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作者丨嶽輕 來源丨今榜

幾天前抖音第一次對外公佈數據:日活用戶突破1.5億人,月活用戶超過3億人。這是一個超出業內預期、卻又在意料之中的數字,也是字節跳動敢於正面硬撼騰訊的最重要的一張底牌。

在“頭騰大戰”如火如荼的時候,抖音這一行為也被解讀為秀肌肉。在互聯網圈普遍被BAT壓制的喘不過氣的大環境下,抖音從默默發育到一舉逆襲,這劇本只有網絡小說才敢寫。

微信封殺抖音,早就有網友說過,這是逼抖音也做自己的社交麼?

到底能不能過社交這個坎兒,就成了一場可能性的辯論。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反方:抖音無法做社交

騰訊給業內製定了一個現階段近乎完美的發展模式——社交。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產品,在達到一定體量並陷入瓶頸時,都會選擇社交作為突破口。遠有支付寶備受爭議的校園白領圈,近有因給用戶貼社交標籤而被炮轟的航旅縱橫。尷尬的是,除了專注垂直於社交領域的產品外,餘者都在社交這條路上步履維艱。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當下,互聯網APP的發展已經進入末尾階段。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社交軟件之間具備排他性和目的性。在用戶看來,每一個社交軟件都有它專屬作用,換句話說,用戶使用抖音的主要目的,是看10-15秒的短視頻。如果想看八卦,用戶會選擇微博。想與熟人互動,會選擇QQ與微信。想認識陌生人,則會選擇陌陌、探探。

社交在各個場景的市場已經被全部佔有,抖音想要擠進去,就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完整的社交產品邏輯和生態。

但騰訊並不會給抖音這個時間。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5月下旬,微信官方升級了外鏈管理規則,要求“外部鏈接不得在未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等法定證照的情況下,以任何形式傳播含有視聽節目的內容。”這一規定普遍被業內解讀為“有意打壓抖音從微信分流用戶”。

失去了朋友圈這一巨大的導流渠道後,抖音在社交轉發端的入口的確是一大缺失。抖音的邏輯是:通過算法匹配,推薦給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用戶,兩方通過推薦引擎,建立起聯繫。

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抖音對創作者和粉絲的信息匹配越來越精準,促進他們彼此之間建立連接。而抖音恰恰缺少的就是時間。

除此之外,抖音也並沒有自己的類似朋友圈展示的機制,的內容創作者和受眾之間,並非是強關聯。動輒百萬千萬級的粉絲,使得創作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維護。而對於受眾來說,10-15秒的留存時間和龐大的創作者基數,極易分流注意力。

所以哪怕抖音的數據再恐怖,除了評論很嚇人之外,可能不好把社交做起來。或者,抖音並不care吧?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正方:抖音能做社交

但另一種聲音認為,互聯網的本質仍是流量時代,只要有了流量,不論是什麼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抖音的流量,恰恰滿足了這一點。

而流量時代的本質,是對於用戶使用時長的爭奪。人一天擁有24個小時,除去睡覺和工作的16小時,每人每天還有8個小時。全中國共有10.8億的4G用戶,而這10.8億戶的8小時,是各大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分秒必爭的“戰場”。換句話說,誰失去對用戶時間的掌控權,誰就失去未來。

根據此前統計,抖音目前的平均用戶使用時長達到30分鐘以上。以抖音日活超過1.5億人次的體量看,這一數據堪稱恐怖。在這組數據的支持下,抖音已經有足夠的用戶量和邏輯實驗群,去嘗試完成社交邏輯設計。

事實上,抖音已經無限向UGC模式下的開放式社交靠攏。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UGC社交的本質是養成,而養成依靠的,是互動。這一現象最顯著的例子是日本著名女子社團AKB48。其社交邏輯是,以內容為載體,做高頻次互動。粉絲(用戶)給予明星(創作者)建議、心願和關愛,明星(創作者)通過內容反饋。

是不是很眼熟?微博就是一個典型的UGC社交邏輯,也是抖音模仿和超越的樣本。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相比微博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UGC模式,短視頻碎片化的時間則更具優勢:時間和內容越碎片化,互動頻次也就越高。頻次越高、互動越頻繁,養成的速度也就越快、程度越深、效果越好。

在這一邏輯下,只要抖音官方或創作者略微注意評論維護,且能夠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優質內容,那麼在用戶對短視頻這一內容形式產生厭倦前,抖音就足夠完成自己的社交佈局。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抖音的內容生態: 達人創造套路,吃瓜群眾跟風,這才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熱點,而這種套路多少會帶來審美疲勞。而如果做了社交,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中心,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以今日頭條這麼牛的技術和運營,社交可期。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抖音為啥對騰訊的社交這麼執著?

關注頭條大V生態,挖掘頭條商業價值,提煉真正有用的運營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