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諸葛亮殺死大將魏延的真實原因

諸葛亮殺死大將魏延的真實原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料定魏延必反,所以留下遺囑讓人殺之,而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在那個愛將如子的時代,諸葛亮是真的要殺掉魏延嗎?還是隻是楊儀的個人使然,本文為大家揭秘魏延被殺的真正原因。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隨後,魏延因為與楊儀爭權而成為叛徒,兵敗身死。作為諸葛亮一生最後一次北伐的最後一聲餘韻,魏延之死顯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開門見山地說,種種跡象表明,魏延是被諸葛亮刻意設計的逼反殺掉的。

楊儀當政,是魏延作亂的主要原因,陳壽當年已經替魏延在一定程度上平了反:“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而楊儀與魏延之間的水火不容,諸葛亮是早就深知的,明知這一點卻在臨終之際安排楊儀統帥諸軍撤退,這一舉措要麼屬於失策,要麼就是刻意為之。

楊儀的個人品質很成問題。楊儀早年因個人才幹出眾而被劉備選為尚書,但他卻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尚書令劉巴搞不好關係,無法開展工作,最後只得外放遙領閒職虛職弘農(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市北部)太守。魏延死後,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首級,破口大罵:“庸奴!復能作惡不?”如此行徑,可見楊儀還是個小人。據此可以粗略判斷,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主要責任應該在於楊儀。

對於二人交惡的起因,史書如此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的矜高似乎成了禍端的導火索,其實不然。當時,除諸葛亮之外,劉備時代的老臣重臣們基本上已經全部消亡殆盡,唯魏延一枝獨存,資歷最深。魏延確實有“矜高”的資本,他獲得這樣的尊重其實並不過分。

但作為諸葛亮身邊極親密的紅人(丞相長史),楊儀很清楚魏延在諸葛亮心目中不被重用的尷尬地位。以楊儀一貫的“狷狹”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樣去尊重魏延;相反,楊儀很可能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魏延的蔑視。所以,魏、楊交惡的主要責任人是楊儀,不會有錯。

諸葛亮殺死大將魏延的真實原因

魏延和楊儀之間交惡到什麼程度呢?《蜀書費禕傳》如此記載:“時值前軍師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互相憎惡,每次並坐爭論的時候,魏延往往憤怒地舉起刀向著楊儀比劃,楊儀則往往泣涕橫集。費禕經常在二人之間做和事佬,終諸葛亮之世,能夠各盡魏延、楊儀之用,全賴費禕的匡救之力。”魏延舉刀相向,有欲殺楊儀之心,可見二人仇隙之深,已是水火不容,無法化解。

讓楊儀為首統帥三軍撤回漢中,是諸葛亮臨終時的安排。這一安排,必然會激起魏延的反對和抵制。但這一安排的意義如果僅僅止於臨時應急,以求蜀軍全身而退,其實還不足以完全令魏延武裝“反叛”。事情的關鍵是諸葛亮在楊儀身上的這一安排其實還另有文章:藉此暗示眾人,將楊儀打扮成自己最熱門的繼承人人選。楊儀能夠當政,這一點才最致命。魏延深知,楊儀當政,自己不可能再有好日子過了。諸葛亮在世之日,最多讓自己懷才不遇,不獲重用罷了;楊儀一旦執政掌軍,自己就可能只有一種結局??死定了。魏延絕對不能坐視楊儀慢慢找機會砍掉自己的腦袋。不反楊儀是個死,反楊儀最多也是個死,選擇後者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從安排楊儀率軍後撤,到將其打扮成自己最熱門的繼承人人選,這一切都不是諸葛亮病糊塗了之後的失策;相反,這是他刻意所設的一個局,為魏延所設的一個死局。

第一,諸葛亮召集楊儀、費禕、姜維三人商討自己死後的退軍事宜時,沒有通知魏延。魏延身為北伐大軍的前鋒大將,理應參加這樣重大的會議。當時魏延的前鋒大營僅僅“出亮營十里”。策馬往來,十里地其實最多不過二十分鐘的時間。如此短暫的距離,卻不通知魏延參加,豈不可疑?

第二,如果諸葛亮有意保全魏延,尋求蜀軍的團結,那麼他應該選擇楊儀之外的其他人作為統帥三軍回撤的人選。丞相府司馬費禕、丞相府參軍姜維均可勝任。尤其是費禕,此人在魏、楊二人之間斡旋多年,用他為統帥,自然可以同時兼顧到魏、楊二人的情緒,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但諸葛亮指定的卻是這三人中間最不合適的人選:楊儀。

第三,臨死之前,諸葛亮早就把密表送到了劉禪手中,指定蔣琬為自己的繼承人。但退軍之際,軍中以及社會上卻到處流傳著楊儀最有可能是諸葛亮指定的繼任執政者的消息,而且楊儀自己也對此深信不疑。領軍順利撤回漢中,誅討了魏延之後,楊儀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朝廷送來聘書,讓自己“代亮秉政”。當最後的結果是僅得一中軍師虛職的時候,楊儀變得極其憤怒,“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這些連楊儀本人都深信不疑的流言是偶然出現的嗎?

第四,楊儀的怨憤之言中有這樣一句:“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話中的“魏氏”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指的是曹魏,一種說法指的是魏延。其實當是魏延無疑。若指曹魏的話,應當稱之為“曹氏”或者“魏國”、“魏廷”,不應當不倫不類地稱之為“魏氏”。楊儀此言隱隱約約洩露了一個重大的天機:當時確實存在著一個設計魏延的計劃。

第五,陳壽似輕似重地記了這麼一筆:“(諸葛亮交待)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似乎當時諸葛亮已經預料到了魏延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魏延這樣的反應難道不正是諸葛亮所一直設局尋求的嗎?

諸葛亮殺死大將魏延的真實原因

諸葛亮如此費盡心機設計逼反魏延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個正當的理由除掉魏延。除掉魏延的動機很明顯:諸葛亮死後,魏延將成為蜀漢集團內部最大的元老,而且魏延本人又確實有大將之才。名位寡微的蔣琬繼任自己執政,必然無法駕馭魏延這類人物;魏延也素來好立功名,不會甘心完全聽命於蔣琬的節度,此人在諸葛亮死後,必將成為引發蜀漢集團內部動盪的一大隱患。

諸葛亮治蜀,從來將政局的穩定擺在第一位,對於這樣的隱患,從來都是堅決消除。昔日勸殺劉封時有著這方面的考慮,如今除掉魏延,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魏延兵敗身死,隨後接過其執政接力棒的,先後是蔣琬和費禕;接過其北伐接力棒的,則是姜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