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从庄子的《逍遥游》看股票投资"无剑无我"的终极心态

微信公众号:股海沉思,记录我在投资方面的系统、深度研究内容。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投资。


格雷厄姆说:"就理性投资而言,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同样一招,在初学者手中平淡无奇,在宗师手里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有惊天动地的威力,区别就在于心法。华尔街没有新鲜事,投资也没什么秘密可言,区别是投资的人,我一直相信,投资不是一场竞技游戏,而是投资人的人生修炼。


这一点在各行各业都是相通的,想做到顶尖,绝不是工具或者信息的领先,而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精进,李小龙在《截拳道之道》中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从庄子的《逍遥游》看股票投资

1、 长期资本的教训


在股市中我曾经讲过一个黑暗球场效应,一个人练习投篮,可以根据每次的结果进行修正,一段时间后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投资中你的行为无法很快得到反馈,你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成绩是哪个行为造成的,一个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共同形成,也有可能只是概率,和你的主观行为没关系,也可能正确的行为得到错误的结果,错误的结果得到积极的反应,一个行为的结果可能一天后出现,也可能一年后出现。这一切使得投资人无法根据即使的反馈去修正自己的动作。


很多人在这样的黑暗中迷失了自己,茫然失措求鬼神,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看新闻炒股、听大V炒股、看K线炒股,有效就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无效就反思自己是不是领会错了,在错误中国原地踏步,数十年不得存进,甚至越勤劳越亏损,左边被市场打脸,再把右边伸过去,甚至形成了依赖。我们说赌博会上瘾,炒股也是,一个人看K线图习惯了你不让他看他就很难受。


这种迷失并不是知识的匮乏或者工具的不足,而是一个人缺少思考,同时自己的精神过于虚弱,不得不去依靠外物。


在投资中很多人跟踪很多外物,比如机构的买进、北上资金的交易、管理层的持股变化等等,这些多少都有点偏离了投资的本源。我们看一下巴菲特是怎么评价长期资本的:


长期资本的人都是好人,我尊重他们。当我在所罗门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帮过我。他们根本不是坏人。但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哪能这么干?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 100 比 1,还是 1000 比 1,我都不做这样的事。


假设你递给我一把枪,里面有 1000 个弹仓、100 万个弹仓,其中只有一个弹仓里有一颗子弹,你说:"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你要多少钱?"我不干。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干。


要是我赢了,我不需要那些钱;要是我输了,结果不用说了。这样的事,我一点都不想做,但是在金融领域,人们经常做这样的事,都不经过大脑。


我真理解不了,怎么有人会像这 16 个人一样,智商很高、人品也好,却做这样的事,一定是疯了。他们吃到了苦果,因为他们太依赖外物了。


很多人都认为长期资本犯错是因为蠢,是拿自己需要的东西去拼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是芒格评价特斯拉的"归零文化",但我认为核心是因为他们太依赖外物了,依赖外物的成功也将因为外物而失败。


市场经常阶段性地奖励——乃至重奖——明显错误的行为,由此导致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扭曲。一个心理扭曲的投资人的招式必然是变形的,难道这些失败的大拿缺少专业知识、缺少财务估值的技能吗?


2、 形式主义的命运


过于依赖外物很容易形成形式主义的思维习惯,思考没有深度,沦为形式主义,比如说知道一个苹果+一个苹果=两个苹果,却不能归纳出1+1=2,也演绎不出一个梨+一个梨=两个梨。这就是思维的穿透力不行,是一个人思考力不足的体现。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把右手的食指放在鼻子跟前,是不是觉得看不清,现在放远一点,好点了吗?


因为依赖外物,形成思维的流于形式,最后造成思维的僵化,没有灵活性,看不清世界的本质,失败。


如果不能从投资的本源出发而跟踪一个飘忽不定的指标,那么随着指标的变化,必然形成追涨杀跌和频繁交易两个结果。因为依靠外物的本来目的就是去寻找价格涨跌的"秘方"。


曾经有一个指数叫做申万活跃股指数,是以周换手率最高的100只活跃股为成分股的股价走势图。指数起于1999年12月31日,起始点位1000点。自2017年1月20日收盘后,该指数停更。停更的原因,是指数快跌没了,只剩下10.11点。


这指数的含义是说,假如有一名投资者,自1999年12月31日起投入100万,每周买入最活跃的100只股票,在0佣金和0税费的假设前提下,到2017年1月20日,还剩1万块。如果考虑佣金和税费的话,估计在五六年前已经阵亡。

从庄子的《逍遥游》看股票投资

频繁交易,是一条投资的不归路,起早贪黑的越勤劳越贫穷,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3、 投资人的自我修炼


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投资这件事有个特点,门外汉只需少许的努力和能力,便可以达到令人敬佩的结果;若试图超越这唾手可得的成就,便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我觉得投资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很容易学完的,但是精神层次的修炼则持续终身。


安全投资的最大敌人是预测。什么是预测呢?我现在说明天早上太阳将会从东方升起,这是预判,大概率是可靠的,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否则我都会正确。但是我说明天早上太阳七点十五分23秒从东边升起来,那我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是预测。预判是做正确的事情,预测是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情。


投资最难得是克服自己的功利心,总想做点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最好的结果就是事情搞砸了。


一旦一个人过于依赖外物就会有弱点,但是外物只是工具,并不是投资本身。机构、北上资金和管理层等都是外物,是为我们投资服务的,而不应该是投资本身。


听说剑客有几个阶段,手掌神剑、重剑无锋、手中有剑心中无剑而万物皆为剑、最后就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而人剑合一,按照庄子的论述还有一层境界,那就是世界本来就无剑,也没有自己(的主观偏见),心中无敌自然无可匹敌。对比投资,投资人只需要认识客观的规律,循序而行即可。


我们去研究企业,是研究企业赚钱吗?净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的含金量。未来还能赚钱吗?新增投资的收益率和含金量。赚钱的效率持续吗?维持这种赚钱的能力需要多大的投资和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三个问题看懂了就懂了投资,剩下的就是等一个合适的价格,我觉得财务知识是很简单的,因为客观的东西很容易就学完了,但是怎么应用才是真正的考验。


《逍遥游》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篇古文,解释了一个投资人精神层次的自我修炼,它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从庄子的《逍遥游》看股票投资

如果你值得被信任,你就会被信任,如果你值得拥有财富,兜兜转转后你终将拥有与之匹配的财富。


投资不过是一个概率游戏。概率似乎能够说明一切问题,却永远不能征服人类的感官。人类天然对概率具有思维盲区,极度依赖直觉感受。比如,我们说一个股票三个月后有50%的可能赚100%,50%的可能却又亏损1%。实际上三个月后,我们不是沉浸在喜获翻番的巨大喜悦中乐不可支,就是浸淫在三个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郁闷中不能自拔。我们的身体和心情上,根本不会出现一半是赚翻一倍的喜悦,一半是小亏1%的悲伤,但是投资本身是一个理性的连续决策过程,而不是投资人的喜怒哀乐。

正因如此,在出现可能多种情绪交织的情况下,投资者往往本能地忽略这个事物发展多种可能以及不同情况出现概率不同的复杂性(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存在思维盲区),不是简单地选择最坏的情况,就是简单地选择最好的情况。这种过度的简化,总是在极度乐观和悲观之间徘徊往复,阻碍了我们做出最优决策。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一个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别是自己和客观世界的相处,一个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相处。《逍遥游》这样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意思是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内外之分就是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你是使用财富还是为财富驱使,投资体现能力,消费实现价值。人活一世,如果被作为金钱的奴隶,用尽一生也不过是做了财富的搬运工,从别人那里搬运到自己身边,最后难免凄凉,更可悲是这个过程中会丧失自我,丧失对客观世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不管是人生还是投资,都是很可悲的。


荣辱之辨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你提出一个观点,别人支持你,你会觉得自己更有力量吗?别人反对你,你会觉得自己失败吗?可惜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并不因为群体的情绪而改变。


荣辱之变,内外之分的核心就是认知自己,以我为主,万物为我所用,去寻找规律,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和熬人的偏见而驱使,匆匆忙忙不知所谓。


《逍遥游》最后提出了个人修为的终极状态:"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这种终极状态类似于上帝视角,是可望不可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偏见无处不在。


一个有趣的案例:猪肉涨价对生活有影响吗?通过采访回民一条街及其周边的寺庙,记者了解到,猪肉价格上涨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毫无影响。 ​​​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判断和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这是判断的基础和价值所在,这种特定的、细微的环境总是与全面的、宏大的宇宙有偏差,所以说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带着偏见的,但是这也是唯一正确的方式。


我们终极一生都无法摆脱偏见,但是如同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愚蠢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愚蠢了,我们小心翼翼学会与偏见相处,甚至利用偏见,驾驭偏见是一个人,一个投资人的毕生功课。


最后一个花絮,正统的观点认为逍遥游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历史上一直认为老庄哲学推崇遁世,没有儒家的入世积极。


我对此完全反对,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庄子身处多事之秋,郁郁不得志,又不愿意和主流的贵族社会"同流合污"所以才遁世,而是认清了自己追求和现实的落差太大,注定无法实现,退而与自己不相容的主流社会划清界限,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追求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自我修养。


故此,《逍遥游》并不是否定人的作用,因为他不是讲人和社会的关系,而是讲人的自我修养,用儒家入世的观点强行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明赞实贬"庄子的人生智慧,实在是有失偏颇。


内外之辨、荣辱之分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三个人生的层次在我看来对于我们做好投资的终极修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