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河南老百姓興起重修“家譜”熱潮,你怎麼看?

你不知道的河南


中央電視臺第一大善事欄目等著我,揭示了人本性裡的尋根源性。

也就是吃奶的嬰兒母子分離後,他們都終生尋找彼此的。

父母尋子是尋自根枝著落在哪裡傳繼的,子找父母是找我從哪裡來的。此為互根現象。

人類現實裡的具體個人親身腦記憶歷史可達160年,即聽爺爺講其爸爸的事項,若其太爺60歲講紿其爺爺,而爺爺60歲講給20歲孫聽,共14年,若80歲就170年左右了。若爺爺聽到自太爺的事,那麼200多年史是親傳的了,若自再下傳至孫代,則可達250年左右的實際口傳歷史了。這是家庭無文字得以傳延的家史時間長度。

人生動亂時只顧活命逃生,平穩時就尋根尋源頭出處了。

現在不愁吃穿了,屬平穩期了,所以尋源且修家譜及宗譜.族譜.祖譜。此為我從哪裡來的追溯。歸人性使然的體現。

所以很多人一提由哪來,會答山西珙垌大槐樹下,而追姓由哪來會追至春秋戰國時代。

而敘到炎黃就成華人共祖了。這是終極歸屬性體現,在中國也是終極歸宿的所在。有此概念後心內就安穩了,即不疑惑也不再尋找了。不亂想無疑就是安穩。繼譜續譜都為安心安穩達無疑惑完成的。即心不再懸著與無著落,近於信仰項,且比信仰實在。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說到家譜在我家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我母親是漯河市區人姓婁,我奶奶是平頂山葉縣村裡人也姓婁,並且她們的婁往上查到第七代都是同一個祖先,每兩年就要相互續一下家譜,還有我嬸也姓婁,和我奶奶的婁很近。按照婁姓輩分我奶奶比我母親還要低一輩,所以不得不感嘆家譜多麼重要,相距幾百裡還能陰錯陽差的找到一家人。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像李姓、高姓、王姓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家譜。以前還是用毛筆寫的,我見過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上面清晰的記載著李姓幾代誰由什麼地方遷至什麼地方,代代翻新但是還保留原本。

隨著近些年經濟的發展,河南作為勞務輸出大省,人們不斷向外遷出。以我家為例,原來的本姓親戚最北在北京,最難在廣州,遷出去後就很少走動了,我想用不了幾代就會徹底忘記了。所以我認為應該掀起重修家譜熱,曾經存在過都應該有所記錄,也許幾百年以後,後人們看到這些家族史的變遷,還能找到自己的親戚,這也是留給後代們最寶貴的財富。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持續更新更多本地問答,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過年時,兒子突然問我“老爸,我是咱們家族的第幾代啊?”

這讓我一時語塞,老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第幾代呢,哪知道你是第幾代?

說到家譜,其實不光是題目說的河南人掀起了重修家譜的熱潮,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重修家譜,尤其是農村地區。這幾年過年回山東老家,就切實感受到這一點。

家譜,又被稱為是“小史記”,是一個家族的《史記》。記錄著一個家族千百年來的變遷,譜寫著幾十代人彙集的家族文化,是漂泊遊子最後的根基。

老張覺得,現在的修家譜熱潮,從側面反映了當前社會的一些現象:

1.生活安定富足的表現

俗話說,“亂世藏金,盛世修譜”,身處亂世人們朝不保夕說不定哪天就不明不白的死去,根本無暇顧及家譜這種不能填報肚子也不能保平安的事。只有到了今天這樣安定富足的生活環境,大家生活安穩又有充足的條件,才會想起重修家譜。所以,重修家譜熱潮實際上是盛世的一種表現。

2.傳統農村正在消逝的擔憂

今天,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居住。國家又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不少農村村落拆遷搬進了集中安置的樓房,接下來全國更多鄉村將拆遷集中搬入樓房,傳統的農村村落正在一步步消逝。深處農村的人們很敏感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同時也引起了他們的焦慮和擔憂。農村人不像城裡人那樣冷漠,農村人更注重親情和血源,所以重修家譜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老張的祖上是從陝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往山東的,後又在山東境內經歷了幾次遷徙,目前家族的族譜只能追溯至七八代,而且在我爺爺輩就停止了修譜。這兩年回去過年,家族長輩們和一些兄弟們都提起,準備要重修一下家譜。老張也希望我們老張家的家譜能早一些修繕,讓漂泊在外的我的下一代,下下代們都能有根系可追溯。


南京老張


在河南農村,流行一句話耐人尋味,如果誰家的家族裡出現了比較有本事的達官顯貴,就會備受尊重, 而且百姓們會隨口說上一句:人家祖墳上該出蒿子。而通常,這類人也會被家譜記錄,被認定為家族的 驕傲,成為光耀門楣的先賢。


而近年來,隨著根親文化的繁榮,每年都會有很多華人回鄉尋根拜謁祖先,就連農村也開始流行起來重 修“家譜”的熱潮,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初衷: 其一、認為家譜作為家族的歷史,應該得以傳承記錄,是一個家族興衰的見證,對於家族的凝聚力很有 幫助,應該重視。

其二、也不乏有人以續家譜為名,凝結同氏宗親,或以此拉幫結派搞團體,或為實現利益進行商業操作 。 其三、外出打拼賺錢之後衣錦還鄉,認為自己應該為家族做點貢獻,作為家族“有頭有臉”的人物,有 義務傳承上祖功德,教育後人成材。 而不管怎樣,重修“家譜”熱潮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對於國家和社會凝 聚力的構成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只有一群族人團結起來,那麼由無數個族人組成的國家就更容易團結 了。


東方今報


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中原文化底蘊深厚。河南百姓重修家譜追根尋源,激發後世子孫學習家族中優秀人物,增強家族凝聚力。往姻親關係追溯而去,往歷史最遠深處追尋而去,其實我泱泱大中華,所有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愛家族也就是愛我大中華,促進百姓團結,家族融合。所以修族譜也是件好事。

希望修族譜同時注意:

1.不要構築狹隘的家族心理,盲目排外其他家族,甚至搞家族對立和矛盾。

2.家族間不要借家族勢力大而欺侮小家族。家族內部不要以勢壓人,干涉家族內的家庭內務。

3.免除困難家庭家族活動費。家族中有非常貧窮的人戶,交不起錢、參加不起活動的情況不要有鄙視。

我的家鄉古代是蠻夷之地,所以對修家譜大家沒重視。我個人也認為無論家族怎樣興旺發達,自己都要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不依不靠。家族興旺,自己不努力仍然不會幸福安康。所以,個人永遠要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社會是多元化的,觀念也是多元化的。無論有族譜和無族譜的百姓,都要遵紀守法,善良進取,積極生活。


邊河靜靜流1


這個春節,河南老百姓突然興起了一股重修“家譜”的熱潮,看到這個消息甚是歡喜。家譜對於一個家族來說有很重大的意義。

我姓王,也算是百家姓中的大姓了。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家沒有家譜。沒有家譜不是因為家庭成員少,而是因為在傳宗接代的過程中出了些差錯。那些年老祖宗從山東舉家遷徙到了山西,在這片土地上紮根。


從那之後王家才開始慢慢的繼續繁衍下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夠以一個完整的家譜。而我一個朋友,他們李家的家族特別大,當然也有族譜。目前他們家族就有一百多人,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說起來真的是很羨慕。有了家譜的人,像是能找到根的樹葉,知道自己來自哪裡,自己家族的淵源,我想這種感受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

看到河南的朋友開始重視族譜,甚是欣慰。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家的族譜也可以重新修建起來!


笑搞


今年春節,家譜也成為網絡熱詞。大河報記者在微博上以“家譜”為關鍵詞搜索河南區域,發現在春節期間發佈的相關微博就有數百條。

記者瞭解到,中斷83年後,洛陽田氏在今年春節啟動續寫家譜。網友“鄭原野老”查閱家譜發現自己是第二十三世,而祖上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溫縣,迄今650年。他感慨道:“六百多年,是美國建國曆史的近三倍。”

“老話說:‘亂世藏金,盛世修譜。’這應該就是近幾年來,中原民間興起了‘修譜熱’的原因吧。

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被稱為老百姓的“小史記”。它不僅關乎血脈,更關乎記憶、文化、傳統等生生不息的傳承。

“人必有家,家必有譜,譜必有訓。”除了記載譜系傳承,家譜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家風家訓,這是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家譜中的體現,具有教育後世子孫的作用。

“看著家譜,聽爺爺給我講祖輩們的故事,頗有幾分話當年的豪情。聽爺爺一字一句,如數家珍,腦海裡彷彿能看到他幼時,高祖父也是這樣看著家譜一點一點告訴他曾經的雨雪歲月。仔細想想,真想悄悄告訴時光,請你回回頭,不要走得太快了……”網友 @遠行去看山 的評論,很能體現當今修家譜熱的箇中心裡。

中原興起家譜熱,你認為有必要嗎?你怎麼看?(2047)


大河客戶端


《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總編纂李正給您的一封親筆信

       李氏人口居全球萬姓之首,擁有1.3億人口,是一個有著悠久家族文化傳承的群體。目前,世界李氏族譜全書成譜已達八噸多重, 六千餘冊, 把全球三十二個國家親源匯聚在一起,已鑄成天下第一譜的宏偉壯舉,超多項吉尼斯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注重鄉情祖誼的民族,尊祖敬宗、報本返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性,正是一種來自祖先遙遠血脈裡的神秘力量,把各代祖孫凝聚在一起,不管他身居何國何方,在他們心中充滿了共同的驕傲和榮光。正是這種對祖根的依戀、對親緣的嚮往、對故國家園的魂牽夢繞、對中華文化的自豪認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感中不斷醞釀、發酵、積澱、昇華,最終形成強烈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愫,把全球李氏以血脈紐帶這一特有而神聖的文化形式凝聚在一起,激發了李氏人同根同源,共興共榮的親情,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策出力!

       我們李氏宗親要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發揚家風,傳承家範,發奮圖強,立家興國,光宗耀祖,智慧有為。

       一要尊祖愛國。顧名思義祖國就是祖先和自己生長的地方。尊祖愛國,尊祖愛族,尊祖愛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根之木要枯萎,無源之水要幹竭,無脈之人要禿廢。樹長千丈,葉落歸根,尋根認祖,人性所歸。我們李氏人要以這次修譜為基礎、為橋樑、為紐帶,親戚越走越親,情誼越敘越長,讓我們相聚在血緣始祖皋陶公靈牌下,認宗歸祖,生生不息,延綿根脈。

        二要愛家愛鄉。樹大分枝,人多分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出生的地方就是籍貫,出生的地方就是家。不愛家的人愛不了國,不愛家的人也尊不了祖。希望各位宗親要立志家鄉、眷戀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只有把家鄉建設好了,把家裡建設好了,才有資格,才有能力,才有錢財支援宗親,善舉宗族發展之大事。

         三要圖強向上。自古以來,立於民族之林永不衰敗的奧秘,就是靠自身的頑強不息、拼搏進取、發奮圖強。各位宗親要學習和繼承先輩的光榮傳統。我們不僅要崇祖愛國,報本思德,知書達禮,博學多才,勤勞節儉、艱苦奮鬥,敢打敢拼,敢為人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而且要發家致富,改善生活,增強實力,才能光宗耀祖!

        四要和睦互助。家和萬事興,族和萬事順,國和萬事昌。和者得天下,分者成孤寡。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我們宗親雖天各方,但在一箇中華大家園裡,都是中華兒女,龍的傳人。在李氏族群中都是皋陶血脈,李氏子孫。團結就是力量。全球李氏一家親,両岸三地一家人。對於宗親各方的建設和發展,大家都要互相關注、關心、關愛,特別是在遇到特殊情況和成全宗族大事的時候,要相互扶助,極積支援。且不要互相排斥、互相制約、互相拆臺。只要我們真誠地團結起來,我們必然會族旺家興。

       五要文明進步。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在修譜時明族規,亮家訓,傳家風,重家教,鑄族魂,揚正氣,要結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則訂家族文明公約。把遵紀守法,踐行社會公德,倡導辦好事,做正直人、與人為善,尊老愛幼等作為文明的準則。一個文明的人會立起一個家族的文明,一個家庭的文明會帶來社會文明,社會的文明才能實現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一一摘自2014年李正《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遷麻城始祖季八公總譜》頒發大典上的致辭


有譜報道


家譜,歷史文化的傳承,它記載了一個家族重要人物的活動軌跡,很多歷史問題需要家譜去佐證。這個問題是“你怎麼看?”,為什麼是你怎麼看而不是你怎麼參與。

我自己用cad製作的世系表給大家看下一部分(紅色是我們這一支)

河南是古文化傳承比較多的地方,很多姓氏的來源都是河南,你確定只是看看,難道你就不在其中麼?很多人都是河南遷出來的。有人說我是山西老鴰窩遷出來的,但是那部分人很多人是回遷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從河南、山東遷到山西,然後又被遷回來的。不信就看自己的家譜。

這股熱潮是有歷史規律的,在這30年前也是一股熱潮,也就是1985-1900左右的時間很多家族都重修了族譜,應為那是改革開放以後了,人能吃飽飯了,所以開始尋找族人。現在正是30年時間,族譜一般遵循30年一小修(本支修)、60年一大修(通譜),所以現在出現的熱潮是正常現象,同樣也說明了現在的人,富裕了,再追尋精神領域的東西。

水有源,樹有根,追尋自己祖先的足跡,不也是一種文化麼?

家譜一般都寫有家訓,對後世子女有教育意義。我姓榮,我很驕傲我姓榮,我們榮氏族譜的家訓是:《榮氏宗譜》舊譜有榮氏家訓十二則:“

聖諭當遵,孝悌當先,祠墓當展,族長當尊,宗族當睦,蒙養當豫,閨門當肅,禮節當知,職業當勤,節儉當崇,賦役當供,爭訟當息”。

所以重修家譜修的是禮儀、修的是精神文明,希望大家多多參與!


社會大維


飲水思源和追根尋祖的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修家譜則是對傳統習俗的尊重和傳承。據統計,中國百家姓的1萬多個姓氏中,有1千5百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常見的6百多個姓氏中,有1百多個根在河南。

另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保存完好的族譜數量超過2萬餘種,涵蓋了270多個姓氏。個人認為,選擇此時大規模重修家譜,主要原因有3點:

第一,“盛世修家譜”是一項傳統的民間習俗。如今的時代是民族復興的時代,我國社會各領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這種盛世的環境下,回頭整理民間傳統文化,梳理民族之根、家族之源十分必要。

第二,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新生活方式和新的觀念,給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許多年輕一代不關注家譜文化,對家族傳承一無所知、毫無興趣。重修家譜是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各界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

第三,是對家譜亂象的整理。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國內局勢動盪,戰爭頻發,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許多家族的家譜失傳或出現斷層,一直沒有修訂。另一方面,由於明清時期不良社會風氣,許多家譜出現了牽強附會,甚至胡拼亂造的現象,而且一直流傳影響至今。在現代科學研究的輔助下,對此類家譜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尤為必要。

不管怎麼說,河南中原地區是百家姓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大規模重修家譜的熱潮,對於摸清楚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應該被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支持和讚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