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之類的所謂國學經典,被要求小學一年級不識字的小朋友背誦,有意義嗎?

一山愚人


精神鴉片?

我的天啊,竟然罪過這麼大。照這個邏輯推算下去,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又意義何在呢?小學一年級,很多時候都要背誦經典古詩詞。至於說意思嗎?

別說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了,你清楚嗎?

讓讓連續背上七八首唐詩,中間不能停頓的,你能背下來嗎?

哦對了,你肯定會說,那跟我現如今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我又怎麼會記那些沒有意義的唐詩呢?

呵呵!

唐詩也好,國學經典也罷,這些都是咱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從小教育孩子熱愛它。

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期。此時記一些國學經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本身《弟子規》就是古人孩童必記經典。

只是那時通用的是古文,孩子們能夠理解意思。而如今通用的是白話文,可能意思孩子不理解。但是,這並不成問題。

現在記住了,等到了高年級,理解力提升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也許你會說,什麼時候能夠理解,什麼時候忘記不就行了。何必這個時候折磨孩子去背天書呢?

也許有道理!

但是,我想說的是,此時孩子就算死記硬背《弟子規》,假如說需要三天時間。可是,等成人後,能夠理解意思了,再去背誦,只怕給一週的時間都背不會。

所以,積累國學經典,最好要趁早!對於這位老師的做法,我非常支持,給其點贊!

至於說你的觀點,足以能夠看出不想讓孩子背。既然有這樣的念頭,那就別背了。反正這些考試不考,大可放心。

然爾,以後可就難說了。

高考改革後,語文中國學比重必然要增加,從小讓孩子愛國學,養成這樣的習慣,對其高考,對其整個人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說文寫作


毫無意義,而且我會非常負責的告訴您,如果您讓您孩子學《弟子規》,可不是簡簡單單變成“媽寶”這麼簡單。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傳統的家長,聯合著另外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國學老師”正在摧殘下一代。不要說聖母婊,恰恰相反,要是沒社會公德心,我倒是寧願你們多學點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反正我孩子佔便宜。


回到正題。《弟子規》是清代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據臺師大、東北師大的兩位朋友考證,《弟子規》最早的刊本是同治五年(即1866年),這是什麼年代?鴉片戰爭之後,已然可以算作近代了。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兩點:

第一,作者沒有學術、政治上的成就

第二,古代有成就的“聖賢”們也不是靠學《弟子規》成才


其次,就算在古代,《弟子規》都不是用來作啟蒙教材的,它的受眾僅僅是成年人,而且是沒文化的成年人。

“勞乃宣,字玉初,浙江桐鄉人。同治十年進士,……任吳橋,創裡塾,農事畢,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規、小學內篇、聖諭廣訓諸書,歲盡始罷”《清史稿·勞乃宣傳》

為什麼?因為這些務農的成年人因為沒文化,所以非常容易做出一些跟政府法令相左的事情。而經過《弟子規》的宣導,使得這部分人在聽、讀《弟子規》的過程中能略略識字,且遵守其意,方便管理。


說句實在話,現代之前,對於童年的認知都是成熟化的-----越早熟,越容易被肯定,但這種催熟似的教育,極大的破滅了童年這段最珍貴的純真,亦磨滅了童年的價值。而《弟子規》這種劣等讀物尤惡。


《弟子規》通篇都是你必須作什麼,你不能做什麼,也不會告訴你這麼做的好處----如此強烈的訓斥口吻,你作為一個大人都不會想去聽,你還得這麼教育小孩?通篇講重孝悌、重長序----僅僅將行為模仿的像大人一樣有什麼意義?

除去這點,有人還會說,小孩哪裡懂的這些,只是加強語感罷了?我想請問家長們,語感是什麼知道麼?抑揚頓挫麼?你為什麼不直接去讀唐詩宋詞?去讀《三字經》?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傳統的人


無聊到巔峰


首先,誦讀經典不需要孩子去理解它的內容,孩子只需知道經典有什麼就好了,等孩子長大後,自然有他自己的理解方式,而不是對先賢思想的無知與茫然!我不僅不反對孩子背弟子規,我還支持他們誦讀詩經,論語,楚辭,道德經等所有經典!

其次,背誦是鍛鍊培養孩子記憶最好辦法,3到6歲是關健時期,開發孩子大腦!

最後,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很有意義!不識字並不影響孩子的背誦和記憶。雖然這些國學經典中難免有不少糟粕,但是有益的還是很多的,能在幼年記憶下來受益終生!

2 很有意義,不光是背,還知其義,照其行!學弟子規時我己三十,是和孩子一起學的!裡面所講其實就是父母以前所要求的!其實就是行為上的禮儀禮貌,學習生活道德規範!老師與生活學習道德結合講得很好,深入淺出!

3 你自問一下,弟子規都做到了哇?現在這社會,大家都做到弟子規,價值觀進步一大截,裡面是有不好的地方,但大多數都是維護公序良俗的,現在的孩子學習,學習,道德都沒有,學什麼學。社會戾氣這麼重,不從孩子抓,難道讓變壞的人老人學?你知道要多少代人,才能扭轉現在的社會風氣?再說弟子規又不長,這點也背不出,其他是好省省了。

4 說真的我也非常討厭《弟子規》《千字文》,我看到有評論說就是讓孩子背,不用理解意思,這樣就能感受中華文化的美,什麼鬼?只會讓孩子討厭傳統文化!我覺得要感受中華民族文化就是要讓孩子切身體會,而不是小和尚唸經一樣的背書。

5 弟子規的意義很好,為什麼不可以學習?每一章背誦好了,都要告訴他含義,這種思維等到大了,自然就融會貫通心領神會了,弟子規的思想和禮儀禮貌比現在人不知道好了多少!


結束語:現在人們都只想著我應該得到什麼,而沒人在乎我該做什麼了。說到自己的權利,一個個頭頭是道,說到義務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遊戲大咖王


  從題主的兒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推斷題主的年齡大約是在三十歲左右,說實話,這個年齡的人,如果不是教師,又不是國學經典的愛好者,《弟子規》這本書,想必從頭看到尾的並不多。坦城的說,對於古代遺存的東西,除了值錢的古董外,現在的很多人都把它們歸到了封建糟粕的行列,持批判的態度居多。所以題主將《弟子規》形容成精神鴉片,也就再正常不過了。那《弟子規》是精神鴉片嗎?當然不是。否則,筆者也不會費用心思、正襟危坐地在鍵盤上激揚文字了。何以見得呢?還是聽筆者慢慢道來吧。

《弟子規》作為古代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對今天的孩子仍然適用。

  我們還是先看看《弟子規》的總序是怎麼說的吧!總序,也就是中心思想。《弟子規》的中心思想言簡意賅,只有24個字,即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用現代話說一下,就是在家講求孝悌(孝順父母,關心晚輩),與人交往謹言慎行,講究誠信,有仁愛之心,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這樣的“中心思想”是封建糟粕嗎?過時了嗎?顯然不是,也顯然沒有。這些思想在每一個時代,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當具備的做人標準。所以要求現代孩子的孩子踐行《弟子規》,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用這樣一個言簡意賅、涉及面廣的行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成為一個有講道德、講禮儀、愛學習的人,這才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提倡《弟子規》進校園的真正原因。

  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爸爸媽媽叫你,要趕緊答應,不要讓父母著急;爸爸媽媽安排給你的事情,要馬上去做,不要懶散磨蹭;爸爸媽媽教育你的時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聽;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不要和他們頂嘴。當我們日常生活中埋怨孩子不乖的時候,其實是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告訴他們“乖”的標準,上述的幾句話,所回答的不就是乖的標準嗎?

  再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能,心有疑,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這些淺顯易懂、方便操作的讀書方法,對於一二年級良好的讀書習慣尚未形成的孩子們而言,不正是他們最需要的嗎?

  ……

《弟子規》內化為孩子的日常行為準則,需要父母的參與和監督。

  正如題主在題目中所說的那樣,一年級的孩子,連字都不認識,更談不上理解含義,只能死記硬背。如果孩子僅僅是能夠熟練地背誦《弟子規》的話,對他而言,的確是沒有太大的價值,對家長而言,也僅僅是多了一個在人前炫耀的資本而已,這些都不值得稱道。對於處在父母影響還較大的童年期的兒童而言,在父母的引導參與下,特別是父母的監督下,《弟子規》的內容就可以內化成一個孩子的日常行為準則,這才是《弟子規》帶給孩子們的最大收穫。我們常常自詡為禮儀之邦,實際上對東方的傳統禮儀,已近乎全部拋棄,反觀韓國和日本,這兩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家,在保存東方傳統禮儀方面,做的確實是比我們要好得多,這一點不難從一些韓劇或涉及日本人的電視劇,那怕是一些所謂的抗日神劇中不難看出,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好在國家及有關方面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正在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努力使中國這個傳統的禮儀之邦名實相符,國學經典進校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措施。所以,作為家長,於公於私都應該正確地對待、積極的響應和實踐,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更美好的明天。


  冷眼看世象,妙語暖人心。我是【如沐春風啊】,期待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真知灼見。謝謝。


如沐春風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168bad810b4187d7d814c38813210954\

三樂大掌櫃


國學經典是我國的民族文化精髓,其中道德倫理,可影響人的世界觀,傳統品德影響人的心靈及人文素養。現在很多小學的孩子甚至一年級的學生便開始背誦國學經典,如《弟子規》等,一些人會有所疑問,一年級的孩子基本還不認識幾個字,就讓他們背誦國學經典,這是因為:


背誦國學經典可從小培養孩子高尚人格及道德情操


就現今小學生背誦國學經典不斷被普及,能從小開始培養孩子高尚人格、塑造好的習慣、增加人文素養等。於是小學生便進行《三字經》、《弟子規》等的學習了。


科研得出,世上大多成功的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人離不開高情商,(也就是具有高尚人格及道德品質)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人人是靠的智商。要想孩子長大後做個有用之才,背誦、學習經典是培養這方面不錯的捷徑。


背誦、學習經典可增加孩子語文素養


在孩子儲備語言最佳時期,讓他們多讀、多背國學經典,可以幫助他們積累知識,提高認字量、閱讀、表達等能力,提升綜合語文素養。


加強孩子記憶力


從小背誦國學經典,還可以加強孩子記憶力。小學生的記憶屬於黃金時段,若是能有效被開發,便會發現是個豐富礦藏。經典語言系統入孩子大腦後,將人的記憶潛能喚醒,背誦速度快速提高,通常讀三四遍有的學生讀一、二便就可基本記住。若憶潛能得不到開發,便隨孩子年紀增加而逐漸蛻化。


決勝網


這是兩個問題:

  1. 小學生該不該讀國學?

  2. 小學生該不該讀《弟子規》?

首先,有個結論是肯定的,《弟子規》這玩意,既不算什麼“國學”,更不夠格叫什麼“經典”。

其次,《弟子規》的內容,一部分是“庸”,一部分是“惡”,倒不是說全是糟粕,裡面也有正確的地方。

最後,一件東西“不壞”,不代表它在今天還值得提倡。就如同我不認為今天的人還有讀《三字經》《千字文》的必要一樣。這些東西都只不過是啟蒙讀本,今天的人們完全有更好東西來代替它,而要讀懂這些古文又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得不償失。

先說說《弟子規》是個什麼玩意。

《弟子規》是一個清朝老秀才寫出來的,開頭是一段總則: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其實是對《論語·學而》中這段話的闡述: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接下來全書就分七個部分展開說明:

1.入則孝;2.出則悌;3.謹;4.信;5.泛愛眾;6.親仁;7.餘力學文

總的來說,《弟子規》反映了封建社會發展到成熟的道德標準。那時候的道德標準,跟現在相比,當然有所不同。但是全都不同嗎?肯定也不是。

因此,《弟子規》裡的東西,放在今天,也是有的過時,有的不過時。

第1、2兩節是最為腐朽落後的東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這個我們放到後面批判。

先說3-7節。

後面幾節,有些內容是立身之道,就算是用現代眼光看,大部分也沒什麼問題。比如: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德行才能不如別人,要努力趕上。至於衣服飲食,攀比沒有意義。)

比如: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自己有長處不要自私,別人有長處不要詆譭。)

當然也有不太合時宜的,比如: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宣揚別人的惡行,也是一種惡。還可能給自己招來災禍。)

這句就不完全合適了。

還有些內容是約束日常行為的。比如: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年輕人不要喝酒,喝多了會出醜失態。)

比如: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借用東西要對別人明確提出,不告而取就是偷。借東西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這些放在當下,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有些屬於大可不必: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讀書前要做到)房屋清潔,桌案乾淨,筆硯端正。)

這顯然不必人人如此,不過單就本條而言,倒也沒有壞處。

總而言之,3-7節,裡面小部分不符合當下價值觀,大多數內容還是可以看的。

但1和2兩節就完全不一樣了。

先放總結,《弟子規》前兩節之所以今天看來腐臭不堪,是傳統家庭教育和今天新的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因為我們過去說子女和父母的關係,講究的是“服從”,孝順孝順,以順為先。父母處在一個必然正確的位置上,子女不僅應該服從,而且應該無條件服從。

而現代教育,首先要強調各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庸。這是價值觀根本的碰撞,也是弟子規不合時宜的原因所在。

閒話少說,引兩句來看看: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雙親有過錯,和聲細氣地勸諫。如果不聽,收拾收拾心情再勸。即便被打也無怨言。)

這就是講究“服從”的例子,父母不可能犯錯,因此作為兒女,唯一能做的是反覆勸,勸不聽就哭。捱打也是兒女應盡的義務。

更過分的是這句: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父母愛我,做到孝順有什麼難的。父母恨我,這樣的孝才算優秀。)

……這不整個一受虐狂的心理變態嗎?

這是“入則孝”,“出則悌”裡面,糟粕也一點不少: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路上遇到長輩,要下馬/下車,在旁侍立,長輩經過百步之後,才可以繼續行進。)

總評:

《弟子規》前兩節稱為毒草也不為過。但把前兩節摘去之後,剩下的部分還是可以一看的。

但即便去掉前兩節,這書是否有閱讀的價值呢?很難說。因為《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雖然沒錯,卻也並不高深,很多東西不過是常識。

相比之下,恐怕還不如老老實實上好每一節小學思想品德課更有用處……

再換個說法總結,《弟子規》這書:前面不能看,後面不必看。


再說小學生該不該讀國學?

國學先得有定義,我們姑且將之當作“有中國特色的古典文化”,基本上包括文史哲三部分。

國學當然是應該讀一些的,不管是從美學教育的角度,還是從構建文化認同的角度。

問題在於,小學生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都有限,不宜選擇比較高深的內容。有些學校讓學生背《道德經》,實在是大可不必。

所以,讓小學生讀國學,挑選一些比較淺顯的內容就是了,這麼一來,問題就是,小學課本里選入的那些課文,是不是已經足夠了?還有必要再另外讀嗎?

國學這事,我覺得應該屬於個人愛好,可以倡導,但不應該統一要求每個人都這樣去做。首先過去留下的東西,肯定是有精華有糟粕。其次留下的精華中,有相當部分在現代是可以被其他東西代替的,不瞭解也沒損失。但這問題說起來就太複雜了。


北門猿


不用那麼排斥,雖然都不會,但是也不是太複雜的東西,知道耳濡目染麼,即使不認識字,不能全部理解,但時間長了,多多少少都能感受一些,對語感,古詩詞的理解,韻味,都能體會一些。而且小孩學習快,看著看著就認識了


南北無問東西


有意義,而且是非常有意義。

要求少兒學書,肯定要從死記硬背開始,而且非常有必要。

強迫小孩兒被經典,不是為了讓他現在就懂,而是為了讓他以後受益。

古人必背唐詩宋詞論語,不理解沒有關係,先背過來。

等到長大之後隨著學識的加深,閱歷的加深,很多死記硬背的東西會發覺很有道理,而且有裨益。

如果不背,他他不會覺得“聖訓”是經典,因為腦子裡就沒有。

書讀百遍始通神

背過來之後,如果這樣就完了,不如不背。

適當時候還要會引導學習

弟子規如讓家長看,是非常容易的。

如讓小孩看,估計看不懂。

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經歷,看到一些現象,如果家長能引導其往弟子規上理解,對孩子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等到他能獨立思考,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自然會三思而後行,會對前人的經驗教訓有一個判斷。

其中利害,我就不多說了。


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講經典,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

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這是一個過程,非常實用。

先從讀書開始,隨著經歷的增長會給他帶來很多對書本的體悟。

如真只是前期數白嘴的背過來,後期也沒有引導,那自然就是精神鴉片了。

跟每天教育你“愛國”一樣

你要是真愛,那就是愛。如只是說,誰都會。


有用沒用不在背不背,而在有沒有人引導。

古代老師是 用來幹嘛的呢?就是講解經典的。不是用來教你怎麼背課文的。

家長覺得沒用,只能說明你沒有學這些。

沒事多看看書總是好的,如真無用,也不會流傳千年。


梁宇航


有鬼的個意義,10個字8個不認識,就在背背背,別說小孩不明白意思,連大人都是一知半解。跟三歲背唐詩一樣,除了炫耀也沒什麼大用。詩歌至少還有個韻律孩子讀來多少對漢語的美有一些感受。弟子規什麼鬼也要背背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