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的时候,后周为何没杀他的家人?

中国历史故事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发动兵变,赵匡胤仿效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皇帝。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近乎和平的政变。为什么这么说呢?历代王朝更替,多半都是硝烟四起,血流成河。而赵匡胤,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北宋平稳的取代了后周,此次兵变只有少数人员伤亡,避免了战火波及百姓。而赵匡胤的家人,更是分毫未伤。



早在兵变之前,赵匡胤位列殿前都点检,他得先帝周世宗柴荣信任,牢牢掌控了后周的军事大权。而京师汴梁的主要防务力量,多半也是由赵匡胤的亲信大将石守信等人把持着。

手握重兵,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赵匡胤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统一河山,还天下太平。他要做的是征服天下。现在一切已就位,条件已成熟。就等“总导演”赵匡胤一声令下了。

此时,新帝柴宗训登基不久,国事全凭符太后,宰相范质,王溥做主。公元960年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谎称契丹联合北汉将要南下攻打后周,又派朝中亲信副相王溥从中斡旋,致使符太后,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领兵御敌。


一切都在“赵导演”的计划之中,赵匡胤带领大军在陈桥驿驻扎。不久,士兵哗变,黄袍加身,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大军回师京都,赵匡胤遣部将王彦升先行。这王彦升是个狠角色,路上恰好碰到准备抵抗的后周都指挥使韩通,王彦升二话不说,斩韩通于马下又诛其满门。韩通成为了陈桥兵变最大的受害者。

而石守信等人早就得到指示,京师戒严,城门只为赵匡胤而开,赵匡胤兵不血刃进入京城。后周皇室,宰相范质等见大势已去,只能听天由命,任由赵匡胤发落。很快幼帝柴宗训禅位,“赵导演”顺利登基。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导演的改朝换代戏码。万事俱备之下,赵匡胤的家人早就被妥善安置了。毕竟前车之鉴在那,我们知道郭威早年在后汉为将时,为了建立后周,全家被杀。既然赵匡胤向郭威学了一招“黄袍加身”,那么他一定不会重犯郭威的错误。你们说呢?


风雪梦不逝


郭威被逼政变时家属被杀害,赵匡胤兵变时家属没被杀可能原因如下:

1、柴荣去世后,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主少国疑,符太后、范质、王溥资质平平,对军政大权掌控能力有限。

2、赵匡胤属于和平政变,他本身是禁军将领,守护京城部队将领和士兵也是倾向赵匡胤的,几乎兵不血刃进入京城,只有韩通想抵抗,被王彦升所杀,赵匡胤还追封了韩通。

3、北周一些重要将领,像李重进等都不在京城,这也是赵匡胤能顺利政变,家属没有被杀的原因之一。

4、赵匡胤有结社十兄弟,在军队担任要职,这些人也能保护赵匡胤的家属。

5、赵匡胤兵变准备到位,陈桥驿离开封不远,回师也快,让许多人出乎意料,措手不及,所以赵匡胤家属没被杀害。


大白白野


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的时候,事先是怎么准备的,后周为什么没有杀他全家。

司马小绢今天和大家讲一讲,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的时候,后周为什么没有拿赵匡胤家人做要胁,或者杀了他的家人!

先介绍一下赵匡胤身世!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一个军人家庭,其父和祖父皆是军人,赵匡胤一开始在郭威手下当兵,因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很得郭威的赏识,在郭威建立后周以后,赵匡胤己经是忠武军节度使……!

郭威去世,到了柴荣因病又离世时,(因为柴荣儿子柴宗训虽然是皇帝,但他只有七岁,其母符太后既无垂帘听政的勇气,又无驾驭群臣的能力,孤儿寡母,难以支撑大局,所以啊!柴荣在临终前遗言,有宰相范质、王溥和禁军首领赵匡胤共同辅助柴宗训),这时的赵匡胤已经是殿前都点检了!

柴荣为什么不从皇亲里找一位重臣参与辅佐太子呢?难到后周皇族中就没有能人吗?

后周皇亲国戚里不但有,而且还是俩个位高权重,其带兵打仗方面也不输给赵匡胤的皇亲,这二人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张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然而这俩位周太祖的皇族至亲,却因为互不买账而产生了矛盾,又因为有人故意栽赃,引起了柴荣的怀疑,一个在柴荣还没有离世前被远调洛阳,柴荣病故后,在宰相范质、王溥、赵匡胤的筹划下又把另一位调离了洛阳!

这俩位对赵匡胤构成最大威胁的大将先后被调离后,赵匡胤先把自己的十个把兄弟安排在京城各个要害部门!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朝中的符太后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忙问计于宰相范质,宰相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求于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宰相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至陈桥驿(今河南、东南陈桥镇)可只走了四十里地他们不走了,前方正等着他们的救兵呢?可赵匡胤在陈桥驿不但不急着去前线打仗,而且晚上喝酒还喝多了,第二天一早,赵匡胤还在迷迷糊糊没有睡醒呢!就被手下将领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了一件龙袍硬穿在了他的身上!

赵匡胤(被逼无奈)辽军也不打了,只好带兵反回,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到了洛阳开封城,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接应,这个时候朝中文武大臣才知道赵匡胤当皇帝了!

因为赵匡胤的准备工作做的太周密了,后周也不知道赵匡胤会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杀赵匡胤的家人了。


司马小绢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为什么周后主没有杀赵匡胤的家人?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周后主不杀赵匡胤家人在几个看点。

第一、周世宗突然病死,幼主即位,导致赵匡胤权力暴增。

1.在周世宗柴荣时,他性格宽厚仁慈,被赵匡胤迷惑,并对赵匡胤非常信任和重用。

2.公元959年柴荣突然病死,7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皇权没有顺利交接,新皇帝缺乏得力帮手。这时候,担任殿前督检点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与禁军的将领石守信等人,趁机掌握了军队指挥权。

第二、赵匡胤兵变前准备充足,早有替代之心和相关安排。

1.在周恭帝刚即位的正月初一,就传来辽国入侵的消息。当时的太后没有任何主见,只好请求宰相范质想办法。可见这个时候的皇权,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力量和威严可谈。

2.当范质要求大将赵匡胤为国出力时,赵匡胤趁此机会,索要军队指挥权,并取得了成功。

3.赵匡胤离开京城出兵到陈桥驿的时候,就让石守信等人控制好京城的治安,并散发赵匡胤即将当皇帝的谣言,进而造成了朝廷的管理混乱。因为,这时候的军队都被赵匡胤所控制,周恭帝和太后等人已回天无力。

4.在陈桥驿,赵匡胤又让自己的亲信人员散布谣言,说皇帝弱小,不能管理好国家,外面有辽国侵犯,谁才能保家卫国让老百姓不受涂炭,只有赵匡胤当皇帝御驾亲征才行。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后周宣告灭亡。

第三、周后主和太后根本就不具备伤害赵匡胤的实力。

周后主即位的时候,朝廷禁军被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石守信控制,他们早已策划了谋反的计划。

可以说,周后主就是一个里无股肱大臣,外无实力亲信的地步,何谈加害赵匡胤的事情。

第四、从赵匡胤陈桥驿兵变事件,来捋一捋他的机会和顺序。

1.周世宗柴荣时,努力工作,用计离间世宗和驸马关系,获得殿前督检点职位,加上结义兄弟石守信当上禁军首领,聚拢了一些核心资源。

2.世宗死后,后主即位,吃定太后没有主见,散布辽国入侵消息,趁机掌握军权。

3.带领部队出京城,又散布当皇帝谣言,造成社会和人心混乱,只有他才是救世主的角色,只有他才能抵御外侵,让老百姓不被战争涂炭。

赵匡胤的一步步走来,就是一个连环计。他的成功,固然有他的努力,后周皇家人物缺乏权谋和手段也是被替代的核心。

自古世界,前浪推后浪的变化,你如果不努力,别人超越你就是自然!!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敬请关注点评,感谢有您!











情义无价品历史


为什么要杀?善终不好吗?非要找死?

陈桥兵变属于和平政变,没有流血。对已经处于弱势的柴氏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发动政变的强势一方还没动刀子,弱势一方先开血光,干嘛?嫌命长了?

再说了,赵匡胤之前是干嘛的?殿前司一把手,皇宫里能拿刀杀人的都曾是他的手下,柴氏敢下令,能不能杀还是未知数呢。


真诚地看着你


那是因为后周恭帝一党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料想到的事情。

赵匡胤原为后周大将,周世宗柴荣时期深得柴荣信任,许以高官厚禄,周世宗也算贤明,立志要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然而事与愿违,周世宗太短命了,公元959年前往幽州商议军事机要的时候病倒,至此一病不起于同年七月病逝,走的时候才38岁,赵匡胤等大将誓死要跟随柴荣结束战乱的报复,成为了泡影,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匆匆立了翟荣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为帝,当时朝局不稳,由一众大臣和太后辅佐。

陈桥兵变的起因

公元960年正月,辽国纠结了北汉政权进攻后周,符太后不知所措,大家一起举荐赵匡胤才能去抵御进犯来兵,赵匡胤推脱不去,说自己手里的兵少抵挡不住,注意: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有想法了。于是符太后和托孤丞相范质值得把调动全国兵马的最高指挥权给赵匡胤,封天下兵马大元帅。

黄袍加身并非空穴来风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日,赵匡胤领兵出了开封,陈桥镇时,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谣言已经让朝中大臣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他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其弟弟赵光义也在后面煽风点火,当晚将士们把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回援开封,并且控制了开封府。这一切做的天衣无缝。让朝中大臣没有预想到的,兵不血刃登基为帝。

不过赵匡胤虽然夺了柴家的江山但是也保全了柴氏的后代,这点还是比较仁义的。赵匡胤给柴氏的丹书铁券和结束五国十代的壮举足以证明赵匡胤黄袍加身并非坏事。


东岳历史


陈桥驿离京师开封,也就大半天的路程(急行军)。未等后周朝廷反应过来,“赵家军”就已急速回京了,何况首都警备司令石守信还是赵匡胤的同党呢。




琴岛牧风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就取代了后周做了皇帝,感觉是赵匡胤是临时被大家拥戴才发动政变代周做了皇帝,事实都是假的,赵匡胤早已经谋划多年了,做了精心的准备才有那次不怎么流血的“和平政变”,当然反对的声音还是有的,后周当然想过要搬回败局,甚至以杀掉赵匡胤的家人为筹码逼迫赵匡胤,想法是可以的,只是很难办到,赵匡胤早就做好防御了,你还真杀不了。


赵匡胤为了当皇帝早就和自己的团队做好了精心布局,一步步搞掉后周。首先就是赵匡胤用阴谋的手段搞垮了周世宗柴荣的心腹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势而上当了点检。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很重要,那可是掌握京城和皇宫禁军的官职,赵匡胤要想篡位当皇帝,必须拿到这个官职,所以赵匡胤暗中耍了手段。当时的点检是柴荣的心腹张永德,张永德可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啊,就是说和柴荣就是亲戚啦,柴荣当然信任这个皇亲国戚嘛,赵匡胤必须搞掉张永德。一方面赵匡胤在柴荣面前表现的兢兢业业,尽忠职守的样子,骗得了柴荣的信任。接着趁柴荣北伐重病时,一个军士拿着写着“点检当太子”的一个木牌给柴荣看,柴荣一看,先不去追究这牌子的来源,这其中有什么阴谋,而是内心自然起了内心,不管木牌的预言是真是假,是皇帝就有疑心,老怕别人惦记自己的皇位,只要有一个引子出来,疑心就无限放大,柴荣也是如此,点检这个位置太重要和敏感了,很多政变不就是从身边的心腹开始的嘛!所以柴荣把张永德调离了京城,把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忠心耿耿的赵匡胤当了点检,这就为将来的陈桥驿兵变埋下了伏笔。



赵匡胤做了点检后,造成了篡位阴谋的最重要一步,接着他利用自己点检的官职,完全控制了京城,京城所有的军队都被他完全掌控,可以说后周的孤儿寡母的性命完全就在赵匡胤手里,随时可以杀掉他们取代后周,当然赵匡胤为了顺利上位,至少不要流血的政变,所以才自导自演一出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戏码,终于兵不血刃就取代了后周。接到赵匡胤兵变的消息,后周是可以作出反应的,比如扣押赵匡胤留在京城的家人,或者杀掉赵匡胤的家人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现实中办不到啊!当时的后周皇帝只有7岁,完全是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人辅政,符太后这帮人不是什么牛人,面对政变心里早慌了,不知怎么应对,当然理论上他们可以扣押赵匡胤的家人,可是即便下了决定,也抓不到赵匡胤的家人。赵匡胤离京前早就作出了安排,防止自己的家人受害了。他让自己的心腹石守信留守京城,一方面是做内应,随时掌握朝廷的动态,另一方面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万一真的上门抓捕,随时开溜。所以符太后是可以下抓捕赵匡胤家人的命令,可是京城里面全是赵匡胤的亲信和内应,你一下命令,那边的石守信马上提前受到报告,赶紧开溜逃出京城啦,你连抓捕都抓捕不了,就没有杀掉赵匡胤家人可能啦!



赵匡胤兵变后,完全不受阻挡就进入了京城,和平的接收了后周的权力,大势所趋,符太后只能接受事实,赵匡胤也没为难他们孤儿寡母的,赵匡胤就那样当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当然京城的官员,赵匡胤是安抚稳了,可外地的节度使还是有后周的忠心臣子的,赵匡胤没做热龙椅,就爆发了“二李之乱”,首先是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对赵匡胤的篡位。李筠勾结北汉一起对抗赵匡胤,结果是北汉在联合过程中和李筠发生了冲突,大家不团结,最后就是被赵匡胤短短一两个月就干掉了!接着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本来他也联合李筠一起起兵,没想到李筠败亡的那么快,于是表面顺从赵匡胤,暗地里就加固城墙,和南唐勾搭上了。赵匡胤调离他离开原地,李重进坚决不走,既然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刀枪相见吧!赵匡胤亲自率领大军攻破扬州,李重进全家自杀而死,算是以死做了个后周忠臣。



都看到赵匡胤兵变做皇帝很容易,其实那都是经历过无数的努力和精心策划才得以成功的,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没有付出和努力哪来的成功啊,我们注重不是别人风光的表面,而是借鉴别人是如何努力获得成功的,这样才对你人生有所启发啊,赵匡胤在这一方面无疑是很厉害的,没有经过什么大动荡就成功了,确实牛啊,让人佩服!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宋朝,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经济繁荣却重文抑武。这一切的根源就要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发家史说起了。

赵匡胤是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大功臣,使天下再次归于平和。他以武将的身份兵不刃血,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开创了盛世基业。

对于自己得来的帝位,赵匡胤深知得来不易;对于乱世,赵匡胤深有感触。他将一切归咎于兵与权,认为将领和地方势力不能拥有兵权,否则就会兵乱,甚至危机大宋的江山社稷,故宋朝开始了重文抑武的局面,武将的权力被大大遏制。

而说起赵匡胤,我们就不得不提陈桥驿兵变,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依照当时局势,赵匡胤兵变之时,家人均在开封,后周皇室完全有能力诛杀赵匡胤的家人,亦或者以其家人来逼迫赵匡胤投降。然而历史却告诉我们,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周皇室也没有做出任何举动,着实让人费解。

瀚海根据史实,来简单分析一波原因。

一、柴荣生前聪明反被聪明误。

后周建国来之不易,柴荣为了征战天下,常常御驾亲征,结果一病不起。柴荣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又担心在这个乱世自己的继承者难堪大任,便做了一系列后备之需。

当时有个职位叫作殿前都点检,位高权重,柴荣在养病之时,意外得到一个锦囊,里面有块木板,写着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柴荣出于谨慎,将当时的都点检张永德调离,选择让自己的心腹、资历尚浅的赵匡胤做了点检之位。

柴荣此举显然让赵匡胤成了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赵匡胤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全军一些要职笼络成为自己的亲信。


二、赵匡胤的隐忍手段。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用词可能带有贬义)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手握重兵,在柴荣在世时一直表现的恪尽职守,丝毫看不出有丝毫谋反迹象。

柴荣去世后,当时的后周皇帝年仅七岁,国家抉择权在周世宗柴荣的托孤大臣范质、韩通和赵匡胤手中,他们间接行使着国家权力。当时的赵匡胤并没有表露出任何谋反之意,率兵前往陈桥驿也只是为了抵御外敌。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留在开封的另外两个托孤大臣范质、韩通对于赵匡胤的反叛持怀疑态度,并未直接坐实赵匡胤的谋反之心。另外,作为同僚,他们期待赵匡胤并不是世人谣传的那样。


三、赵匡胤军中的势力及详细的部署、后手。

赵匡胤军中皆是亲信,唯赵匡胤马首是瞻,正是他们促使的赵匡胤黄袍加身。他们选择追随赵匡胤,此时的后周若杀死赵匡胤的家人,说不定其手下军士会血洗开封城。范质、韩通自然也不会为了保住幼主而杀死赵匡胤的家人,那样是置全城百姓于不顾。

可以这样说,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之前已做好详细部署,而且赵匡胤兵贵神速,率军返回京师之时,负责京师防卫任务的韩通方才得知赵匡胤已反。此时韩通进行战争部署已无济于事,失去了应对最佳时机。

同时,韩通在部署之时又被赵匡胤安插在身边的心腹给诛杀,可以说后周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赵匡胤的步伐了,赵匡胤部署太过周全和行动迅速,致使后周没有来的及处死和控制其家人。


瀚海说: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其实一直有着称帝之心,并早已做好详细的部署。赵匡胤做了帝王之后,厚待前朝皇室柴家,也算是历史之中少有的帝王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赵匡胤走上人生巅峰,是自己拼搏的结果,也是他结束了乱世,让百姓安家乐业,堪称一代明君。只可惜,他死的不明不白,成为了一个谜。


瀚海说史


陈桥兵变,后周京师的兵力完全防御不了赵匡胤的禁军。改朝换代已是无力回天,这个时候还去杀赵匡胤的家人,岂不是找死?为了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朝代搭上自己一族的命,关键是那时类似陈桥兵变很频繁,人们早已习惯,已经麻木了,所有也没有去动赵匡胤的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