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满清为什么能入关?

曲终人聚散จุ๊บ


很多人认为清朝入关是一次偶然的事情,其实清朝能够入关是与女真为主体的清军多年努力与扩张的结果。今天,史论纵横就来讲述一下满清的崛起。

第一阶段,后金崛起占据辽东主动权(努尔哈赤起兵到萨尔许之战)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以“七大恨”起兵反明,并且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1616年建立“后金”。标志这后金崛起的军事战役是萨尔许之战,1619年明朝集结了约11万人,分兵四路围攻后金,结果在萨尔许附近被后金大败,从此明朝丧失了辽东局势的主动权。

第二阶段,不断扩张的满清(萨尔许之战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并且取得萨尔许之战的巨大胜利后,开始积极扩张,1626年发生了宁远之战,如果宁远之战后金取得胜利,则山海关外明朝没有任何据点,后金一旦突破山海关,则直逼京师,袁崇焕在宁远大战中率先使用了红夷大炮,导致后金没有完成吞并宁远城的计划。

第二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子继位,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时期强行攻城略地的策略,而是采取更加多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在和明朝的关系上,皇太极主张“议和”,在议和的背景下,还不断发动宁锦战役,多次迂道绕过山海关到京畿之地抢夺资源;

在和蒙古的关系上,征服并拉拢蒙古,皇太极的五大妃全是蒙古人,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的时候,不止是清的皇帝,也是草原的大汗。

在和朝鲜的关系上,努尔哈赤不同意武力征服朝鲜,而是要等他们自己臣服,皇太极登基之后,直接打到朝鲜首都,迫使其和明朝决裂,成为后金的“兄弟之国”,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又发动战争,迫使其臣服于清国。(这个可以看看棒子拍的《南汉山城》)

第三阶段,蓄势待发的清国,随时准备入关(1636年到1644年)

皇太极敢于称帝,在于整个东北地区都已经被统治,而明朝部队全部蜷缩在宁锦防线以内,不敢出城池半步,而朝鲜和蒙古都已经被臣服,满清能够扩张的方向只能是关内,在不能取得明朝国与国之间的身份和外交等情况下,皇太极多次发动入关劫掠京师的行为,并且与李自成等国内的农民军取得联系,想要里外夹击。

从1640到1642年,双方爆发了决定明朝国运兴衰的松锦大战,如果清军获得胜利,则入关如探囊取物,如果明军胜利,则清军(我个人认为最少十年)不敢再犯关内。

结果是洪承畴率九边精锐十三万大军,在松锦战场折戟沉沙,明朝所有的家底,全部在此消失殆尽。很多人以为1642年松锦大战结束后,是因为满清突破不了山海关,其实,松锦大战之后,山海关的兵力不会超过五万,而清军则最少可以动员10万人马。其实,清军已经在对宁远城发动军事打击,当时镇守宁远的是吴三桂,吴三桂还通过在松锦大战中被俘投降的祖大寿给皇太极捎话,其实胜败只在一瞬间的事情了。

关键时刻,皇太极突然暴毙,满清权贵全都回沈阳争夺皇位去了,到1943年底,经过激烈的争夺,顺治继承皇位,到1944年,顺治还没等登基,李自成那边已经就已经打进北京了,于是多尔衮开始组织兵力准备入关,在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投降清军,清军摧枯拉朽般的打败了李自成的部队,清军入关,顺治直接在北京继位。(有人说满清为什么会不另建宫殿,当时顺治继位都一刻刻的哪有功夫新建宫殿,而且相对于沈阳皇宫来说,北京的紫禁城不知道好多少倍)。

这就是清军入关前,清军方面的发展,篇幅有限就不详细说明朝这方面的事情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天灾人祸,导致大明大厦倾塌。


史论纵横


满人能入关其运气成分占了决定性作用的。

大明王朝从万历年间就开始走下坡路,崇祯帝又遇到天灾人祸双重打击。人祸主要是来自李自成,因为像张献忠那些势力尚可在控制之内。前期有袁督师(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守辽东时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有一次回师京都保卫战,当时满人能入关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转折点就在十几岁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奸计误杀袁督师,但这点对满人入关还不算是足够的条件。

再一个关键点就来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了。估计大家都听过“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话,很多人都认为红颜是祸水是完全不对的。因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这位乱世红颜她自己是做不了决定的,要怪只能怪她太美吧!吴三桂汉奸这个罪名是洗不掉的,就算当时没有陈圆圆,他自己也不会臣服李自成的,闯王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不齿。所以说吴三桂放满人入关其实是夹在李、满之间自己做出最后的选择,他是深思熟虑分析形势之后做出错误的选择,也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如果吴三桂自立然后一心对抗满人的话无论成败绝对是英雄。没办法他的选择证明了满人运气太好。

最重要的是满人祖先是来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也称东伯利亚)野蛮人。入关仍是不停遭到汉人反对(反清复明)。他们为了容易统治汉人就给自己乱认祖宗,说是完颜氏的金人后裔。金人有金人的文字,满人当时是没有的,而且语言跟金人也是天壤之别。金国被蒙古灭后子孙已经往南散落各地了。


半島风


明朝虽然最终被清朝所取代,但从当时的实力对比来说,满清并没有能力彻底击败明朝并统一全国,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其实有一定的“取巧”嫌疑。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其实内在、外在原因极为繁杂,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原因之一:明朝经营辽东失败

满清的崛起和最终入关,归根结底源于明朝经营辽东的失败,这种失败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策略失败仍然是主要原因。

明初,为了牵制和包围北元参与势力,明朝极为注重对辽东的经营,并最终设立奴儿干都司。而为了改变辽东汉人过少的局势,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大规模移民,然而由于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收效甚微。

△明朝在辽东设立的卫所

由于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局面,辽东虽然长期处于大明管辖之下,然而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方式,不仅当地官员主要由少数民族担任,且实行军管制度,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永乐之后,在朱棣五征蒙古之后,北部威胁已经大为降低,再加上常年用兵导致大明国库空虚,从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开始,明朝开始实施战略收缩、恢复国力,这虽然形成了“仁宣之治”,但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力度却在不断下降,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

△努尔哈赤影视形象

由于蒙古各部的严重分裂,再加上和朝鲜的良好关系,辽东女真各部在没有外部压力,又缺少朝廷控制的情况下,最终发展并崛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原因之二:明朝对于蒙古的态度

后金崛起之后,虽然明朝先后遭遇了多次战败,但后金想要入关仍然根本不可能,这也是皇太极时期后金开始向蒙古扩张的重要原因。后金真正对明朝形成巨大威胁,乃是攻灭漠南蒙古之后,而在此之前,明朝和蒙古面对共同的敌人后金,实际上是有合作基础的。

△明朝、后金、蒙古三方局势

事实上,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也的确曾想过与蒙古结盟,然而明朝结盟的对象却并非林丹汗,原因是林丹汗不过是名义上的可汗而已,正如辽东巡抚熊廷弼所言,林丹汗“尚不能统众”,再加上林丹汗曾在1612年和1615年多次犯边,双方关系并不融洽。

明朝首选的结盟对象是更加靠近后金的内喀尔喀,双方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围攻铁岭时曾有过合作,内喀尔喀最有实力的宰赛也曾率领万人援明,可惜明军并未等到援军到达,铁岭便已经失守。同年八月,在叶赫部被灭后,明朝才开始和林丹汗达成合作协议,明朝每年负责支付4000两(翌年提高为40000两)赏银,林丹汗则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

△吞并漠南后,后金威胁急剧提升

可惜,明朝和林丹汗达成的只是利益合作而已,辽东经略熊廷弼虽对此有所察觉,但广宁巡抚王化贞却对林丹汗无比信任,结果明朝在广宁之战中再度战败,此后气急败坏的明廷与蒙古的合作开始名存实亡,在林丹汗面对后金的东扩无能为力时,明朝选择了无动于衷,最终导致后金顺利夺取漠南,开始从东北和正北方向全面威胁大明边防,甚至多次杀入关内。

原因之三:明朝的统治接近崩溃

对外的策略失败,给了后金不断崛起的机会,而明朝自身统治的崩溃,则给后金最终入关提供了可能。皇帝能力、朝政腐化、党争严重、经济崩溃、民怨沸腾……明朝统治的失败几乎贯穿了方方面面。

△崇祯勤政,但能力不足

皇帝能力方面,不像其他皇位继承人从小接受储君培养,崇祯这个皇帝简直就是半路出家,虽然他极为勤政,但能力的不足显然更为致命。例如他继位之后立即铲除阉党,他虽然看到了阉党的弊端,但并未看到阉党存在的意义,阉党被瓦解后反而导致朝廷平衡被打破。此外,崇祯过于急功近利,虽然他能够启用一些贤才良将,可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便又立即裁撤,导致在其执政期间,内阁、将领等重要人事调整不断,反而使得朝政更为混乱。

朝政腐化方面,即使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但朝臣仍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断压榨百姓,不断激化矛盾。党争严重方面,明朝可以说是党争最为严重的朝代,阉党虽被打倒,但党争并未结束,反而更加愈演愈烈。经济崩溃方面,在朝廷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朝臣却是富得流油,明廷也曾想过经济改革,奈何在大臣们的干预之下,“开源、节流”均以失败告终,反而由于开除“基层公务员”而导致矛盾激化,典型例子便是曾为驿卒的李自成。民怨沸腾就不用说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崇祯年间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从朝廷到民间,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恐怕就是朱元璋、朱棣再生,也不一定能够彻底解决。

原因之四:两线作战朝廷无力应对

明朝末年的军队战斗力已经急剧下滑,然而却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的不断叩关,明廷可以说是已经无力应对。

就拿终结了明朝的李自成来说,他曾不止一次面临着被彻底剿灭的危险,例如崇祯六年(1633年),闯军被曹文诏击败之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逃至河南,又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结果第二年后金便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抗金,李自成等人这才成功突围。

又如崇祯十年(1637年),面对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张献忠兵败投降,李自成也被洪承畴、孙传庭等击溃,仅剩残部17人躲入山中,然而次年清军再度从青口山、墙子岭入关,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又被调到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这才得以逃过一劫。

明末时期卫所制全面崩溃,但明朝尚有较为强悍的边军存在,如果仅仅面对农民起义或者镇压后金的单线作战,那么明廷尚有一战之力,例如李自成的义军曾一度被杀伤殆尽,张献忠也曾被迫投降,而清军入关后也曾被明军杀退,然而天不遂人愿,明廷面对的偏偏就是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

原因之五:天灾彻底压垮了明朝

仿佛是天要灭亡大明一般,处于小冰河期的明朝,崇祯年间的天灾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这成为了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元年(1628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爆发饥荒。崇祯六年(1633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崇祯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更为恐怖的是崇祯六年(1633年)爆发的大瘟疫,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原地区。这场瘟疫从山西兴县开始爆发,崇祯九年(1636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时蔓延至陕西榆林府、延安府,崇祯十三年(1640年)时蔓延至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大名府、广平府、真定府,并最终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蔓延至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年)蔓延至天津,并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开始从腺鼠疫转化为肺鼠疫。

不断爆发的天灾不仅导致民间怨声载道,百姓起义不断,更为重要的是严重摧毁了明朝的边军防线。《崇祯实录》有载“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而根据不完全统计,光是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便至少在千万以上,仅北京城便达到了20万人,北京城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明朝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在这场瘟疫中几乎被彻底摧毁,当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向京城之时,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很容易便杀到了北京城下。而当李自成杀到北京城下时,即使经过了全城动员,城墙上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而守城的明军更是“鸠形鹄面,充数而已”。


相较于以上几个原因,明朝在面对后金时的战术错误,吴三桂的最终倒戈一击简直不堪一提。


香茗史馆


鞑清入关,汉奸居功至伟!流寇功不可没!

没有流寇李自成,大明依然挺立,鞑清没有机会啊!

没有汉奸,满人到现在只能关外牧猪🐷!

没有范文程,鞑子连一个严密的组织都不能形成,何谈问鼎中原?

没有吴三桂,山海关就是天险,无法逾越!

没有洪承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在中原,那一百多万人早就被吃光了!


商君佐之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李蕾

清军入关又被称为入关战争,具体是指自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朝统治者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进入山海关、攻占京师,开始统治中国的历史事件。这一战争的性质属于国家统一战争,清军入关对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一战争对于满清,对于中国历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它也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分水岭。那么清朝入关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呢?

在明朝末年,有四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激烈角逐,包括统治全国的明王朝,崛起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清王朝,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是谁取代了明王朝?又是怎样改变了中国历史呢?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三桂

据史料考证,清军最初的进军路线,选择的仍是皇太极时期进军关内的路线,即避开山海关,绕道蒙古地区,从长城关口入关。但是在行军途中,却遇到了明朝将领吴三桂派来求援的使者。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本已决定归顺李自成。但后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站到了清朝一边。多尔衮遂当机立断,下令改变进军路线,火速向山海关进发。此时,李自成也亲率大军进攻山海关。 1644年4月22日,清吴联军与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展开决战。多尔衮先命吴三桂率军出战。后见势不妙,派英亲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率二万八旗铁骑出击助战。大顺军大败而归,伤亡十分惨重。这一战役也被称为山海关之战。这一战役也成为清军入关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场战役。

多尔衮

清军入关标志着明王朝的倾亡和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诞生,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清军入关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命运,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有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1.孟繁勇《1644年清军入关再评价》《兰台世界》北大核心- 2015年36期

2. 王霜州 《细说清军入关之战》 《世界军事》 北大核心 - 2005年9期

3. 王思治 吕元骢 《 甲申之变与清军入关》《清史研究》北大核心 CSSCI- 1994年2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 女真人就开始了反抗明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在这期间 天命汗努尔哈赤多次同明朝交战 夺取了大片的土体 对待蒙古 采取联姻政策 并且坚持了近100年 这使得满洲政权在外交上 应在了明朝的前面 在皇太极登基后 他开始了对后金政权的改革 兴汉学 重用汉官 使得后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大清王朝正式建立 而与此同时 大清 正式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 开始了对明朝的作战

大清之所以能战胜大明 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的仇恨 导致满洲人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在明朝统治中国的300年间 对各个少数民族 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他们煽动女真人的内部分裂与部落争斗 在女真四分五裂的情况下 再将“反叛”的部落镇压 将部落首领处死 将部落民众屠杀 明朝的武靖侯在《平夷赋并序》中写到“尽虏酋首之所有 罔一夷而见逃 剖其心而碎其脑 粉其骨而涂其膏 强壮尽屠 老隶尽俘” 可见当年明朝对女真的民族压迫之重 而在努尔哈赤的七大恨中 也有对明朝民族压迫政策的不满之声“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二、明朝内部的分裂 导致国立衰微

明朝的皇帝的最大的特点式怠政 史学界历来有 “明非亡于崇祯 而亡于万历”的说法 万历皇帝是明朝怠政皇帝的最典型代表 不郊 不朝 不庙 皇帝该干的事 他一样都不做 这也对后来的皇帝 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明朝政权的腐朽与堕落 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 导致农民起义 此起彼伏 这也为明朝的灭亡 加了一把催化剂 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 这使得大清 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明军 仅剩下了镇守山海关的关宁铁骑 李自成的顺军和张献忠的西军 而张献忠的军队在四川 对大清入主中原构不成什么威胁 所以 剩下的任务 就是消灭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 和李自成的顺军

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投降大清

吴三桂在历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如果不是他 估计大清入关还要晚上几年 他当年因为李自成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 而大怒 因此在接受了大顺的劝降书后 又反戈 投靠大清 在决定大清入主中原的战役中 由于大顺军的堕落腐化 贻误战机 最后在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的打击下 溃不成军 最后败北 可以说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投降 就不会有以后的大清

四、明朝众叛亲离

明朝由于在民族问题上一直得不到各少数民族的支持 导致在同大清的作战中 有很多的其他少数民族 也加入了清军的阵营 例如蒙古族 八旗 实际上分满洲八旗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 是当年辽东占领区的汉族人或者是从关内逃到满洲的汉族人 组建的八旗军 而蒙古八旗 就是当年的蒙古军

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明亡清兴的原因 仅供参考 因为每个人看历史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希望我的话对你有所帮助






侃谈古今


从体量上来讲,满清是无论如何,也不是大明朝的对手。但历史就是如此滑稽,满清不仅入关了,还统治了两百多年。那么满清是如何能够进关的呢?

明朝后期统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都失去了土地,这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且,那时的局面是国库没钱,许多税收都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朝廷想要赈灾、调集军队都没钱。而且后来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增加赋税,农民越是起义,但最终征收的钱却都流入了私人腰包,国库照样没钱。

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那几年天灾严重,大旱天气使得许多良田绝收,农民填不饱肚子,自然会起来造反。更严重的是,鼠疫横行,夺走了大量生命,更加剧了紧张的局势。土地兼并严重、体制臃肿、贪腐横行、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鼠疫爆发,这些因素有一个就足够致命。但当这些因素都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不断消耗着明朝的实力,给了崛起中的满清进关的机会。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但不是合格的皇帝

崇祯皇帝崇尚节俭,不近女色而且勤于公事,为了朝廷殚精竭虑,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崇祯都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换一个角度说,崇祯却又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刻薄寡恩,生性多疑。除掉魏忠贤自然是大快人心,但也少了对文官集团的制约。崇祯任用袁崇焕防御后金,后金攻打不下,于是绕道蒙古,直取京城。此刻崇祯让远在山海关里的袁崇焕千里勤王,但后来却又中了敌人反间计,杀死袁崇焕,自毁长城。

此后,农民起义军曾对崇祯请封“西北王”,如果崇祯答应,那么李自成便会替老朱家扫平战乱。如果崇祯是个合格的政客,大可让李自成去和后金消耗,但崇祯却是高傲地拒绝了李自成的建议,使得本来只想讨个王爷当当的李自成,只好下定决心当皇上了;而且在明朝建国初期,南京其实还有一套政府班子的,只要崇祯安排太子到达南京,天下大势尚在两可之间。可是崇祯并没有这么做,使得南京陪都的作用没发挥出来。所以可以看出,从任用大臣到关键决策,崇祯这个皇帝都是不合格的。

吴三桂等将领倒戈

李自成做了皇帝之后,吴三桂还拥兵十几万,而且守着山海关,所以李自成对吴三桂是拉拢为主的,而且吴三桂也答应了。但是后来“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好,吴三桂有更深的谋划也好,他竟然又后悔了。于是勾结多尔衮,打开山海关,放清军长驱直入,从此掀开了清王朝统治的200多年的篇章。

综上所述,满清之所以能入关,很大程度上,还是明王朝的内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关系。吏治、土地兼并等问题严重,再加上天灾、鼠疫,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崇祯是个有手腕的明君,或许可以收视这个烂摊子,可惜他虽然勤勉,但能力尚缺。最后再加上吴三桂勾结清军,直接打开山海关。否则,满清进关不会这么容易!


飞熊说历史


1644年春,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北京,蜂拥进城。大明王朝完全结束了。崇祯皇帝一路跌跌撞撞地爬上煤山。

当时,吴三贵仍在辽东山海关与满清军队对峙。大家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李自成的刘宗敏将军强占了吴三桂的妾陈园园。后来吴三桂才演绎出一部英雄救美的历史剧。

听着挺有意思的,显然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历史戏说。

当时,吴三桂面临着政治选择,要么继续服侍明朝遗民,要么向李自成投降,要么向清朝投降,要么干脆自己成为国王。由于吴三贵处于中原与关外东北的中间位置,他不仅面临李自成的威胁,而且是背后就是满清的八旗兵。因此,第一和第四选择将使他面临与两大强国同时竞争的不利局面。所以最好选择一边。最后,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清朝,让出了山海关,清朝才那么容易入关。

1644年,满清进入紫禁城,汉人的投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八旗十二万。中原的人口是上亿。没有那么多明朝的官军投降带路,清军连山海关都进不去的。


奇葩历史大观


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清朝入关、入关战争),发生于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的战役。 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阳历5月28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 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古往今开22


满清能够入关,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偶然性在于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让满清入关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必然性在于明朝几乎已经土崩瓦解,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必不能长久,入关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满清是由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创立的后金政权,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一步一步打下了整个东北地区。

皇太极时期,改名为:大清,其中大有深意。

可以说,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心怀中原天下了,只是穷其一生也没能入关。

明朝的国号为:大明。皇太极偏偏改名为:大清。其中就有五行相克之说。

“明”为火,“清”为水,水克火,专克大明朝。最后,确实也是入关了。

说道满清能够入关,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正是这个人打开了山海关,才能够使满清能够这么顺利的入关。

这个人就是辽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剧照)

正是因为吴三桂的降清,打开山海关,满清才能够这么顺利的入关。

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使清朝不费吹灰之力过了山海关,进入了中原。

如果死守山海关,想必满清没有那么容易入关。

明王朝的衰落和大顺政权的不稳定性,不持续发展性,又给满清入关留下了必然性。

或许绕过山海关或者突破山海关,时间或者代价会大一点,但是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只能说是天意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