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從莊子的《逍遙遊》看股票投資"無劍無我"的終極心態

微信公眾號:股海沉思,記錄我在投資方面的系統、深度研究內容。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投資。


格雷厄姆說:"就理性投資而言,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同樣一招,在初學者手中平淡無奇,在宗師手裡往往化腐朽為神奇,有驚天動地的威力,區別就在於心法。華爾街沒有新鮮事,投資也沒什麼秘密可言,區別是投資的人,我一直相信,投資不是一場競技遊戲,而是投資人的人生修煉。


這一點在各行各業都是相通的,想做到頂尖,絕不是工具或者信息的領先,而是一個人精神狀態的精進,李小龍在《截拳道之道》中也表達過同樣的觀點。

從莊子的《逍遙遊》看股票投資

1、 長期資本的教訓


在股市中我曾經講過一個黑暗球場效應,一個人練習投籃,可以根據每次的結果進行修正,一段時間後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投資中你的行為無法很快得到反饋,你不知道自己現在的成績是哪個行為造成的,一個結果可能有多個原因共同形成,也有可能只是概率,和你的主觀行為沒關係,也可能正確的行為得到錯誤的結果,錯誤的結果得到積極的反應,一個行為的結果可能一天後出現,也可能一年後出現。這一切使得投資人無法根據即使的反饋去修正自己的動作。


很多人在這樣的黑暗中迷失了自己,茫然失措求鬼神,也就出現了所謂的看新聞炒股、聽大V炒股、看K線炒股,有效就增強了自己的信心,無效就反思自己是不是領會錯了,在錯誤中國原地踏步,數十年不得存進,甚至越勤勞越虧損,左邊被市場打臉,再把右邊伸過去,甚至形成了依賴。我們說賭博會上癮,炒股也是,一個人看K線圖習慣了你不讓他看他就很難受。


這種迷失並不是知識的匱乏或者工具的不足,而是一個人缺少思考,同時自己的精神過於虛弱,不得不去依靠外物。


在投資中很多人跟蹤很多外物,比如機構的買進、北上資金的交易、管理層的持股變化等等,這些多少都有點偏離了投資的本源。我們看一下巴菲特是怎麼評價長期資本的:


長期資本的人都是好人,我尊重他們。當我在所羅門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們幫過我。他們根本不是壞人。但是他們為了賺更多的錢,為了賺自己不需要的錢,把自己手裡的錢,把自己需要的錢都搭進去了。這不是傻是什麼?絕對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為了得到對自己不重要的東西,甘願拿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去冒險,哪能這麼幹?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 100 比 1,還是 1000 比 1,我都不做這樣的事。


假設你遞給我一把槍,裡面有 1000 個彈倉、100 萬個彈倉,其中只有一個彈倉裡有一顆子彈,你說:"把槍對準你的太陽穴,扣一下扳機,你要多少錢?"我不幹。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幹。


要是我贏了,我不需要那些錢;要是我輸了,結果不用說了。這樣的事,我一點都不想做,但是在金融領域,人們經常做這樣的事,都不經過大腦。


我真理解不了,怎麼有人會像這 16 個人一樣,智商很高、人品也好,卻做這樣的事,一定是瘋了。他們吃到了苦果,因為他們太依賴外物了。


很多人都認為長期資本犯錯是因為蠢,是拿自己需要的東西去拼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或者是芒格評價特斯拉的"歸零文化",但我認為核心是因為他們太依賴外物了,依賴外物的成功也將因為外物而失敗。


市場經常階段性地獎勵——乃至重獎——明顯錯誤的行為,由此導致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和行為扭曲。一個心理扭曲的投資人的招式必然是變形的,難道這些失敗的大拿缺少專業知識、缺少財務估值的技能嗎?


2、 形式主義的命運


過於依賴外物很容易形成形式主義的思維習慣,思考沒有深度,淪為形式主義,比如說知道一個蘋果+一個蘋果=兩個蘋果,卻不能歸納出1+1=2,也演繹不出一個梨+一個梨=兩個梨。這就是思維的穿透力不行,是一個人思考力不足的體現。


現在我們做一個遊戲,把右手的食指放在鼻子跟前,是不是覺得看不清,現在放遠一點,好點了嗎?


因為依賴外物,形成思維的流於形式,最後造成思維的僵化,沒有靈活性,看不清世界的本質,失敗。


如果不能從投資的本源出發而跟蹤一個飄忽不定的指標,那麼隨著指標的變化,必然形成追漲殺跌和頻繁交易兩個結果。因為依靠外物的本來目的就是去尋找價格漲跌的"秘方"。


曾經有一個指數叫做申萬活躍股指數,是以周換手率最高的100只活躍股為成分股的股價走勢圖。指數起於1999年12月31日,起始點位1000點。自2017年1月20日收盤後,該指數停更。停更的原因,是指數快跌沒了,只剩下10.11點。


這指數的含義是說,假如有一名投資者,自1999年12月31日起投入100萬,每週買入最活躍的100只股票,在0佣金和0稅費的假設前提下,到2017年1月20日,還剩1萬塊。如果考慮佣金和稅費的話,估計在五六年前已經陣亡。

從莊子的《逍遙遊》看股票投資

頻繁交易,是一條投資的不歸路,起早貪黑的越勤勞越貧窮,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3、 投資人的自我修煉


證券分析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所說:投資這件事有個特點,門外漢只需少許的努力和能力,便可以達到令人敬佩的結果;若試圖超越這唾手可得的成就,便需要付出無比的智慧與無數的精力。我覺得投資需要的專業知識是很容易學完的,但是精神層次的修煉則持續終身。


安全投資的最大敵人是預測。什麼是預測呢?我現在說明天早上太陽將會從東方升起,這是預判,大概率是可靠的,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來了否則我都會正確。但是我說明天早上太陽七點十五分23秒從東邊升起來,那我失敗的可能性就很大,這是預測。預判是做正確的事情,預測是做自以為正確的事情。


投資最難得是克服自己的功利心,總想做點什麼讓事情變得更好最好的結果就是事情搞砸了。


一旦一個人過於依賴外物就會有弱點,但是外物只是工具,並不是投資本身。機構、北上資金和管理層等都是外物,是為我們投資服務的,而不應該是投資本身。


聽說劍客有幾個階段,手掌神劍、重劍無鋒、手中有劍心中無劍而萬物皆為劍、最後就是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而人劍合一,按照莊子的論述還有一層境界,那就是世界本來就無劍,也沒有自己(的主觀偏見),心中無敵自然無可匹敵。對比投資,投資人只需要認識客觀的規律,循序而行即可。


我們去研究企業,是研究企業賺錢嗎?淨資產收益率和利潤的含金量。未來還能賺錢嗎?新增投資的收益率和含金量。賺錢的效率持續嗎?維持這種賺錢的能力需要多大的投資和能維持多長時間。這三個問題看懂了就懂了投資,剩下的就是等一個合適的價格,我覺得財務知識是很簡單的,因為客觀的東西很容易就學完了,但是怎麼應用才是真正的考驗。


《逍遙遊》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篇古文,解釋了一個投資人精神層次的自我修煉,它說:"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意思是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麼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

從莊子的《逍遙遊》看股票投資

如果你值得被信任,你就會被信任,如果你值得擁有財富,兜兜轉轉後你終將擁有與之匹配的財富。


投資不過是一個概率遊戲。概率似乎能夠說明一切問題,卻永遠不能征服人類的感官。人類天然對概率具有思維盲區,極度依賴直覺感受。比如,我們說一個股票三個月後有50%的可能賺100%,50%的可能卻又虧損1%。實際上三個月後,我們不是沉浸在喜獲翻番的巨大喜悅中樂不可支,就是浸淫在三個月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鬱悶中不能自拔。我們的身體和心情上,根本不會出現一半是賺翻一倍的喜悅,一半是小虧1%的悲傷,但是投資本身是一個理性的連續決策過程,而不是投資人的喜怒哀樂。

正因如此,在出現可能多種情緒交織的情況下,投資者往往本能地忽略這個事物發展多種可能以及不同情況出現概率不同的複雜性(其實並不複雜,只是存在思維盲區),不是簡單地選擇最壞的情況,就是簡單地選擇最好的情況。這種過度的簡化,總是在極度樂觀和悲觀之間徘徊往復,阻礙了我們做出最優決策。

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一個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分別是自己和客觀世界的相處,一個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相處。《逍遙遊》這樣說:"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意思是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


內外之分就是自己和客觀世界的關係,你是使用財富還是為財富驅使,投資體現能力,消費實現價值。人活一世,如果被作為金錢的奴隸,用盡一生也不過是做了財富的搬運工,從別人那裡搬運到自己身邊,最後難免淒涼,更可悲是這個過程中會喪失自我,喪失對客觀世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不管是人生還是投資,都是很可悲的。


榮辱之辨是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你提出一個觀點,別人支持你,你會覺得自己更有力量嗎?別人反對你,你會覺得自己失敗嗎?可惜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並不因為群體的情緒而改變。


榮辱之變,內外之分的核心就是認知自己,以我為主,萬物為我所用,去尋找規律,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和熬人的偏見而驅使,匆匆忙忙不知所謂。


《逍遙遊》最後提出了個人修為的終極狀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這種終極狀態類似於上帝視角,是可望不可即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偏見無處不在。


一個有趣的案例:豬肉漲價對生活有影響嗎?通過採訪回民一條街及其周邊的寺廟,記者瞭解到,豬肉價格上漲對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毫無影響。 ​​​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判斷和行為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這是判斷的基礎和價值所在,這種特定的、細微的環境總是與全面的、宏大的宇宙有偏差,所以說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帶著偏見的,但是這也是唯一正確的方式。


我們終極一生都無法擺脫偏見,但是如同我們認識到自己是愚蠢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愚蠢了,我們小心翼翼學會與偏見相處,甚至利用偏見,駕馭偏見是一個人,一個投資人的畢生功課。


最後一個花絮,正統的觀點認為逍遙遊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歷史上一直認為老莊哲學推崇遁世,沒有儒家的入世積極。


我對此完全反對,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莊子身處多事之秋,鬱郁不得志,又不願意和主流的貴族社會"同流合汙"所以才遁世,而是認清了自己追求和現實的落差太大,註定無法實現,退而與自己不相容的主流社會劃清界限,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追求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自我修養。


故此,《逍遙遊》並不是否定人的作用,因為他不是講人和社會的關係,而是講人的自我修養,用儒家入世的觀點強行從人和社會的關係"明贊實貶"莊子的人生智慧,實在是有失偏頗。


內外之辨、榮辱之分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三個人生的層次在我看來對於我們做好投資的終極修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