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董元奔史論052」司馬光未必聖人

【編者按】書稿《董元奔史論集》共800餘篇,每篇1000-2000字,篇幅雖短但是容量很大,而且邏輯性強。本刊按歷史時序選發書稿中從戰國時期到民國時期的史論,戰國時期之前的篇章將在民國時期之後選發。本篇為漢元帝時期(前48-前33)第一篇。

「董元奔史論052」司馬光未必聖人

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8)冬,宣帝駕崩,漢元帝劉奭繼位,次年春改元初元。漢元帝劉奭繼位伊始,就確立了儒學治國,懷柔理政的理念。漢元帝有這個理念,是與他的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首先,劉奭做太子期間,成長於憂患之中。漢宣帝即位時,劉奭還不滿週歲,沒多久,權臣霍光就設計毒死了漢宣帝的皇后——劉奭的生母許平君,霍光把自己的女兒霍成君嫁給漢宣帝,並被立為新皇后,本來可以成為太子的劉奭就只能被漢宣帝給晾起來了。漢宣帝不滿霍光專權,自然也就不喜歡霍後,而霍後為人歹毒,為了防止劉奭被害,漢宣帝安排信得過的宮人好生撫育劉奭,而且始終不敢懈怠。直到霍光重病纏身且病危時,劉奭才被立為太子。在霍光專權的年月裡,漸漸長大了的劉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自然就會多加小心,長此以往,劉奭就形成了陰盛陽衰,甚至優柔寡斷的心理狀態,因此,他不喜歡武槍弄刀,只愛讀書習字。

其次,劉奭深受老師蕭望之的影響。漢宣帝雖然不滿劉奭的陰盛陽衰,但是考慮到其母親許平君的冤枉,加之劉奭是長子,立他為儲君的念頭從未改變。考慮到劉奭愛文惡武,漢宣帝便派大儒蕭望之精心教育劉奭。蕭望之善治《齊詩》,又是《魯論語》的知名傳人,是一個典型的儒者。蕭望之崇尚皇權的高度集中,反對外戚和宦官干政,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蕭望之也反對強化國家政治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法治,主張用儒士充任各級官員,推行社會教化,減輕各類刑罰。

漢宣帝親政之後,特別是誅滅霍光滿門之後,他一改過去在霍光面前唯唯諾諾的偽裝,大刀闊斧的改革吏治,強化法制建設力度,他曾祖父漢武帝的風度在他身上開始顯露出來。已經長大了,並且接受了一定的儒學教育的太子劉奭不滿父皇的“苛政”,曾經規勸宣帝,惹宣帝生氣和對將來劉奭執政的擔憂。

劉奭繼位後,迅速推行重儒輕法的政策,並要求各州郡定期向朝廷推薦儒士。據《資治通鑑》卷二十八載:初元元年(前47)秋,琅琊郡向朝廷推薦儒士王吉和貢禹,漢元帝派使者前往徵召。王吉死於進京途中,貢禹則順利抵京,被漢元帝拜為諫大夫。漢元帝虛心向貢禹詢問治國理政之策,貢禹便向漢元帝上奏了摺子,摺子的主要內容是勸諫漢元帝改變漢武帝、漢宣帝時期宮廷多蓄宮女以至於“內多怨女,外多曠夫”的荒淫做法,勸諫漢元帝改變漢武帝、漢宣帝時期宮內多養馬匹,多藏金錢、財物、鳥獸的奢侈做法。貢禹希望漢元帝保留宮女二十人即可,馬駒數十匹即可,做到施恩於民,藏富於民。

漢元帝採納了貢禹的建議,但是落實得不夠完美。其實作為皇帝,對臣子的建議有所落實,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作為諫臣,貢禹的建議被皇帝採納了一部分,他也是知足的,算是盡到了諫臣的責任。但是,司馬光(字君實)卻批評貢禹迂腐。司馬光說,“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司馬光認為貢禹勸漢元帝節儉,等於沒勸,因為漢元帝本來就是個節儉的人,他認為貢禹應該勸漢元帝改變優柔寡斷的性格,改變重儒輕武的國策。司馬光最後責備貢禹“知而不言,為罪愈大也”。

我們從前面的分析已經知道,漢元帝的陰柔性格和重儒國策是他二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形成的,連他的父皇漢宣帝生前都難以改變他,何況一個諫臣呢?更重要的是,漢元帝即位時,父皇給他安排的第一顧命大臣是外戚史高,此人是一個典型的政客。而那時宦官的勢力也在史高縱容下顯得非常囂張。正是因為“天生”的優柔寡斷的性格,漢元帝才沒有魄力對外戚和宦官痛下殺手,但是好歹他也是個熟讀史書的天子,於是,重用儒士成為漢元帝遏制或平衡外戚和宦官勢力的唯一手段,而貢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漢元帝徵召的。司馬光責備貢禹不善於進諫,難道司馬光希望貢禹上書漢元帝把自己的諫大夫給撤了嗎?所謂迂腐的,其實不是貢禹,而是責備貢禹的司馬君實啊!

「董元奔史論052」司馬光未必聖人


「董元奔史論052」司馬光未必聖人

【作者簡介】董元奔,字奔轅,號時雨齋人,1971年生於江蘇蘇北,高等教育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