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会不会那么早了灭亡?

祗树


很多学者认为北宋灭亡发端于王安石变法。因为历史上北宋的灭亡当然有其必然性,但是亡那么快是有着极大的偶然性的。换句话说,北宋是被徽宗君臣作死的,是很多低级错误累加的结果,而这些低级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么为什么没有避免?

因为在王变法以后,北宋的皇权和相权失去了制约,与文人共治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强大皇权给了徽宗巨大的作死能力,同时宰相又配合作死,然后就万劫不复。北宋之前的确积弊,但是如果皇权没有挣脱官僚体制的约束,就不能作那么多死。

变法就必须有大权,王安石变法为了获得神宗支持(或者干脆就是神宗利用了王安石来扩张权力),他发表了非常多看起来几乎可怕的集权言论,导致宋代的高层政治环境急剧恶化。温和的保守派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可是激进的改革会带来问题。王安石太天真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实在是太过于天真,他看不清皇权是怎样的怪兽。一心就是姜太公遇周文王,可是,天下哪有真的尧舜之君呢?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不是没有坚持的问题,而是这个变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有问题,这个应该是共识。强大皇权历来是诟病之一。还有就是绝大多数经济措施超越当时的实际,因为要搞经济管理,在当时的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下,越简单越好,越复杂越出事。更不要说他还挑战了胥吏阶层和地方既得利益,哪怕想法是好的,操作出来也一定是坏的。

农业社会无法承担复杂的管理成本。最后,神宗对于变法的主导和坚持可能被很多人忽视了,其实我觉得把那场变法叫成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有背锅的嫌疑。当然,这个变法在近代突然名声好起来了,王安石在地下也沾了光。

两宋的灭亡都是因为奸佞掌权,胡乱出兵。北宋末年时,赵佶听信奸臣之言,竟然派兵联合金国攻打久无交战的辽国,就算是这样,宋军还是被辽军打个大败,这让金军看到了宋军的无能,战斗力之弱。金国使者访问宋朝时,也惊叹北宋当时的繁华富庶,回去后汇报给金国皇帝,金国人自然就觉得打宋朝很容易,结果就大军南下,还真挺容易就灭了北宋。 南宋末年更不用说了,蒙古人和南宋军队联合打金国,打完金国就南下灭南宋。两宋的灭亡竟是惊人地相似。我也认为冥冥之中有定数。

宋朝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突破宋太祖政治经济体制,王安石意在突破宋太祖政治经济体制,可原有体制形成的利益集团过于强大,导致实施时不得不过急过猛意在那改革政绩压反对派,表明那时集权也是不充分的。王安石没能挽救大宋,是因为无法改革体制问题,太祖政治经济体制问题继续存在。

历史本来就是无奈的,让杜甫做皇帝,他也无法改变唐朝的藩镇格局,让王安石做皇帝他也搞不好变法(事实上来说,神宗对变法还是很坚定的)。王安石变法阻力太大,要动的利益方太多,作为地方官在一地靠行政手段强压着地头蛇们推行一时还可以,全国推广,真的要玩完。拿现在的话来说,王安石期待的是大政府,但是农业社会最好是小政府,因为农业社会无法支撑大政府。所以,战争是农业社会的命门,战争消耗太大,常年搞大规模战争必输。


宁静的大海29184229


不要以为改革就好,还要看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三个问题,那就只能算盲动。何一场改革,启动之初,都会遭到反对和不理解,如果不能揣测改革过程中各类群体的心理变化,便注定改革之路会走的举步维艰。

王安石变法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作为变法实际的掌权者,对于“笼络人心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变法过程中一点反对意见也听不进,许多只是对变法某些内容有不同意见,均被做为反对变法者遭到打压,比如苏轼。结果扩大了变法的反对者,导致变法无人可用,然后冒失得启用了一大批不靠谱的新人。

像青苗法、市易法这样的政策,从根上就忽略了人性的贪婪、唯利是图,导致改革之路最终成为了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的利器。

变法的强行推进,虽然解决了帝国的财政危机,但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烈的,新旧党争引发了国家管理层的彻底分裂,导致此后几十年,北宋政治空气的极度恶化和堕落;而“夺利于商”的政策,致使民间经济迅速陷入大萧条,从长远来看,反倒损害了帝国经济的命脉。

王安石变法暗含着集权专制主义倾向,北宋百年来相对宽松的政治文明、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徽宗的乱政和亡国。事实上,从熙宁变法到靖康之难不过五六十年,顷刻间便山河破碎,可谓惨不忍睹。

从王安石变法我看出了一个道理:

有理想的人无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时还有道德。但道德是用来自律的,道德高尚不等于认知和决策正确,社会理想的实现更是只能靠全民的共识和践行。一旦动用公权力强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剧。


萧立誌


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就是把最贫穷老百姓的钱,拿来给神宗打西夏,仗该打,但是老王这做法真算的上祸国殃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