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么评价汉宣帝?

莫落地


西汉,许多人会想到草根逆袭的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征讨匈奴打下良好基础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虽远必诛的汉武帝刘彻,仿佛那段时光记录着西汉最辉煌的时刻。

其实,汉武帝之后也有盛世,这个盛世才是西汉的巅峰,而西汉能在汉武帝之后,开创新的盛世,得益于一个人,那就是汉宣帝刘病已。

刘病已比起一个个知名的前辈,知名度并不算高。但他本身能力并不弱,在他统治的二十五年里,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开拓了汉王朝最辽阔的疆域,策划了与匈奴最大规模的骑兵决战,开创了皇帝的''王霸''治国之路,西域诸国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匈奴、西羌在他恩威并施下被彻底降服,汉宣帝时代,是西汉鼎盛巅峰的时代,后世之人称为''中兴''。

''中兴''就是指国家由衰退到复兴,由弱转强的历史公论。西汉在汉武帝晚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还能延续百年,继任者功不可没,虽然汉宣帝之前有一位汉昭帝,在汉宣帝执政前期还有权臣霍光辅政,但这都无法磨灭他的历史贡献。

刘病已,也叫刘询,史皇孙刘进之子,戾太子刘据之孙,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即汉宣帝。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而汉宣帝则是第十位,二人之间,相隔一个汉昭帝刘弗陵和一个汉废帝刘贺(即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的主人)。

按礼制,继承汉武帝皇位的本该是作为太子的刘据。然而征和二年(91)正月,刘据被牵扯进''巫蛊之祸''。为了自保,刘据以卵击石,起兵反抗汉武帝,结果一败涂地,刘据一家差点就此从历史上消失。而当时尚在襁褓的刘病己,虽然躲过一劫,免于一死,但还是连坐获罪,被关进大牢。

牢狱里的生活,刘病已一过就是五年。在官员邴吉的帮助下,刘病己才在狱中躲过汉武帝的清剿,并在两位品行尚端的女囚犯的呵护下长大。

后来天下大赦,刘病已终于能离开阴冷的囚牢,去到祖母史良娣家,像个普通孩童一样生活。过了不久,大限将至的汉武帝终于为当初自己一手掀起的巫蛊之祸感到后悔,便召回流落在民间的皇曾孙刘病已,将他收养在掖庭。不过这时刘病已虽然已经得到武帝承认,但依旧过得如同平常人家的孩子,时常出宫。

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前74年6月5日),汉武帝指定的接班人汉昭帝去世,未能留下子嗣。因而武帝的托孤大臣、汉昭帝手下绝对的权臣霍光,便扶持昌邑王刘贺上位。结果刘贺只知享乐,荒淫无道,便又被霍光废黜。

这里顺带一提,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继位时间非常短,不到一个月,但做的事很多,一共做了一千多件荒唐事,如果要剔除登基典礼等等下来,汉废帝要是留下八个小时来睡觉,两个小时吃饭,剩下的时间要每小时做三件荒唐事,二十分钟一件,也是效率。这样的数据或许是霍光废掉他之后加工的结果。汉废帝不愿意做傀儡,与霍光争权,但势单力薄被废掉,既然被废了,那就霍光说了算。

而之后被霍光选中的''幸运儿'',便是求学于澓中翁,深谙各地民风民俗的刘病已。

汉宣帝前期,当然是听从霍光的话,这也是汉宣帝在历史上被低估的原因之一,就像人们知道司马昭,知道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很少注意到当时说这话的曹魏皇帝曹髦。同样的道理,在汉宣帝即位早期,国家把持在霍光手中,汉宣帝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傀儡'',自然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不下太多笔墨。

汉宣帝吸取汉废帝夺权失败的教训,轻易不敢得罪霍光,然而随着霍光辞世,积蓄了很久实力的汉宣帝终于站在了朝野的制高点。直到这事,汉宣帝才能算是亲自领导着西汉,才算是开始了创造西汉的高光时刻。

汉宣帝在位时,西域都护府正式设立,西域终于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而在内政上,《汉书·宣帝纪》评价,''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

当初汉武帝创造了一个令当时的世界赞叹,令后人向往的鼎盛的西汉王朝,而汉宣帝作为其江山的实际第一位继承者,可以说是在武帝的建树上再建高楼。汉宣帝非凡的武功和谋略之道,在历史帝王中堪称罕见,其为人追求事当务实,深知''兵者,凶器也''的道理。更明白,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必先强其国,所以,汉宣帝首重文治,次兴武力,把外交谋略与军事经济实力运用到了极致。

此外,汉宣帝本人比汉武帝更加含蓄,没有汉武帝那么强烈的''表现欲望''。宣帝早年在民间长大,甚至经历过漫长的牢狱之灾。这样的经历,在帝王之中是''特此一家,别无分店''的。

独特的成长环境让汉宣帝成为一个真正理解百姓,能站在百姓立场去思考为政利弊的人。他本名刘病已,百姓为了避讳,在实际生活中多有不便,为此,宣帝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

汉宣帝不是电视剧里的常客,此前又有汉武帝这样的大山,相对显得名气较弱,但他的能力绝对不差,他延续了西汉的辉煌,将西汉霸业推向历史巅峰。


煮酒君


汉宣帝是一位常常被大众忽略的伟大帝王,其实汉宣帝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历史功绩,都是比肩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的帝王,甚至有些方面比他们都更优秀。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明明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功绩,但是却被大众选择性忽略了,除了汉宣帝之外,还有隋文帝杨坚,后周世宗蔡荣,明孝宗朱佑樘,清朝雍正皇帝等等。


童年磨难

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估计也是唯一一位登基之前坐过牢的皇帝。汉宣帝刘询的曾祖父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而刘询的祖父也就是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由于他宠信奸臣,最终造成“巫蛊之祸”。


在“巫蛊之祸”中,刘据满门被杀,而刘据的孙子刘询(当时称为刘病己)因为还没有满月而幸免于难,但是却仍然把他关入了牢房让女犯人来抚养他。刘询后来跟随女犯人出狱,并且长期生活在民间,尝尽了民间疾苦,百姓磨难。


文治武功

汉宣帝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那当然是他的文治武功,帝王功绩。西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强盛的时代,很多人以为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顶峰,但是大家错了,史学家公认的,西汉国力达到最强的时代是汉宣帝刘询时期,并不是汉武帝。


汉宣帝刘询一手创立了西汉著名的中兴时代“孝宣之治”,而且是西汉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历史评价相当之高,只是大众不熟知,忽略了他而已。汉宣帝无论是拔出霍光势力,还是整饬吏治,降服匈奴,囊括西域,亦或是大破西羌,整顿经济,颁布《史记》等,无一不是明君圣主的英明作为。


我的结语

汉宣帝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只不过是被大众选择性忽略了而已。论他的历史功绩,是丝毫不亚于汉高祖和汉武帝的,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他们两个。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帝王很多,历史功绩很大,但是却由于宣传力度比较小,他们并不算很知名,关于这一点,是非常可惜的。


史话漫漫


\t汉宣帝刘询,本名刘病已,是西汉王朝少有的一代明君。他的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甚至被人吹嘘成为西汉最英明的君主。他的形象永远都是正面高大的,这正常吗?当然不正常,今天我给大家讲一点少有人知的故事吧。

01刘询忍受妻子被杀的城府,就连霍光都自叹不如。

霍光是大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是权力中心的核心人物。也是霍光把刘询一手拉上台的,但是大将军不可能永远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霍光的老婆霍显就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变成皇后。

可是刘询在民间是有结发妻子许平君的,为了扫除障碍,霍显就吩咐太医将许皇后给毒死了。许皇后就这么死了,而刘询是什么态度呢?他什么态度都没有。

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汉书,卷九十七》

这就比较可怕了,我不相信是他是在霍光死后才查出这件事的真相,可是他忍得住。他不仅忍住了这件事,而且从此对霍光更加恭敬,事事都跟霍光商量,甚至笑呵呵地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娶回家,立为皇后。

可以说这段时间,普通人甚至会气出血,可是刘询却不动声色,这就是别具一格的刘询。他知道此刻霍成君是他唯一保命的希望,所以他选择了苟且偷生。他们明白给媳妇儿报仇压根就不急于一时。



02汉宣帝不让霍成君怀孕生子,原因十分感人。

汉宣帝刘询是没有生育障碍的,一生有6儿2女,如果霍成君没有生育障碍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应该早就会有孩子,可霍成君就是一个孩子都没能为刘询生下来。

这件事难道不是很奇怪吗?霍显为了让霍家荣华富贵,所以才把女儿送到宫中,就等着女儿生了儿子以后,继承汉家天下,结果女儿却生不出来。

秋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诏曰“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逆乱不道,咸伏其辜。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八月已酉,皇后霍氏废。---《汉书,卷八》

\t如果排除霍成君不能生育的可能,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汉宣帝不让她生。因为汉宣帝知道,当时朝中大权都在霍光手里,一旦他的皇后女儿生了儿子,自然是要被立为太子的,而原来的太子许平君的儿子刘奭就会被废除。

汉宣帝不愿明面上跟霍光去争这件事,所以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彻底杜绝这场争斗。只要霍成君生不出孩子来,那么刘奭的地位就能保住,那么刘询就不会与霍光有正面冲突。

我们现在不知道,刘询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使得霍成君没有生出一个孩子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询跟霍成君之间一定是有夫妻之实的,而且应该常常宠幸她。宠幸霍成君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迷惑住霍光。

你们以为他做这个皇帝容易吗?有出身背景的人做皇帝尚且受到各种掣肘,像刘询这种孤苦伶仃之人,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小心谨慎。



03刘询对刘贺的防备之心,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刘询在灭了霍光一家以后, 彻底掌握了政权。但是这个时候他又有些不自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前任皇帝刘贺还在世上。

自古同一个朝代继承皇位,无非就是前任皇帝去世了,后任才会上台。可是刘询比较例外,他的前任是被霍光给废掉的,虽然只做了27天皇帝,但是刘贺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

所以刘询对此十分忌惮,因为他打心眼里都知道,刘贺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废除。绝对不是因为荒淫无道,而是因为不听话。

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卷九》
  1. \t刘贺不愿意听从大将军霍光的话,是一个比较有性格的皇帝。所以这才会被霍光给废掉,霍光可不想要一个不听话的皇帝。刘询上台以后,之所以对霍光言听计从,其实也是吸取了刘贺的教训。
  2. \t所以刘询深知,刘贺这个人绝对不简单。这个时候的刘贺已经被废掉了昌邑王的爵位,并且幽居在山阳郡,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看押。
  3. \t这个时候刘询偷偷下诏,让当地官员密切注意山阳郡是否有盗贼出入,而且不允许让他们泄露这道诏书。其实汉宣帝压根就不是让他们防备盗贼,而是为了监视刘贺的一举一动。
  4. \t当地官员们将刘贺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给汉宣帝以后,他这才稍微有些放心。而后;刘贺的行动依旧受到汉宣帝的监视,一直到死。

\t可见汉宣帝并不是单纯的穷苦出身的孩子,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权谋之术,他在教导儿子的时候,常常说治理国家要以霸王道杂之,其实这就很显然了,汉宣帝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t总结:汉宣帝的治国之术,是从霍光那儿学来的。

可以肯定的是,汉宣帝原本是不可能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的。他刚上台的时候,除了读过一些书,压根就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一切都在观摩。

他最好的老师当然就是霍光,因为霍光辅佐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三代帝王,现在又来辅佐汉宣帝,所以他的政治智慧是相当高的。

\t汉宣帝明白,跟着霍光学习一定是没有错的。汉宣帝之所以在霍光生前不动霍家,一来的确是没有能力跟霍光相抗衡,另一方面则是感念于霍光的辅佐恩情。

\t霍光的确是贪恋权力,但是他不失为是一个忠臣,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篡位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闪光点。

要知道当时他手握天下大权,甚至掌握了废立皇帝的权力,想要做皇帝,真的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可是霍光没有迈出这一步,所以汉宣帝对此是感佩的。

汉宣帝从霍光那里学来了不少权谋之术,终于成为了一代明君,开创了大汉朝少有的盛世。

《汉书,卷八》

《汉书,卷九》

《汉书,卷九十七》


江湖小晓生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坎坷的,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我把他一生的经历总结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少年磨难、天降大任、韬光养晦、励精图治。



少年磨难

刘询原名叫刘病已,祖父刘据本是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后被小人江充,以‘’蛊惑之乱‘’的名义陷害,父母受到牵连,刘病已被送到掖庭寄养,幸好有丙吉等人的资助,日子稍微好过一点。这一切苦难,在刘病已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汉武帝刘彻在去世之前,也深深的明白‘’蛊惑之乱‘’是一个冤案,后悔晚矣,但在他去世前下诏认可了刘病已的皇族身份。刘病已在他艰难的时期,有了自己的第一份爱情,他的结发妻子就是许平君,他们两人相濡以沫,在刘询做了皇帝以后,为了立许平君为皇后,力排阻力,下了一道以剑和鞘为喻的诏书,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天降大任

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于是霍光把刘贺千里迢迢的招到都城,扶上了皇位。刘贺热热闹闹的当了皇帝,还没来得及好好谢谢霍光的大恩,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以坏事干尽给废了,刘贺后来被汉宣帝刘询封为海昏侯。

皇帝废了,那可不行,于是霍光在身边人的建议下,想到了游走于民间的刘病已,这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如今已经18岁了。霍光为了继续独揽朝纲,觉得没有靠山的刘病已是最好控制的,因此刘病已在霍光的扶持下,登上了皇位。

3、韬光养晦

刘病已登上皇位后,改名刘询。刘询知道自己贵为天子,可还是势单力薄。这个皇位坐得也是十分的不舒服。他明白霍光的权势,所以刘询要处处小心,不然霍光一不高兴,他就会步入刘贺的后尘,刘询当然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皇位。

刘询沉稳的性格,让他能够懂得隐忍。因此刘询处处迎合霍光,并且让霍光继续独揽大权,什么事情都让霍光做主。霍光为了试探刘询,几次提出还政于刘询,刘询都不答应,一副非常谦恭的样子。这样霍光才算安心。刘询就是用这种方法把霍光熬死了。



励精图治

霍光死后,刘询开始亲政,他一步一步的瓦解了霍氏集团的权力,直到把霍光势力集团全部消灭。汉宣帝掌权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了许多的重要贡献。

汉宣帝刘询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他在位25年,对内整顿吏治,重视农业发展,对外使匈奴臣服,巩固了西汉和周边各族的关系,使西汉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改良。刘向称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从各个历史时期,很多名人对汉宣帝的评价来看,汉宣帝不愧为有道明君,是个了不起的皇帝。



史道驿站x


汉宣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监狱长大的皇帝,也是西汉时期的中兴之主,对他的评价,可以用这样几个词语来说。

首先是温情。汉宣帝在当皇帝之前就娶妻生子,在他当了皇帝,要封皇后的时候,很多大臣都觉得霍光的女儿最有资格当皇后,一来因为霍光是辅政大臣,二来,汉宣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霍光一手主导的。不过,汉宣帝这时候下了一道圣旨,要寻一把“微时故剑”。大臣们立刻明白了,汉宣帝这是暗示大家,他要立他的结发妻子许平君当皇后。“微时故剑”体现了汉宣帝的温情。

其次是隐忍。他能当上皇帝,霍光有很大功劳,但霍光推举他,大概也是有私心的,因为汉宣帝当时已经成年,但霍光依然把持着朝政。不过,汉宣帝没有动作。直到霍光死后,汉宣帝才一步步出手,把霍家的势力一网打尽,拔掉了霍光种在朝廷里的这棵根深蒂固的大树。

第三是中兴。汉宣帝来自民间,直到民间的疾苦,因此,他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政治上,整治吏治,惩罚腐败,设立问责制度。经济上,轻徭薄赋,设立太仓。军事上,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大破西羌。文化上,整理经典,颁行《史记》。汉宣帝时期,被后人称为“宣帝中兴”时期。

第四是念旧。汉宣帝对太子刘奭很不满,几次说,“乱我家者必此儿也。”他觉得太子太老实,但他却舍不得废掉他,另立太子,因为刘奭是他和许平君的儿子,是他们俩爱情的结晶。许平君在宫廷斗争中做了牺牲品,他不忍心再废了她的儿子。

汉宣帝作为一个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和他年轻时曲折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经历充分证明的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读史坊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登基帝位后改名刘洵,是汉武帝刘彻的重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其当政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富裕,史称“孝宣中兴”。


关于汉宣帝的关键词有很多,了解他的一生经历,才能知道他的帝王之路以及为政政策,他的时代做了很多汉武帝都没有做到的事,真的可谓是大汉最兴盛的时期,已经一个可以和文帝、景帝和武帝相匹敌的大帝。

一、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监狱里长大的皇帝。汉武帝末年发生的“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太子刘据自杀,贤后卫子夫自杀,这些带来的结果就是刚出去不久的刘洵因罪下狱,所以,刘洵是在监狱里长大的。


二、故剑情深。汉宣帝是个专情的人,早年流落民间时,与平民许平君结婚,二人婚后一年生下刘奭,做了皇帝之后,他打算立其为皇后,但因为霍光女儿的原因,遭到群臣反对,汉宣帝便对大臣说要找贫贱时的一把旧宝剑,群臣了解其意,才同意,于是许平君成了汉宣帝的第一任皇后。


三、匈奴退出历史舞台。虽然汉武帝时期一直在与匈奴作战,但匈奴一直存在,而且还是时常犯边,到了汉宣帝时期,随着匈奴的逃散与归降,匈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中国势力第一次伸至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从此之后,汉匈相斗七十余年,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西域诸国尽归汉朝版图,天山南北广袤之土、雄阔之地,终属华夏之疆、中华之域。


五、为政宽简,惩治贪腐。早年的民间生活,使得汉宣帝更加了解民间疾苦,他也知道人民真正需要什么,甚至为了避讳百姓,而改名刘洵,还废除连坐之刑,在位期间多次大赦天下,成为整个西汉和东汉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孝宣中兴”。
六、后继者选择不当。汉宣帝在位时曾说:“乱我家者,太子也。”这里的太子就是他与发妻许平君的儿子刘奭,就是汉元帝。汉元帝时期,西汉由盛转衰,小编觉得他坚持立其为后继者,原因或许也有许平君的原因,许平君做皇后后,被霍氏毒死,因为当时自己没有实权,所以隐忍不发,立她的儿子,或许也是一种告慰吧。


优意视频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原名刘病已, 戾太子刘据之孙,襁褓时因巫蛊之祸被收系郡邸狱,后遭赦,被录其属籍,他当皇帝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刘贺被霍光废,刘询因此才被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后即为皇帝,由于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了解民情,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当皇帝后的施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最著名的就是麒麟阁十一功臣,对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对外,联合乌孙打破匈奴,平定西羌,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史将西域纳入版图。评价一个人,就要看他当皇帝后所做的事情,即为之初,躬亲朝政,平乱定鼎,乱指的就是霍氏一族,霍光在时,霍氏一族恩荣太甚,家族里很多人都在朝中掌握大权,霍光死后,霍氏一族仍然执掌朝政,为此,刘询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权力,在清理过程中,许皇后被毒杀的真相也逐渐显露出来,最后,在西汉朝中盘踞了十几年的霍家势力一朝覆灭,汉宣帝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地位,由此,可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即位之中,整饬吏治,加强考核,其中最终要的就是将官吏“久任”制发展到完备,这在当时对国家的稳定和复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如果一方官吏是好官,久任就可以让好官持续的服务于一个地方,这地的百姓归附感就很强,当然这个制度对于选任官吏十分重要,在这其中,很多循吏被选拔出来,如龚遂,对于百姓,他为政宽简,选用能干的官吏去镇压不法豪强,对于贪腐官吏,他切齿痛恨,执法严明,绝不姑息,其中典型的就是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在尊立汉宣帝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被封为阳城候,但其趁修建昭陵贪污3000万而被入罪,后转交廷尉审理,田延年自杀。在对外军事上,派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五万,与汉军夹击匈奴,匈奴大败,后呼韩邪单于前往长安称臣,后神爵二年,囊括西域,任用赵充国平定西羌,至此,西域正式纳入大汉版图,在经济上,汉宣帝调整了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是整顿盐业,在一定时期内贪腐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抑制,同时对百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在文化上,汉宣帝先在石渠阁召开了如家经学会议,后又召《五经》名儒在殿中大辩论,此时的学术讨论和思想是相对开放的,在此条件杨恽开时陈述司马迁著作《史记》,于是《史记》得以公开传布。汉宣帝时期实行汉家制度,即治国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这一点是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在汉宣帝以后,始终为后世称颂和遵循,这是汉宣帝时期国家迅速振兴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汉宣帝时历史上有民的贤君,其在位期间,称为孝宣中兴,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西汉国力最强盛时间就在此,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著称的西汉,汉宣帝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喜欢历史的学生


曾经,在汉昭帝元平元年春二月,年仅二十三岁的汉昭帝崩逝那会儿,先是昌邑王刘贺被立为了天子。上位伊始的刘贺便急于揽权,起用潜邸时的故臣,制衡以霍光为首的朝臣。结果,龙椅还没被屁股暖热,二十七天后,就给拉扯下了马,又被附加了诸多的罪名。这情形也正应了村儿里的那句儿老话,“心急可吃不到热豆腐”。在今天的职场上,我们也常常听到“新官儿上任三把火儿”的说法,斯以为,“玩火儿”还是要谨慎一些为好。

接下来便轮到了宣帝的登场。既然是“前有车后有辙”,宣帝何以自处,是颇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总在讲,历史时常重现;究其根本,怕是世道、人心亘古未变呢。

汉宣帝的出场

公元前七十八年(即,汉孝昭皇帝元凤三年)正月,距离泰山不远,在莱芜山南,众人的喧嚷,如水波般向八方传播开去;四面跑来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众人环围的中心,竟然是一块大石头,自已立了起来。据史官们说:(巨石)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巨石自立以后,又有数千只白鸟在其周围环绕飞行,持续了多时。又据京房之《易传》上的说法,这是“当有庶人为天子”的征兆。

于此同时,上林苑也没闲着。有一棵大柳树,早已干枯歪倒在地上的树干,不但重生,此时还兀自立了起来,树叶被虫子啃出文字,上书“公孙病已立”。

公孙病已,即宣宗刘病已,此时的刘病已这一支皇室血脉早年已被废为了庶人。所以,以上这两个征兆都是来给宣宗捧场的。

这两个出自《汉书》的故事,究竟有几分的真实性,怕是看官们的心中早已自有定论了。尽管如此,我们似乎已然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东西,那便是史家们对宣帝功绩的肯定,所以才附会了这样的故事。

汉宣帝的隐忍

继昌邑王刘贺之后,丙吉等诸大臣们奏荐了刘病已。先是上官皇太后下诏,刘病已被引入未央宫;随后不由分说,就给摁到了龙榻上;百官朝贺,即了天子位。与前不久刘贺的即位,似乎差不了太多,都是霍光导演出的一场戏。

天子即位的头等大事,自然是拜谒高庙。为“凸显新皇帝的尊贵”,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亲自为宣帝“骖乘”,用咱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给皇帝做了一次马弁!据说宣帝微贱时,已经深惧霍光之威了。此时同乘一车,内心自然会忐忑不安,如“芒刺在背”。后来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就说“宣帝族灭了霍氏”,便是“萌于骖乘”。其实此处的言语多有暧昧之处,倘若族灭霍氏之心萌于骖乘,那骖乘时的“芒刺在背”是为何故?微贱时深惧霍光之威,又为何故呢?

汉宣帝族灭霍氏

汉宣帝地节二年春霍光去世,宣帝才实实在在亲了政。一方面,嘴里口口声声说要报大将军之德;另一方面又大增爵邑,小心收权。也是霍家该有此一难!霍光死后,其妻霍显成为了霍家的轴心。霍显原本就是一个阴毒斗狠的妇人,其子孙便更要自恃霍光功高,骄横之态丝毫不减,最终与皇帝成了水火难容之势。

茂陵郡有一个叫徐福的人,眼见着霍氏的所作所为,早晚要招灾致祸,三次上书宣帝,说“霍氏太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此时在徐福看来,宣帝对霍氏是“爱厚之”的。转眼间,又将霍氏族灭。虽所是霍氏谋反,自致其罪;恐怕宣宗也多少有些“庄公克段于鄢”的嫌疑吧。

之后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事后徐福上疏讨赏,还给宣宗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常到一户人家去做客,看到这家的烟熜直设,并且柴草都堆在烟熜下,便告诉这家主人,你要曲设烟熜,搬离柴草,免得引起火灾。这家主人并没有听他的劝告,结果真的发起了火灾,邻里都跑来救火,火救下了,主人便要赏赐救火者,把头发烧焦的,把脑袋碰破的,赏赐重金;其他参与者,也都给与了相应地奖赏;唯独当初告诉他需要曲改烟灶,搬开柴草的客人,反倒是没有丝毫赏赐。

这个故事读起来其实倒也了了。与上一个故事连起来细细玩味儿,又徒生不少的妙趣:既然徐福上疏说“霍氏太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已颇有霍氏余党的嫌疑了呢,竟然又要自行请赏,“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又怎能不让我们疑心,期间必有猫腻儿呢?

奸雄的本色

时有东海兰陵人疏广和他的侄子疏受,名闻乡里。疏广被征为博士太中大夫,疏受也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后来又晋升疏广太子太傅,疏受为太子少傅,同为太子師傅。皇太子十二岁,已通《论语》,《孝经》。

当时汉宣帝与太子燕居。太子性格柔仁,又颇好儒术,见宣帝所用尽是文法吏,动辄便以严刑待下,乃谏言其父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勃然大怒,说汉家自有制度章程,以霸道、王道交杂利用;难道用德教,周礼来治国么,儒家的说教最是不切实际了。并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由此,在宣帝看来,“儒家的说教最是不切实际了”。即如此又何以要拜疏广、疏受叔侄为帝师,治那些《论语》,《孝经》之学呢?这不禁令我想到,影视剧《康熙王朝》里就有过这么一位帝师——济世。少年的康熙皇帝问他,先皇为什么要请一位前朝的状元做帝师呢?济世倒也实在,说道“一介书生入朝,天下士子归心”啊。

结论

至此,我们似乎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讲,宣帝或许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奸雄。其对霍光的隐忍,对霍氏家族的“纵容”,其目的正是为了彻底族灭霍氏。而徐福,又是何其的聪明,他所谓讨赏的上疏,又何尝不是在说,还望皇上给我一些封赏,认下因为没能“宜以时抑制”,致使霍氏族灭的过错。不然就有人要讲,皇上您是在玩“庄公克段于鄢”的把戏了。即便如此,汉宣帝也不失为一位务实而有作为的皇帝,“孝宣之治”不是也颇为史家们所称道么。


钱君史话


汉宣帝是明君,文治武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整个封建社会皇帝当中也是骄骄者,历史学家,业内人士对汉元帝评价很高但在民间及普通百姓当中知名度不高。一般是开国之中,或第二代第三代,以及末位皇帝知名度高,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间长,年龄大皇帝知名度高,像康熙帝,乾隆帝。文学作品也能提高皇帝知名度,像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文学作品也传播了皇帝知名度,像汉献帝,曹操,曹丕,曹叡。一般来讲,年代距离现代近的朝代皇帝容易出名,年代距离现代远的不容易出名。像清朝皇帝大家知道的就多。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西汉有十六位皇帝,在位25年,在位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他在位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千秋伟业,是我念书时历史教材必选内容,基本解决了匈奴问题,保持汉匈边境多年的和平,东汉时期匈奴彻底离开北方草原,处理解决好西羌乌孙等其他民族问题。他经济工作和政务工作比汉武帝做的都强,汉武帝后期由于连年对外战争经济都出现危机,汉宣帝在位期抓经济抓吏治,抓文化教育,关心百姓疾苦,使社会出现和谐局面。汉宣帝原名刘病已,为方便百姓避讳,改名刘询。史记这本书也是刘询在位时期出版的。作位封建皇帝,像刘询这样大的方面好,小的方面也不错真是少见。刘询身世曲折,可以说是命大,死里逃生,历经磨难,但这样也增加刘询视野,能真正体察到民情,对他从政是有益的,如果讲究山头,派系,他和霍光算是一体的,卫子夫,卫青,霍去病,霍光,刘病已是有联系的,刘询成长以及当上皇帝都有着传奇的经历。


大白白野


汉宣帝刘询,戾太子刘据之孙,武帝曾孙。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第一奇帝王,年幼下狱,少年流落民间,之后又因缘巧合成为皇帝,励精图治终创“昭宣之治”。

武帝晚年因宠信江充,且年老体衰造成巫蛊之祸。刘询因此下狱,多亏有监狱管理者丙吉多方呵护,才有幸存活。后来巫蛊之祸平反昭雪,刘询被释放,借居其祖母娘家史家。后被纳入宗籍由朝廷出钱抚育。

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之后,权臣霍光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因其荒淫无度,二十七天被废。经丙吉等倡议,被霍光迎立为帝。前期韬光养晦对霍氏集团隐忍不发,甚至发妻许皇后被害都选择了沉默,霍光去世后,才动用雷霆手段一举掌握实权。

宣帝在位25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72)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

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