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中,為什麼日本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

crab-紙喬君


一直以來,人們對日本會去偷襲美國都抱有懷疑的態度,認為這是愚蠢的,不自量力的行為,是不是喝大了,夢遊了!這種思想的起源和我們國人一貫以來輕視日本有關,其實也不賴民眾有這種輕視,現在的影視劇,看的老百姓都為日本人捏了一把汗,十四年抗戰,日本人遭了太多的罪了。

彷彿應該為抗戰懺悔的不是日本,而是我們!

實際上,日本是一個極其有計劃的國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經過反覆推演,長時間準備,蓄謀已久,根本就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用屁股做決定的國家。

基於以上這些,縱橫再來剖析一下日本為何要去偷襲珍珠港的原因。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中國抗日名將張治中在發動淞滬會戰的時候說,中國對付日本敵人,一直有三種打法,第一種是“他打我,我不還手”;第二種是“他打我,我才還手”;第三種是“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最後一種也叫先下手為強。

這一點,縱橫認為放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上也十分適用。

儘管張治中認為淞滬會戰屬於第三種,認為日本要打我們,然後我們先打他,實際上國軍也沒有佔據多少主動,整個淞滬抗戰,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基本報銷的差不多了,而日軍雖然傷亡很大,甚至超過了日軍的預想,但是實際來說,日本還是打的順風局,中國是慘敗。

為什麼說偷襲珍珠港是一次先下手為強的行動呢?因為當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和中立國條約,表面上不參戰,實際上偏袒盟軍,不但通過租借法案給英蘇提供大量裝備,還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了日軍的貿易,尤其是石油。

日本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在大戰開始後還是迫切的依賴進口石油才能作戰,而當石油一旦被美軍掐斷,那麼日軍將會必敗無疑,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也就是這個原因,再不動手,等美國動手就萬劫不復了。

在日本人的世界觀裡面,崇尚死亡,但是是一種無畏的死亡,是一種將命運主導在自己上手,人定勝天的觀念,因此,日本是寧肯自殺,也不會受人擺佈。

以武力冒險博取可能的局部勝利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軍事價值要遠超中國的淞滬會戰,在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日本觸動了350架飛機對美軍珍珠港海軍基地進行了兩波進攻,炸沉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等,當天美國航母出港執行任務躲過一劫,實際上航母在的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的損失將會更大。

當然,日本並不是要和美軍全面開戰,而是要取得一種在亞太局勢上的優勢,迫使美國對其進行妥協,也就是到美國人家裡把槍對準自己的腦袋跟美國人要飯,但是美國認為要飯可以,但是你嚇到我了,所以,沒得談。

如果要是有的談,美國再次不參戰,或許和英法在二戰前縱容德國一樣,日本人的戰略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日本知道石油不夠了,怎麼辦?奪取!哪裡多?東南亞!打東南亞有什麼後果?美國可能會打我!所以,我要想侵略東南亞,就要先打美國,以免後下手遭殃,這種邏輯思維一直是日本人的標準思維。從根本上來說,任何阻擋日本崛起的國家,都是日本的敵人,包括中國和美國。

所以,偷襲珍珠港是一次日本傾盡全力去冒險,並且想要獲取美國的局部妥協的一次軍事行動,並非日本人蠢,只不過是賭博就有輸贏,這次輸了而已,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日俄戰爭中,侵華戰爭中,日本人大部分的賭博都是贏的。


史論縱橫


先說結論:正如很多答案所說,日本知道自己實力不如美國,要打仗必須速戰並在初戰獲得極大戰果,最終逼迫美國談和。所以才會發動偷襲珍珠港。

從戰果來說,偷襲珍珠港的戰術目標超額完成,近期戰略目標也達成,美國無力阻止日軍南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確實處於劣勢。

歷史的今天:日本偷襲珍珠港,一路敗亡的開始!


77年前的今天(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軍通過兩波偷襲轟炸,在珍珠港擊沉了美軍9艘戰列艦中的4艘、擊傷4艘,摧毀了265架飛機,導致2403名美軍死亡,1778人受傷。

這件事令美舉國震動。第二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演說後,眾議院以388:1票(唯一的反戰人士),參議院以82:0票,通過了對日宣戰決議,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

一、美太平洋艦隊主力報銷

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後詳細經過,簡直可以說好幾本書。以下簡單說一下美國海軍主力戰列艦在這次襲擊中的損失。

逐漸沉沒的加利福尼亞和俄克拉荷馬號

亞利桑那號:爆沉(日軍判定擊沉)。

俄克拉荷馬號:中彈後傾覆,後扶正,拖曳回本土過程中沉沒(日軍判定大破)。

西弗吉尼亞號:坐沉,近半年後打撈出水面,兩年半後重新服役(日軍判定擊沉)。

田納西號:嚴重受損,大修改裝一年(日軍判定大破)。

加利福尼亞號:受損過重棄艦,一直到3個月後才浮起,兩年後重新服役(日軍判定擊沉)。

內華達號:中彈後主動擱淺,之後整整修理了一年。(無法參戰,日軍判定中破)。

賓夕法尼亞號:空襲時正在船塢內檢修,受傷最輕,後返回本土修理並改裝一年多。(日軍判定小破)。

馬里蘭號:受傷較輕,修理改裝近一年(日軍判定小破)。

只剩艦島在水面上的美戰列艦

從以上8艘美海軍戰列艦的損失看出,基本上在兩年內,美海軍在太平洋無主力艦可用。

日本的戰略目的算是達到了,確保了美海軍只能坐看日軍南下,無力干涉。而戰術目標更是超額完成,原來只計劃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四分之一的實力,戰果卻是幾乎全殲。

二、日軍指揮官,美海軍仍有戰力

但日本海軍沒有發動第三波空襲,夏威夷瓦胡島上的海軍修理廠和油料庫都沒有被襲,結果使得美海軍依然可以在太平洋行動。

沉沒的亞利桑那號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在知道指揮官南雲中一中將沒有發動第三波攻擊後,只說了一句話:"做小偷的一旦得手,想法就是趕緊跑。"

幸運的是美國三艘航母,一艘在外演練,一艘駛往威克島送飛機,一艘在本土,都不在珍珠港內,沒有受到損失。

最終日本海軍為徹底消滅美航母,在半年後發動了中途島戰役,結果卻是自己沉沒了四艘航母,優秀海軍飛行員也損失殆盡,從此開始了在太平洋的一路敗戰。

三、牢記歷史,珍惜和平

日本雖然賭贏了這場偷襲珍珠港戰役,但其工業水平僅有美國的九分之一,在太平洋鏖戰近四年,最終輸掉了整個國運。也使今日,依然處於從屬於美國的地位。

美老兵憶起珍珠港老淚縱橫

偷襲珍珠港事件意義深遠,研究它的書籍汗牛充棟,相關電影也有好幾部。77年後的今天,希望日本不要再走老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大國之巔


二戰期間,日本作為軸心國組成成員之一,在世界範圍內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戰爭罪行!無論是對於被征服國的無辜人員殺害,還是戰爭期間各種侵略!都在歷史上有記錄,不要妄想篡改歷史,美化戰爭!

而在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算是二戰中的一個大事件,因為它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國~美國拉近了這場戰爭中!

而身為軸心國的領導者~希特勒,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大罵:日本人是蠢豬。

而後來美國的參戰確實改變了整個二戰的戰爭格局!也證明了珍珠港事件是一個錯誤的戰略方針!可日本為什麼要發動珍珠港事件呢?

讓我們撥開歷史,瞭解下日本領導者的想法!

奪取太平洋的控制權

日本是地處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本土面積不大,本國資源儲藏有限,而戰爭就是國家之間的消耗戰。日本人深知這點的重要性,因此每侵佔一個地方就先去掠奪資源,補充國家的內需,可這就需要運輸線了。當然,海運是最實惠的運輸方法,也是唯一的運輸方法,而能在太平洋和日本一決高下的只有美國了。歐洲國家疲於應對德國的侵略,無暇東顧!這就自然而然的把日本和美國推上了決戰的舞臺。

珍珠港位置重要

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與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魯魯港相鄰,是美國海軍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當時美國的主要海軍力量就停泊在珍珠港內,我們來看下珍珠港事件中雙方的損失吧!

在短短的的1個多小時裡,日軍共投擲魚雷40枚,各型炸彈556枚,共計144噸。擊沉、擊傷美軍各型艦船總計40餘艘,其中擊沉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2艘和油船1艘;重創戰列艦3艘、巡洋艦2艘和驅逐艦2艘;擊傷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和輔助船5艘。擊毀飛機265架。美軍傷亡慘重,總計2403人陣亡,1778人受傷。日軍只有29架飛機被擊毀,70架被擊傷,55名飛行員死亡,5艘袖珍潛艇被擊毀,1艘袖珍潛艇被俘。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贏得了這場賭博,這是他最為冒險、收益最大的一次賭博,這一賭使他名震世界海戰史。

日本選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美國海軍力量,使得在戰爭初期,美國只能以防守為主。

先發制人

既然決戰在所難免,我不如先下手為強。

日本人老早的就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已經在太平洋島嶼演過偷襲珍珠,而當時的美國沒有意識到日本會來這一招,以致在珍珠港事件之後的2個小時,白宮方面才得知從珍珠港傳來的被日本襲擊的消息,這時候日本駐美國大使也面見美國政府,宣佈對美國開戰。美國政府大罵:日本人騙子。

不過,日本始終沒有搞清楚戰爭的目的是什麼?雖然有先進的武器,但是不理解武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歷史吐槽,白話歷史,歡迎各位在評論去交流!


歷史吐槽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緣由在於日本的南下政策,日本在亞洲的全面擴張,本來就讓美國很不高興,結果他的南下政策直接傷害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亞洲的既得利益。姑且不說影響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而且還搶奪歐美在亞洲的殖民地控制權。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斷了日本的原材料、原油等貿易和供應。


而且當時日本的工業製造能力還遠遠趕不上歐美,軍工配件、槍械、醫藥等戰時急需工業品也有部分依賴進口,但是美國開始斷供。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美國這一手讓他特別難受,他之所以南下原本就是為了獲取橡膠、石油等資源。他在中國拖了那麼些年,已經有些精疲力盡,而且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石油。


以前也打過蘇聯的主意,而且軍部也制定過北上戰略,由於蘇聯的戰鬥力、加上西伯利亞的荒蕪、嚴寒也讓他極為忌憚,所以最終選擇了南下,去富饒的東南亞找資源。

由於美國對他的不友好和貿易制裁,日本軍部研判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遲早必將參戰,而美國一直在反對他在亞洲的擴張,那麼美國參戰的打擊對象必然是日本。


既然遲早都有一戰,為什麼不趁美國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美國離日本最近的就是夏威夷,距離美國本土和到日本本土距離都差不多,但是對日本極具威脅的太平洋艦隊就在夏威夷的珍珠港。

日本盤算的是偷襲珍珠港一戰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國的短期內無法干預亞洲局勢,為自己消化亞洲戰果贏得時間。


最後偷襲倒是得手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根本沒有在珍珠港,結果日本軍部精心策劃了一個戰果不大,但是對自己的戰略環境極為不利方案。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謝金澎


日本偷襲珍珠港,既是瘋狂的賭博,也是被逼出來的。

美國在道義上,要抑制日本吞掉中國,這是有法律依據的,這就是美國1899年提出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在打開中國市場與列強瓜分紅利的同時,也要(虛偽的)“保持中國的領土與行政完整”。這成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百年基石。為此,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華北、東北撤軍。直到日對美突襲開戰前夕,美日兩國政府的談判仍在進行。

美國不容許日本稱霸太平洋,這才是本質。眼見日本在中國得手,必須制約日本進一步的野心。美國在1941年夏天開始,以日本不全面退出中國為由;凍結了日本在美資產,停止對日鋼鐵出口,並實施了石油禁運。

按日本徵服朝鮮—征服中國—征服世界的(田中奏摺)國策;日本絕不會向美屈服,吐出到嘴的肥肉;但同時日本在中國陷入了人民持久戰爭泥潭,戰略物資短缺。美國的釜底抽薪,使日本的飛機軍艦在一年之內將因為沒有燃料而變成廢鐵。

日本要繼續維持戰爭,就只有“南進”,奪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這就要動美英法荷殖民者“奶酪”,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當務之急是先下手為強,打癱美國太平洋艦隊。於是,偷襲其母港夏威夷瓦胡島珍珠港戰術目標計劃秘密出籠。

日本這是狗急跳牆!偷襲計劃方案和後來的實施指揮者海軍大將三本五十六,曾任日本駐美大使官武官,當然知道點燃美國這臺戰爭“鍋爐”迸發的源源不絕的能量日本斷難承受,用他的話說;“突然動手,一年之內(對美)可以取勝,一年過後就毫無把握”。但日本軍國主義的賭徒們(裕仁、東條英機、山本五十六),還是孤注一擲、喪心病狂幹了。

有人認為日本襲擊美國是盡德意日盟國義務,錯!希特勒內心鄙視東方這個“打魚島國”,東襲蘇聯也沒指望日本西進夾擊幫忙。當時德國並不想激怒那個“被百萬富翁和猶太人操控的卑鄙國家”,日本偷襲美國也並事先向德國通報。當消息傳出,希特勒氣得破口大罵日本;“這頭沒吃飽的笨牛!笨牛!愚蠢的笨牛!”


諶人


簡單來說,日本想打遠東太平洋地區原有的政治軍事格局,所以才偷襲珍珠港。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問題。
一、美國如何侵害了日本在遠東太平洋的的利益?

一戰後,建立起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地區確立了新的國際政治格局 。但這一體系從一開始就為日本所不滿 ,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日本。

《九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 ,而且使日本獨佔中國的夢想遭受重創。《五國海軍條約》把日本海軍限制在比英美低一等的二流海軍“強國” 的地位上 ,一心想要爭奪世界霸權,尤其是海上霸權的日本,怎麼會善罷甘休?

因此,日本對華盛頓體系自始即極為不滿, 亟欲衝破 。再加上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迅速佔領大面積的中國領土,自身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加。日本軍隊野心膨脹,想要採取“南進政策”,繼續在海上拓展日本的生存圈,這就必然要與美國的利益發生衝突。

二、日軍為何要採用偷襲的方式?
其實,一戰以後世界海戰的主要對決模式還是戰列艦VS戰列艦,雙方的艦艇擺好陣勢之後開會對轟。這種模式對戰艦的要求主要是,船堅、炮利、跑得快。所以,日本海軍一直對於戰列艦有一種瘋狂的迷戀,甚至建造了有史以來最大噸位的“巨無霸戰列艦”——大和號,號稱有6萬多噸。
山本五十六能夠被歷史銘記,就在他敢於孤注一擲,摒棄當時還是主流的戰列艦對決戰術,改派6只航空母艦組成的編隊,去空襲珍珠港的美軍。要知道,如果這支艦隊被美軍發現,則可能遭受到圍殲,導致全軍覆沒。自己的戰略意圖沒能實現,還極有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不可謂不大膽。


生猛歷史


很多人認為偷襲珍珠港與美國開戰是因為山本五十六過於自信,甚至是愚蠢。

其實我並不認為山本五十六愚蠢,因為整個事件的決策者是日本軍方,山本五十六本來是不贊成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他認為這樣會惹怒美國,如果不成功,會對日本造成極大的傷害。就日本當時的實力和在亞洲的地位來說,其實是人見人恨的。其加入法西斯組織,對亞洲的各個國家進行大肆的掠奪,已經引起公憤。另一方面,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島國,佔地面積小,人口也不多,而且資源也是十分稀少。又因為戰爭,更是失去了很多資源,他們當時已經沒有太多能力去進行戰爭。

當時的日本剛剛在諾門坎戰爭中被蘇聯打敗,再加上對中國進行很多年掠奪和戰爭在那時已經遭到中國的反抗與重重的打擊,使得日本當時已經沒有辦法後退。所以他們當時只有兩種策略,一個是北上,另一個是南下。但是由於當時已經被蘇聯打敗,日本北上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日本軍方協定後統一決定南下。

當時他們想再次掠奪中國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是由西方國家殖民的,他不敢侵犯,還有就是中國在二戰中的反抗是日本有些懼怕。結果就是他們只能去掠奪東南亞等地區,但是當時這些地區跟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有利益關係。為了更好地掠奪資源而又不被美國這樣的大國阻止,所以他們決定先拖住美國幾年,在這段時間裡好好搜刮資源提高國家實力。所以才去偷襲美國珍珠港,珍珠港是美國大量海軍的基地,有著雄厚戰鬥實力。他們這樣做使得美國海軍在之後六個多月沒有戰鬥力。

由此可見,他們這樣做不是傻,而是為自己增加時間恢復,山本五十六也是執行命令而已。


軍事觀察員東旭


日本攻擊美國珍珠港是因為2國的外交衝突。自1937年日本對我國發起侵略戰爭起,長期戰爭大量消耗了日本的財力物力人力,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保持繼續對我國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提出了掠奪他國資源的計劃。1938年日本首相近衛文博提出了“大東亞共榮”的計劃,嚴重威脅到了美國在中國和亞洲的利益,於是美國強烈抗議。(圖:日軍零式戰鬥機正從翔鶴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偷襲美珍珠港)

1941年,美國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英、荷2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石油是日本繼續戰爭的必備資源。美國此舉導致日本決定南進政策,去掠奪英、荷2國資源富饒的殖民地。當時囂張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如此干涉,必須給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致命打擊,於是山本計劃並偷襲了珍珠港。(圖:山本五十六上將,攻擊珍珠港計劃的核心人物)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千多人殉職。日本以為重倉美國海戰主力,美國會主動和日本和談,重啟對日本輸出石油。美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

(圖:受創的三艘戰列艦,由左至右為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重創)、田納西號戰列艦(微創)、亞利桑那號戰列艦(被擊中彈藥庫引發爆炸,後沉沒))

燃燒的西弗吉尼亞號

日軍前往珍珠港及返程路線

被日軍忽略的目標:A、儲油庫,B、太平洋艦隊司令總部大樓,C、潛艇基地,D、海軍造船廠。1\t加利福尼亞號戰列艦 2\t馬里蘭號戰列艦3\t俄克拉何馬號戰列艦4\t田納西號戰列艦5\t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6\t亞利桑納號戰列艦7\t內華達號戰列艦8\t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9\t福特島機場10\t希甘姆機場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意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最後軸心國的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圖:羅斯福簽署對日宣戰書)

後來美軍在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送給日本2枚小男孩(原子彈),是歷史上人類目前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日本投降。


星空下的守望者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和美國開戰就是自尋死路,加速了日本的戰敗。其實不然,如果日本不和美國開戰,只會敗的更快。

首先當時來說美國已經表態正在日本的對立面了,因為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凍結日本在美的資產,而且還對日本禁止出口戰爭資源,比如石油。導致日本本來戰爭資極度匱乏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這個時候日本就急需石油,橡膠,鋼鐵等等這些戰爭資源。東南亞這些資源那是相當豐富的,所以日本就只能向南攻佔東南亞了,但是這個時候的東南亞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要想佔領這些地方,就必須要把他們的後臺得罪了,當時關島,菲律賓等等都是美國的,當時美國還沒有明確參戰,但是已經有這樣的動作了,所以只要是日本一旦佔領菲律賓的話,美國肯定是要參戰的,那麼這個時候日本就只能先發制人了。

所以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開始大規模的進攻東南亞,並且迅速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半年之內就已經把東南亞踩在腳下了。到這個時候日本幾乎是發展到了頂峰,佔領了中國大部,還有朝鮮半島,還有東南亞等等地方。

其實日本也是知道和美國打會輸,但是日本不開戰的話,只會敗的更快,所以日本只能是以戰養戰,當時偷襲珍珠港的日本最高指揮官就是山本五十六,其實山本五十六一開始就是反對和美國開戰的,但是當時日本還是陸軍比較厲害,所以在日本都是陸軍說了算。當時的日本陸軍在整個戰爭時期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大的失敗,所以也是士氣高漲,野心膨脹,和美國開戰也是日軍野心急劇膨脹的結果。


中國歷史研究所


日本為什麼選擇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是迫於無奈,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談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由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受到中國抗日軍民的英勇鬥爭,致使日本久陷戰爭泥潭,短期內佔領我國的願望也破滅了,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企圖利用海洋優勢來挽救在我國大陸的失敗,而同時美國為維護其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利益,對日本採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為遏制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美軍太平洋艦隊也移泊珍珠港,在太平洋附近活動。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基地內設施配套,裝備完善,軍事設施齊全,所以也成為了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艦隊不斷加強,日本海軍越來越難以取勝,極大地影響了日本南進戰略的實施。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從而奪取制海、制空權,就能保證日本企圖能夠勝利,所以日本最終決定對美國珍珠港展開空襲。


從軍事戰略來講,日本的偷襲是正確的選擇。由於利益的考慮,美日必有一戰,面對遠強於自己的美國,只有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美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偷襲珍珠港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目的,它使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喪失了戰鬥力,半年多失去戰鬥力,日本趁美軍還未恢復元氣之機,在太平洋西部順利地實施進攻。 使日本有了戰爭勝利的可能,雖然自然沒能幫助日本打敗美國,不過偷襲珍珠港也不失為一良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