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有着很多残酷的历史记载,但它又是如何做到天下归心的呢?

历史小知


清入关后,也犯了杨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不齿的杀戳行为,但最终还是统一了中国,不能不说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得利于清朝的核心统治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当然了,清的祖先女真人本来就当过明朝子民,努尔哈赤的父亲还当了明朝在东北的官员。清入关后,很好地团结了明朝留下的地主阶级集团,厚葬死于煤山歪脖子树下的祟祯皇帝,说清入关是为了替他报仇,这就极大地收拢了明朝遗民的民心,要知道李自成和刘宗敏这伙人在北京的杀戳抢劫那可是伤了大家的心。于是清顺治帝顺利地进入北京。多尔滚给吴三桂等大明降将高官厚利,使他们甘当马前卒,左冲右杀,又抢占了明朝一大块土地,清入关后,仍视儒家学为主流,并末禁止,这就使得读书人减少了敌意,明朝未期,百姓食不果腹,清军及时恢复生产,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也就不反抗了。刚入关时,清统治者并末觉得能一统江山,但是由于团结了地主阶级,使百姓能安家,又以丰厚的奖赏予以明朝投降官员,不断蚕食土地,明朝终至被灭,清统一了中国。清能入关而后能袭卷各地,得益于几位皇帝的雄才大略,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及乾隆,一代一代的努力,终至大统。思想与时俱进,统治核心恩威并重,终酿三百载江山。呜呼!


甘蔗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存在天下归心一说,实际上汉人反对满清奴役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稍微有常识的人都听过天地会。

天地会就是洪门,这是陈永华(陈近南)创建的地下反清组织。

早在清朝初期的顺治时代就创建,后陈永华在台湾病死,清军又攻占台湾,但天地会却始终存在。

在北方,则是著名的袍哥会,也是同源的反清地下组织。

而天地会演变出来的则是长江流域的“哥老会”,在两广、福建、江西的“三合会”,长江下流的“庆帮”等等。

至于白莲教,也是天地会的同路人,只是宗教组织而已。


这些组织不断反清起义。由于康熙时代反清是公开的,不需要地下反清,包括台湾郑家坚持很多年才被打垮。

所以,天地会等地下组织反清,从乾隆时期开始逐步高潮。

历史记载,乾隆初期时期,首先追杀,福建僧人万提喜,化名郑云龙。原因是他聚集了320人举兵反清。事败后提喜逃脱,转向台湾传会,发展势力。

乾隆五十一年,天地会在台湾起义,清廷察觉此次起义与天地会有关,于是开始追查天地会的起源。

随后天地会一家的起义就不断,到了清末就是燎原之势。


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天地会就已经在南方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很多天地会武装都和太平军一同作战。

历史记载:1854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三个广东的洪门类秘密会社响应,包括三个洪门社团四十几个县的人士参加,高达百万人,并一度围攻广州城。

而直到满清灭亡,无论北方的袍哥会,还是南方的天地会,都是积极参与。

辛亥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就是会党,也就是天地会、袍哥会。

著名的杨虎城就是袍哥会分子,辛亥革命很多领袖都是洪门。



满清统治时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隔离政策,养着大量旗人,把汉人当做家奴。

一个丁戊奇荒,从1875年到1878年,北方普遍灾荒,总死亡人数达到2000万人,清朝人口的约4%,还有约2000多万人逃荒到外地。

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发生黄河决口,致使700万人死亡。

试问,这搞的什么鬼,执政什么能力?



至于人口, 葛剑雄认为。满清1912年人口统计为347,902,565人,也就是3亿4000万。

这相比明代有所提高,但有什么了不起?

尤其是人口增长率不高,还不如唐朝、宋朝等朝代初期。

即便是这些增长,也有一定的外界因素。

这是因为进入明代末期,各种西洋新式农作物进入中国,比如红薯、玉米等等作物,大大增强了农业产品。同时,先进的南方高产稻米也进入中国,一年两季收入都是寻常事。

当时也不是满清一个国家人口增长,其实全世界都在高速增长。

1700年起欧洲人口开始剧烈上升,到1900年已经达到4亿,比1700年的一亿人翻了四倍。


萨沙


历来乱世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劫难,不仅是乱世兵匪一家(话说古典时代的军人和土匪也没什么差别),而且伴随兵灾还会发生瘟疫、饥荒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这些灾害造成的破坏比兵灾还要大。

这些先抛开不论,就从杀人这一点来说,古典时代基本都有这几条规律。一、为了立威而杀人,其原因基本都是因为抵抗激烈或者是降而复叛,以此来震慑老百姓;二、为了激励士气而杀人,上面说了兵匪一家,因为将领为了激励士气不会约束军纪,经过艰苦的战斗之后往往允许军士为了发泄而抢劫、强奸、杀人,而且这群丘八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的出来;三、冒领军功,仅以明末清初来说,明军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候没少杀良冒功,清军入关后甚至把剃发的平民脑袋剁了拿去冒领军功;四、将领泄私愤,因为在战斗中受了刺激,比如亲信、亲戚死于战斗,所以杀人泄愤。

仅以明末清初来说,祸害老百姓的事清军和南明军都没少干,但是总体来说,清朝杀人大多数是第一条标准,即抵抗激烈和降而复叛,剩下三条与明军和南明军相比能少点。

其实以古典时代的价值取向来说,第一条和第二条其实也都正常,因为那年头老百姓的命在达官显贵或者将领看来还没有他们家的畜生值钱,而且君主即便是再标榜爱民,多数情况下也都对杀戮这种事选择性无视。因为君主是和文官武将结成利益集团,不是和老百姓站在一条线上的。

而且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战争之后的安抚工作。因为乱世之后,社会凋敝,经济生产被破坏,再王八蛋的统治者都会对老百姓做一定程度的让步,推动老百姓恢复生产。

在这方面清朝做的总体比较好,比如战争时期严格执行的剃发令,在康熙朝天下太平之后就不再严格执行;为了对郑氏集团进行经济封锁的迁界禁海也在消灭郑氏集团之后解禁,并不再禁止百姓出洋;清朝入关之后平息了明末的江南奴变,并将明朝的农奴和依附农解放,使之改仆为佃,并禁止地主和农民之间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康熙亲政之后,允许百姓耕种因战争抛荒的无主耕地,还将废藩田产退给老百姓耕种,因为废藩田产一度归朝廷所有,老百姓耕种废藩田产还要交两份田赋,退给百姓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调动老百姓劳动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即便是圈地也在康熙亲政之后停止,因为圈地就是赏赐有功人员的行为,历朝历代都有,清朝的圈地在封赏结束之后也就停了,总体上规模和对百姓的不利影响都不大,用孟森先生的话说,清朝的扰民之政,该停就停了。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康熙在施政上大幅向百姓让利,因此即便是曾经反清最坚定的明朝遗民都改变态度,对清朝由反抗转为合作,黄宗羲就盛赞康熙是

圣天子,还说康熙的统治是五百年名世,即便死前还给康熙写信,阐述自己通过对明朝兴亡教训的总结的心得。

简单来说,康熙朝由于政策开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老百姓享受到了和平发展的红利,因此没人再反抗清朝的统治,社会总体上接纳了康熙和清朝。所以说,康熙对巩固清朝得统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更何况,清朝总体对百姓让利非常大,不仅仅是康熙,后面的雍正和乾隆同样给百姓让利。先不说这三位至少蠲免三亿两白银的赋税,单是

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纳粮这三项税收改革,使朝廷税收更加合理,因为废除了丁税、田赋总额被固定、火耗被取消、只向耕地要税,因此老百姓经济负担进一步降低,因此社会矛盾获得缓解,清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而且,清朝还没有徭役制度,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公共工程,从来都是工给价物给值,不再让百姓无偿服务于朝廷。而且这一手的好处也很明显,就是货币被投放到市场上,进而通过货币流通刺激商品流通,进而刺激消费,促进工商业发展。而且放出去的钱还能通过收商业税收回来,不劳民也不上财。同时,清朝把战争对老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清朝对外扩张的军费从来都是凭借国库存银,而不是对百姓横征暴敛。

再者清朝田赋税率也不高,总体上在2%到4%这一区间,在中国古典时代这一税率已经是非常低了。

总体来说,清朝君主在明清战争结束之后,对老百姓总体还不错,至少都明白自己得责任,都能把爱民作为主要任务,即便是清朝衰落之后也同样如此,这体现了清朝君主对国家对百姓负责的态度。所以清朝才能把疆域扩张至1300多平方公里,人口才能增长到三亿甚至四亿的水平,最后奠定了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即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清朝灭亡前最大的危机,因为清朝君主对国家和百姓负责任的态度,最后全社会还是选择清朝继续统治,而且清朝对内的凝聚力还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