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弟子規》到底是文化精華還是糟粕?

小易烊千璽



不能不說,《弟子規》中的內容,糟粕成分大於精華。雖然《弟子規》一上來就高調宣稱:“弟子規,聖人訓”云云,但其實此書和孔子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這書誕生於清朝雍正年間,是一個終身不及第的秀才叫李毓秀的所寫。

所以說,遠不如讓孩子們來讀明代蕭良有撰寫的《龍文鞭影》。蕭良有是明朝的神童,十幾歲就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得了進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事實上他應該是狀元,是因為考官巴結權勢正熾的張居正,把狀元讓給了張居正的兒子。假如現在有兩個人開辦 教育輔導班的話,你是願意送到高考狀元清華大學畢業生那裡接受學習經驗,還是願意送到一個三本畢業生那樣去接受輔導?

再看內容,李毓秀為人迂腐騰騰,滿紙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當然舊時的道德,比如尊敬師長之類的也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但是《弟子規》中的教法遠遠脫離了時代,什麼“親有疾,藥先嚐”,古時往往是湯藥,嘗一點知道冷熱,而且劑量微小,不會對身體有傷害,我們現在的醫藥可嘗不得,父母有高血壓,孩子也吃降壓片?父母有心臟病,孩子也吃救心丸,非得出事故不可。其餘像什麼“守喪三年”,經常悲慼,斷絕肉食之類,這在古代就少有人做到,現代社會中更是不可能的。還有什麼“非聖書,屏勿視”之類,是清代進入封建社會腐朽時期的文化專制行為,是愚昧人民的反文明舉動,中華民族之所以在這個年代落後於世界,就是基於這樣的思想。

《弟子規》通篇都是這樣的說教,雖然也有一定的品德教育功能,但是並不完全符合現代文明理念和當今的社會價值觀。所以,與其讀這個,遠不如讀《龍文鞭影》,《龍文鞭影》一書文采斐然,而且每一句都包含一個歷史典故,有些豐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對少年兒童增長知識,豐富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幫助是很大的。

其餘,就算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也遠遠勝過《弟子規》,古代時最常見的蒙學書籍,就是上面說的“三百千千”,在古人都不怎麼推崇《弟子規》的情況下,我們現代人何必將思想迂腐,糟粕遠遠大於精華的《弟子規》奉為圭臬,捧上天呢?

古代的東西也不見得完全是好的,我們要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如今國學盛行的風氣下,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一些文化糟粕包裝出來,毒害世人。


江湖夜雨


《弟子規》有多火,不用多談相信大家都聽過一些。但不是所有人都瞭解這本書,故此處先介紹一下。

弟子規誕生於清朝順治年間,作者李毓秀一輩子都是秀才,身份和范進中舉前一樣。這身份有多低,大家看看其他著名蒙學書的作者就知道了。

《三字經》作者王應麟是進士出身,是著名的經史學者,長於考據,其筆記《困學紀文》至今都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活著的時候就是高官顯貴,而且廣有文名。而且《千字文》是梁武帝為教育皇子皇孫讓周興嗣做的識字文。

《聲律啟蒙》的作者車萬育也是進士出身,其性剛直聞名天下。

科舉時代一個人的國學水平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來,一個是他能不能中舉得個出身,一個是他有沒有文名。這兩點李毓秀都沒有,他就是一輩子都中不了舉的秀才,國學水平之低劣可想而知。用《弟子規》批判國學,說國學都是垃圾的人須知此書不能代表國學,作者本人就不瞭解國學。

古代《弟子規》也沒成為古代蒙學書,反而成為古代地主教育農民的書。如同治年間,河北吳橋縣父母官勞乃宣就讓農民在農閒的時候學習《弟子規》。至於我們熟知的清代名人《弟子規》沒有一個是小時候看這書啟蒙的。

樣一本毫無內涵的書能這麼火都是臺灣人和日本人的功勞。

日本佔據東北後建立了偽滿洲國這個傀儡政府,期間以網上人稱大善人,實則大漢奸“王鳳儀”為代表的萬國道德會就推廣這玩意。

二十一世紀初臺灣省的天帝教、一貫道、佛教等宗教團體都印刷大量經書,其中最多的就是《弟子規》。更不用說後來臺灣的淨空和尚在廬山創建“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宣稱讀《弟子規》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什麼婆媳吵架,離婚只要讀就能解決。

今天《弟子規》已經被批爛了,有一點大家沒注意,就是這書從古至今都不是給小孩看的啊!都是給成年人看。

也就是今天的一些“國學大師”拿這玩意給小孩啟蒙。此處就算是假設《弟子規》說的都是對的,但傳統蒙學排斥《弟子規》這種命令式教育。以本是給皇子看的《千字文》為例,這本來是想給皇子認字的,書卻有天文地理、氣候物產、名勝古蹟、歷史文學,儼然一個古代版的《十萬個為什麼》。

這種蒙學思想源於《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者不應該求孩子學習,而是要讓孩子求老師教他。

《千字文》、《聲律啟蒙》、《三字經》都是這類書,都是通過引導孩子的好奇心來讓孩子學習,是孩子主動想學;《弟子規》則不斷命令,是求人去學,是被動學習。可以說《弟子規》不僅不能代表傳統文化,此書的教育思想正是傳統文化反對的。

大家如果想讓孩子瞭解國學,此處還是推薦《千字文》、《聲律啟蒙》、《三字經》,如孩子有興趣學習,在有基礎後可看《古文觀止》《文心雕龍》等書。宣傳《弟子規》的人說看這個可以培養聖人,此處不敢說這種大話,只能說孩子學了這些能知道怎麼寫作、審美,還能知道點善惡了!


梁興揚


《弟子規》和《三字經》、《千字文》一樣,是古人兒童啟蒙讀物。其目的在於養成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弟子規》全文共1080字,講述了113件事情,包括: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部分。

《弟子規》億《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領,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是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者。

《弟子規》以三字為一句,兩句為一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以來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古代文化經典啟蒙讀物。



《弟子規》是清朝人李毓秀(1647-1729)所作。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是山西省新絳縣人,是康熙、雍正年間著名學者、教育家。

《弟子規》包含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品德,特別是在兒童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兒童啟蒙讀物。

現在我們學習《弟子規》,很有必要。有許多人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學習國學經典也就顯得正當其時。

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啟蒙教材對其為人處世和在成長曆程中的經驗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現在許多地方興起學習國學經典的社會基礎。



而《弟子規》三字一句,合轍押韻,入孝出悌,符合禮教,問世以來,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啟蒙學課本,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學文說話


糟粕肯定是有的,可是被說成是毒物,我真的不能苟同,忍不住回答!

首先,我們都知道,這世界沒有多少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沒有多少東西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適用的?所以,再精華的東西都會有糟粕!這一切,就看你怎麼對待了。


《弟子規》,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寫的。原本叫《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改編,才變了現在的名字。一共360句,1080字。以《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為創意,分成“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然後再敘述為人子弟在這些綱目下應該怎麼做。


下面舉幾個例子,精華或糟粕都有:

我覺得還可以用的:

1.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2.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看見他人的善舉,要立即學習看齊;縱然能力相差很遠,也要努力去做,逐漸趕上;

3.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


人們最詬病的是關於“孝道”的部分,因為過去孝的觀念太重了,最重要的是很多盡孝的方式今天沒法做。

1.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此處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的典故)

2.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3.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老向拙見: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產物,難免會帶著一些不合時宜甚至看起來是害人的糟粕的東西。其中,不合時宜的比較多,真正害人的少。雖然有很多已經不怎麼適用於當今時代了,不過我覺得真的可以搶救一下。難道經典的就不能改動?應該注入新的血液,讓它發揚光大!不然,遲早進垃圾堆裡。



好了,謝謝閱讀!如果您覺得老向的回答還有點道理的話,還請多多關照啊!


老向沐浴國風哦


《弟子規》不是精華,也談不上糟粕。刨去其中陳舊腐朽的部分,這簡直是一本也適用於大人的《情商修煉手冊》。

比如: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和善待人,精進自己。這是亙古不變的為人處事道理,想在職場上變得優秀、更受歡迎,這就是基本姿勢。

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聰明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真正重要的,父母如果自身就有“輕財物”的意識,並潤物無聲地傳達給孩子,世間就不會上演那麼多雞飛蛋打的家庭狗血劇。拿到家庭以外也同樣成立,職場上,很多事情只要肯退一步,舍掉一部分利益,就能遇見更廣闊的天空。

而關於說話的分寸,什麼叫“高情商”,就是懂得觀察形勢,管得了自己的情緒,知道怎麼做才是於己於人都有利。

衣貴潔,不貴華。食適可,勿過則。步從容,立端正。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寬轉彎,勿觸稜。

乾淨整潔,行端坐正,不疾不徐,分寸有度。你試試觀察一下你周圍同事,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他一定是個讓人無法忽視的人。這就是我們總強調也希望擁有的氣質與教養。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現代人的生存壓力逼著人們不斷狂奔,由此而生的焦慮容易讓人陷入慌亂與草率。而事實是,人只有在充分舒展的情況下,才能把事情做好,事也只能一件一件的做。不論面臨何種境況,心情平和、認真對待,才能帶來真效率。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

對於不瞭解的事情,不要妄言;對於沒有明確的事,不要散步謠言。有多少時候,我們是在自以為是、未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大加妄論?有多少嫌隙與傷害皆因話多,又有多少跟頭是栽在管不住自己的嘴。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

不揭人短處,不道人隱私,多讚美他人。處處懂得體諒他人,換位思考,這就是周到與體貼,這就是善良。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不要自暴自棄,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就一定能夠變得更優秀。這是在傳達希望,這就是“正能量”。

不管你承不承認,希望就是使人變得越來越好的東西,希望就是力量。

以上所舉,有多少父母敢說自己做得夠好呢,所以又怎好去鄙視和反對?

回到教育,如果你的孩子能做到這些,走在同齡人中,他就是最出眾的那一個。

溫柔待人,胸懷闊達,見賢思齊,努力上進——這還不夠好嗎?

批判其“封建遺毒”,關於孝道那段最為人詬病,但即使是這些“遺毒”部分,也值得思考:

當代教育鼓勵孩子的天性發展,家長都樂意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成長空間,

但多少父母因此太過寵溺孩子,而忘了教給孩子什麼是“規矩”,什麼是“尊重”。

一個缺乏敬畏心,連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與疼惜的人,又如何能夠自尊與尊人。

國學啟蒙,首選還是三百千、聲律啟蒙、古詩詞等經典。

《弟子規》卻也不是垃圾。

有人說這是清代秀才寫給下層人民看的,其實刨去其陳舊腐朽的部分,它具有普世性,傳達的都是常識,一些樸實的為人處事的道理。

對於大部分非統治階層的普通人,能夠把常識執行到位,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遺憾的是,現在人們多的是偏激與戾氣,少的是對於常識的認知與踐行。


育兒生活故事家


《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寫的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言行舉止要謹慎,講求誠信。

與人相處時要平等互愛,要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向他們學習,學習有益的知識。在任何時侯都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勤奮工作,誠實辦事。所以《弟子規》告訴做人道理,處事的方法,不但現在實用,也是以後做人的左右銘。





李爾勳1


《弟子規》只是一本“蒙學”讀本,是用來啟蒙幼兒的,應當說裡面有些內容,對今天還是適用的。但並不是全部內容,比如現在不也有“新二十四孝”一說嗎。

我對前些年有人把《弟子規》當成國學的菁華也是反對的,我一直以為《弟子規》只是“蒙學”的啟蒙讀物。如果你從“小學”裡去探尋國學的奧旨我是沒有異議的。

因為“小學”從文字學、音韻學還有訓詁學對中國文化的探索還是很深入的,對漢字的探索,幾千年來研究“小學”的學者,一直在孜孜以求!我對“小學”初步的認識還是小時候看《鏡花緣》得來的。

而從“蒙學”的經典《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幼學瓊林》等看,對古時幼兒的啟蒙還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但是對今天的孩子來說,還是不能照單全收的,應用孔子提倡的“損益”精神去對待。而“蒙學”的經典對汗牛充棟的中華文化經典來說,也就只能算九牛一毛,本來“蒙學”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看到有朋友在回答中提到了《龍文鞭影》,我也覺得讓孩子看看《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還是不錯的。

但對成人來說,瞭解一下“蒙學”還是可以的。可是要了解中華文化還應從“四書五經”和《道德經》去入手。


掛在明堂射古今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是勸人上進,有禮貌,有規矩,有尊重,有道德的一部好書。

現在很多人做事沒有規矩,做人沒有道德,也不尊老愛幼。爭強好勝,飛揚跋扈,少不如意,就惡意相加,輕則打人,重則殺人,為一點小事互不相讓,這些都是不學傳統文化造成的。

過去家有家規,出門禮讓,進門稟告,上坐尊長,下坐奚小,口不出狂言,見難幫助,你讓我不爭,家庭安定,社會地位就高。

現在有人對傳統文化大不敬,而且揚言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哪裡不好?現在的人有什麼資格批評傳統文化?恰恰相反,傳統文化就是不讓某些人越軌,越軌就是犯法,這裡有兩種法,一是傳統的文化法,沒有犯罪,只是做人做事沒有法度。二是越軌文化之法,又犯法,這個法是國家之法。觸犯法規必遭殃。

現實看由於離開傳統文化的約束,必定沒有文化修養,做事不講規矩,做人不尊道德,將一事無成。那些一心與傳統文化作對的人,家庭絕不是一個好家庭,培養不出象《弟子規》那樣的知孝道,明禮法,懂規矩的孩子,這就是產生害群之馬的根源。

尊重傳統文化,就是尊重自己,活的有人格,活的有尊嚴,做人有道德,必然能夠成為真正的人才。

有人看不清傳統文化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有人故意模糊兩者之間的差別,這是一種(反文化)罪惡。有人一面說發揚光大傳統,一面又背離捨棄,打著兩面派的手法,又反對傳統文化。這些人受了打倒孔家店的影響,極力反對傳統文化,恨不能‘全盤西化’,這是非常危險的。他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受著最好傳統教育,怎麼就不明白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越性?

現在社會發展離開道德的約束,不管是什麼人,什麼事,都不會成功。尊重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


笑著看西方


開篇聖人訓本身就有問題,誰是聖人啊,能不能質疑啊,容不容得思考啊,沒有,直接灌輸,你照著做,不照做就是不知廉恥,什麼狗屁聖人。利用聖人光環忽悠人這是搞崇拜。這是反對獨立思考。學生應該是去理解,而不是去迷信。


用戶4460439082614


弟子規是封建時代一本啟蒙性質的讀物,所謂“聖人訓”並非是孔孟所訓,而是後人生髮出來的。這裡頭講究愚孝、愚忠,實際上是要求人民群眾按照統治者的要求安守本分,遵守封建等級規範。在家盡孝唯父母之命是從,這也符合農業社會安定國家的需求。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比如上面這四句,純屬扯淡。編書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上位者不管好不好,下位者都必須遵從。父母、師長、領導的命令大過天,我想大家應該沒有忘記最近的一個歹毒繼母砍死睡夢中繼女的事情吧。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舊社會,人人平等不是一句口號!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這兩段如果我進行批判可能會讓很多現在身為父母的人覺得反感吧?當初大概是孔子提倡這種守孝三年的禮儀,他的弟子反對,反對的理由很充分,孔子也辯論不出結果。

守孝三年,在現代社會幾乎是不可能,如果要這樣搞,那麼必須滿足這樣幾個條件,升學、就業、乃至要頒佈一個守喪假,為期三年,工資照發。現在養個孩子是非常難的,如果三年不工作,孩子吃啥喝啥?現在不像農業社會,只要家裡有屯糧,地裡有佃戶,地主們可以守喪守一輩子!

但是,話說回來,弟子規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比如說尊師重道,待人接物要遵循禮節,年輕人要自律等等。這都是值得我們大力推崇的。


總的來說,我認為,弟子規說不上糟粕或者精華,它是封建社會精神文明的產物,如果你現在是個成熟的社會人,有明晰的分辨能力,可以自己看或者給孩子講授弟子規,讓孩子學習其中的精華,避去其中的糟粕;但是,不可以讓價值觀未定、思想不成熟的孩子從小就全盤接受弟子規,即使要學習,也需要素養比較好的國學教師,而不是現在社會上那種招搖撞騙的狗屁傳統文化維護者等等,不然會害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