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中國“蘇35”的戰機,性能如此強大卻為何不再發展?

王平


說起中國版蘇-35戰機,一般被認為是殲-16戰機。為何不是殲-11D戰機,其主要就是殲-11D是在蘇-27戰機基礎上研製而來,也就是中國版蘇-27戰機,在機體和內部構造全部都是蘇-27戰機,主要改進就是假裝國產電子設備和火控設備,最重要就是加裝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隨著,國產航發越來越靠譜,殲-11D戰機已經換裝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但是,殲-11D戰機在中國空軍根本沒有大規模的裝備,也是對這款戰機前景的擔憂。

殲-16戰機是在殲-11戰機基礎上改進而來,這才是我國真正意義的國產戰機,跟蘇-27戰機根本不存在血緣關係,殲-16戰機無論在機體還是在內部結構都進行優化,再加上具備殲-11D戰機的優點,在遠距離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都十分出色。最重要就是殲-16戰機正在接替殲轟-7A轟炸機的重任,充當戰鬥轟炸機的重任,這跟俄羅斯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的改進如出一轍,例如俄羅斯蘇-34戰鬥轟炸機載彈量也只有8噸,而殲-16戰機的載彈量達到12噸,遠遠超過蘇-34戰鬥轟炸機和蘇-35戰機。

殲-16戰機整體性能超過美國F-15戰鬥機,在我國空軍中,殲-16戰機戰鬥力僅次於殲-20戰機。現在,殲-16戰機在面對美日韓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之時,也是不落與下風。而我國引進俄製蘇-35戰機,只是看中蘇-35戰機裝備的AL-41發動機,這也是俄羅斯早期版本的蘇-57戰機裝備的發動機。現在,殲-16戰機就好比是戰鬥車,再加上霹靂10、霹靂15等空中導彈,也有實力跟F-35戰機在近距格鬥相抗衡。

殲-16戰機掛載的霹靂10,速度高達5馬赫,被它咬住的任何戰鬥都絕對跑不了。根據,我國空軍計劃殲-16戰機裝備數量將達到200架,就是在進行對海和轟炸任務。殲-16戰機作為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未來也是中國空軍攻防兼備的轉變,其意義跟殲-20的出現相比,毫不遜色。


沐風談兵論道


從描述來看,題主應該說的是傳說中的殲-11D戰鬥機。至於殲-11D是否能堪比蘇-35尚不得而知,也不做更多的考究和分析,殲-11D為什麼不發展了,實質上它一直都是存在於網絡之上,並沒有得到官方的任何證實,或者說沒有什麼實錘的證據證實其存在。既然連存在的真實性都有待考究,那還談什麼後續的發展呢。

其實網傳很久的 殲-11D無外乎幾張不明出處的網傳照片,久而久之被網友自行命名為殲-11D。我們都知道殲-11脫胎於引進的俄製蘇-27SK戰鬥機,國產授權型號命名為殲-11,後來我國在殲-11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設計、換裝國產航電和發動機誕生了殲-11B戰鬥機,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制空戰鬥機。

在蘇-27中國譜系下,以殲-11B為藍本,我國先後有發展出了殲-15重型艦載機和殲-16深度改進型多用途戰鬥機。這是官方給的說法,很多軍迷朋友對於這一說法並不買賬,時至今日依舊是殲-15與烏克蘭-T-10K-3艦載機原型機掛鉤,殲-16與引進的蘇-30MK系列戰機劃等號。但殲-11系列的發展很長時間停留在殲-11B和殲-11BS上,並沒有類似殲-10系列A/B/C/S型號出現。

直至今年前不久央視披露空軍對抗空戰訓練中,出現了一款全新的殲-11B系列戰鬥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採用和蘇-30MK2相類似的灰白色雷達罩,意味著該新型殲-11B戰機應該是該系列戰機最新的改進型號。但從披露的照片來看,似乎和網傳的殲-11D有明顯的區別,也就是說這也不是所謂的殲-11D。

最令人不解的是,殲-11D這個代號的來源。按照空軍戰機發展命名一般規律,中國空軍對戰機的改進型號命名通常是按照順序進行排列。比如殲-8型後續發展型號命名為殲-8Ⅱ,還有一些諸如殲-8D、殲-8F的命名;或者是殲-10系列的直接按照ABC進行命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順延規律在裡面。

但是到了殲-11B之後,直接跳開了殲-11C,由B直接跳到D;關鍵是網絡上也沒有傳出C這個型號的任何消息,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那麼殲-11D這個一直都是傳說,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的型號到底存不存在,研發的進度是否能趕上當前空軍發展的步伐,都需要打的大大的問號。

要是所謂的殲-11D果真如網絡上傳言的那般厲害,我國也不會以總系統單架8000萬美元的價格購進24架俄製蘇-35戰鬥機。再看看國內當前的技術現狀,與俄製蘇-35相比,我們在航電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僅僅是117S矢量發動機,我國目前壓根就拿不出可以替代的產品,難道殲-11D要進口117S發動機嗎?也沒有相關的消息。

這就已經說明問題了。另外從披露殲-11D的時間點來看,與研發已經實際列裝部隊的殲-16在時間上有一定的交合,同樣是出自沈飛之手的殲-16已經批量列裝部隊,與引進的蘇-35相比也就只差在機動性上了,其他的甚至要更好。那麼沈飛研發空優型的殲-11D的概率還會有多大?

綜合上述,殲-11D的證實存在性沒有得到證實,所有的細節都來源於那幾張網披的照片,所以一直很神秘,甚至比成飛的殲-20隱形戰機還神秘。由此可見,其沒了消息也是情理之中的,探究一款從未真實漏過面的裝備為什麼不發展了,在邏輯上也理不順。


鷹鴿分析


殲11D生不逢時、定位尷尬,作為一個型號已經涼涼。但是殲11D的研製卻為殲15、殲11B的改進驗證了關鍵技術,也算深藏功與名。

殲11D是我國航空工業沈飛在蘇27國產化基礎上研製的一款雙發重型單座戰鬥機,從技術劃代上是一款三代半戰機。由於在定位上是一款以制空為主的多用途三代半戰機,與俄羅斯蘇35相似,因此殲11D也被某些軍迷稱為中國蘇35。

殲11D於2015年4月29日首飛,目前在網絡上流傳出至少有2架原型機進行試飛。

自2015年首飛以來,殲11D進行了較為密集的試飛測試,甚至與殲16的原型機一起出現在稻城亞丁機場進行高原試飛。一般認為高原試飛是飛機最後的試飛科目之一,所以殲11D的試飛可謂非常充分,一度也讓廣大軍迷對殲11D列裝服役非常期待。但是幾年過去了,殲16早已在空軍列裝愈百架,但是殲11D卻石沉大海,估計不會有在人民空軍列裝服役的機會了。

說起來,殲11D與殲16淵源頗深。殲16同樣由沈飛研製,採用了以一臺大口徑、大功率AESA雷達為核心的先進航電系統,雙座構型兼顧制空與對地打擊。殲11D很大程度上是殲16的單座型,繼承了殲16先進的航電系統,單座構型具備更優秀的機動性能,空戰能力更勝一籌。

筆者認為,殲11D是廠家和軍方為了防備殲20研製不順利而裝備的備胎,畢竟在殲11D立項的時候,殲20驗證機剛剛首飛,對於我國首款四代隱身戰機的研製,巨大的技術風險使得軍方需要一個研製風險較低的備胎,一旦殲20項目陷入延宕,空軍戰力建設不至於抓瞎。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殲20研製非常順利,2017年服役、2018年交付作戰部隊。

殲20交付後,在內部對抗中實現了對三代機及三代半戰機的單邊屠殺,四代機在空戰中壓倒性的優勢使得軍方認識到在未來的空戰中三代機及三代半戰機在面對隱身四代機時都是送人頭的貨色,因此以制空為主的殲11D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在多用途能力出色的殲16大量服役後,也沒有必要再裝備一款雙發重型三代半戰機了。

即便是正牌蘇35,中國空軍在引進區區24架後也沒了下文。在中國空軍的未來體系中,制空作戰將由四代機擔綱,三代及三代半們扮演撿漏及舔地打雜角色。

因此,雖然殲11D是一款優秀的重型三代半戰機,論空戰能力應該還在蘇35之上,但是可惜晚生了10年,一旦錯過,舞臺上已經沒有它的位置了。

但是,殲11D雖然因生不逢時而難以修成正果,但是它在研製中驗證的技術卻大有用武之地,目前正在研製的殲15彈射型就頗為受益。殲15T(姑且這麼叫吧)將與艦載隱身戰鬥機搭配稱為我國電磁彈射航母的艦載機。殲15T將使用殲11D驗證成熟的航電系統,成為一款性能先進的艦載重型三代半戰機。

除了殲15T,殲11B後續改進也會使用殲11D的部分研製成果,尤其是航電系統、電子戰系統等。目前我國周邊四代機、三代半戰機日益增多,殲11B在未來空戰中力有不逮。但是數量龐大、機體潛力優越的殲11B們在改進後仍然有巨大的使用價值,殲11D驗證的某些技術,可以順勢用於殲11B們的改進。目前殲11B的改進型(上圖右邊白色雷達罩那架)已經小規模列裝試用,這背後也有殲11D的功勞。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在所長看來,中國版的蘇35戰鬥機應該給予殲16戰鬥機更為合適。當然在殲16戰鬥機誕生之前,殲11D戰鬥機也可以稱為中國蘇35戰鬥機,不過為什麼殲11D戰鬥機卻沒有繼續再發展呢?

原因就是殲11D戰鬥機設計定位有些尷尬,性能提升有限!殲11D戰鬥機一看名字就知道源自殲11戰鬥機,而殲11戰鬥機的原型則是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它主要側重的是對空作戰,屬於空優型戰鬥機,所以殲11系列戰鬥機也是這樣的特點,作戰性能單一,並不是目前空軍所需要的多用途戰鬥機。



即使勉強在殲11戰鬥機的基礎上提升為殲11D戰鬥機,但是它的性能無法達到殲16的水平,因為殲16是在俄羅斯蘇30戰鬥機的基礎上仿製和升級而來的,所以如果堅持發展殲11D戰鬥機,就讓殲11D戰鬥機有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

提升殲11D戰鬥機的性能並不是簡單的安裝相控陣雷達和換裝發動機等那麼簡單,這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否則我們為什麼無法自己對蘇27系列戰鬥機進行大改,每次都需要參考俄羅斯升級版的蘇27戰鬥機才可以仿製和改進。



所以停止殲11D的發展是正確的,目前我們空軍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殲11和殲10戰鬥機負責國土防空作戰,此外還有五代機殲20也屬於空優戰鬥機,空中作戰已經不缺少角色了。


此外殲16戰鬥機基於蘇30戰鬥機而來,比殲11基於蘇27的底子要好,屬於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後面再根據新到貨的蘇35戰鬥機,進行消化學習,在未來殲16戰鬥機的性能還會獲得提升。

所以殲11D戰鬥機就得不到發展,因為並不能對現有的空軍結構進行補充和優化,提升不少空軍的戰鬥力。


資訊所長


這其中堪稱中國版的“蘇-35戰機”是我國研製的殲-11D戰機,這款戰機是由國產三代機殲-11B經過改進而來,相比較殲-11B戰機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保留了之前的雙發單座佈局,換裝有新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身結構也進行了優化,作戰性能大幅度提升。


2015年該款戰機進行了首飛,到了2017年有消息稱該款戰機已經下馬,但是2018年網上又有衛星圖片爆料某機場停機坪上停放有5架不同型號的殲-11D,於是再一次引起外界的猜測。

無論是在先進程度上還是性能方面,目前空軍裝備的蘇-35S和殲-16戰機均領先於殲-11D戰機,而殲-11D的出現讓這些戰機在功能上有所重疊,所以殲-11D戰機不再發展也是情有可原的。


殲-11D戰機的研製更像是一個“過渡產品”。而目前我們引進俄羅斯的蘇-35戰機以及自主研製當殲-16戰機能夠執行多用途戰役,殲10C可以擔負起近海防空任務,殲-20則是我們空軍的核心力量,而殲-20和殲-16戰機的高低搭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大的威懾力。再加上如今空戰形勢愈發多樣化,許多國家紛紛列裝了第五代戰機,在面臨空戰的緊急情況下,四代機顯然不是五代機的對手。隨著鄰國日本F-35接收數量的增加,服役在即,逐漸形成戰鬥力,對東亞局勢有著不小的衝擊,所以殲-20以及殲-16的發展才是主要目標。


Global防尉


我國版“蘇-35”的稱號應該給與“殲-11D”更為合適,畢竟都是為空優設計的機型!事實上,我國版的蘇系戰機發展到今天潛力已經被挖掘殆盡了,沒有繼續發展下去的必要了。因為在蘇系戰機的框架下,無論如何改進,也不可能有機會戰勝四代隱身飛機的。


事實上,在F35戰鬥機大規模擴散後,三代半戰鬥機根本就沒有與其相抗衡的實力,這個道理在殲11D身上也同樣適用。即便是將殲20戰鬥機的航電一絲不差的換裝給殲11D,在隱身能力相差較大的情況下,殲11D也是無法和F35相抗衡的。所以說,在殲20穩定的量產下,繼續生產殲11D也沒有多大的必要的,畢竟我國空軍面臨是周邊國家的F35隱身戰鬥機,目前也只有殲20可以穩壓F35一籌了。

隨著蘇-35戰鬥機的引進以及殲11BG的出現,就註定了殲11D戰機渺茫的前途。我國空軍主要的制空型戰鬥機有殲20,蘇35,殲10A,殲11B,以及新出現的殲11BG。而至於具備三代半性能的殲10C和殲16則向著多用途方向發展,除了航電系統優於殲10A和殲11B之外,機動性則不如後者。



而殲11D的定位比較尷尬,論性能不如殲20,論價格不如殲11BG甚至蘇35,又不具備對抗F35的實力,如此來說殲11D的作用就沒多大了。而殲11D完全可以視作殲16的制空版本,要知道殲16的造價可不便宜,據稱與殲20都不差多少。由此可知,殲11D的價格也不會便宜到哪去。與其生產性價比不高的殲11D,不如多生產殲20或者殲11BG,更何況,我國空軍的軍費還沒有到那種很多的程度。


況且,殲20和殲10C都正在安裝渦扇-10發動機試飛,進展順利的話,殲20和殲10C都將會使用渦扇-10發動機。現在來說,渦扇-10發動機除了要供應殲11B,殲11BS,殲16之外,不久之後還要供應殲20和殲10C。如果再加上殲11D,那麼就是6個機型共用一種發動機,這對渦扇-10發動機的產能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一般來說,一架戰鬥機至少要留出一臺備用發動機。而每架殲20,殲11B,殲11BS,殲16,殲11D就要用去三臺渦扇-10發動機,再加上殲10C的兩臺,每6架6個型號戰機就得備17臺渦扇-10發動機。而這些機型都是未來幾年大量必須生產的,以渦扇-10發動機現在的產能,的確是有點難度。


所以說,我國版的“蘇-35”戰鬥機“殲11D”是沒有生產的必要,在未來,我國空軍將由殲20,殲16,殲11BG,殲10C組成一支強大的空中打擊力量。(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殲-11D,於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飛,換裝有新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航電系統架構,且機體也被沈飛優化設計,空中作戰能力得以大幅提升,意味著我空軍擁有了定位於蘇-35相似的重型戰機。

但非常遺憾,被軍迷譽為國產版的“蘇-35”戰機的殲-11D,據悉項目已經在2017年4月份報道下馬,但尚未得到官方媒體的正式證實,只能說是民間的猜測了。

作為殲-11戰機,最後一款改進型機種,能滿足我國空軍對重型制空戰機的全部要求,裝備了我國最新量產的WS-10B發動機,其最大推力與蘇-35裝備的117S發動機相比,兩者可以的性能可謂基本相當;甚至在航電系統上,具備後發優勢的殲-11D還優於蘇-35戰機。

但令人驚訝的是,空軍似乎並未看好殲-11D戰機,而是進口了數十架俄製蘇-35戰機,首批裝備我空軍的24架蘇-35中的數架戰機,早就伴隨攜帶長劍-20巡航導彈的轟-6K轟炸機前出西太平洋執行巡邏任務,說明蘇-35戰機已經形成了戰鬥力,這對殲-11D絕對不是個好消息,意味著殲-11D是否順利量產都存疑。

來自俄羅斯權威媒體,包括國內知名軍事自媒體的消息都顯示,我空軍很可能還會繼續引進蘇-35,而且引進的總體規模還不會小,空軍對蘇-35戰機的性能非常滿意。

尤其是蘇-35戰機在敘利亞上空,鎖定了F-22A隱形戰機,進而在全球名聲瞬間鵲起,採購蘇-35戰機的訂單可謂雪片似飛到位於莫斯科的蘇霍伊設計局。

由於蘇-35機身結構經過重大優化設計,機體壽命大大延長;發動機非常給力,機動性更出色;機內油量也很大,航程和作戰半徑大;有效載荷也大,能攜帶的武器彈藥也更多。

特別是由於最大載彈量高達12噸,具備空戰和對地攻擊能力的殲-16戰鬥轟炸機的橫空出世,裝備部隊的數量也增長極快,具備比殲-11D更強大的空戰特別是對地攻擊能力,殲-11D戰機因為有了殲-16戰鬥轟炸機的存在,定位更偏向於極為純粹的3.5代空優戰鬥機,而我空軍更渴望裝備制空和對地攻擊兩不誤的重型戰鬥機。

加上制空和對地攻擊雙重任務模式的蘇-35戰機還將持續引進裝備我空軍,任務延展性更強,作戰能力更為強大,殲-11D作為我空軍當前和未來作戰體系中與蘇-35和殲-16定位基本重合的戰機,但對地攻擊能力偏弱,其發展和裝備前景,就此就有了不確定性,前景就變得黯淡了。

此外,沈飛將給殲-11B戰機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且加裝了空中加油受油管,甚至也可能換裝了全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如果此消息屬實,那麼,殲-11D的發展空間就將被持續壓縮。


國平軍史


蘇-35作為“終極側衛”,在我軍中的定位是一款以制空為主的第四代半重型戰鬥機,而我國版的“蘇-35”指的則是以第四代半雙座多用途戰鬥機殲16的相關技術為基礎發展研製的單座重型戰鬥機殲11D。



既然蘇-35的定位是爭奪制空權及遠程攔截作戰,那麼我國的殲-11D當然也主要用於遠程制空及攔截作戰,因此其在雷達系統上換裝了全新一代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以保證擁有超遠的探測能力以及強大的多目標跟蹤鎖定和打擊能力,此外其空空導彈武器系統和信息作戰系統也都進行了相應的升級改裝,所以總體來說其較目前服役的殲11A/B擁有更強的目標探測、攔截能力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殲11D對於機身結構並沒有像殲16那樣進行過度加強,雖然其攜帶大質量對地、對海打擊武器的能力弱於殲16,但機體結構重量有所減輕,因此在其動力裝置不更換的前提下,其整體飛行性能和機動性有進一步增強。



不過,雖然殲-11D的在制空作戰上面的性能非常優異,但是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了殲-11D的消息,甚至一度有該項目已經下馬的傳聞。我個人認為其最終下馬的結局非常大,因為隨著中國空軍蘇35戰鬥機的引進,殲-11D除了在空空導彈武器系統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外,其整體作戰性能和技術完善度與蘇35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況且蘇35還具有矢量推力技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蘇35應該是中國空軍更好的選擇。同時,在殲20這種第五代重型隱身戰鬥機已經開始服役並且數量不斷增加情況下,留給殲11D繼續發展完善的機會已經消失,繼續發展這種功能相對單一的非隱身重型戰鬥機實際上並不符合中國空軍的作戰需求。



不過,其相關技術和設備完全可以用於對現有殲11B系列進行現代化改造,以提高這200多架龐大重型戰鬥的整體作戰能力,並延長其服役週期。


迷彩眼觀世界


碗豆餡的月餅,為何不能做成包子?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在現實生活中,亦然充滿著相當的矛盾情趣。網傳中國殲-11D多年,並不能成為國版蘇-35,話說這是為什麼?

蘇-27系列戰鬥機引進至今,經過二十多年努力,成為完全國產化的殲-11系列,仍是空軍三代重型主力戰鬥機。從殲-11B、殲-11BS和殲-16等,乃至海軍艦載機殲-15,既然是主力,要發展,為何不能更進一步,打造出一款四代制空戰鬥機呢?答案是,我們已經有了五代機殲-20,要發展還有一款殲-31,同時可做為空軍和海軍使用,與其發展四代機,還不如傾注力量來打造五代機,何況作為四代機的殲-11系列已經發展得夠好夠先進,已足夠使用。

我們的出口環境與俄羅斯也不一樣,俄羅斯可以把蘇-35對外出售,我們按照當年的合同,不能對外銷售。有對地攻擊任務為主,兼具制空用途的殲-16,已完全滿足使用,不一定非要做個包子樣,滿足於月餅食用即可。

如網上披露,可能有過殲-11D的想法,只是不願在殲-11系列再進行下去,不曾做過蘇-34一類戰鬥轟炸機,可能也不願再做殲-11D這樣專業的制空第五代戰鬥機。

造與不造,只根據自家作戰需求而設,需求即是最大需要。否則沒有需求,發展得再好,只能徒然浪費軍事資源,何況我們發展條件相當有限,一個項目立項,控制得極其嚴格。


魂舞大漠


殲11D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的蘇35,而殲16對應蘇30,殲11對應蘇27。殲11D是殲11系列的集大成製作,就像蘇35是蘇27系列的集大成製作。

殲11D保留了雙發單座的架構 ,在航電系統、武器掛載、隱身能力上均做出了改進,總體實力比殲11B提升了很多,但為什麼有人認為殲11D沒有繼續發展了呢?
其實殲11D是否還在建造我們不得而知,只是一種猜測,



因為現在我國有了蘇35S和殲16,要論空戰,蘇35S在四代機裡幾乎無敵;要論多用途,殲11D不如殲16,所以本來一款很先進的戰機反而陷入了尷尬境地,所以這種猜測並不是沒有道理。

但筆者認為殲11D不會被放棄,現在我國的蘇35S和殲20不到五十架,在制空權方面依然需要一款中流砥柱,明顯殲11B是難堪此大任;殲16雖然服役數量不少,但是成本也不低,短期內殲11D依然有存在的必然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