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涂爾幹《自殺論》中將自殺認定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在今天的情況下是我們所遭受的集體疾病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今日的傳播媒介將自殺這一特殊社會現象直播在每個大眾眼前時,公眾能做的除了給予對生命基本的尊重,也應該警惕被不相干的情緒帶偏,從而造成更大的悲劇。

5月21日,發佈自殺預告的女孩“菲妥妥”醒了。她在微博中依舊用著活潑的語氣向網友們報平安,這場“自殺預告”以無人傷亡的結果落幕,但菲妥妥引起的波瀾並未停止。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一個叫“菲妥妥”的女孩決定去死

5月20日晚,一個“自殺預告”刷上了微博熱搜。女孩“菲妥妥”發佈微博《這是一封遺書》,講述自己因為父親欠債,家裡人不堪重負決定集體自殺的決定。在自殺預告裡,女孩子詳細安排了自己的後事,交代死後要器官捐贈、希望好心人能照顧好自己的寵物。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遺書裡,女孩始終用輕鬆歡脫的語氣講述死亡。菲妥妥在遺書對生活的留戀、對急診工作的熱愛引發網友的大量關注轉發,許多人在她的微博下面拿自己的親身經歷勸導她不要隨意輕生。

這也引發了媒體的關注,《新京報》、《法制晚報》都在持續關注報道此事。不少微博大V也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試圖為挽救一個生命提供幫助。比如@江寧公安在線管理員的小號@江寧婆婆,運用了自己在業內的影響力幫助牽線,並一直在向大家公佈事情可靠的進展,直到5月21日上午最終確認女生一家三口都搶救成功、脫離生命危險。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劇情反轉 又是一場“狼來了”?

在等待確切消息的時候,越來多的故事細節浮出水面。先是海南警方還原了大致事情經過:

“5月20日晚鄧某在微博上發佈一家三口要自殺的消息。當晚11時40分許,海南美蘭警方接到鄧某同學報警後前往事發地,發現鄧先生全家三口正在房內,很安全,並稱系微博賬號被盜,並無自殺意圖,民警在現場讓鄧某通過手機向報警人作了解釋。

5月21日8時許,美蘭警方紅島邊防派出所再次接到鄧某同學報警,稱一直聯繫不上當事人,可能會有危險。警方立即趕到現場,發現一家三口已昏迷不醒,地上還散落著藥盒和遺書等。民警隨後撥打120急救電話,經醫務人員現場搶救,三人逐漸恢復意識並被送往醫院進一步治療。”

而網友們發現了這個自殺故事更多的背景:女孩用的手機是iphoneX,月薪兩萬養著寵物,大手筆為遊戲氪金甚至三月底還去了一趟泰國。這讓大部分網友涼透了心,質疑其自殺預告只是炒作。“有哪個欠債的人還能過得這麼瀟灑?”從社交網站上可以看出菲妥妥過著白富美的生活,但又在遺書中強調自殺動機是因為父親欠債。

隨後,菲妥妥父親的失信記錄也被披露了出來,其中有一條令人哭笑不得:她父親的公司被法院判“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義務是向對方支付9600元。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而她另外一條好友可見的微博裡面,充滿了對舅舅們不幫助的憤懣,因為用語激烈而被網友指為“道德綁架”。

令人生疑的欠債記錄、看起來像是兒戲的自殺預告、白富美的生活享受以及疑似的道德綁架,一瞬間讓菲妥妥的口碑急速下降,也讓本來對菲妥妥抱有惋惜與救助想法的網友掀起了一輪對菲妥妥的口誅筆伐。有不客氣稱呼其為戲精、老賴,也有人擔憂“這樣的假性自殺就像狼來了一樣不斷消磨大眾的善意,那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能就會成為‘狼來了’的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信任和關注了。”

剛開始的“生死營救”被越來越多的細節指向為“可能只是一場善意的浪費”。網友的態度也被這些細節微妙的帶偏了方向——“她或許沒真正想自殺”“只是想通過把事情鬧大好拖債不還”。本來是一場拯救自殺者的暖心行動,卻在故事結尾落得一地雞毛。

生而為人 生命面前無對錯

網友們的態度轉變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家都是秉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樸素價值觀的人。一場因負債而導致的自殺,又在自殺動機等細節上經不起推敲,這讓很多旁觀者憤慨於被欺騙。儘管菲妥妥醒來之後拒絕了網友的眾籌,但依然挽回不了旁觀者的觀感。

李普曼曾言:“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欠債不還又過著瀟灑的生活這一成見系統一旦完全固定,網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的事實吸引,對於和它相牴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網民在認知上的證實性偏差也就形成。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這種證實性偏差會催化“沉默的螺旋”作用,當人們一開始便選擇相信“假自殺做戲”這一成見時,它便會加大批判菲妥妥的聲音,在螺旋的作用機制下,這一聲音又會在下一個循環系統中為“菲妥妥假自殺”的言論提供既有支持。如此反覆,整個社會都會裹挾在一個“同一”的聲音之中,於是,傳統的倫理成見便和新聞真相形成強勢對抗。

在當下轉型社會的敏感節點上,藉助互聯網這根紐帶,網民的情緒被放大且相互感染,因情感的維繫使得臨時性的輿論共同體在“假自殺”這一社會議題中迅速形成。聚集在情緒氛圍下的輿論往往會表現出偏激與不理智的態度傾向,“一家三口都只是做戲,為了欠債不還才假自殺”這樣脫離事實焦點的輿論,只會讓整個事件的真相越發夾裹不清,人們從中感受到的只有負面的情緒,無法理智思考“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如何做出真正可以幫助自殺者們的事情。”

“當情感佔領了理智,事實是什麼已經變得無關緊要,支配人們發出觀點的往往是他們努力代入角色後產生的共鳴。”

但問題的焦點應該在不管欠債如何存疑,不管道德上有何汙點,這個女孩依舊需要“拯救”。

正如大V@江寧婆婆在微博裡面提出的那樣“寧可錯救不可不救”。這位大V表示“救過的微博自殺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什麼情況都見過了,有定時發博人已經走很久的,有純粹開玩笑的,有真想自殺但未遂的,有看起來像賭氣開玩笑但其實真走了的,有看起來極其逼真但其實還是開玩笑賭氣的,總之什麼情況都有。所以我的觀點很簡單,寧可錯救不能不救,有什麼其他情況那也要等救實了再說。這些人群的心理大多是普通人無法完全理解的,所以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做好一個善良的普通人能做的一切就行了。後續交給專業調查人員和機構,他們比普通人更清楚該怎麼應對各種具體情況。”

不管劇情如何反轉,菲妥妥一家三口的性命至少是被保住了,這依舊值得人高興。不管被救的人在道德上有何瑕疵,生命不應該被分為“三六九等”。救人是警察的職責,旁觀者將情況反饋給警方也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自殺者的心理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而這場“自殺預告”目前從官方公佈的消息看也無法百分百確定是一場預謀的欺騙。在這樣的狀況不明下,糾纏於“因為道德瑕疵不該救”而覺得錯付感情的網友大可不必失望,覺得“受傷”。

因為真正的善意是不會被消耗的,它的本質是“我尊重別人的處境,不以自己淺薄的價值去批評任何人的選擇。並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伸出我的援手,不會帶有任何的偏見,也不評估這是否值得。”而叫嚷著菲妥妥毀掉了自己愛心的人,被毀掉的其實是”自以為是的高尚感與參與感”。我們應該欣慰,不論真假,至少阻止了一場可能的悲劇。

一場公之於眾的“自殺案”,誰的情緒感冒了?

每一次的個體事件也不該影響到以後人們對於其他生命的同情和尊重。不能因為某個人去定義一類人,更不能因為某一個爭議事件就將所有有類似行為的人當成“狼來了”。畢竟當我們關心那些站在懸崖邊上的人,動機不過是出於對每一個生命的珍視,而非其他。

而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是,如何真正救助自殺者以及如何在社交平臺與救助機構搭建有效的預防與救助機制。同時需要警惕的,是在這種社會熱點事件中層出不窮的眾籌。畢竟善意一旦牽扯到金錢,又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機制或者平臺進行管理和規範,很容易醞釀成更大的善意缺失。

有網友在這次的事件後就提議,也許我們應該呼籲微博和那些專業干預自殺的機構中建立一條更快捷的通道,幫助專業人士能更快地出現在需要他們的場合,而不是每次都靠一群網友一擁而上地“微博報警”,再不受控制地把輿論發酵到離題八千里。

正如vista看天下總結的那樣“每一次糟心事後的發聲,最好的是能讓下次在相同處境的人活得更容易。也許這對心累的看客和那些徘徊在絕望邊緣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更好的出路。”(本文來源於:《中國青年報》、《vista看天下》、《法制晚報》、《北京時間》、@江寧婆婆、《央廣網》、《新聞晨報》、@海南警方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