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要從俄羅斯購買蘇-35?有何戰略意義?

雨後冬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因國產化殲11過程中鬧出的不愉快之後,中斷了近10年的中俄軍機貿易終於在2015年底開啟了全新的一頁,中俄關於24架蘇35戰鬥機的軍貿合作項目塵埃落定,中國也成為蘇35第一個海外用戶。而這筆軍機合作項目進展也非常快,在合同敲定一年之後,在2016年的平安夜當天,俄方就向中國交付了首批4架蘇35,2017年又交付10架,2018年又交付了5架。截止目前,俄羅斯方面已經交付了19架,剩餘5架將在年內全部交付。這樣的交付速度,即便放眼全球軍機市場,也算是非常快的了。

與俄方神速的交付速度相對應,中國空軍對於蘇35的接收、掌握和形成戰鬥力的速度也不遑多讓。這筆24架蘇35全部裝備素有“南霸天”之稱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旅,這支部隊以紮實的組訓水平、潑辣而凌厲的空戰風格聞名全軍,誕生了多名金頭盔。在身處對敵鬥爭一線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空軍的一支樣板部隊。該部在換裝蘇35前一直使用殲11A,因此對俄製戰機非常熟悉。豐富的經驗再加上紮實的組訓水平,使得蘇35在該旅迅速形成了戰鬥力。在接受蘇35一年後,該部的蘇35就參加了戰巡南海的任務,而且不久後就為繞島巡航的轟6K護航,“南霸天”名不虛傳。

圍繞著這24架蘇35,我們的軍迷圈產生了劇烈的爭吵。一種觀點認為,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殲20這樣的頂級四代機,再引進蘇35這樣的三代半實屬浪費寶貴的軍費;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空軍引進蘇35說明我國的殲20徒有其名,根本就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對於第一種觀點,筆者覺得還情有可原,而第二種觀點就是有點匪夷所思了。簡單地說,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可能有點傻,而咬著第二種觀點不放的人可能就不是單純的傻,而是純粹的壞。

對於我國引進蘇35的原因以及蘇35對中國空軍、航空工業的意義,筆者有以下幾個觀點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1、中俄間蘇35的軍貿合作項目提升了中俄戰略合作水平,對雙方維護各自的戰略利益大有幫助。中俄敲定蘇35合作項目的背景要向大家交代一下。彼時,美國秉持“重返亞太”的戰略,不斷向亞太地區增加軍事資源。而且還煽動個別國家在南海、東海、朝鮮半島、南亞方面不斷向中國挑釁,企圖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挑戰中國的戰略利益;俄羅斯方面,由於克里米亞危機和東烏戰事,也受到了美歐等國的制裁和擠壓。而且由於油價暴跌,俄羅斯的財政支付能力一落千丈。在這樣的情況下,中俄必然要進行某種形式的戰略靠近和協同。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沒有什麼比頂級戰機的貿易更能彰顯兩個國家間的關係,中國成為蘇35的第一個海外用戶說明了雙方戰略互信的程度。而且該筆交易也重啟了兩個擁有廣泛軍事合作基礎的國家間中斷了10年之久的戰機合作進程,戰略協同效果不言而喻。而且,這筆交易為俄羅斯送去了寶貴的鉅額外匯資金,為當時飽受制裁的俄羅斯航空工業雪中送炭,支持俄羅斯繼續對歐美強硬,以分散我國面臨的戰略壓力;

2、這筆交易使得我國以一個合理的價格、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非常頂用的裝備。根據俄官方媒體報道,這筆軍機合作項目合同總額約20億美元,包括24架飛機以及配套的發動機、武器彈藥、培訓、後勤支持以及後續的升級,甚至包括一些技術轉讓(不然哪來的“合作”呢?)。橫向對比來看,這筆交易的合同金額非常合理,對比一下印度與法國的36架陣風的合同金額你就明白了,更不用提沙特、卡塔爾與美國之間的F15交易了。而且,上文提到過,俄羅斯方面交付速度很快,我國方面形成戰鬥力的過程也很快,這就是雙贏;

3、蘇35戰機優越的載荷航程性能、優異的空戰能力對我國目前的軍事鬥爭準備極具現實意義。這24架蘇35全部裝備了以廣東湛江為基地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旅,該旅的作戰方向就是南海和對臺方面。蘇35作為世界上載荷航程性能最優秀的戰機,可以有效的覆蓋上述廣袤的作戰地域。

蘇35高達11.5噸的內油(必要是還可以掛兩個大型副油箱)使得其在使用標準戰鬥值班掛載(攜帶兩枚R-77和兩枚R-73導彈以及電子干擾吊艙)、加滿機內燃油並外掛兩個1860升副油箱之後,不僅從廣東湛江基地直飛南沙群島空域綽綽有餘,還能支持一場耗油劇烈的空戰,這樣的戰術價值不言而喻。而且蘇35吊炸天的機動性可以有效的壓制東南亞一票猴版蘇30,更不用提對面的小身板的F16了。

4、由於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壓力,目前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換裝壓力特別大。目前我國還有400多架殲7、100多架殲8這樣不適應未來作戰的二代機急需淘汰,而且我國數百架90年代及21世紀初引進、組裝的蘇27系列在長期高強度的服役後,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這些需要淘汰的戰機需要大量的新戰機來頂替。

在全軍還有近600架二代機的今天,是否還需要進口國外戰機不是一個還需要討論的話題。而且,隨著空軍師改旅的改革,出現了大量的編制缺口需要補充。更要命的是,軍事鬥爭的需要還要求我們必須以最短的時間擴充殲20、殲16、殲10C這些新銳戰機的規模,而且航母發展也迫切需要殲15的產量跟得上船廠下餃子的速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飛、沈飛超負荷運轉的產能哪裡還有餘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多一條腿走路、多一條獲得可靠戰鬥力的路徑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嗎?在此我也回答那些咬著“引進蘇35說明殲20不行”觀點的壞逼:殲20是肉包子,蘇35是饅頭,肉包子當然比饅頭好吃。可是我們太餓了,碗裡的肉包子實在不管飽,所以我們出門再買倆饅頭。就這麼簡單的道理,內心黑暗的人永遠看不到陽光。

5、蘇35作為俄羅斯在蘇27型號的終極改進型,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尤其是對“修改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的某廠來說。蘇35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蘇27的問題,比如達到西方標準的機身結構,利用結構、飛控、矢量推力技術綜合解決了蘇27系列臭名昭著的“跨音速陷阱”問題,更不用說中國尚不掌握的融合進飛機飛控和火控的矢量推力技術。

蘇35眼花繚亂的超機動性能在超視距空戰大行其道的今天難免有些“屠龍技”的嫌疑,而且實事求是的說,以機動性能見長的蘇35在F22、F35這樣的隱身戰機前面前確實已經不堪一擊,但是蘇35的一些機體結構、飛控等技術對中國數量龐大的蘇27家族未來進一步改進還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空中力量將“以四代機為骨幹、以三代機為主體”,殲16、殲15的生產數量還將進一步擴大。蘇35脫胎換骨的機體結構將對殲16的改進提供模板,而蘇35登峰造極的飛控技術也對殲15慘不忍睹的著艦性能的進一步改進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大家都知道,我們從俄羅斯進口的號稱最強四代機的“終極側衛”蘇-35,而且由於我們以前大量的裝備了蘇-27、殲11系列戰機,對同出一門的蘇-35那是相當的熟悉啊,所以新飛機形成戰鬥力也是很快的。剛剛接手新戰機沒多久,就陪著我們的轟-6K搞遠海巡航了,也算是熟悉熟悉“工作情況”嘛。大家的關注點,可能都在高大威猛帥氣的蘇-35身上,這也難怪,蘇-27系列飛機在整個戰鬥機界,一直都是高顏值的存在,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一個小小的細節。

中國進口的每架蘇-35身上自然是帶兩臺發動機的,而且進口蘇-35的時候還額外的單獨進口了很多蘇-35的發動機。和許多人知道的不一樣,蘇-35之所以被稱為最強四代機或者4.5代戰機,並不單單是因為它先進的氣動外形、或者出色的空戰格鬥能力、先進的對地攻擊能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裝備的AL-41F1S(117S)發動機,也是目前俄羅斯五代機蘇-57所裝備的發動機。

這種發動機是目前俄羅斯能拿得出手的最先進的發動機了,也是目前世界上除去美國F-119和F-135系列發動機以外最先進的發動機了,而且還應用了優秀的矢量推進技術。也是我們目前所能拿到的技術最先進的發動機了。蘇35目前已經在中國空軍服役了,說明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蘇35的後勤維護和技術,在目前我們自己的WS-15還沒有實際裝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先給我們的殲20試裝最新的117S發動機。

先進行實驗乃至於試飛,先熟悉先進發動機的性能,挖掘我們現有的殲20的飛行與戰鬥潛力,為我們制定先進的作戰技術與熟悉飛機性能打下基礎。很對人就會有疑問,換裝發動機這麼簡單的嗎?其實117S發動機就是在現在殲10裝備的AL31發動機的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的,兩者的技術和規格都很相似,換裝並不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是換用俄國發動機雖然能解決問題,但是權宜之計,並不能一勞永逸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動機問題,還需要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攻克難關啊。


迷彩虎軍事


奉獻精品內容,歡迎訂閱本號!

我是科羅廖夫,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早在2008年,中國就對這種俄羅斯最先進的戰鬥機表現出興趣,經過持續數年的漫長談判,中國在2015年與俄羅斯簽署了購買24架蘇-35戰機的合同,該機從2016年末開始交付,已經向中國空軍交付了3批14架蘇-35戰機,俄羅斯不久前表示,最後10架預計在2018年第之前全部交付完畢。

由於對俄製戰鬥機很熟悉,中國空軍接收蘇-35戰機以後迅速形成了戰鬥力。在2018年初,中國蘇-35戰機首次出海南巡,標誌著該戰機在交付僅1年之後就正式形成戰鬥力。目前蘇-35戰機已成為中國空軍制空權與遠程作戰的主力。

中國購買使用蘇-35的最重要原因是為了迅速填補戰鬥力空缺。儘管現在中國空軍新銳戰機層出不窮,但我們空軍保留有不少的第二代戰鬥機,這些二代戰機的相繼退役,會造成很大的裝備空缺,國內新型戰機的產能有限,不足以滿足空軍的需求。蘇35是一個成熟的貨架產品,在加上中國空軍對側衛系列飛機的使用時間很長,對蘇霍伊戰機的使用更為熟悉,購買蘇35能夠填補一定的戰鬥力空缺。

此外,中國進口蘇-35戰機,還能促進我們國產戰機的自主研發。從上個世紀引進蘇27以後,中國依靠自身力量,先後自行研發了殲-11B,殲-11BS,殲-11D,殲-15,殲-16,殲-16D等多型戰機。但這些飛機都是在老型蘇27系列戰機基礎上研製的。而蘇-35是俄羅斯針對側衛的使用經驗,總結改進而成的終極版本的側衛,應用了大量最新技術,包括相控陣雷達,新型發動機,矢量推力,內部結構的優化和氣動的改進,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國產改進該系列飛機最好的示範。購買蘇35,通過對其的技術逆向,能夠促進國產側衛的改進。


科羅廖夫


海軍航空兵的戰力倍增器

隨著第一架su35-sk的降落,各個軍事論壇內長期引來諸多討論的“中國到底買不買蘇35”的爭論被畫上了一個句號,讓很多人絞盡腦汁也沒想明白,為何要在在第五代戰鬥機殲20已近開始量產並且交付作戰部隊,殲10C、殲16等新銳戰機也已經逐步形成戰鬥力的當下繼續選擇購買蘇35?蘇35對中國具備哪些重大意義呢?

蘇35的加入,對中國空軍的意義還是較為巨大的。第一個方面,儘管現在中國空軍新銳戰機層出不窮,膽識需要注意的是全軍依舊保留有基數不少的第二代戰鬥機,而僅靠國內生產的產能有限,在戰鬥力上還有很大空缺。然而蘇35本身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貨架產品,加之中國空軍對側衛系列飛機的使用時間很長,對蘇35這樣的側衛機型更為熟悉,購買蘇35能夠填補一定的戰鬥力空缺。從周邊環境分析,中國周圍的國家可以這麼說,有五代機的國家幾乎沒有,而多數國家所裝備的第四代戰鬥機在戰鬥力上不如蘇35,所以蘇35對於中國的第一個意義就是填補戰鬥力空白,作為國產戰鬥機數量充盈之前的過渡戰機。

第二個方面,我們不要忘了,蘇35項目,是一箇中俄合作項目,而非單純的軍購貿易。從上個世紀引進蘇27以後,側衛系列在中國有了自己的分支。蘇35作為俄羅斯針對側衛的使用經驗總結改進而成的終極版本的側衛,在蘇35上使用的許多技術,包括相控陣雷達雷達,矢量推力,氣動改進都是對另一個側衛使用大國-中國,國產改進該系列飛機最好的示範,購買蘇35,通過對其的技術逆向,能夠促進國產側衛的改進。

第三個方面,蘇35的性能優異,看上她的買家不在少數, 儘早的購買蘇35能夠更早的摸清楚這個型號的優劣,這樣即使周邊有假想敵國家購買蘇35,中國也能早有應對,並且通過提前購買蘇35,佔用俄羅斯產能,使假想敵國家到手蘇35的時間向後推遲。


利刃軍事


中國購買了24架蘇35,並且目前已經到貨了十幾架,俄方稱明年內就可以全部交貨。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有了大批國產殲11,殲16,並且殲20隱形戰機也在有序推進中,還要花費巨資買蘇35?難道還是外國貨更好?

小兵覺得,中國購買蘇35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其一,緩解殲20大規模服役前的空防壓力。殲20雖然已經服役,並且至少出現了十幾架,但還談不上大規模服役。受制於發動機研發進度和自身作為一款全新機型的必然存在的困難,殲20距離大規模量產還有相當一段時間。然而周邊局勢已經發生了改變,日本,韓國相繼列裝F-35,以及美國部署在東亞軍事基地的F-22越來越多,中國周邊空域會越來越複雜,中國空軍也面臨越來越高的防空壓力。蘇35作為一款4++型戰機,戰力僅次於五代機,可以壓制周邊國家的四代機,碰上F-35,F22也有抗衡之力,可以解中國燃眉之急。


其二,幫助中國完善和提升國產戰機的技術水平。中國生產了很多殲11,殲16等重型戰機,這些戰機都帶有濃濃的蘇式血統。但相比側衛家族最新的蘇35,殲11,殲16明顯還有差距,說明我們跟俄羅斯在蘇系戰機的改進方面依然有差距。買蘇35,可以讓我們學習瞭解俄羅斯在改進戰機方面的獨到經驗,幫助國產戰機的改進升級。

其三,加深中俄的戰略互信和軍貿合作水平。

俄羅斯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面對西方國家的圍堵,俄羅斯需要中國的支持。中國同樣需要俄羅斯頂在前面,承受西方的壓力,所以中俄靠近是必然的。另外,中俄軍貿合作有利於各取所需,共同進步,俄羅斯是在西方解除武器禁運條令前中國所能接觸到的最大軍用技術來源地,肯定願意加深聯繫。


兵者詭道也


關於這個問題,我不看資料也不看史料,全靠腦子裡面的記憶,和自己的分析,來做一下解答,如果錯誤之處請諒解。

蘇聯最早期的蘇25對地攻擊機,我想諸位應該知道,就這幾塊破鐵皮攢攢就成了一架攻擊機,而且還是當時最強大的對地攻擊機,在當時的傳說中用了新型的最新材料,美日等國一直想弄一架來研究,可是一直沒有得手,直到最後一個蘇聯飛行員叛逃,開走的正是蘇25對地攻擊機,降落到了日本的一個機場,這讓美日等國欣喜若狂,可是拆開一看兩國的科學家目瞪口呆。發動機是老舊的發動機,傳說中的飛行材料竟然是普通的鋼板,可是就這幾樣東西,怎麼能做出這麼一個傳奇的戰鬥機呢?這裡面美日的科學家就不得不佩服,原蘇聯科學家對飛行飛控這一塊的設計,簡直是神了。



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出來,在飛行控制,戰鬥機的整體佈局方面原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科學家要甩美日幾條街,而美國最強大的就是飛機發動機的製作,所謂的一力降十會,可以說是各有所長吧。

在看看我們所說的蘇35戰鬥機,它源自於原蘇聯的蘇27戰鬥機,這也是一款相當老舊的原形戰鬥機,卻被俄羅斯的科學家魔改成了一款最適合於近戰的利器,他在飛控方面已經做到了爐火純青,再加上他的新式發動機,能夠持續不間斷的供應飛機所需要的動力,這些都是現今國產飛機所欠缺的,或者說是有所不足的。

美國有更好的發動機,但是我們買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購買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況且蘇35強大的飛控功能又可以帶來附加價值,能夠給中國的科學家帶來更寬的視野,這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蘇35為欠缺的就是航電功能,但是在這方面中國就有優勢,所以說購買蘇35戰鬥機,加上國產改造,就可以形成一種1+1大於二的效果,這筆買賣絕對不虧。

(本次回答沒有查閱任何資料,如有錯誤,希望拍磚。)我是劉輝,一個偽軍迷。


盛世愚人詩詞


俄羅斯研製設計開發的第四代蘇-35重型戰鬥機,有著非常出色的武器性能與實際作戰能力,並且隨著俄羅斯對於其五代戰鬥機蘇-57戰鬥機的拖延採購,該型戰鬥機可以說是俄羅斯空軍裝備序列裡目前最強的戰鬥機型號了,且沒有之一。

中國是在2014年與俄羅斯簽署了關於購買24架蘇-35戰鬥機的軍火協議,該筆軍火協議價值20億美金,創下了中國與俄羅斯軍火貿易最大一筆軍火訂單, 同時也是蘇-35這款性能先進的戰鬥機第一個海外用戶。並且據相關網絡媒體報道稱,此次的24架蘇-35戰鬥機可不是簡單的交付中國空軍就完事了,還包括後續對該型戰鬥機升級與改進的工作,這麼看來中國此次購買俄製戰機的買賣可以說是相當的划算了。至於說,為什麼要買俄製的蘇-35戰鬥機,還得從這三個方面講起。第一,彌補中國自身重型戰鬥機產能的不足,幾乎所有的重型系列戰鬥機都是沈飛飛機制造廠來承擔,即使使用了先進的脈動生產線,一個生產線也需要接納幾個型號的戰鬥機製造任務,生產進度緩慢,而俄羅斯飛機制造廠產能卻還未飽和,很符合中國軍方快速交付的要求。並且隨著24蘇-35架戰鬥機的交付,將極大的緩解一部分中國換裝老舊二代戰鬥機的戰力缺失,也滿足了國家一旦有突發狀況發生,中國空軍有足夠多的先進重型戰鬥機,可以進行應對,同時也有能力捍衛國家權益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


第二,就是物美價廉,由於中國已經有了更為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存在,也因此俄羅斯方面也不敢把價格抬的有多高,這24架戰鬥機平均算下來,只比俄空軍自用的貴了一點,這樣看起來也確實非常划算了,甚至與我們自己生產的重型戰鬥機的單價也相差無幾了。第三,就是蘇-35戰鬥機作為蘇霍伊公司的收山之作,還是有些技術能讓中國航空工業借鑑與學習的,特別是該款戰鬥機裝備的帶矢量噴管的大推力比航空發動機。對於中國航空界早日攻克研發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這個難關,有著很大的幫助,一旦相關先進技術被中國軍工航空界所充分吸收與掌握,那麼中國將會推出更多更為先進的戰鬥型號裝備空軍部隊,從而進一步的增強中國空中的軍事威懾力量。



航空君


近日互聯網媒體報道稱,中國從俄羅斯採購的蘇35戰鬥機已經正式列裝,今後將和蘇30MKK組合使用。而俄羅斯方面也表示,今年年底之前將繼續交付10架蘇35戰鬥機,這意味著全部24架蘇35戰鬥機將在2018年完成交付工作。俄羅斯從2016年底開始交付蘇35,整個供應週期才兩年左右,效率上是相當高的。

中國在發展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同時,仍然選擇引進俄羅斯的蘇35,這當然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合理抉擇。雖然現在已經是五代機時代,但是傳統四代機的高機動性和高性能優勢仍然很有價值,五代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處於發展期,數量上也不能全部替換傳統機型。所以從實用的角度看,引進蘇35戰鬥機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中國有引進俄製戰鬥機的經驗,蘇27和蘇30MKK都是成批採購的,其中蘇27還作為殲11的藍本,促成了後來殲11B和殲15、殲16等機型的發展。而蘇30MKK的採購數量也很大,一共購買了近百架。蘇35是蘇30之後的新型號,在技術框架和使用技巧、後勤補給等方面有共通性,所以蘇35的使用成本並不高。

就性能來看,蘇35也確實有其獨特優勢,航電系統和雷達技術的提升,使得蘇35達到了“4++”代的水平,基本上已經接近於五代機。而且蘇35還配有117S矢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不僅推力巨大,還能作矢量偏轉,這樣蘇35就擁有了一般戰鬥機不具備的機動性。

引進蘇35主要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是使用價值,另一方面是技術價值。蘇35的性能出色,而且又是遠程戰機,今後發揮的作用會更大。與此同時,蘇35的矢量發動機技術和其它技術成果,也能夠為國產戰鬥機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多參考信息。

當然,24架的採購數量其實並不是特別多,這也說明中國已經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大量進口俄製戰鬥機了。今後中國的戰機編隊將更多的以國產戰機為主力,特別是在殲20戰鬥機等高端機型大批量生產之後,俄製戰鬥機基本上就不需要引進了。


白虎堂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首先引進蘇-35的主要原因,就是該機使用的推力矢量技術,使得咱解放軍從傳統的“空氣動力飛行”模式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動力飛行”模式。我們知道在傳感器技術和超視距武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空戰要領已變為:在達成先敵發現的同時,迅速將機頭轉向敵機的大致方位,要做到指向即瞄準、瞄準即攻擊、攻擊即擊落。而矢量推力技術支撐的超機動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戰機的指向能力,戰機的作戰效能也必然大大提高。

相比於傳統的空氣動力飛行,動力飛行的好處都有哪些呢?在空氣動力時代,由於超臨界迎角的氣流分離,所產生的諸如失速、失穩、偏離、非可控等飛行的死亡禁區,成為飛行員生命的巨大威脅;而在動力飛行時代,超臨界迎角只是一個數據概念,在矢量推力的操控下,在飛控系統-發動機一體化技術支撐下,失速、失穩、偏離和非可控等問題都一一化解,全迎角、全姿態下的穩定、精確操控易如反掌,而大角速度的機動飛行也變得得心應手。此外,由矢量推力技術所提供的動力操控,為機動飛行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任意狀態下、任意方向的機動成為現實。

蘇-35所採用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初始研製時間,稍晚於F-22採用的二元矢量噴管,但發展較快。比較而言,軸對稱矢量噴管比二元矢量噴管功能更為優越,技術難度更大,所以現在各國的研究發展重點已經轉移到了軸對稱矢量噴管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速能量空戰時代不會隨著三代戰機的淡出而結束,而“推力矢量”技術,正是為了進一步實現高速能量空戰的理念發展而來。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在未來,誰佔據了“推力矢量”技術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空中優勢的決勝力。然而,中國作為軍事航空技術、特別是航空動力技術的後發國家,在矢量推力技術研究的起步比美國和俄羅斯要晚許多年,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該領域的決定性突破,這或許是我們引進蘇-35戰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蘇-35戰機飛行控制軟件編程,也非常值得我國借鑑。目前蘇-35的座艙已經完全實現玻璃化。機載電腦依任務需要改變信息的選取與顯示方式,只顯示有用的信息與策略建議給飛行員。這一點對於中國空軍來說,是十分值得學習的一點。如何有效顯示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經驗問題,是在長期實踐中磨出來的,俄羅斯正好就有更多這樣的實踐,我國在這方面技術就要更加努力的探索與發掘。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彌補本國先進戰機產能不足,而引進蘇-35戰鬥機。另外,現有三代機性能與殲-20等尖端戰機差距較大,這就意味著以現有的裝備陣容,無法有效對抗周邊國家日益蔓延裝備的F-35系列戰機,所以就需要引進這樣一款在作戰性能上承上啟下的機型。此外,在用慣了蘇霍伊戰機的老部隊都比較熟悉俄系戰鬥機的保障性,對部隊儘早實現成建制、成體系形成戰鬥力有著巨大助益。

通過上述幾點,小兵兵認為我國引進蘇-35是值得的,所以我國引進蘇-35沒有失策。最後我們回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購買蘇-27戰鬥機時的境況,今天我們引進蘇-35同樣也是出於外來的安全威脅,在當今這個年代上我們不僅有亮劍精神,更有精良的兵刃在手,相信未來共和國的天空上永遠都會閃爍著和平的光輝。


每日點兵


最近網上經常會看到殲16的信息,無論是八一閱兵還是央視報道,殲16不再躲躲藏藏,總是高頻率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款基於殲11發展而來的第四代殲擊轟炸機註定將成為殲20最得力的助手,未來必是空軍中的一把利劍。其實這款戰機早在2011年就首飛了,現在已經趨於成熟。那麼有人就會說了,我們既然有了這款先進的戰鬥機,為何還要引進俄羅斯的蘇-35?殲16比美國的F-15E還有優勢,而且基於蘇-27的基礎之上研發,按道理和蘇-35屬於同一代產品,我們又何必引進蘇-35呢?

在2015年的時候,中國毅然而然的訂購了俄羅斯12架蘇-35戰機,而且每年分批按時交付,對於一年產量只有12架的俄羅斯實屬不易。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在問為何殲20都有了還去引進俄羅斯的蘇-35戰機?而且已經趨於成熟的殲16已經在試驗中,按道理沒必要再引進一款同樣的四代機。為啥引進蘇-35,其實很簡單,2015年的時候,試問那時的殲20和殲16是否已經成熟?沒有吧,兩款戰機並沒有完成實驗,而且還沒有服役,在不斷的試飛,當時的蘇-35可是俄羅斯首屈一指的王牌戰機,在蘇-57沒有服役前,很顯然是直到現在依然是俄羅斯最先進的戰鬥機,而國內還沒有可以和它相抗衡的戰機!

說起蘇-35戰機,在世界上所有的戰鬥機中數一數,也只有幾款五代戰機能夠有足夠的把握戰勝它,這款四代半戰機可不是徒有虛名。那麼,對於今年參加閱兵的殲16來說,到底孰強熟悉?對於蘇-35來說,它的矢量推動無疑是殲16沒法相比的,而且整合了戰機本身的設備,穩定性相當了得,這也是殲20至今要學習的地方。蘇-35主要強調空中對戰,配有矢量發動機,屬於多用途戰鬥機,但是殲16屬於多用途殲擊轟炸機,殲16可以對空、對海、對陸進行攻擊。當然了,如果單純的空中格鬥,殲16肯定不是蘇-35的對手,兩款戰機雖有重疊的共性,但在定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兩款戰機並不衝突!雖然在航電信息系統方面殲16已經足夠強大,但是面對蘇-35,還是很難佔據優勢!

殲20目前已經服役並且量產,實力比蘇-35強這是毋容置疑的吧!那麼,還去引進蘇-35是否多此一舉?有人說,是我們基於蘇-35發動機的研發需要,也有人說是給俄羅斯國防事業做點貢獻。其實不然,即使是送俄羅斯人情,引進蘇-35也是適應當前國情的需要,是適應我國空軍發展的需要。結合我國空軍的戰機分析,必須考慮到武器的進度和空軍的規模。殲20是好,但是即使是未來,數量也不會太多,不可能全面換裝,而且殲16也剛剛服役,到現在我們還經常看到黃色的殲16,要達到一定的規模,短時間內也無法做到。蘇-35雖然難比殲20,但是很明顯,比中國的其他戰機都強,而且蘇-35一直強調的矢量推進和自身穩定性,也值得殲20去研究。至於發動機,我們與俄羅斯和美國還存在明顯的差距,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趕上的,待渦扇-15發動機正式裝備殲20之時,那才是我們想看到的真正的殲20!

所以,引進蘇-35戰機總有人覺得不妥,畢竟已經有了殲20了,在他們眼裡,引進一款比殲20落後的戰機完全沒有必要!其實,這種顧慮完全沒有必要,國家會充分考量,而且未來你總不能指望著全靠殲20來戰鬥吧,那也不現實,你看看美國再強,F-22才190架,總不至於把美國所有戰機換裝F-22吧,完全不符合也沒有必要!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到殲20和蘇-35還有殲16協同作戰,守衛著我們自己的深空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