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把自己的孩子給父母養,你知道到底在冒什麼險嗎?

孩子被送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養到讀書的年紀再接回來,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

表面看來,孩子送到老人家裡養大了再回來,對正在工作打拼的孩子父母來說,是最省心也最放心的方式,但這種做法實際有許多的“心理”安全隱患。

孩子最初離開親生父母,特別親生母親時,年紀可能非常小,一個月到三四歲不等。對於那麼小的孩子來說,世界對他們都是陌生的、極不安全的,長期與親生父母分離造成的分離創傷,對他們的影響將是深刻而深遠的。

在分離的過程中,親生父母可能會定期去探望,突然得來的親密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依戀,但是幾天過後又再次長時間地分離。這種反覆的聚散刺激,一次次地讓孩子體驗到被喜歡和被拋棄,會讓孩子要麼迷戀糾纏父母,要麼越來越習慣對父母感情淡漠,這是孩子自然形成的心理防禦。


把自己的孩子給父母養,你知道到底在冒什麼險嗎?

當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父母接回孩子自己撫養。這個時侯,對孩子來說,養育他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已經深入到了他的血液裡,他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思維方式無一不象老人,無一不忠誠於老人。

在他的心理上,老人才是真正的父母。而親生父母,不過是熟人。

孩子再一次地被迫與心理上的“父母”分離。如果說上一次的分離孩子是模糊的或者已經忘記,那麼這一次的分離孩子印象會非常地“深刻”。在他的意識裡,造成這次分離的“罪人”就是他的親生父母。

孩子來到一個他相當“陌生”的生活環境當中,與他“熟悉但不習慣”的兩個陌生大人生活在一起,一方面他會有“背叛”“心理父母”的內疚,一方面他有被迫分離的仇恨,一方面他有分離的焦慮,一方面他有“適應”的困難,自然而然地,在相當一段時間裡,

他很可能會與親生父母“格格不入”。

但是親生父母一般很難理解他的感受,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這個家就是他的家,他在家就應該有主人的感覺,他在家就應該象“你的孩子”的樣子。

把自己的孩子給父母養,你知道到底在冒什麼險嗎?


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會變得討好,有的孩子會變得沉默,有的孩子會變得暴躁,有的孩子會變得焦慮不安,有的孩子會變得自卑退縮。

幸運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得到親生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會給孩子時間,慢慢地適應,既保持與老人的經常性鏈接,又持續不斷地對孩子輸入愛與新的關係模式,孩子可能在一段時間過後,與父母和解,逐漸融入新的家庭和接受新的行為習慣,從而讓自己在這個家“安定”下來。

不幸的孩子,很可能無法再繼續保持與“心理父母”的經常性鏈接,親生父母會強勢地要求他立即適應在“自己家”的生活,接受親生父母的角色和行為習慣。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反抗或被動反抗會越演越烈,孩子恨父母給他造成反覆的分離和不適應,父母恨孩子忘恩負義,不知養育之苦。

如果是家裡有二胎的情況,可能就會更復雜。父母在孩子長期的對抗當中,很可能潛意識裡就真的拋棄了孩子,徹底把他推到對立面。孩子也由此自暴自棄,更認同自己是“外來者”,使自己更邊緣化。

長此以往,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隔核和情感創傷。


而最大的悲劇還在後面。

老人很可能在孩子十幾歲的時侯突然離世。這種巨大的喪失之痛,對成年人來說,都難以招架,對一個把老人當成“親生父母”的孩子來說,打擊簡直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如果這個時侯,孩子與自己的親生父母的關係建立還不牢固,那孩子將受到“裡外”兩個方面的致命打擊:心理上,“親生父母”的永遠喪失,讓自己沒有依靠和退路;現實中親生父母的排斥和對抗讓他心無所依。

孩子深層的感覺可能是:我成了孤兒。沒有人再愛我了。

這種和老人、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很可能演變成他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模式,演變成他今後的戀愛婚姻的關係模式,演變成他與自己關係模式:極度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無法穩定,糾纏不清,情緒變幻不定。

這樣的生活經歷,可能造就他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態的人格和行為。痛苦的折磨將伴隨他一生。而他們的父母,隨著孩子的不幸,自己也終生感覺不幸福、不快樂。

那麼,對於那種無法親自撫養孩子的父母,到底該怎麼辦?以下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 如果你實在沒能力親自撫養孩子長大,你要上班要養家,首先無論如何請考慮至少讓孩子離你近一些,你可以天天看到他,每天去跟孩子親近,在他的心理上,深深了烙上“愛”的印跡,讓他從小認同你才是他的親生父母。


  • 如果這一點你也無法辦到,你只能把孩子放到遙遠的父母家裡,那請你至少天天或經常打電話給孩子,跟孩子視頻,讓他在心理上“感覺”到
    ,你是他的親生父母,你離他不遠,你就住在他的心裡,他的夢裡。


  • 當孩子要上學,不得不從老人身邊接回來。你要理解,孩子這個時侯非常焦慮和感覺不安全、不踏實。他既需要與老人的緊密鏈接,又需要你的接納與支持。你要給孩子時間,給孩子寬容,給孩子愛。慢慢地建立關係,加深感情,慢慢地影響孩子去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不可操之過急,造成對立情緒。同時要耐心陪伴孩子去適應新的環境及學校學習。別因為孩子不接受你的“愛”和沒看到你的“付出”就攻擊孩子,惡語相加,這隻會把孩子越推越遠,無法挽回。


  • 當與孩子的關係和情感漸漸穩定,這個時侯才可以建議孩子做一些較大的行為習慣的改變。如果孩子仍然不接受,請給他時間。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在新的環境裡,他會模仿和學習其它人的(包括老師、同學、家人、朋友)他認為好的行為和習慣,給他時間,讓他慢慢學習。


  • 如果萬一撫養孩子的老人不幸過世,大人除了關照好自己的傷痛以外,更要安撫孩子,理解孩子內心深刻的傷痛,跟孩子聊聊以前跟老人在一起的情景,這種回顧,會讓他覺得安慰,也會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陪伴孩子慢慢撫平“心理父母”喪失的痛創。


  • 如果你與你的父母有矛盾,那麼請在孩子還沒安全接受你的時侯,儘量保持冷靜,不要去攻擊他心中“完美”的爺爺奶奶。你和他的感受,很可能完全不一樣。


  • 如果以上過程你處理起來覺得非常艱難,甚至與孩子已經有過強烈的衝突而你自己又無法去處理,建議你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
把自己的孩子給父母養,你知道到底在冒什麼險嗎?


把自己的孩子給你的父母撫養,最大的風險是:很可能弄丟孩子一生的幸福感,還附贈了自己大半輩子的不幸福。


愛與情感,不是簽定合同,不會在你規定的時間內立即生效。


如果你愛得足夠堅定,就請重來,回到你見到他的第一天。


那一天他剛生下來,他拉屎撒尿,他徹底不睡,跟你又哭又鬧。而你在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不管他如何,你都會愛他,愛他如真、愛他如是。


轉載自:阿玫心理工作室。作者:

心理師阿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師,兒童行為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專業心理平臺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