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见证日本殖民教育的学校——“满洲师范大楼”寻访记

见证日本殖民教育的学校——“满洲师范大楼”寻访记

关于一汽的史料提到,在一汽成立初期,曾将“满洲师范大楼”及周边建筑作为居住和办公用房。这里的“满洲师范大楼”也有称“伪满师范大楼”的。但对于这栋大楼、这所学校,却鲜有人知晓、鲜有资料提及。后据长春文史研究者袁海光提供的资料,原来,所谓的“满洲师范大楼”就是伪满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旧址。

早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前,日本人就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多所“在满师范学校”,这是日本为殖民东北、强化日本人及子弟殖民中国满蒙的教育。在长春的“新京在满师范学校”建于何时,为何选址在伪满新京(长春)的绿园大街1栋(今长春市皓月大路3788号),学校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呢?今天就来说一说。

◆“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建立

20世纪初期,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逐步攫取了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为“开发满蒙”,灭亡中国,40多年间,日本先后动员了100多万日本人进入中国。为强化对这些日本人及子弟殖民中国满蒙的教育,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多所师范学校——“在满师范学校”。这些学校专门招收在东北的日本人子女,位于伪满新京(长春)绿园大街1栋(今长春市皓月大路3788号)的“在满师范学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说起日本人的“在满师范学校”,还是很有些历史的。日俄战争后,日本人侵占了中国的旅大地区,沿用沙俄的旧称,将旅大地区设为“关东州”,让数以万计的日本人移民到“关东州”。日本殖民当局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在“关东州”建立了大量的日本人学校,为日本移民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这些学校是以“开发满蒙”为宗旨,使日本青少年“将来担负着开发满蒙的重大使命”。

为了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培养开发满蒙的殖民人才,日本“关东州”殖民当局提出并加强了日本人教育的“地方化”“乡土化”措施,要求学生“以满蒙为家”“随土而安”,长期定居,“把满洲真正当作日本的生命线,并培养他们具有保卫疆土的爱国精神”。这些在东北的学生,受到了比在日本国内更为优越的教育。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更是大量涌入中国东北,日本当局非常重视对这些日本人及其子弟的教育。相关资料记载,1936年10月5日,日本设置“在满日本人教育调查委员会”,调查审议在东北的日本人教育的方针。委员会提出《关于在满日本人教育委员会决定案》,在教育方针、教育纲领和实施要领中,设计构建实施殖民主义教育、培养侵略者的方案。

1937年,日本侵略当局导演了一场“撤废治外法权”骗局,于当年的11月5日,和伪满洲国签署了《日本国与满洲国间关于废除在满洲国的治外法权及转让南满铁路附属地行政权条约》及《附属协定》。决定“撤废伪满洲国治外法权”。但世人皆知,日本的“撤废治外法权”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欺骗。因为随着日本在东北的统治初步确立,伪满洲国完全成为其傀儡政权,此时撤销在东北的治外法权,丝毫不影响日本对东北资源、土地的占有。事实上,日本在东北享有的特权无一废除。

就是这样完全无意义的“撤废治外法权”,日本人却刻意保留了对日本侨民的教育权,而且还设立了“在满教务部”主管侨民教育,并把在满教务部列入日本政府序列。据《关东局要览》一书记载:“到1941年前后,随着开拓地在满国民学校的快速增加,以开拓地教育为重点,关东局在满教务部积极筹划在新京建立师范学校,4月,在新京建设在满师范学校。”伪新京在满师范学校位于新京(长春)西南部绿园大街1栋。建校之初,学校有“班级数5个,学生数157人,教职员工16人”。学校虽设在“新京”,但面向居住在全东北的日本人子弟招生。

伪新京在满师范学校同其他在中国的日本人学校一样,是日本军国主义对生活在中国的日本青少年学生进行殖民主义教育的工具。1943年3月26日,日本政府以第213号敕令颁布《在关东州及满洲国帝国臣民教育令》,要求“以彻底至诚尽忠的精神培养皇国民为大本”。日本当局把对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青年教育问题上升到“皇民教育”精神层面。

◆“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建设选址与管理

“新京在满师范学校”的校址选定,日本当局也费了很多心思。为什么选择“新京”的绿园大街1栋作为校址呢?

上世纪30年代,长春已形成了围绕长春厅衙的大马路商埠地、围绕宽城子火车站的中东铁路用地、围绕头道沟火车站的南满铁路附属地三大繁华地块。而此外的大片土地仍是乡野农田,尤其是今天长春西部的绿园一带,当时地广人稀,还有许多林地、沼泽和农田。在1932年出炉的《新京都市计划图》中,长春西部的大片区域第一次以现代都市的样貌被描画、设计出来,当时的“绿园至长纺一带”是伪皇宫宫廷府预留地。此后,这一区域开始建设。

从1932年到1937年,伪满国都新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当时的西部街区,也就是今天绿园区的范围内,赛马场、高尔夫球场等高端娱乐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这里开始成为伪满权贵名媛聚集的休闲之所。经过几年的建设,昔日寂寥的乡野不仅日渐繁华,自然环境的改造也开展起来。

伪满时期,在今天绿园区的范围建成了十几块面积大小不等的公园绿地,对以“西湖”命名的大片水域也进行了修整。这里绿树成荫,水系丰富,环境宜人。所以,当时许多日本官员和平民集中居住在这里,至今这里还有“官舍”“和乐街”“万福街”之类的老地名和老街道。由于这里是日本人集中居住之地,加之环境又好,于是,日本人赶走这里的中国居民,这块地方就成了日本人的师范学校校址了。

在寻访“新京在满师范学校”旧址的过程中,据70多岁的张老先生介绍,他家当初就住在“伪满师范学校”的院里。他的父亲常和他回忆起被日本人赶出家园的事。那是在1940年前后,日本人看上了他家住的这块地方,强行把他家和一些邻居赶到郊外。后来日本人的学校建成,他父亲还常回来看看。父亲曾告诉他:“日本学生经常在校园里练刺刀,不让中国人到跟前看。”按照张老先生的回忆,“在满师范学校”校园面南背北,前后两栋大楼,前栋是教学楼,后栋是师生宿舍,中间是操场,操场两边是连接前后楼的回廊,操场边上有大片的树林。日本学生在这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的学校里读书学习,享受着中国的土地和人民的供养。

1934年年末,日本在“新京”设立的殖民统治机构关东局成立,“新京在满师范学校”与其他在东北的日本人学校一样,由关东局统一管理。关东局对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学校的管理,严格按着日本国内学校的管理规程,并且还多了最重要的“殖民满洲”的教育内容。日本学生必须接受军事训练,张老先生的父亲看到的日本学生“拼刺刀”就是学生军事训练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拼刺刀”,日本人也叫“枪剑道”“刺枪术”“刺刀术”或“刺杀术”,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勅语》中,规定日本的中小学生必须进行军事训练。可见,日本人牢牢地掌控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及其子弟的教育问题,以期让这些人将来更好地完成把东北变成日本领土、进一步灭亡中国的目标。

◆“新京在满师范学校”旧址今昔

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投降和伪满洲国的倒台,伪新京在满师范学校与其他日本人学校一样,师生被遣散,学校旧址或空置或被中国政府收为它用。上世纪50年代初,受风雨侵蚀、荒凉了多年的学校旧址才有了生机。

根据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把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厂址设在吉林省长春西南部市郊的决定,1953年夏,当时称“652厂”的一汽最早的建设者们进驻了师范大楼及周边建筑,在这里“安营扎寨”。

为建设一汽,中央调来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曾在一汽工作过的李岚清同志发表在2016年2月刊《汽车人》杂志《深切缅怀我国汽车工业杰出奠基人郭力同志》一文中说:“为了保证建设大军有地方办公、居住,郭力同志多方设法,组织修复了伪满留下的‘875大楼’和‘师范大楼’,作为建厂指挥中心,改建了用作职工医院的‘白楼’,用于教育培训中心的‘灰楼’,解放军移交的仓库,供职工临时居住的‘四联’‘绿园’‘孟家屯’等简易宿舍,以及培训技术工人的‘黄楼’,接收了部分企业供职工实习等等,这些就是最初的施工现场的设施。”

在另一篇由邵梁、董竞琦撰写的《一汽筹备建厂时曾叫“六五二”》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汽建设初期使用“师范大楼”的情况,文章说:“筹备建厂四年间,一汽厂部搬了几次家。在重庆路办公的时间并不长,随后搬至875大楼、师范大楼。”

一汽建设者进驻“新京在满师范学校旧址”之后,也几经变迁。资料记载,1953年1月, 652厂组建卫生科;1953年5月,建立卫生所;1953年11月5日,在“满洲师范大楼”旁边的绿园灰楼组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1957年职工医院住院部从绿园灰楼迁至绿园大街1栋的“伪满师范大楼”旧址;直到1975年8月,职工医院的大部分迁至东风大街67号现址。这里的“师范大楼”“满洲师范学校”“伪满师范大楼”皆为“新京在满师范学校”旧址及建筑。

如今,“新京在满师范学校”旧址已成为一汽总医院(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的一部分,一汽的职工们在这里病休疗养。几栋遗留下来的大楼及附属建筑因风雨的侵蚀已经破旧坍塌,在本世纪初被完全拆除,这里已经没有了昔日“在满师范学校”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