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鬥機怎樣規避防空導彈?

馬五666


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遠離敵機。

要知道一點:在實戰中,沒有命中目標的中距空空導彈中,90%是因為導彈的能量不夠了,剩下8%是因為導彈導引頭跟丟了,最後2%是因為導彈根本上目標動作,可用過載不夠。

所以規避中距空空導彈的核心思路,就是消耗導彈的能量。

首先要明白一點,導彈的射程是什麼。我們往往能夠看到一群人扯什麼:某某導彈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多少km,不可逃逸區是多少多少km。彷彿只要在射程之內,就能打,在不可逃逸區之內,就能打下來。當然懂這個的同志看到這種說法,往往都是笑而不語。因為這種表述本來就是對超視距空戰完全不懂的人說的,甚至就是說給那些人聽的。

在實際的使用中,導彈的射程從來就沒有一個確定的數值。所以實際的射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同樣一枚導彈,根據發射飛機的不同,目標飛機的不同,射程也會改變。在學術上,射程的正式名稱是Dynamic Launch Zone,即動態發射區。而平時我們所說的射程,其代表的含義是:當前發射條件下,導彈的射程。

所以不講發射條件扯射程,都TM是耍流氓。

這是AIM-120C與AIM-120B在某一高度下發射後速度與時間的函數(非高拋彈道)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單推力或者雙推力火箭發動機的導彈,其發動機工作時間不超過10秒。而在有效射程內,通常發動機工作的時間段佔比不超過20%。

這意味著,一枚導彈在發射的時候,其總能量就是固定的,導彈進行的任何轉彎動作都將增加阻力,消耗能量,降低射程。而戰鬥機不同,戰鬥機的發動機可以長時間工作,所以在實戰中,很多時候戰鬥機可消耗的能量要比導彈多的多。

所以如果想規避中距空空導彈,那麼就儘可能的遠離敵機,這樣敵機發射的導彈需要飛過更長的距離才能命中你,很可能導彈的能量會不足以追上你。同理,我們知道,如果飛機做機動,那麼導彈也必須做機動,因為導彈要跟上你。所以要規避中距空空導彈,戰鬥機應該持續進行6-7G的機動。為什麼是6-7G呢?從導彈的角度講,跟蹤目標消耗的能量取決於目標飛機的飛行速度和可用過載。對於當今大量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而言,它們都可以在1.0M左右的速度上持續進行6-7G的機動而不損失總能量。

其次,就是降低高度。因為高空空氣密度小,空氣阻力小,低空空氣密度小,阻力大。所以如果要規避導彈,就應該降低高度,這樣導彈的能量損失會更大。

所以,在實戰中,交戰的雙方會持續進行蛇形機動,而不是像電影裡那樣直勾勾的過去,那是找死。在超視距空戰中有一個術語,叫做“39下高”。就是往敵機的3點鐘或者9點鐘方向機動,並持續變換高度。

因為從敵機的視角看,往3點鐘方向或者9點鐘方向機動,在他的視場中你的位置變化最快,這樣敵機發射的導彈也需要更大的轉彎角度。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雖然當今戰鬥機都能進行超視距空戰,但是仍要將亞音速機動性能做到比較高的水平。因為亞音速機動性能等同於亞音速段能量恢復速度等同於高SEP,這對超視距空戰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貞觀防務


在現代化的戰術空中行動中,己方戰機將在複雜電磁環境場景下面對各種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威脅(尤其是具備“射後不管”能力的,採用單脈衝跟蹤和脈衝多普勒雷達制導體制的主動雷達制導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為了對抗這些防空導彈的攔截,現代化的戰術飛機都普遍裝備了雷達告警接收機和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一旦探測或者截獲到來襲防空導彈的制導雷達信號,就會向飛行員發出警報,提示飛行員立即採取各種有源或者無源對抗手段,並且展開強機動飛行,以規避來襲的防空導彈。

從目前來看,特別是從1999年空襲南聯盟以來的實戰經驗來說,拖曳式雷達誘餌作為一種新型的機載有源對抗手段, 能夠有效的對抗來襲的各種雷達制導導彈,是高威脅對抗場景下提高戰機生存能力的重要辦法,已經成為西方主要軍事強國普遍採用的機載自衛電子戰手段。

其對抗原理是:當戰機在高威脅場景中展開戰術行動時,機載雷達告警接收機對截獲到的各種雷達信號進行威脅分類和評估以及方位測量,從中找出當前最具威脅的雷達信號(制導雷達信號),然後通過電子對抗波形發生器產生最佳的干擾或者欺騙波形樣式,並且通過光纖傳輸給已經釋放出去的拖曳式誘餌。

距離本機一定距離上的拖曳式誘餌開始轉發干擾或者欺騙信號(經由末級功放放大後通過發射天線輻射出去),這樣就會造成敵方來襲導彈的雷達制導頭接收到兩個回波信號(一個是戰機的真實回波信號,一個是拖曳式誘餌發射的強回波信號),同時拖曳式誘餌還與戰機保持同向同速的運動,這就使得來襲導彈的雷達制導頭無法通過角度和速度的區別對戰機和誘餌進行分辨(此外,戰機和誘餌之間的距離差小於來襲導彈雷達制導頭的最小距離分辨率),使得來襲的導彈產生嚴重的分辨誤差,無法對真實的戰機回波建立穩定跟蹤, 從而有效保護了戰機的安全。


虹攝庫爾斯克


通常情況下,防空導彈的末段機動能力要強於戰鬥機,一般可達到4至5倍,也就是說,如果戰鬥機能夠拉出9個g的機動,導彈可用過載可達到40g左右。單純從過載能力來看,戰鬥機沒有任何優勢,一對一很難擺脫導彈攻擊。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實戰中,機動仍然是擺脫導彈攻擊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雷達制導導彈飛行的中前段,戰鬥機可以通過多次改變飛行方向,使得導彈的瞄準點在空中大幅變化,導致導彈頻繁機動,從而消耗其速度,也就降低了其末段機動能力,這種機動不強調過載,而是注重快速改變飛行方向,比如F-22的過失速機動;在雷達制導導彈飛行的末段,大幅機動可以增加導彈制導誤差,但這一點是有很大風險的,恐怕一般飛行員不會有勇氣寄希望於自己能夠擺脫導彈攻擊,特別是第三代中遠程防空導彈。

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數戰鬥機擺脫導彈攻擊的鏡頭或案例,是紅外製導的近距防空導彈或空空格鬥彈,這類導彈的速度都不快,而且大多數從尾部追擊,相對速度很有限,所以比較容易被擺脫。一般戰鬥機還會同時拋灑紅外干擾彈,擺脫效果會更好。關鍵是看誰更先進,能力更強。

對戰鬥機來講,最大的威脅還是中遠程防空導彈,這類導彈射程遠,飛行速度快(秒速可達1000米以上)。對這類導彈,最佳的辦法不是機動,而是干擾,包括對其火控雷達、導引頭以及指令鏈的電子干擾。

歸根結底,所有的多抗措施都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導彈攻擊告警,最好不但及時發現導彈攻擊,而且能夠準確判斷導彈類型、方向、距離,這一點是最難的。


兩段三層


首先明確一點,導彈的速度大於飛機的速度,允許過載也大於飛機。在技術上,導彈擊中飛機依靠三個能力:導引頭跟蹤能力,導彈彈身機動能力,和導彈的速度。除去用誘騙干擾技術外,單靠飛機機動的方法比較難,對單發導彈的擺脫效果高於多發導彈。飛機主要依靠沿導彈視線方向做高速橫向機動,機動時距導彈距離很重要。在導彈迫近時加速做大坡度盤旋。爭取脫離導彈導引頭視界。或者飛出導彈可機動邊界。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低空突防利用地形規避雷達探測,電子干擾機伴飛實施電子壓制。

低空突防
低空突防
電子戰飛機實施電子壓制,電子欺騙




一但被鎖定可以做大機動過載動作讓雷達丟失目標,釋放干擾彈,釋放電子干擾,製造假目標。

釋放干擾彈

釋放干擾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