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遇到“熊邻居”,我的孩子无处可逃……

遇到“熊邻居”,我的孩子无处可逃……

“勺妈,孩子太过善良是不是错了?”当看到这位妈妈的留言,我心里一紧。“善良”多么美好的品质!怎么会跟错误连在一起呢?接着她讲起了女儿果果的故事。

果果,一个乖巧可爱的3岁小姑娘。她性格很好,也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可有件事,一直让妈妈很糟心。隔壁邻居家有个小姐姐,这孩子嚣张霸道,从小就喜欢欺负果果。抢玩具、骂人那是常事,凶的时候还会“出手”!关键是,俩娃是邻居又是亲戚,那孩子的妈又是一个护短的主儿。果果在这段“友谊”中很受伤,经常挨骂,可俩小姑娘住得近又分不了。妈妈旁边看着都着急上火了,平时总是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学会分享,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熊邻居”,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被颠覆了!

前两天,果果高高兴兴地去找隔壁的小孩玩,结果遇到这位小姐姐心情不好直接开骂:“我讨厌你个大笨猪!滚开!我不跟你玩!”说完还伸手来推她。果果哭得很伤心,妈妈在旁边看得心都碎了,可是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遇到这种应激情况究竟应该怎么做?是马上抱起自己的孩子走还是马上骂对方孩子?

对于这样的情况,勺妈认为首先果果妈应该先安慰自己的孩子,给予果果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告诉她:“妈妈很爱你!“接着再给予果果肯定,告诉果果你没有错!3岁的孩子,很多道理还处于半懂的状态,但难过和委屈是真实的。安慰过之后,就要教孩子该如何去应对这种情况。可以分三步走。

遇到“熊邻居”,我的孩子无处可逃……

1、用故事辨对错

没有孩子是不喜欢故事的。可以将孩子与伙伴之间起冲突的故事编成一个小童话,主角用小动物来替代。比如,小兔子有一个汽车玩具,小熊也很喜欢。它趁小兔子没注意,将玩具抢走了。小兔哭得可伤心了。后来大家都不跟小熊玩,因为它太爱抢玩具了,谁都讨厌它。

故事讲完可以跟孩子一起来评评,谁对谁错,为什么(还可以问一下故事主角的心情)。等孩子能分辨是非了,再将她与小伙伴发生的事情代入,再问问谁对谁错。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对错的概念很重要,这关系到她与人交往的规则。如果她能意识到自己没有错,也就不会将对方“攻击性”的话语全盘吸收了。

2、借故事区分“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许多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家长”,你想让他们去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难!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的孩子远离这些负能量源。

孩子之间是会互相模仿、相互影响的,跟“熊孩子”待久了,他可能也会沾染一些熊习气。

及早地教孩子区分朋友也很重要。还是将孩子编进故事里面,将日常发生的一些事情编排进去。是故事必须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通过故事引导孩子去区分,哪些小动物不适合做朋友。比如:小熊总是欺负小羊。羊妈妈给小羊买了个小锒铛,小熊一把抢走了。小羊正在吃蛋糕,小熊跑过来把盘子都端走了。小猴就不一样了。她有新玩具会拿过来跟小羊一起玩,她有好吃的也会跟小羊分享。

故事讲完可以让孩子来说说,如果你是小羊,你喜欢跟谁做好朋友呢?为什么?(也可以引导孩子说说小羊、小熊和小猴的心情)等孩子明白什么是朋友,再来代入他身上发生的事,跟他一起来分分哪些小伙伴是可以做朋友,哪些是讨厌的小熊,不可以做朋友的。

遇到“熊邻居”,我的孩子无处可逃……

3、从故事延伸引导孩子

等孩子能区分好坏,能辨别对错之后,还得教教他如果遇到这种“熊伙伴”应该怎么做。

  1. 如果自己感觉不开心了,走开就好,不要理那些无理取闹的小伙伴。

  2. 如果孩子没有不高兴,那就大度一点主动去原谅。有些小伙伴只是情绪化,并不是长期欺负人的那种,可以让孩子试着主动伸出橄榄枝。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平和,特别是孩子。偶尔闹些矛盾,他们能自己处理好的,家长旁观就行。只有真的遇到他们解决不了的,我们才能以朋友的身份介入,比如“熊邻居”这种,引导孩子避开“友谊之坑”。

  • 作者简介:勺子妈妈,俩孩子妈,婴幼儿早教资深教师(专注教育行业13年),曾任某连锁教育机构课程研发中心主任,主导开发了早教、学习能力等系列课程,爸妈邦特约早教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