也會使飛機價格提高。 再者就是更換髮動機了,可以給殲10更換新型發動機,降低油耗,這方面是我們的短板,殲10目前使用的太行發動機和俄羅斯的al31發動機油耗都不算低,需要進行技術改良。


海事先鋒


殲10猛龍戰鬥機是單大推的中型戰鬥機,的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也就是說殲10的作戰半徑並不需要太遠。

針對遠程目標有蘇27,有蘇30,殲11,殲16,哪個的作戰半徑不比殲十大?非指望這一款單發中型戰鬥機打天下?

殲-10屬於三代半戰機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9噸,屬中型戰機,載彈量在6噸到8噸左右,作戰半徑約1000公里,最大航程3000公里以上


(su27最大航程為最大航程 3790千米,殲16最大航程4288千米)(國產戰機的作戰半徑基本全靠猜)

雖然說殲10比殲11小一圈,不過他也少了一個發動機,相應的就降低了油耗,所以說航程不一定會差到哪裡去。

就是有時候需要遠距離執行任務,那麼帶倆副油箱就得了。

所以說猛龍的腿雖然說不算長,但是也沒那麼短。

如果殲10戰鬥機真的面臨嚴重的短腿問題的話,那麼我國空軍自然會像美國空軍一樣使用保形油箱。

是我國沒有這麼做,依舊是戰鬥機在那裸奔,(俄羅斯為了治癒米格29的短腿病。不僅取消了輔助進氣道。還給mig29的後腦勺又加了一塊(一個大油箱。)

不過殲10猛龍戰鬥機想要使用保形油箱的話,只能像f16一樣,安裝在機翼上方

不過如果這樣的話,那真的是醜得令人難以置信。😂


嘯鷹評


殲10已經非常優秀了,從A到C,從三代發展到三代半。作為一款中型戰鬥機,是一款非常先進的戰鬥機。在國家戰略中,作為防禦武器,是非常合格的,何必要強人所難呢?

目前關於殲-10戰機航程,當然是軍事機密,但作為外銷,必須介紹數據,最大轉場航程2950公里,作戰半徑1250公里。殲10機內載油為2.9噸,最多可攜帶3個副油箱裝載3.3噸燃油,總體燃油裝載量6.2噸,這就是滿油起飛。作為防禦,每架戰鬥機可以互相交替,因為地面有中國的機場。

當然還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空中加油,中國已經掌握了硬性加油和軟性加油兩種方法,因為殲10有空中加油裝備,現在主要是軟性加油。另外一個就是增加保形油箱,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保形油箱會增加死重,就需要增加動力,這點現在中國有些難度,再有5年時間肯定沒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保形油箱雖然能保形,但不如不增加,肯定有影響。關鍵是,中國真的不需要,因為中國有重型戰鬥機。

假如殲10戰鬥機走向國際市場,有什麼要求,中國都可以做,滿足客戶要求肯定沒問題,不論成飛還是沈飛,他們都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大志遠思想空間


殲10的設計尺寸就在那兒放著,解決的辦法都是各國常用的,無非就三種,攜帶副油箱、增加保形油箱、空中加油。當然,還有一種就是放大尺寸,不過那就成了一種新戰機了,所以這種不可行。

攜帶副油箱,殲10可同時攜帶1個800升和2個16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不低於3000公里。這個時候,殲10可以攜帶4枚中距彈和2枚格鬥彈,執行1000-1200公里半徑的對空作戰;或者掛載4枚500公斤或8枚250公斤炸彈,外加2枚格鬥彈,執行1000公里半徑的對地攻擊任務。

增加保形油箱,殲10早就進行過論證並進行了風洞試驗。但是試驗發現加裝保形油箱後,超音速飛行阻力明顯增加,而且由於殲10是鴨式佈局,鴨翼產生的脫體渦在經過加裝保形油箱後的機身(翼)表面時會產生較大變化,需要對飛控進行改動。相比之下,採用常規佈局的F-16加裝保形油箱就基本不存在這類問題。實際上,殲10可用於安裝保形油箱的空間並不大,保形油箱所能裝載的油量也不多,2個保形油箱總油量也就1噸左右,沒有多大意思。而且為增加這點油,殲10除了付出氣動設計、飛控等方面的複雜度,還會帶來結構重量明顯增加(保形油箱不可拋棄)的問題,如果不換推力更大的發動機,那麼殲10的飛行性能、機動性就會嚴重下降。所以,保形油箱增加航程對殲10是最不可取的。

空中加油增大航程是一個很有力的辦法,但空中加油對於不同機種間的組織、協調、安全保護、加油空域的設立以及飛行員的技術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像殲10機內油量本身就不大,要飛遠就需要進行多次空中加油,實際應用明顯不如攜帶副油箱方便。

所以,在綜合考慮之後,殲10還是常常掛載副油箱來增加航程。其實對於殲10增加航程這件事,還要放在空軍整個作戰體系裡來看。現在重型戰機數量可觀,性能也越來越好,沒必要苛求殲10也達到重型機的遠程能力。不同機型有不同的定位,殲10發展到C型,也仍然是堅持對空優先,適當增強對地能力,所以對航程並不用變態般的追求。(S)


聯合防務


我是雪松,我來回答你的問題:殲十本身同美國的F16有更多相似之處,都屬於中型戰機。即是中型戰機它的續航能力必然受限:彈藥武器多了載油量就少,因為負載能力有限。近距離半徑搏擊戰鬥還可以,遠距離攻擊就需要加油機了。但是遠距離攻擊就不合算了。


雪松127947852


首先需要明確,殲-10的航程不遠是指跟蘇-27這樣的重型戰鬥機對比,其實殲-10的作戰半徑是比較優秀的,殲-10戰機屬於一款中型戰鬥機,航程、載彈能力屬於全球同類戰機中中等偏上的水平。目前關於殲-10戰機航程,具有較高可信度的是作戰半徑為1240公里,最大轉場航程2950公里。這個數據是去年珠海航展上介紹殲-10CE戰機(殲-10C戰機出口型)時的官方數據。

資料顯示,殲-10機內載油為2.9噸,最多可攜帶3個副油箱裝載3.3噸燃油,總體燃油裝載量為6.2噸。殲-10CE戰機的1240公里作戰半徑應該就是在載油6.2噸時取得的數據,對比國際上其他中型戰機,殲-10戰機的航程已經比較出色的。如果要進一步提升殲-10戰機的航程,無非有三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攜帶副油箱

殲-10戰機最多可同時攜帶三個副油箱,佔用一箇中線掛點和兩個機翼掛點,這是現階段殲-10戰機提升航程時最為常見的手段。不過,殲-10戰機機體較小,雖然理論上擁有11個外掛點,但實際上使用起來會有些限制,例如它4個機腹掛點均無法攜帶空空導彈,掛載三個副油箱後,機翼只有4個外掛點能夠用於掛載空空導彈,的確影響它的空戰能力。

第二的辦法,空中加油

殲-10系列戰機都擁有空中受油管,具備空中受油能力,能夠顯著延長它的滯空時間,空中加油延長作戰半徑的優點是戰機不必浪費外掛點去掛載副油箱,可以提升彈藥攜帶能力。此前中國因為加油機數量偏少,特別是大型加油機只有三架,面對400~500殲-10系列戰機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運-20改裝的大型加油機已經首飛,中國空軍加油機機隊困境很快就得到全面解決。

第三個辦法,使用機身保型油箱

這是很多西方戰機特別是美製戰機提升航程的重要辦法,美軍的經驗表明,加裝保型油箱後,由於飛機兩側氣動外形改善,降低飛機的飛行阻力,戰機的飛行性能反倒有所提升。加裝保型油箱既不佔用外掛點,也不需要動用加油機進行支援,的確擁有諸多優點。不過,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隨著殲-16等重型戰機的服役,遠程攻擊等任務可以交給重型戰機去完成,殲-10系列戰機則可以執行對航程、載彈能力均不是很高的任務,所以未來中國給殲-10系列戰機加裝保型油箱的可能性並不高。


科羅廖夫


殲-10航程不遠?拜託,殲-10是單發中型戰鬥機,不是雙發重型戰鬥機,不要試圖去拿殲10跟F-15、Su-27這類戰機比航程。

有些人總喜歡比表面上的參數而不去看最根本的定位問題,殲10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9.2噸(殲-10A),他只是單發中型戰鬥機,與美國的F-16是同級別的(F-16C Block 50最大起飛重量19.2噸),所以要比就跟美國的F-16比比啊。F-16 A/B block 15機內燃油最大3.2噸,殲-10機內燃油也是2.9-3.3噸,二者機內燃油作戰半徑也都在800公里左右。所以殲-10的並不是什麼航程不遠,他是在同類機中是正常水平,而且在制空任務中直徑夠了,別忘了上面還有殲-11和殲20這兩種重型機。如果非要把殲-10去跟F-15、蘇-27的1300+作戰半徑相比,那麼真是選擇性的看不見這兩種是30噸+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那就應該問問如何解決你家轎車如何解決載重量比不過半掛。

如果硬要提高殲-10的航程問題,有這麼3種辦法(其實不光是殲10,別的戰鬥機也就是這些辦法):

1.空中加油。殲-10系列戰鬥機都是配備受油口的,具備空中加油能力。這樣就等於在天上把機內油箱再次填滿,航程自然增加。

2.加副油箱。下圖為殲-10吊3個副油箱+4枚空對空導彈,這種組合可以執行遠程截擊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殲-10的作戰半徑可以上升到大概1300公里,如果不帶武器直掛3個副油箱那麼航程可以達到3900公里。

其實上述兩種辦法已經足夠殲-10用了,殲-10本身偏向於制空作戰,帶副油箱能到1300公里的作戰半徑已經能夠滿足殲-10的任務需求了。如果用於對地攻擊,那麼在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本身也掛不了多少對地攻擊武器了。況且我們有飛豹、殲16這類專業用於對地對海打擊的戰鬥轟炸機和多用途戰鬥機。

還有一種保形副油箱,但是這種副油箱屬於跟機身融合的,並不是像副油箱那樣直接拋掉的,所以如果殲-10增加保形副油箱那麼空重也會增加空重,在制空任務中可能有點吃虧,還不如考慮使用複合材料或者增大機內燃油。保形副油箱在F-16上應用比較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