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給介紹一些關於家譜的知識?

讀誦中的國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血親群體世系、人物、規章和事蹟等情況的歷史書籍。

家譜源於結繩記事,至周代世本,史稱為家譜,為開山之作,早於孔子編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年史《春秋》。歷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士族南遷,尤徽州一府六郡,始為中國譜事中心地,至隋唐愈盛,五代兵燹後,譜牒蕩盡,宋代官修譜牒廢絕,私修家譜興盛,廬陵歐公修者創歐氏圖譜,眉山蘇洵纂蘇氏族譜,別於官修,另立譜法,奠定後世修譜之基本體例,代為相襲,而迄於今。清初沿襲明制於順治九年(1652年)設宗人府,掌皇族屬籍,並纂修皇族譜系《玉牒》,上行下效,民間修譜蔚然成風。民國肇始,雖戰亂仍頻,修譜之風仍未衰,尤千載文風江南地,譜事興盛。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家譜湮跡,當今盛世,修譜高潮迭起,已蔚為大觀矣。

盛世修譜,兵燹戰亂必遭荼毒;但老譜中有個別世系,尤其是元朝時的三代,都有模糊的地方。但只能接受老譜中的信息,因為繼承是撰譜的一個基本原則。

家譜是一種祖宗信仰,一如伊斯蘭教之穆罕默德,基督教之耶酥,佛教之釋迦牟尼,相對於這些洋教的飄渺,祖宗認同感更樸素、更誠摯、更真切,因為少了家譜中一個世系環節,就不可能有你來到這個世界!這種基於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有別於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

"功夫在詩外"。每次續譜,在特定的時期,不但是對本家族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更是對家族人士文化知識的更新,亦是經濟實力和凝聚力的考驗。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揚善隱惡是家譜編撰的基本原則,但正如李、杜詩篇一樣,追求家譜所蘊涵的"意境"才是我們的最高目標。打油也能成詩,但達到唐詩李杜境界的詩才能傳唱千古。

古人認為譜為三十年一續,不續為不孝。時機不對及人才儲備不夠,切不可盲目上馬。

如果有老譜,叫續譜,舊譜軼缺叫修譜,沒有老譜就要創譜。

現代續譜還要求收集人丁資料,撰寫新序、跋、藝文考等,需要一定文化修養的族人參予。

排版選擇用專用軟件還是方正或者ID,一定要先做籌劃,因為同以後選用紙張和裝訂是息息相關的。

譜者,眾言之書也,整個過程需要每個族人"共襄盛舉",編寫班子以老中青組合為最佳,前有"告族人書"廣而告之,並積極募捐和收取人丁入譜款項。譜竣當以適當資金投入到慶典活動,以提高族人認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為第一要務。

修廟容易續譜難,一部好譜是經濟和文化共同有效融合的產物,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太過繁綺,歡迎單項提問。謝謝!











汪叔華


前面的回答看了,說的都對。我再說點特殊的,但絕對正確。我姓黃,我老家有族譜。我們叫楚梅世家,楚是湖南的意思,梅是梅城也就是現在的安化。一世祖,明永樂初年,從江西帶家人來梅城定居,創了我們這一支。我們屬於黃氏旁支的旁支的旁支。族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大修後要去江西……專業名詞不記得了,大概就是在總舵備個案的意思吧。譜裡主要就是記載了我們這20代(我是第20代)人誰是誰兒子類的。如果有名人名事也會記錄。裡面事情還真不少,主要是近代家族祖先的風起雲湧,正史裡沒有,但我相信是真的。還介紹我們的來源,歸到根上,都是晚唐峭山公的後裔。再往前就是東漢黃香啦。我們屬於他這一脈,江夏堂。再久遠靠不靠譜就不好說了。


折柳01


修家譜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

<strong>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5000年而沒有斷絕的文化,其中家譜的作用功不可沒。注重修家譜,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視“興滅國 繼絕世”的政治哲學和政治觀念。

我們中華民族注重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傳承,從來沒有主動侵略過別的國家,沒有滅絕過別的國家的文化。當然南北朝五代這些邊疆民族稱王稱帝除外,正式的王朝,比如漢唐宋明清,從來都是因為遭受外族入侵,為消除外患,才對他們進行軍事打擊。

在春秋戰國時期,即使一個諸侯國,快要滅亡了,也要把他的後人找出來,把他們的血脈延續下去。商紂王的後代就被周王朝很好延續下來,比干是林姓的始祖。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以後,為秦始皇以及楚、魏、齊等滅國無後的人想辦法使他能延續下去,這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詳細記載。沒有了家譜,這些內容也就無從得知。

再看日本人,二戰時日本人在韓國琉球和臺灣地區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對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摧殘,焚燒文化典籍,搗毀歷史遺存,斷絕文化傳承。後果呢?這些地方人們血脈跟大和沒有半點關係,但日本投降後,韓國和臺灣許多年輕人為日本天皇選擇剖腹自殺,你說這荒誕不荒誕,可怕不可怕?

修家譜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興滅國,繼絕世”是國家層面的選擇,到了家族方面就便演變成了續寫家譜。

家譜是一個宗姓家族的發展歷史。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我們順著自己的家譜向上追溯,都能夠追溯到黃帝下面。

中國曆代注重修史,但因為是官方修史,導致一些歷史事件含糊不清,語焉不詳,這就需要家譜來佐證。因為家譜記載的不但是一家一族的血脈傳承,也記載了許多寶貴的資料,這是官方史書的重要補充。比如岳飛文天祥等許多人的傳記,就是從他家鄉人的家譜裡,找出的資料與記載。

家譜的表現形式

家譜中記載著他們的姓氏來源,有許多追溯到了周代,有的還追溯到軒轅,以證明自己確是黃帝子孫。舊家譜有半個桌面大小,每5世一個表,各支脈依次往下排。每一輩用一個字,用完了要到宗族去領字。

孔、孟、曾、顏這四姓的家譜被稱為“通天譜”,他們是孔丘、孟軻、曾參、顏回這四大聖賢的後代,全世界所排的字輩完全一樣,一看就知道是哪一輩。

修家譜的程序

舊社會每30年修一次家譜,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過60年。在修補的時候要決定排出字輩。

家譜平時是放在宗族祠堂裡的,需要修家譜時,由輩分最高、年齡最長的族長開祠堂,組織人員修家譜。

家譜的內容

家譜對祖宗來源人員字輩、地域變化記得特別清楚。對個人的名、字、號、諡法,事業、行狀等詳細記載,等於一篇小傳。在家譜中,主系表的線都是紅的,如果看見一條藍線,這事情很嚴重,因為紅線代表血統,而藍線表示沒有生養,孩子是過繼過來的。

中國人歷來對血統十分重視,一個人可以不怕死,最怕是進不了家譜。

家譜的保管

宗族的家譜,依照老規矩有兩部,正本放在祠堂裡,副本放在族長家裡。有了重大問題,要查家譜,就要把全祠堂的所有負責人叫齊才行。

個人想領家譜是需要花錢的,能夠領到家譜,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要像迎神一樣吹吹打打,還要設宴請親友。如果是合領的家譜,幾家就輪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為期,對這件事是非常嚴肅莊重的。

我是澄波萬里,讓我們一天學一點國學,汲取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感悟不一樣的人生


文化三家店


家譜是概說。

人種有:黑.白.紅.黃.青五個種類。

每一人種居於不同地球大陸版塊上。黑人居非洲.白人居歐洲.紅人居印度洋太平洋各沿海岸畔與諸島嶼上(有人言為棕色人種).黃人居亞洲北冰塬南北美洲.青人不知所蹤。

由此人種第一人為祖。

人種分支出的各種族第一長子長孫為宗(太爺)。

種族分支出的各民族第一長子長孫為爺。

民族分支出的各氏族第一長子長孫為父。

氏族分支出的各姓族第一長子長孫為己的自輩。

姓族分支出的各家族第一長子長孫為子。

家族分支出的各家庭笫一長子長孫為孫。

家庭後代的孩子結婚分家自立,再生子為重孫,再為玄孫,再為重玄孫。

總十輩代為一輪迴輩。十輩為一代,十代為記。十記為一紀,十紀為一世,十世為一宗,十宗為一族,十族為一祖,至祖不再溯。

因此,祖譜.族譜.宗譜.家譜.家庭譜。

真實中祖被伏羲女媧炎黃二帝佔據。再譜為民族譜,再譜為姓族譜。

此兩譜無傳世,僅口述半神話。

現可見的僅姓族及以下分支了。

但,最古早的在春秋初期周朝未期。傳孔孟姜等接在此時代上,其他姓靠不住。

當今可續上的最早是宋朝,大多數僅達明朝,一般只清朝,通常僅民國,常態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才有記錄。

記譜以立譜第一代的:伯.仲.叔.季,或同輩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始記。

此為血親,各兄弟結婚分家,獨立生活後,各生子為宗親。宗親再生子,子與子間為堂表親,表親再生子互為遠房宗親,以後都是遠房宗室親了,再以後無其它名稱編出。只不過更多的念成一世代.二世代的述說了。

而長子長孫垂直系永為宗親,橫式分家者為堂表遠表親了。

總譜上僅長子長孫垂直傳續為正宗支,二三子等為橫列旁系分支,但各旁系的長子長孫又成本譜的正宗支,其他二三等為旁支了。

父系時代不列女兒,母系時代不列男兒。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瞭解家譜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家譜。如果是要看實際的族譜,推薦到上海圖書館的網站上看看,其家譜網站目前可以在線瀏覽的大約有八千多種,其中又以江浙等地區為多。(網址:

http://wrd2016.library.sh.cn/channel/stjp/

關於家譜知識,網上也有相關的書籍,可以搜索看一看。家譜常常被視為記述一個家族的歷史,其基本內容包括序言、目錄、凡例、家規家訓、人物傳記、墓圖以及最主要的世系部分等。

正如之前所說,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的歷史,常常與記載國家歷史的正史、記載地方歷史的地方誌等同,其世系中詳細記載了每個人的世系關係。而中國人尤其在意自己的根,家譜恰好可以說是記載“根在何方”的載體,所以被很多人重視。在學術界,家譜也常被視為研究一個地區歷史的重要資料。

當然,同樣的,也不能盲目相信家譜的記載,畢竟家譜的修纂者是本家族的人。一方面,往往只記錄有利的,消除不利的,如筆者見過不少開國將軍的家譜,在民國時所修的族譜往往對其事蹟記載的很少,甚至沒有;另一方面,不排除一些家譜存在附會現象,像姓李的都是唐朝李氏皇族等等。


楚邾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是一種以表譜為形式,記載著家族的世系繁衍,以及重要的人物事蹟的書,有族譜我們才知道我們的輩分高低如何,才知道遇見同姓的怎麼稱呼。也是尋根、留本之意,古人云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族譜可以可以告訴你,你是誰,又從哪裡來,人們常說我們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



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你從哪裡來,人從娘腹裡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終究還是要離開的,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本,如果人生一世死了,但連個名字都沒留,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自己叫什麼都不知道,那不枉活一世了。

自己的子孫也失去了根本,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在哪裡,萬里長江,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在哪都不知道,豈不是枉費了先人為了自己家庭延續所付出的心血,古人云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有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著強烈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強大的團結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要落葉歸根,若干年後墳地墓碑,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風雨的侵蝕,時代的變遷,消失殆盡,除了族譜你將不會在這個世上有跡可尋,所以編纂家譜不僅是利於後人對祖上的信息有據可查,也是祖先存在的最後的痕跡。


小松講歷史


家家譜的重要程度在古代是現在人無法想象的!族譜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就只有一個個名字,它由家規,家訓,歷代生平和家族起源組成的!在古代家譜是凝聚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核心!有家譜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家族有什麼規矩,以及歷代先祖的故事,是家族精神的支柱和傳承!一些名門大族不但有家譜,還有族譜,甚至有祠堂,廟宇!這樣就構成了古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在古代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不是死亡,而且死亡後進不了族譜,進不了祖墳!甚至在古人逃難,逃荒時都帶著族譜,牌位,可以看看1942裡面就有這一段!古代都是皇權是不下鄉的,鄉下的治理全靠各個大大小小的宗族,宗族有自己的行為道德準則,掌握有對族人的生殺大權,而朝廷卻無法過問!正是因為有這樣大大小小的宗族才能夠使得中國文明綿延千年,不至於像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那樣斷代,傳承中國文明的不是達官顯貴,皇親國戚,而且這樣底層宗族,而家譜就是這一切的核心!古代講究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無後意味著家族血脈傳承,精神傳承的斷絕!是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的!而我們的家譜,宗族文化在那10年浩劫中大部分都分崩離析,缺少了宗族,家譜,家訓,家規的約束以至於現在各種道德問題都產生!宗族文化的沒落實際上是中國文明的沒落!傳承的載體已經……

這就是我理解的家譜的作用!


待你遊太原


1、家譜是和國史、方誌並列的,記錄一個姓氏歷史的書籍。

2、家譜是由某一家族內部編纂印刷,僅限本家族內部傳播。

3、家譜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對應的是父系血脈關係。

4、一般家譜由《譜序》、《譜說》、《贊》、《傳》、《凡例》《跋》(即後記)《家規家訓》《執譜名目》《家禮儀節》《世系表》《墳圖》等等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是世系表。舊時還有重要的墳田地契等等。

5、家譜的大規模作假,大約是在嘉慶年間,尤其是一些世系考,大可不必當真。但嘉慶年後的世系表,具有較強的真實性。


舒城資訊


家譜就是說明一個人家的來龍去脈,曾經在多少代人出現過哪些重量級人物,或者是能夠有影響的大人物,又曾經做過哪些好事善事,尤其值得炫耀的是在哪朝哪代出過當官的,在哪裡做個官。寫得好的家譜,還能夠描寫兩筆,一般的家譜就不能講究這些。家譜是隨著年代的長遠,覺得這個時代,有必要集資修譜,就由幾個長老來確定有關事宜,基本框架確定之後,就要分配人去集資,這是活路活,不是一個地方可以集資到所有資金,這要根據這個家族來說話,有的家族有當老闆的,他可以承擔所有費用開支,就可以縮短時間,避免了人員滿天飛的現象。剩下來就是收集資料的過程,搞清楚這個家族的基本情況之後,還應該把這個家族的一家一戶的基本情況,這是一件相當費力的事情,需要得到多個人參與。把家族的基本情況搞清楚,特別顯得重要。落實到人,分工協作,選好撰寫人,這是涉及到一個人的水平問題,有的人會說不會寫,不能寫。要切實找到一個能夠寫,能夠說的人,確實不好找,應該是採取聘任來發現網落筆桿子,筆桿子就在你們的身邊……


6353902879


記住你的家譜和先人。

清明是中國的感恩節。在清明節到來的時候,緬懷我們傳承血脈的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感恩先人的時候, 往往離不開一樣東西, 那就是家譜。因為中國人的家譜就是我們先人的圖譜。幸運的是,我的家譜還在。

我姓盛,祖籍浙江。姓盛的人比較少。在百家姓中,排在很後的159位。文革中好多家譜都被當做封建糟粕殘餘被毀掉了,感謝我老家山村裡的長輩偷偷的保存下來,我就在老家的二公(我爺爺的二弟)家裡,看到了歷經滄桑的家譜。

家譜中清楚地寫明瞭盛氏家族的來源。家譜曰,盛氏乃來自於周文王第四子,他被分封到中原(應該是現在的河南一帶)一個叫盛京的地方,作為他的分封之國。於是盛京此地的百姓均取姓盛。之後盛氏分為兩支,一支遷徒到山東江蘇一帶,一支遷移到浙江江西一帶。所以你會看到這幾個省份有人姓盛,之後山東人闖關東,東北也出現了一些姓盛的人。另一支遷徒到浙江的盛氏族人,一部分人留在杭州後又遷移到江西,一部分人繼續南下,到了溫州一帶。據說江蘇浙江一帶的盛氏族人,佔盛氏總人數的40%左右。我的祖上就是到了溫州永嘉縣的一帶,永嘉縣上塘鎮黃坑村,全村的人都姓盛。

記住自己的血脈和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自己的先人為國家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這一條也非常重要。

盛氏中,傑出人物也不少。遠的不說,近代就有大名鼎鼎的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

盛宣懷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第一豪門。他到底有多富呢?剛宣佈退休的馬雲,和幾年前嗅出危機的李嘉誠,都不是他的對手。李嘉誠跑路時,8折拋售740套房源,套現85億港幣。1916年4月27日,盛宣懷死後的錢,可以買2萬多套北京四合院,今天價值2萬億人民幣。

盛宣懷還創了中國近代11個第一,比如中國第一個郵局,中國電報總局。中國第一個輪船招商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學校長。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他被譽為中國近代的實業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盛宣懷的兩個女傭人,在他的關照下,也成了史家榜上有名的人物。一個叫做倪桂珍,她嫁給了宋家,生下了宋慶齡宋美齡等三女三子。一個叫呂葆貞,她嫁給了趙家,生下趙一荻,就是趙四小姐,與張學良留下了英雄美女的傳世故事。

在現代,盛氏也不乏有傑出的精英人物。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家經貿委主任盛華仁,江蘇射陽人。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著名的小提琴藝術家盛中國,祖籍江西,就是享譽中外的小提琴大師。

我的祖父和我的父親就出生在浙江溫州市永嘉縣上塘鎮黃坑村。之後我的父親到了溫州市內讀書,中學畢業又當了老師,就在溫州市內定居了。我就是出生在溫州市,之後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吉林江蘇和廣東工作,之後定居在廣州。

中國人的家譜,為了家族的追根溯源,都有一首輩份詩。我家家譜上的輩份詩是這樣寫的;一必趙中大,國隨有民康,再從今日起,其逢應龍光。這

詩中的每一個字代表一個輩份。一共就有20輩的人。到了我這一代,就是今字輩,我父親是從字輩,我爺爺是再字輩。在老家,凡聽到名字中帶再字的,就是我爺爺同輩的。我們就要稱他為阿公。凡名字中聽到帶從字的就是我父親的一輩。我就要稱他為阿伯。有了這個輩份,全家族長幼有序,老少互敬,和諧有致。輩份的這個字往往都是放在名字中間的第二個字。比如我父親的名字就叫盛從東。他的弟弟就是我的叔叔叫盛從龍。這些關於輩分上的故事,現今的一些年輕人知道的就不太多了。但是這是我們中國漢民族的一個獨特的傳統。現在很多地方建祠堂,續家譜。就是為了保持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記住我們的根基根由,不能忘本,更不能數典忘祖。

改革開放猶如一聲春雷,我老家永嘉山溝溝裡的窮鄉親們,好像是一覺醒來那樣,奔走在全國各地創業,勇敢的在市場經濟的大風浪中搏擊前行,從開小店到大辦實業,從北京西安武漢到廣州,盛氏的子孫們像一顆顆種子撒落在中華大地,甚至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有的成了身家上百億的大企業家,有的甚至到了國外創業打拼。老家的山村也是煥然一新。盛氏的子孫們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新的家譜也重修好了。

我想,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個幾千年沒有斷流,延續至今的文明。多少外族入侵,多少民族的災難,都沒有湮沒和摧滅中華文明,反而被中華文明所包容融合。這是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分不開的。而家族的維繫與文明的傳承息息相關。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中華大家庭的維繫和傳承,是一脈相承的。

一個有前途有希望的民族,需要一浪推一浪,後浪超前浪。記住你的家譜,記住你的先人,不單是為了記住你是從哪裡來?還需要證明你是不是超過了前人,你有沒有為你的民族和國家盡了責出了力,有沒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