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小強生活小經歷


自衛反擊戰

戰略:殲滅魏國隴西守軍,抵禦魏軍入侵

戰術:錯守諸圍、避實就虛

戰果:取得陽溪打捷,成功抵禦魏軍入侵。

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諸葛亮奪取武都、陰平二郡以後,魏國朝野震動。雖然說武都、陰平二郡人煙稀少,並沒有改變兩國巨大的實力差距,但是國力是蜀漢4倍的魏國丟喪師失地,對於魏國來說是奇恥大辱。於是大將軍曹真上書魏明帝曹睿:“蜀軍連年入寇,應該主動討伐蜀漢,而且如果從多路一起進攻,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原本魏國的戰略是“先吳後蜀”,但是諸葛亮多次侵襲邊境,讓魏明帝忍無可忍,同意了曹真的計劃,魏軍兵分四路:曹真率領10萬大軍從子午谷南下,司馬懿從漢水逆流而上,費曜從斜谷道進軍,郭淮從武威進軍。然而魏軍的先鋒部隊受挫於興勢,漢中防線被魏延打造的固若金湯,加之天降大雨,棧道斷絕,魏軍被迫班師。

郭淮這一路就很悲慘了:諸葛亮派遣魏延率領偏師主動進軍羌中地區,在陽溪大破雍州刺史郭淮,取得陽溪大捷。諸葛亮面臨魏國大軍進攻,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沒有將全部主力聚集漢中進行防守,反而大膽分兵給魏延,避實就虛的攻擊魏軍兵力較少的郭淮部,這一戰致使魏國隴西軍團幾乎全軍覆沒,諸葛亮下一次北伐之時,已經如入無人之境。

第四次北伐

戰略:攻略隴西各郡,尋找機會殲滅魏軍西線主力

戰術:圍點打援、調虎離山、誘敵深入、伏兵計

戰果:割取隴西小麥,迫使郭淮強徵羌族糧草,取得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滷城大捷,設伏射殺最後的五子良將張郃。

諸葛亮這一次發動北伐之時,魏國大將軍曹真已經病逝,魏明帝任命司馬懿為雍涼都督,率領大軍抵禦諸葛亮。其實之前隴西守軍被魏延打的幾乎全軍覆沒,郭淮手下剩下的都是殘兵敗將,諸葛亮完全可以直接進攻隴西各郡。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進攻隴西各郡,而是再次向祁山發起進攻,諸葛亮的目的在於圍點打援,吸引魏軍救援祁山,再加以殲滅。

果然不出武侯預料,祁山守將賈詡、魏平向司馬懿求援,司馬懿率軍救援祁山,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卻被司馬懿以會被諸葛亮各個擊破為理由拒絕。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大軍向祁山進軍之時,卻率軍向上邽進軍,原來司馬懿在上邽與郭淮匯合以後,得知諸葛亮進攻祁山,率領主力救援祁山,只留下4000人留守上邽,而上邽地區是隴西小麥產地,諸葛亮意在奪取隴西小麥。進攻祁山是諸葛亮的調虎離山之計劃、諸葛亮分兵留攻祁山,親率主力進軍上邽。上邽守軍不過4000人,自然抵擋不住諸葛亮大軍。諸葛亮打敗郭淮以後,乘勝割取了隴西小麥。郭淮最終不得不強徵羌族糧草,解決魏軍糧草危機。

司馬懿得知郭淮戰敗,急忙率軍大軍阻擊諸葛亮,和諸葛亮的大軍在漢陽相遇。司馬懿據險防守,兩軍不得交戰,諸葛亮率軍退回,司馬懿一路尾隨諸葛亮到滷城。張郃勸諫司馬懿道:“諸葛亮遠道而來想要與我軍決戰卻不能達到目的,肯定會認為我軍想要以持久之際取勝。而且祁山方面知道我大軍就在附近,軍心已經穩定下來,我軍可以在這就地駐紮,然後分兵偷襲諸葛亮後方,不應該緊隨諸葛亮卻又不敢進逼,使得民眾失望,現在諸葛亮孤軍深入糧草供應困難,自己也會撤退了。”

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資治通鑑

但是司馬懿拒絕了張郃的建議。然而魏軍將士終於對司馬懿怯戰的行為忍無可忍,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被迫出擊諸葛亮,結果被打得丟盔卸甲:

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首三千,懿還保營。——資治通鑑

諸葛亮一路跑到滷城,並非害怕司馬懿,實際上是誘敵深入,然而蜀軍糧草不繼,司馬懿又再也不肯迎戰,諸葛亮決定以退為進,率軍撤退,這時候司馬懿不顧張郃勸阻,執意派遣張郃追擊諸葛亮,直接導致張郃身死木門道。

司馬懿三次拒絕了張郃的正確建議,其軍事能力並不比張郃強。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亭殿閣


現在很多人都以貶諸葛亮為榮,總是說這個比諸葛亮牛,那個比諸葛亮厲害,把臥龍先生說得一無是處。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很多人總是覺得諸葛亮軍事不行,只是會搞政治。理由是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沒能光復漢業?但這是諸葛亮的過錯嗎?自從三顧茅廬被請出山,就給劉備帶來三分天下之大計,而後一步步的把劉備集團帶大,儘管三國演義把很多的戰役功勞都給諸葛亮,但是也要承讓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集團就有了軍師出謀劃策,打了很多勝仗。

什麼是軍事才能?應該包括戰略,戰術,戰役等。諸葛亮戰略才能自不必說,提出三分天下第一人,還給劉備提出佔荊襄,聯東吳,取益州,後兩路北上,定天下。赤壁之戰後用戰術取得荊州,出祁山也是親自統帥,即使丟了街亭也能使大軍平安歸來,與司馬懿對質司馬懿直接不敢與之決戰,無一不提現諸葛亮的用兵才能。火攻孟獲,司馬懿也差點被燒死,這些也是諸葛亮戰術的經典。戰役方面諸葛亮親帥大軍六出祁山未能取得長安,非亮之過,實在是敵我力量過於懸殊。但是絕對不能因此說諸葛亮軍事能力弱。

再次回到主題 司馬懿與諸葛亮對質過程,司馬懿一直被壓著打,怎麼能說比得上諸葛亮。給諸葛亮同等的兵力,再給幾年壽命看看,司馬懿絕對被打得無力還手。

謝謝,如有不當之處, 請批評指正。

綠色八葉草🍀🍀






綠色八葉草





天衍帝君


司馬懿和諸葛亮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正是三國時代的敵手。

論戰術,諸葛亮顯然比司馬懿更高一籌。咱不從歷史上說,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應該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那是晉朝的開山鼻祖,咱從《三國演義》中說,幾次較量,都是諸葛亮佔了上風,逼得司馬懿不敢出戰,既便是諸葛亮錯用了馬謖,失了街亭,還被諸葛亮巧施空城記,戲耍了司馬懿一回。諸葛亮死了,司馬懿都怕,故有死諸葛驚走活仲達之說。

司馬懿雖然敗多勝少,但最後的勝利者,還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戰術上可能不如諸葛亮,在巧思上不如諸葛亮,在發明上不如諸葛亮。但司馬懿有幾樣比諸葛亮強,胸懷比諸葛亮廣,諸葛亮既便用女裝激他出戰,他也笑呵呵的不出戰,穿上諸葛亮送他的女裝;第二,司馬懿戰略眼光上比諸葛亮強,他找諸葛亮的弱點很準,就是缺糧,所以他用不戰對戰,熬死了諸葛亮;第三,司馬懿用兵也很厲害的。比如斬殺孟達,就是司馬懿棋高一著,雖然有孟達自己的原因,但畢竟是諸葛亮受損失大;第四,司馬懿忍術比諸葛亮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司馬懿該吃吃,該喝喝,不生真氣。而諸葛亮事必躬親,食少事煩,最終在健康上輸給了司馬懿。諸葛亮五十四歲就因病去世了,可以說是累死了;而司馬懿活到了七十多歲,連曹操的孫子都熬死了。軍事能力實際上是指綜合實力,所以如果論綜合軍事能力,司馬懿比諸葛亮更高一籌。他是大智慧者。


歷史春秋網


諸葛亮和司馬懿,對軍事指揮各有所長,我們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諸葛亮更強一些,其實是我們都同情弱者,喜歡看見以弱勝強的思維定勢導致的。

三國時期,論軍事和國力,魏國肯定是最強大的。

諸葛亮一生,都為“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大旗而奮鬥,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雖然值得後人讚頌,但這種不切實際的軍事思想是對是錯,則是值得商榷的。

真正的戰爭,從來都是以弱勝強,以多打少。司馬懿在這點上,將魏國的長處發揮的淋漓盡致,單純從軍事智慧上來說,他沒有犯過很大的錯誤。他的目標和政治野心,恐怕從很早開始就不甘於寄人籬下了。所以他擁兵自重,對諸葛亮的軍事行動,都十分穩健老道,最終成功的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拖死了蜀漢。

而軍事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從這點上來說,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成就,最終幫助自己完成了政治抱負,從這點上來說,他是成功的

因此,我不認為二者有孰強孰弱的區別,而是二者政治目標本就不同,反應到軍事上的手段和目標,也就有不同的區別了。


Aa午夜朝陽


我也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不是什麼大軍事家,彼此彼此,都差不多;都是謹慎有餘,而軍事方面的謀略不足的一般軍事指揮者。

諸葛亮作為進攻的一方,六出祁山,勞師動眾,毫無尺寸之功,不管怎麼說,都不是理由。同樣,作為防禦一方的司馬懿,任憑諸葛亮六進六出而無可奈何,似乎更加不行。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而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就是軍事指揮藝術。作為進攻一方的諸葛亮,本來國弱兵少,並不適宜主動進攻卻偏要進攻,這首先就已經違背常理了。在違背常理的前提下,則必須以奇謀險招以取勝方為上策,但當魏延提出從子午谷奇襲魏軍的時候,他卻連想都不敢想就放棄了(在這裡無須討論魏延的奇謀是否有效)。而作為防禦一方的司馬懿,在諸葛亮的六次進攻中,經常損兵折將,疲於奔命,最後只好用了個無賴的辦法——死守不出,才勉強保住了邊防。

所以,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二人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大軍事家。如果硬要說誰更高明一點,那當然還是諸葛亮了。


亦喻之


智謀而言

棋逢對手,方能長久。三國時期智謀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也只有司馬懿了,兩個人曾經多次交手,有勝有敗,諸葛亮曾經使用空城計騙走了司馬懿,諸葛亮六出祁山屢屢達不到目的,最後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敵軍的將領就是司馬懿。


人品而言

在人品方面司馬懿遠不及諸葛亮。諸葛亮是歷朝歷代忠臣和賢臣的代表,而遼東叛變自立為王之後,司馬懿被派過去成功平定遼東,為了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威懾其他想要自立門戶的人。司馬懿在遼東大開殺戒,上千的平民百姓都慘死於此,更令人髮指的是司馬懿將他們的屍體堆了起來供人們圍觀。藉口遼東地區荒僻,將遼東的人口統一遷往內地方便管理。遼東地區空虛之後外敵趁機入侵,導致邊疆長年戰亂不斷一直到唐高宗時期才徹底解決問題。


相比於司馬懿粗暴的做法,諸葛亮顯然是一個春風化雨的人。南方世家大族叛亂,諸葛亮七擒孟獲讓他輸的心服口服。平定叛亂之後不僅沒有屠殺當地的居民百姓,而且教他們耕田織布,建造房屋引導人民開化。任用當地官員,在當地招兵買馬,加強地區防衛。同樣是處理判斷問題兩個人不同的手段,導致了不同結果。司馬懿肆意屠殺百姓叫苦連天,儘管平定了一時叛亂但從長久而言並不適宜社會的發展。而諸葛亮教導民風開化,乃是民心所向。甚至在後來敵國入侵時,本地人自發抵抗外敵,雲南很多地方都有供奉有諸葛亮。



四十五度歷史


《三國演義》討論武力時,我們就以許褚這個武將為尺度,看看三國裡面,各個角色的能力吧:

許褚沒勝過名將,但平過典韋與趙雲,與呂布鬥過幾十合後被曹操叫人圍攻,裸衣戰過馬超,唯一敗北是醉酒被張飛刺了。一般公認他是頂尖名將。

哪位會說:裸衣戰馬超、打呂布二十合後叫隊友,也挺被動的,幹嘛也當個許褚的戰績呢?

答:因為馬超和呂布本來就是超一流存在啊。

同理:司馬懿堪堪沒輸給諸葛亮,幹嘛算個戰績呢?

——因為司馬懿的確挺能耐,但諸葛亮卻是,更超卓的存在啊!

———————————————————————-------

司馬宣王的戰績是有的,風格也卓著。《晉書》為了幫他洗白篡權奪位的事,哪怕沒戰績,也很愛吹他的言論,顯得宣王神機妙算。比如,勸曹操別遷都啦,猜孫權不敢來伐啦,之類。如此就顯得宣王格外聰明。

司馬懿的幾次名戰,包括平孟達、破公孫、擒王凌,歸納一下:

——破孟達,乃是孟達要反,猜司馬懿要一個月到;司馬懿急行軍,八日趕到,出其不意,圍住,導致孟達部內亂,解決。

——破公孫淵,宣王聲東擊西,佯攻圍塹,渡過遼水,直取襄平,圍點打援,圍了襄平,解決。

——破王凌,王凌詐稱吳人塞塗水,要求發兵征討,司馬懿看穿了一切;於是司馬懿九天趕到甘城,王凌解決。

——也包括殺曹爽的高平陵之變。裝病賣萌,忽然發難,再讓蔣濟們去騙曹爽說只要兵權。

所以司馬宣王的風格?

是快,是迅疾,是聲東擊西,是驚人的判斷力“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

——————————————————————————---

好了,回到正題:諸葛亮vs司馬懿。

他倆的對局,一共兩次。

第一次對局: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當時麾下包括: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建威將軍郭淮。這陣容夠漂亮了吧?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晉書》說:

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守,司馬懿認為不能分軍;於是進軍。

諸葛亮聽說大軍到了,自己帶人去上邽割麥子。

諸將害怕。司馬懿說我兩天就能趕到,趕來了,諸葛亮逃走了。司馬懿又說了,諸葛亮好對付。於是到漢陽去跟諸葛亮相遇。之後諸葛亮後退,司馬懿攻擊,諸葛亮逃走,司馬懿斬俘上萬。

哇看起來司馬懿無敵了!好威風啊!

那麼問題來了:這戰績是真的嗎?

《三國志》說得極簡略: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沒說諸葛亮敗北的事;還射殺了魏國最高軍事長官之一的張郃。嘻嘻,為什麼《晉書》不提張郃死了呢?是因為這樣顯得司馬懿無能嗎?

看注引:

漢晉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與《晉書》一樣的是,張郃要求分兵,司馬懿沒聽。諸葛亮來割麥。

與《晉書》不一樣的是……諸葛亮擊破郭淮費曜,割了麥;然後司馬懿不聽張郃的話,非要貼著諸葛亮,然後被諸將唸叨“畏蜀如虎”,於是司馬懿出戰,被大破之:所謂甲首三千、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

之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殺,在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

那麼《晉書》與《漢晉春秋》,我們信哪個呢?

《晉書》裡也無法否認的是:張郃勸司馬懿分兵,司馬懿不聽,結果諸葛亮確實晃過了司馬懿,聲東擊西,到了上邽割麥。

《晉書》裡只好讓司馬懿吹牛,說我兩天就能趕到了!——趕到有鳥用,諸葛亮麥子都割走了。

《晉書》裡吹說司馬懿在滷城一帶擊破諸葛亮。但是:

——街亭馬謖敗後,諸葛亮自貶;這次之後,諸葛亮卻沒自貶。

——司馬懿此戰後一直避免再戰,怎麼看都不像是贏了的樣子。他老人家那可是侵略如火落井下石的打法呀。

——最關鍵的:張郃是在追擊時死在木門道的,木門道在滷城東北;蜀漢在西南,退軍該是往西南走,張郃怎麼追著追著追到東北去了呢?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咯:諸葛亮在滷城勝了;戰線向東北大幅推進;司馬懿於是龜縮不出;等諸葛亮糧盡,張郃追擊,死在滷城東北的木門道。

這一戰好笑在於,《晉書》拼命為司馬懿為尊者諱,但他西向被諸葛亮晃過、被諸葛亮割了麥子、贏了上邽一戰,都還是漏出來了;最後還遮蓋了張郃之死與甲首三千,遮得實在不太像樣。

最後諸葛亮安然退軍,還撿了個五子良將張郃,嘻嘻。

兩個人的第二次交鋒:

好了,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晉書》都沒法為司馬懿塗脂抹粉了。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諸葛亮挑戰,司馬懿不出。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於是“怒”,千里請戰。天子專門派使節辛毗來不讓出戰。

諸葛亮神吐槽:“他本來就不敢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過我,何必千里請戰?”

但架不住司馬懿嘴硬啊: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巳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諸葛亮已經中了我的計,一定能破之!

——結果就是死守不出,熬到諸葛亮死了。真是妙計,嘻嘻。

好了,最搞笑的地方來了: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諸葛亮死,司馬懿出兵追殺。

楊儀反旗鳴鼓,司馬懿忽然決定“窮寇莫追”,就眼看著楊儀走了。

——等等,如果窮寇莫追,你幹嘛追過來?!神經病啊!?

——所以死諸葛走生仲達。當地百姓一下子真相了。司馬懿只好自嘲了事。

所以了,一目瞭然了吧?

《晉書》已經努力幫司馬懿吹了。但事實是:

——231年北伐,諸葛亮晃過司馬懿,聲東擊西,到上邽割了麥子;司馬懿貼到滷城,先被手下吐槽畏蜀如虎,然後發生會戰,然後戰線後撤;之後諸葛亮糧盡,司馬懿追啊,喪了五子良將最後一個張郃。

——234年北伐,司馬懿死守不出,還玩出千里求戰、巾幗衣服之類大梗。雖然牛吹得很大,“破之必矣”,結果還是熬死了諸葛亮;要追殺時,看見楊儀軍隊集體轉身,忽然決定“窮寇莫追”了。

——結合司馬懿此前擅長聲東擊西、預判準確的風格,兩次作戰,都多次判斷錯誤,也算是被諸葛亮給玩了;連《晉書》這種歌功頌德文字都遮蓋不住的尷尬呀。

更過分的事:

諸葛亮玩兒司馬懿,還不是他專長的部分。

《三國志》裡,陳壽說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諸葛亮的才華,治戎是長處,奇謀是短處。

——等等,他的奇謀是短處,怎麼還能晃過司馬懿,去上邽割麥的?

——大概因為,他的治戎是100分,奇謀是95分?

陳壽還說,諸葛亮所以未能有克,是因為他的對手“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

這是告訴司馬懿:“您是人傑,加上人多,加上您防守諸葛亮進攻,所以他沒能攻克”。

——這真是誇司馬懿人傑?還是罵他呢?!

多說一句,諸葛亮的治戎,真是古今罕有。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這是和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類似的境界了。

所以諸葛亮每次回師,都帥氣得不得了:二伐回師,回馬槍斬王雙;四伐回師,回馬槍斬張郃;他死了,回師,司馬懿忽然決定“窮寇莫追”,不敢追了。諸葛亮治軍的軍紀軍容,強到匪夷所思。

至於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高下,《三國志》後來裴注引的一段,更直白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諸葛亮的戰士人民,只有魏國1/9。司馬懿踞天下十倍之地,手握精銳,城池牢固,根本沒敢去對付諸葛亮,只能自己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散步。搞得魏國不敢解甲,被諸葛亮牽制得很被動。

他倆的勝負,很明白了吧?

————————————————————————————

總括一下: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很卓越,有判斷力,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心理,善於出其不意,善於急速進軍。

可是啊,就是在判斷力、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方面,他輸給了諸葛亮,被割了麥、甲首三千、一個張郃。搞得一向打速度流的司馬懿,忽然變成了龜縮流。

可怕的是,這些奇謀,還不是諸葛亮最擅長的。

終於司馬懿優勢兵力、優勢地位,卻只好玩些千里請戰的事,來避免跟諸葛亮打。

真不是司馬懿不夠厲害——打打其他人,那還是很有本事的——只是,諸葛亮實在是,太強了啊。


中公優就業


排除演義的因素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歷史上正真的正面對決只有兩次,一次是滷城之戰,諸葛亮誘敵深入,司馬懿在這一仗中,被破甲三千甲首,還損失張頜。《漢晉春秋》《治治通鑑》均有記載。《三國志》只記載了張頜戰死,有意避開了司馬懿戰敗,《晉書》是直接寫成司馬懿大敗諸葛亮,斬殺數萬,有意提高司馬懿,因為他們屬於晉臣。《晉書》也因此被後人稱為穢書,其中李世明最為突出。

滷城之戰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三國演義中的火燒上方谷大家肯定很熟悉,火燒上方谷是滷城之戰的原型,只是沒有火燒司馬懿這一情節。這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唯一一次正面交手,司馬懿以失敗告終,之後失敗了再也不與諸葛亮交手,因為他知道他不如諸葛亮,這就是後面司馬懿為什麼出現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的原因。

司馬懿與諸葛亮第二次對決是,諸葛亮死後,也就是蜀國大軍撤退時,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死後,率領大軍追擊,然而被諸葛亮留下來的木像嚇退司馬懿數千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死諸葛驚走活仲,雖然空城計是假,但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十萬大軍是真,而且比空城計還要厲害,空城計諸葛亮是活的,而後者諸葛亮是死的,司馬懿都怕諸葛亮,最後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漢晉春秋》《魏書》均有記載。

縱觀歷史,諸葛亮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在軍事家都比司馬懿要高得多,司馬懿在三國也算得上一流軍事家,面對公孫淵,孟達時哪種穩準狠把握的很好,但是面對諸葛亮,卻只能窩囊死守,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多高。現代很多人認為司馬家族最後取得天下,司馬懿比諸葛亮厲害,如果是這樣認為的我覺得這只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蜀國滅亡離諸葛亮死後都相差三十年,撤不上關係,再者蜀國也不是司馬懿滅的,司馬懿都不知道死多久了,司馬懿奪的是曹家政權,他後代一統天下,如何能算在司馬懿跟諸葛亮頭上呢,按照這個邏輯,秦朝的滅亡是不是改算在秦始皇頭上?


汐水柔情


說說點個人觀點:如果單從軍事能力來說,司馬懿略勝一籌。朋友們先別不高興,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陳壽在【三國志】中明確指出:(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簫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大意就是,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政治、經濟方面,軍事方面是他的短板。

二、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曹操驚慌失措,準備遷都,此時的司馬懿出了一個辦法:“……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矣。”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已經給曹操消滅了一個強敵。

三、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雖然總打敗仗,但每次總能反敗為勝,因為他發現了諸葛亮一個最大的困難,運輸困難,糧草接濟不上,所以每次與諸葛亮對峙,司馬懿只守不攻,其實是以最小的代價,戰勝了強大的對手。

儘管如此,當司馬懿見到諸葛亮安營下寨之處,“前後左右,整整有法”,不由地感嘆;“此天下奇才也”。

戰勝了關羽,又戰勝了諸葛亮,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比諸葛亮略高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