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幾年前,在平樂大發碼頭附近還停著不少船,隨時準備運貨去廣東。蔣偉華攝


到過平樂的人,都見過桂江上那走成一線,或停成一片的大小船舶,這些船舶曾在桂江上漂游了近千年的歷史。

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船家人世居江河,以船為家,以運輸和捕魚為生,漂泊不定,一艘幾十甚至幾平方米的小船就是他們祖輩依賴的家。

由於鮮少與岸上人家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船家人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隨著時間的變遷、陸路交通的發達,船家人陸續洗腳上岸,曾經的船家文化也成為了記憶。

而平樂的船家婚禮、桂江船歌、平樂水上油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獨特的文化呈現為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增色不少。

桂江船家的起源

據平樂桂江船家黃氏宗譜記載,宋朝初年兵荒馬亂,黃家始祖黃冬進與丁、鄭、馬姓四人,一同從老家廣東南海縣“珠璣巷”逃到桂林林桂縣東鄉的馬山崴府。後因嵩王征戰世亂,又逃到苗洞洲(今永福茅村)。

黃冬進在這裡育有二子,長子早年遷到恭城的白羊江背嶺土名潭黃瑤河以捕魚為生,後又從恭城遷到平樂的桂江,以捕魚和水上運輸為生。

若干年後,黃家老二的三個兒子分散到荔浦、陽朔、修仁三個地方,分別在荔江、灕江、茶江以捕魚為生。三條江在昭州(現平樂縣城)匯合後被稱為桂江,這裡河水變得豐盈,江面變得更加寬闊,自然也成為船家泊船聚集之地。從此,黃家人成了徹頭徹尾的桂江“水上人家”。

他們在桂江水系撐船、捕魚,繁衍生息,歷經千年之久。由於歷代的招婿上門成親,這個家族姓氏變得繁雜,人數已近一萬,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情習俗的族群。

獨特的桂江船家話和船家忌諱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在過去,由於船家人與岸上人很少有來往。在長期封閉狀態中生活的船家人,由於經常出航,受到沿江各地語言的影響,久而久之慢慢融合雜糅,形成了自家獨特的語言——— 船家話。

船家話裡,把爸爸叫做“艾巴”(音,下同),媽媽則是“艾甲”,奶奶是“嗡來”,姐姐是“甲甲”,妹妹是“老墨”,叫哥哥為“壩壩”,叫舅舅為“芒粗”。船家人吃飯說成“切飯”,喝酒是“話酒”,喝茶是“切磋”。由於桂林曾經是廣西的省會城市,因而船家人稱上桂林為“上省”。如今的船家話還是把上桂林說成“上省”。

船家人有很多的忌諱。據船家人說,在船隻出航時,他們最忌諱的字眼是翻、沉、破、散等。不僅限於這些字,就是連這些字的諧音字也不能講。他們認為說這些字對行船不吉利。“翻”字意味著翻船,“破”字意味著船觸礁破損,“沉”字意味著船沉江底,“散”字意味著船觸礁散架。若在行船中天氣突變,這種自然現象岸上人有的會說“翻風了”,可船上人不這麼說,他們是說“轉風了”,或乾脆就說“風來了”。船舶桅杆上風帆的“帆”字讀音與“翻”相同,故船上人不叫“風帆”,而叫“風篷”。新船造好下水時,船家人不準叫“下水”,而叫“起水”。由於“桑”與“喪”同音,故船家人禁用桑木造船,哪怕是丁點配件都不行。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平樂艌船人》glwfn 攝

船舶遠航時,船家人忌諱多嘴多舌,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問及船舶所要到達的目的地。船在途中,任何人也不能說船到某個地方了(如“船到長灘了、船到陽朔了”等)。船家人認為,若講出船舶所到的位置,就暴露了船舶的去向,讓江河中的鬼神知道後會尋蹤而來,興風作浪,於行船不利。

還有那些“不吉利”的動作,他們更是忌諱。如一日三餐吃飯用的鍋、碗、瓢、盆以及供奉神靈的魚,一概都不允許翻轉。


曾經艱辛的船家生活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桂江船民》步行者Y 攝

80歲的黃玉群老人是桂林市及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船家婚禮)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如今平樂縣為數不多的老船家人。早就上岸,住在平樂縣城臨江的老房子裡,打開窗戶就可以看到桂江,江上偶爾漂過的一艘小漁船似乎也承載著她難以磨滅的記憶。

“我12歲就開始撐船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的黃玉群老人頭腦清晰、聲音洪亮。“艱辛”是她對多年船家生活最簡潔和直接的總結。她回憶,自己的爺爺輩就開始在船上生活了,而一條不大的船往往居住著一家幾代,沒有房間可言,哪裡能睡睡哪裡。

她回憶說,因為母親去世得早,12歲時她就作為家裡的重要勞動力操持家務,還要拉船。當時自家的船約7噸,主要在梧州和平樂之間來往。從平樂到梧州是順水,兩天即可到達,卸下平樂的特產後為了多賺錢,往往會拉滿一船的生活用品回平樂。從梧州到平樂逆流而上需要十多天,除了自家的勞力,還必須請艄公、舵婆和縴夫。

艄公往返一趟梧州可得3擔穀子,縴夫和舵婆相對來說待遇要低一些。因為掌舵這個行當比較輕鬆,一般都是請女性來掌舵,這樣船主可以節約一些人工費用。船上除了艄公和舵婆是固定的外,縴夫都是臨時聘請的。為了省錢,船家之間往往會互相幫忙,每逢拉縴的時候,幾戶船家會聯合起來依次將每家的船拉上去。這樣一來節約了不少拉縴的錢。

大量的體力勞動讓辛苦的船上人家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愛吃扣肉,用各種美味的肉食來補充體力,用油茶來驅寒提神等。

後來黃玉群上岸居住了,在解放後還有幸讀了幾個月的書。她在航運公司開辦的小學工作了20年,如今開著一個小賣部。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船家人的孩子對“大姐”情有獨鍾,即使不坐在上面,也會情不自禁去跟“大姐”玩耍。記者蔣偉華攝

“看看我們這裡的‘大姐’。”記者曾採訪過一戶船上人家,他們拿出當地漁民製作的一個形似揹簍的竹製品工具,高約一米,主體是一根竹筒,下面有一個腳板式的竹塊,竹塊邊上插著一圈竹片,用結實的繩子箍著。

“為什麼叫‘大姐’?”記者有些好奇。

船家解釋,船上的夫妻時常需要合力撐船,無暇照顧孩子。這時,做母親的會先將孩子餵飽,然後用揹帶將孩子綁好放在竹製品工具裡。孩子屁股坐在那塊“腳板”上,雙手抱住竹筒。整個竹製裝置隨著船的搖動而晃動,孩子就像在搖籃裡一樣,很快睡著了。這個船家人安置孩子的工具,久而久之被親切地稱為“大姐”。幾乎每個船家的孩子都是在“大姐”的特別“照顧”下長大的。

至今船家還保留著這種原始工具,有的船家則根據需要將這種原始的“大姐”進行了改良。

豐富多彩的桂江船歌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上灘了,眾位兄弟的汗水同灘流,收起纜繩上岸了。”

“你有情我有意,你的鴛鴦枕頭我墊得,你的花花被窩我蓋得,你的父母我喊得。”

“青菜下鍋問大嫂,盆子量米問家婆。”……

對於船家人來說,艱辛的勞作之餘,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哼唱船歌了。說起船歌,黃玉群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並“阿咿、阿咿”地唱了起來。船歌抑揚頓挫、悠揚綿長,讓人似乎置身小舟上。船歌的唱詞既不是桂林話,也非平樂話,更不是普通話,而是糅合了平樂及梧州等當年沿河各地的詞彙音素。通過黃玉群的翻譯,我們才懂得歌詞唱的是什麼。

平樂桂江船家人世世代代在江面上漂流,在長年的生產勞動中,行船的酸甜苦辣成了船家人自娛自樂的吟唱素材。在秀麗的江面上順水漂流時,他們看著從眼前劃過的山山嶺嶺心情愉悅,觸景生情,信口吟唱;船上急灘,拉著纖繩艱難前行,他們便喘著粗氣齊聲喊著協力語,艱難而行。經過近千年的演化,那些勞動號子和吟唱素材便成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水上船歌,又稱桂江船歌。沒有經過任何音樂修飾,也沒有曲譜記載,船民一代代口口相傳,唱到了現在。

桂江船歌有獨特的唱腔分類,一般分為勞動、婚喪、柔情、幽默四類。勞動歌分喊鏑歌(“喊鏑歌”又稱“號子歌”,為桂江船家話,意為用力撐船時喊的號子)、打漁歌、喊風歌、行船歌、閒散歌(指不好歸類,調子散、內容雜、句式短的歌謠)等。其中喊鏑歌又有船上灘時的喊鏑和船在平靜水面的喊鏑兩種。船歌的表現形式有獨唱、對唱、重唱、合唱、齊唱等。行腔固定、四二拍節奏,均為小調式音階旋律,或低沉渾厚或委婉纏綿,或歡快喜慶或風趣活潑,有其獨特的韻味。詞句可長可短,除有一小部分唱腔有固定的唱詞外,大部分唱詞都是吟唱者即興而作,以敘事為主。歌中的襯詞以“哎、呀、咿、嘞、嗨、耶”為主。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桂江船歌展現了桂江水上群體的生活情感,顯示出桂江船民原始的美和藝術創造力,是不可多得的桂江船家文化和民間音樂的藝術珍品。新中國成立後,船上人家與岸上人家有了廣泛的接觸,船家人漸漸懂得了說普通話。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他們開始改用普通話演唱船歌。如今,在平樂會用船家話唱船歌的人已屈指可數。

2008年,桂江水上船歌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頗具特色的船家婚俗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桂江上的船家婚禮模仿秀,成為桂江上的一道風景。(資料照片)

船家人跟岸上人一樣,非常重視婚嫁大事。

如今60多歲的黃良豐16歲開始在船上工作,直至退休。他說上世紀50年代船家開始整合併成立了合作社(公司),後來又進行了多次改制,最多的時候整個公司有4000多人。除了運輸、打魚,公司還陸續開辦了多個工廠企業,他是在其中一個工廠的廠長任上退休的。新中國成立後,船家人陸續上岸,他們開始在岸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真正的船家婚禮越來越難見到了,他在小的時候目睹並參加了不少傳統的船家婚禮。

他說,傳統的船家婚姻比較講究。男女雙方必須是船家兒女,先通過媒婆拿到雙方的生辰八字,生辰八字合過了,八字對上了,還得了解對方一段時間。各方面條件都合適了,才看日子準備婚禮。

到了談婚論嫁時,男方必須要向女方家裡送上一次大禮和一次小禮。過小禮時,男方要備上兩瓶酒、兩包面、兩隻雞、兩塊豬肉,送到女方家船上。若女方家庭接受了男方送去的這份聘禮,就意味著女方家已接受了這個未來的女婿。過大禮是在雙方結婚前3到6個月的時候,男方備好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豬肉和120元錢,送到女方船上。若女方接受了,就表示同意辦理這樁婚事了。女方家也會備上木箱、被褥及母親親自縫製的船家衣服當嫁妝。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在桂江船家婚禮進行過程中,會出現幾個大場面。先是埠頭所有船家的船會全部攏在一起,作為客人們的來往通道,也是擺酒宴的場地。所有的船篷上張燈結綵,一派喜氣洋洋。新郎在婚禮的前一天早上,在平樂三江口的令公廟沙洲上搭氈布篷,併到令公廟祭拜令公,場面花俏另類。

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會對著親朋好友唱出嫁歌,歌詞都是自編,對象不同,傾訴的內容也不同。新娘對著父母吟唱感謝養育之恩和惜別之情的歌曲時,憂傷纏綿、委婉動聽,場面格外感人。

這樣的歌唱直到男方迎親的賓朋到來為止。新郎家中則要唱新郎歌。在事先裝扮好的船上,新郎及其客人按輩分依次坐好,舅爺最大先唱,然後親朋好友按輩分輪著唱或對唱。這就是等待新娘到來時的“坐花堂”活動。這個場景顯得歡快喜慶,又不乏幽默風趣。

船家婚禮招待貴賓的大餐也非常講究,必須有白斬雞、玻璃扣等,當中一定不能少了魚。而客人在吃魚時絕對不能將魚翻過來。

桂江船家婚禮是水上人家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景,代表著船家獨特的族類文化。2010年,桂江船家婚禮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真正的船家已從江上消失,船和跟行船相關的各種技能也只是他們發家致富的工具和手段。船家人遷居岸上,過上了穩定的幸福生活。從偶爾在江上劃過的小舟及老人們哼唱的船歌裡,我們還能約略感受舊時船家的生活情形。

80歲的黃玉群和一群姐妹經常活躍在舞臺上,用歌喉講述當年的船家生活,她的演唱斬獲了不少賽事的獎項。60多歲的黃良豐和老夥伴們也在積極地配合相關部門整理挖掘船家文化,希望這獨特的千年江河文化能被後來者認識。

桂林平樂 | 看!平樂船上人曾經是怎麼生活的?

《悠閒船家人》mqd 攝

平樂相關部門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和實物,建起了展覽館,展示曾經的桂江船家文化。而平樂媽祖節、桂江船歌、平樂水上油茶為“廣西桂林平樂媽祖文化旅遊節”“廣西桂林平樂十八釀美食節”提供了更豐富的文化淵源和歷史素材。《桂江船歌》被編排到節目中,唱給全國各地的遊客聽。“平樂水上油茶”在平樂縣城形成了一個產業,僅在縣城就有30餘家油茶店,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問題。


來源:桂林日報 (蔣偉華) 陶彩忠 蘇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