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中國人對日本,往往有著“宏觀牴觸,微觀青睞”的複雜心理。既有歷史的恩怨揮之不去,卻對日本的文字習俗以及生活習慣充滿好感,甚至羨慕。這可能是國人即使面對各種政治冷暖,卻依然紛至東瀛的一個主要原因。日本的清潔條理、對傳統的珍惜、做事的精緻等等值得國人學習,但日本給人的促狹、憋屈的感覺也非常壓抑,呆的越久,這種情緒越發濃郁。這點在日本的車行交通等生活的各個細節都彰顯無遺,很多方面與中國有著天壤之別。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作為二戰時汽車工業就很發達的國家,日本的車普遍小巧,大部分是兩廂緊湊的小型車,排量也小,都是國人根本看不上眼的車,當然開起來肯定省油。日本人應該沒有對車的身份需求,不如肯定覺得開出去感覺丟人。不過這車倒是很標配他們的路窄,不如高峰期間,很多路面開車,會顯得擁擠。歷史上,日本就“小日本”的稱號,那時候主要因為他們身材矮小,蝸居小島,而現在日本的小巧卻名副其實了,體現在生活的各個細節。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可能因為地大物博、彰顯身份的綜合需求,中國人主流群體最喜歡的是大車身、大排量的三廂轎車。眾多的國際廠商進入中國都得加大型號,變得高大上。由此導致,中國的轎車車寬普遍在1.80m以上,或者至少是1.7m以上,而車長普遍在4.7m以上,到了奧迪寶馬C級車往往是以5米長為起點,大眾的輝騰也不例外,新司機很容易倒車出現錯誤判斷。軸距更是要普遍加長,以保證後排的腿部空間。即使國家層面出臺了購置稅、車船使用稅等不同的級差的政策,也未能有效調節國人對高大上車型的喜好。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有趣的是,日本的出租車都選用寬大、高檔的三廂車,普遍是豐田老皇冠和日產的老公爵王。偶爾還會有新皇冠做出租車,並且出租車司機普遍都很職業,穿著深藍色西服,白襯衫配領帶,顯得非常精幹。令國人詫異的是,大部分出租車司機都是65歲以上退休的老爺子,80以上的老司機也不鮮見。這點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老齡社會是什麼樣子的。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的出租車體系應該是城市形象、油價、停車難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也說明高昂的出租車計價本身就是為了服務高端客戶,這就有效的調節了交通,把大部分出行的人都引導到發達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去了。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這點和中國也不一樣。在中國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心理約定,有錢人都買好車自用,出租車是臨時被動補償性交通工具,同時國內出租車的價格相對便宜,高端車也運營不了,不像日本打車十分鐘,200多的人民幣就沒了。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中國的民用車輛號牌通常兩種劃分方式,轎車一律用藍牌(香港車或合資企業車用黑牌,早已經不再增發了),少部分小排量貨車也掛藍牌,其他大型貨車或大巴車一律掛黃牌。這樣的車牌是從排量進行劃分的,不體現營運與非營運的區別。

日本的車牌則更強調車輛的用途,商用營運車輛(出租車、大巴車、貨車)一律掛深綠牌,顯得非常直觀。排量1.0以上的私家車一律掛白牌,而0.6以下的超微型節能轎車則掛的是黃牌。私家車的白牌與黃牌在購買政策上也有很大區別,任何人都可以購買0.6升排量以下的小車,並且會在稅費上有很大的優惠;而購買1.0升以上車型的人,需要所在地區出示車位證明才能購買,並且在稅費上沒有任何優惠。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車位是多麼的緊張。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在車身噴塗方面,日本的出租車跟北京的出租車噴塗差不多,有兩色或三色的,也有全黑的。警車則噴塗為上白下黑,並寫有“警視廳POLICE”字樣。日本的郵政車輛則統一標示,全身刷成紅色,噴白色T型標誌,掛黑色車牌。消防車跟中國一樣,也是紅色的。公路養護車輛全身黃色,與中國不同的是,他們在前後槓上噴了紅白相間的斑馬紋,相對更加醒目。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的車牌標示通常分為兩行來表示,第一行字略小,是地區名後面跟三位數字,這裡的地區名是指城市名或者大城市的某個區名字,例如大阪、廣島、秋田、仙台這樣的城市名,也有關市、伊那這樣的小鎮名,也有箱根、澀谷、品川這樣大城市某個區的名字,卻很少有縣名(也就是中國的省名)。打個比喻就是,車牌可以叫鞍山、保定、洛陽,也可以叫朝陽、昌平、西城,甚至可以叫劉村、寶坻、香河,但卻不能叫遼寧、北京、天津。這是日本的一個獨有的玩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快速鎖定車輛的歸屬地。中國實現起來最大的障礙,可能是中國的鄉鎮和城區太多了,核查追溯起來,可能更加麻煩。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汽車品牌方面,無論是車型還是街頭保有量,豐田肯定是第一。尤其是豐田的油電混合小車普銳斯,在日本的街頭隨處可見。然後是日產和本田緊隨其後,鈴木再次之,三菱和斯巴魯很少。日本街頭以本國車為主,韓國車和中國車幾乎沒有,偶爾有奧迪、奔馳C級、路虎和保時捷等,但非常之少。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在汽車工業方面,日本極大地保護了本國品牌的核心地位,同時核心技術方面一直居於世界前列。這點上,中國的汽車產業卻有點可憐,多年來一直被德國車、美國車和日本車佔據制高點,只剩下奇瑞、吉利、長城等在低端市場生存。這是以大眾為代表的合資品牌對中國“技術換市場”政策的有力呼應,一貫喜歡走捷徑、善於學習的中國人,在高鐵上實現的彎道超車,在汽車上卻被世界調侃,值得我們反思。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是一個高度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但他們的油價跟國家整體消費水平相比卻並不高。如果按照日元兌人民幣最近半年的平均匯率來折算,三種標號的油價分別是人民幣7.88、9.17、10.19元,會員每升優惠約0.3元。如果綜合考慮日本的整體物價水平,則不算太高。日本人花人民幣100元的心理感受,和我們花10元錢的感受大致雷同。由此可見,日本的汽車政策、民眾選車的偏好等等不全是經濟因素導致的,而是國情、教育、經濟、價值觀等綜合因素作用形成的產物。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的停車位非常緊張,能利用的空地都用來停車。比如日本的立體停車就是島國的創舉:類似左輪手槍或摩天輪這樣格局的轉輪式停車位,每個車開進最下方挨著地面的那個車位,然後轉輪把這個已經有車的車位轉上去,把其他空位轉下來繼續停車。非常方便,利用率也很高。日本的很多停車樓也很壯觀,比如名古屋中部空港(機場)對面的東橫INN酒店,就有一個十多層的停車樓,看起來跟酒店一樣壯觀。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為了不形成道路擁堵,日本積極倡導“小而分散”的停車方式,不主張停車場的“扎堆”設立,特別是鼓勵經營者多建立體停車場,甚至是把自家車位拿來出租,有的停車場只有兩三個車位,屬於自家的車位拿來經營的,在日本這都屬於合法的。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人很精明,把很多的私家車位進行時租,自己早上開車上班走了。自家的車位在白天閒置時,以時租的方式租給開車來這裡的人。從全國範圍來看,這相當於是每家車位在不同時段的置換,極大地提高了車位的利用效率。橫浜和京都、大阪等城市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比如京都的甚至很多臨街的一樓鋪面不用來經營商鋪,只用來停兩輛車,讓人很不可思議。在日本只要看到某個樓或某個門口寫著一個大大的英文字母P,就說明這裡可以停車。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的停車場實行全天停車費,並且有上限封頂的優惠措施。計費方式一般以每15分鐘或每20分鐘為單位,最常見的計費標準是每15分鐘或每20分鐘100-200日元,一日最大1600-1800日元,每天摺合大約人民幣90—150元。在日本也不算經濟,在國內就有點離譜了。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人的房屋居住空間狹小,臥室進入就臥榻;公寓之間距離小,鄰居甚至可以互相握手;賓館更是如此,有人形容床到門之間成本幾步遠,就是日本的幾星級賓館,一晚千元人民幣的賓館,條件比中國的四星級賓館遜色不少。日本人下班之後不愛回家,喜歡留戀酒館,除了彰顯社交成功之外,可能不想回家就上床睡覺。因為他們回家的路很逼仄,家也確實太緊湊了。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日本道路狹窄、浴池狹小、汽車精緻、停車緊張,房間狹小,加上空間利用緊湊,自然給地域寬廣國度來的人,感覺到壓抑和侷促。加上他們的城市普遍古舊靜謐,讓人倍覺壓抑和垂暮感。這也許與日本的宅男自閉、風月漫畫、自殺偏激等文化息息相關。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來到日本旅遊,漸漸就能理解他們內心沉重、灰暗和壓抑的內心世界,也能理解他們想走出海島奔向大陸的慾望。遺憾的是,日本人不善於以德服人,不懂得滲透,過於迷戀大和的血統和虛榮,所以他們到了哪裡都很難融入,也很難在種群上與其他民族真正相融與生存。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最難以逾越的是,他們歷史上還濫用武力,劣跡斑斑,世界對他們總免不了有一些警惕和不安。所以,關於網絡上一直關注的日本本土將沉沒太平洋的討論,根本沒有更好的答案。而那些言之最靠譜的選項往往是自媒體譁眾取寵、引人注目的臆想,他們註定很難在世界其他地方以群體方式立足,中國更不可能是他們未來可以考慮的選項內容。

跟著照片看日本:憋屈的精緻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